江南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來源:文萃谷 2.35W
江南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

望江南·江上雪

江南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江上雪,獨立釣漁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圖畫若為工。

雲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鯿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

賞析

上片,寫老漁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釣。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兩句。“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斗笠上只聽見雪彈子敲打的聲響,蓑衣上不時抖落堆積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釣翁雪天垂釣的外在形象,函面簡約,意境空靈。“冰散響”描寫輕細的聲音,襯托出環境的寂靜、釣翁的寧靜。釣翁“時振玉花空”的動作,襯托出釣翁的凝定。“但”字寫出了釣翁的心無旁騖。“圖畫若為工。”展現在眼前不是生活圖景,簡直就是一幅畫,極言其美感。

下片寫漁家樂。天色已晚,漁翁消失在淡淡的雲煙中。小島上的竹籬茅舍就是漁翁的家,他釣滿一簍鯿魚和鯽魚歸家後,聽到的是一片兒童的歡笑。“雲水暮,歸去遠煙中”渲染環境的高遠空曠,暗示釣翁生活的閒適自在;“茅舍竹籬依小嶼”,描寫釣翁生活的簡樸與環境的清幽;“縮鯿圓鯽人輕籠”流露出釣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歡笑有兒童”凸現了釣翁生活的温馨和歡樂。

古人説:“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不得志的李綱看到漁翁簡樸自在的生活時,他應該也想過“獨善其身”吧!但無論多難,他都沒有放棄,他一直在堅持,直到與這個世界決絕。柔美婀娜的柳絲固然給生活增添了詩意,但世上如果沒有堅挺的胡楊,這份詩意也將蕩然無存。李綱,就是那堅挺的胡楊,民族的脊樑。

江南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2

江南行

茨菰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猶未還。

妾夢不離江水上,人傳郎在鳳凰山。

翻譯

茨菰葉爛時我們分別在西灣,如今蓮子花開還不見你回還。

我的夢離不開那江上的流水,人們傳説你已經到了鳳凰山。

註釋

茨菰:植物名,即慈姑,生在水田裏,地下有球莖,可以吃。

茨:一作“茈”。

西灣:地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瓜洲鎮附近。一説泛指江邊的某個地方。

蓮子花開:即荷花開放。蓮子花,即荷花。

開:一作“新”。還(huán):回來。

妾:舊時女子自稱。

水上:一作“上水”。

人傳:人們傳説。

鳳凰山:山名,有多處。此處難以確指。

賞析

《全唐詩》中收張潮詩五首,其中《長幹行》還可能是李白或李益的。張潮的幾首詩,除了一首《採蓮詞》是寫採蓮女的生活,其餘都是抒寫商婦的思想感情。從這些詩的內容和形式來看,都不難發現深受南方民歌的影響。

這首詩的第一聯:“茨菰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不見還”。“茨菰葉爛”的時間當在秋末冬初。“蓮子花開”的時間當是第二年的夏天。去年茨菰葉爛的時候在西灣送別,眼下又已是荷花盛開了,可盼望的人兒還沒有回家。也可能他曾經相許在“蓮子花開”之前返家的。這是先回憶分別的時間、地點,再由此説到現在不見人歸。説來簡單,可詩人卻描繪得有情有景,相思綿綿。前者暗示出一個水枯葉爛、寒風蕭蕭的景象,它襯托出別離的悽楚;後者點染出滿池荷花、紅綠相映、生機勃勃的畫面,反襯出孤居的寂寞難耐。筆法細膩含情。

“茨菰葉爛”、“蓮子花開”這兩個鏡頭交替的寓意,從時間上看就是要表現出一個“久”字。“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久而不歸,思念之苦,自不待言。“白日尋思夜夢頻”,詩的第三句就轉到寫“夢”。由久別而思,由思而夢,感情的脈絡自然而清晰。同時,詩的第三句又迴應了第一句,“別西灣”,暗示了對方是沿江而去,所以這“夢”也就“不離江上水”。“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這當是“妾夢不離江上水”的另一個原因。

按照一般寫法,接下去可能就要寫夢中或夢後的情景,可是詩人撇開了這個內容,凌空飛來一筆──“人傳郎在鳳凰山”。出人意表,而且還妙在詩也就戛然而止。至於這個消息傳來之後,她是喜是憂,是樂是愁,詩人卻不置一詞,讓讀者去體會。首先,這個消息的到來,説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夢相隨,往日多少個“不離江上水”的“夢”,原來是一場“空”;其次,這個消息還意味着“他”時而在水,時而在山,行蹤不定,又不寄語,往後便是夢中也無處尋覓,那難言難訴之苦,隱隱怨艾之意,盡在不言之中。可謂結得巧妙,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餘情不盡。

這首詩上下兩聯各以意對,而又不斤斤於語言的對仗,第三句是一、二句的自然延伸和照應,第四句又突乎其來,似斷不斷,把詩推向一個更為悽楚、失望的意境。它明快而藴含,語淺而情深,深得民歌的神髓。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大曆(唐代宗年號,766—779)年間。張潮受當地民歌影響,對當時的'城市生活比較熟悉,於是便寫下這首《江南行》以表達商人婦的思想感情。

江南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3

江南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翻譯

江南水上可以採蓮,蓮葉層層疊疊繁茂葱翠,魚兒在蓮葉間嬉戲。

魚一會在蓮葉的東邊遊戲,一會在蓮葉的西邊遊戲,一會在蓮葉的的南邊遊戲,一會又在蓮葉的北邊遊戲。

註釋

何:多麼。

田田:蓮葉長的茂盛相連的樣子。

賞析

這是一首採蓮歌,反映了採蓮時的光景和採蓮人歡樂的心情。在漢樂府民歌中具有獨特的風味。

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迴旋反覆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圖畫。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荷葉,蓮葉下自由自在、歡快戲耍的魚兒,還有那水上劃破荷塘的小船上採蓮的壯男俊女的歡聲笑語,悦耳的歌喉,多麼秀麗的江南風光!多麼寧靜而又生動的場景!從文化學的角度,我們又會發現這是一首情歌,它隱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戲,追逐愛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魚兒,在蓮葉之間游來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進青紗帳”?

讀完此詩,彷彿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撲來,想着就令人覺得清爽。還不止於此,我們感受着詩人那種安寧恬靜的情懷的同時,自己的心情也隨着變得輕鬆起來。

詩中沒有一字是寫人的,但是我們又彷彿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機的青春與活力,領略到了採蓮人內心的歡樂和青年男女之間的歡愉和甜蜜。這就是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鑑賞

這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中的採蓮歌,全詩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寫採蓮人採蓮時的愉快心情,而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它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露了出來,彷彿親耳聽到和親眼看見許多采蓮男女的歌聲和笑語聲融成一片,許多小夥子和採蓮姑娘們還在調情求愛。

頭兩句是寫採蓮的人們望着露出水面的又大又圓的荷葉,心裏無限喜悦,因而禁不住發出熱烈的讚美。“可”這裏有適宜、正好的意思。“江南可採蓮”是説江南到處都生長着蓮,真是採蓮的好地方。“田田”是形容蓮葉圓潤鮮碧的樣子,一説是形容蓮葉飽滿勁秀、挺立水面。“何田田”就是“何其田田”,是極度讚美的語氣。這裏只寫葉,我們卻可以聯想到花。蓮的花期為夏曆五至七月,每朵花可開二至三天,每日清晨開放,下午三、四點又逐漸閉合,翌晨再度開放,花開過二十天,可採收蓮蓬生食,果實(蓮子)的成熟期在七、八月間。清人張玉榖説:“不説花,偏説葉;葉尚可愛,花不待言矣。”(《古詩賞析》)蓮葉茂密,蓮花繁盛,不僅景色無比秀麗,還表明蓮子必然豐收,採蓮人自然心裏非常高興。

人們在採摘水上的蓮蓬的時候,必然會看到水中的情景。“魚戲蓮葉間”寫魚在蓮葉中間游來游去,宛如在遊戲一般。“戲”字寫魚在水中的迅捷歡樂神態,非常形象。這裏既在寫魚,也有以魚比人意,採蓮人划着小船在蓮葉間穿行,互相追逐嬉戲,宛如魚兒在水中游動,其划船動作之嫻熟,船行之輕快,採蓮人身姿之輕盈,心情之歡快,自然浮現在我們眼前。

這首歌辭只有七句,明白如話,而後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複,它的妙處究主要在於運用民歌中常用的比興、雙關手法,把男女之間調情求愛的歡樂之情寫得極其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而無輕佻、庸俗之弊。全詩一氣呵成,但在結構上又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句揭示題旨;後四句進一步展示採蓮時的歡樂情景和廣闊場面。而詩中第三句又在全詩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上下相連,不着痕跡。詩的意境清新、開朗,寓情於景,景中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到美景如畫,心曠神怡,呈現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這首詩在樂府分類中屬《相和歌辭》,“相和歌”本是兩人唱和,或一個唱、眾人和的歌曲,故“魚戲蓮葉東”四句,可能為和聲。故此詩的前兩句可能為男歌者領唱;第三句為眾男女合唱;後四句當是男女的分組和唱。如此,則採蓮時的情景,更加活潑有趣,因而也更能領會到此歌表現手法的高妙。

詩中“東”、“西”、“南”、“北”並列,極易流於呆板,但此歌如此鋪排,卻顯得文情恣肆,極為生動,從而充分體現了歌曲反覆詠唱,餘味無窮之妙。

江南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4

夢江南·千萬恨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裏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雲斜。

翻譯

恨意千萬如絲如縷,飄散到了遙遠的天邊。山間的明月不知道我的心事。綠水清風中,鮮花獨自搖落。花兒零落中,不知不覺的明月早已經斜入碧雲外。

註釋

恨:離恨。

天涯: 天邊。指思念的人在遙遠的地方。

搖曳:猶言搖盪、動盪。

賞析

這首詞以意境取勝,通過描寫思婦在孤單的月光下獨自思念的情景,表現了其內心的悲慼和哀傷。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萬”直貫下句“極”字,並點出原因在於所恨之人遠“在天涯”,滿腔怨恨噴薄而出。説“恨”而有“千萬”,足見恨之多與無窮,而且顯得反覆、零亂,大有不勝枚舉之概。雖有千頭萬緒之恨,但恨到極點的事只有一樁,即遠在天涯的那個人久不歸來。這是對全詞的主旨作正面描寫。

“山月不知心裏事,水風空落眼前花。”三、四兩句,初讀起來很是平淡,仔細玩味卻覺得是妙手天成。這兩句是從側面闡述其“恨”之深。女主人既有千萬恨,其“心裏”有“事”是理所當然的了,更使她難過的卻在於“有恨無人知”。“恨”是一種無形的心理情緒,是難以把握和捉摸的,而詞人卻善於借景將它烘托出來:像風掠過水麪時蕩起的陣陣漣漪,像花兒隨風落去時的繽紛繚亂,像悠悠白雲在天空搖曳時的飄忽迷離,這樣一來,抽象的“恨”就變得形象、可感了,使人們能夠清晰地體驗到它的紛亂、動盪的狀態,也增強了詞的審美價值。

“搖曳碧雲斜。”夜對山月,晝惜落花,在晝夜交替的黃昏,搖曳是程度不怎麼明顯的動盪,是輕輕移斜了角度的晃動。此句看似單純寫景,卻狀出了凝望暮色與碧雲的女主人的百無聊賴之態,説明一天的光陰又在不知不覺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極”之意已和盤托出。

創作背景

温庭筠有兩首《夢江南》小令,《草堂詩餘別集》在此調下有題“閨怨”。閨怨題材在唐宋詞中已經被寫得很爛了,經常看到的或寫外形的憔悴,或寫心情的苦楚,而這一首卻不同,温庭筠主要是寫感受和印象。

江南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5

  江南弄

江中綠霧起涼波,天上疊巘紅嵯峨。

水風浦雲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鱸魚千頭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綠。

吳歈越吟未終曲,江上團團貼寒玉。

翻譯

綠霧從江中清涼的波濤中升起,天上紅霞重疊,像高峻的山峯。

河邊的雲,水面的風,都像從老竹林裏生出,洲渚暮色茫茫,眾多蒲帆連成一片,不甚分明。

鱸魚千頭醇酒百斛盡情享用,酒醉卧地,斜視着南山的綠影。

信口唱支吳歌越曲,還未唱完——江月如圓玉,已在東方冉冉上升。

註釋

綠霧:青茫茫的霧氣。團霧從碧綠的江波中升起,故稱“綠霧”。

涼波:清涼的水面。

疊巘:本指層疊的山巒。此形容晚霞。

嵯峨:山峯高峻貌。

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暝:昏暗。

蒲帆:指用蒲草織成的船帆。

鱸魚:一種味道鮮美的魚。江南鱸魚自魏晉以來就為人所珍視。

百斛:泛指多斛。

斛:量具名。古以十鬥為斛,南宋末改為五斗。

酒中倒卧:飲酒中間就醉倒了。

酒中:指酒喝到一半。

倒卧:橫卧,橫倒。

南山綠:此用陶淵明《飲酒》詩“悠然見南山”之意。

吳歈越吟:指江南地方歌曲。

吳歈:即吳歌。

越吟:越歌。

貼寒玉:喻初升之月映在江面上。

寒玉:比喻清冷雅潔的東西,此喻月。

創作背景

古樂府有《江南曲》,南朝梁武帝改為《江南弄》,都以江南風景為題材。李賀相因襲,寫了這首詩。

賞析

此詩以夕陽黃昏的江天為觀察點,敏鋭地捕捉了大自然晝夜轉換之際奇妙的景觀。詩的一、二兩句描繪出一幅壯美的圖畫,此時太陽剛好落山,平靜的江面上,水氣不斷蒸發積聚,飄浮瀰漫,使湛綠的江水更綠更暗,加上光線折射,成為一片朦朧的“綠霧”,向遠處延伸。天西邊,殘餘的陽光從地平線後面射入室中,將雲彩照亮,形狀是由寬而窄,向高處聳起,彷彿無數重疊的峯巒;顏色是濃紫鮮紅,光怪陸離,大自然在如此廣闊的範圍急遽地變幻出奇異的景象,場面是偉大而壯觀的。紅的晚霞與綠的江水分割了整個畫面,形成上紅下綠異常飽滿的兩大色塊。紅與綠是兩種互補的色彩,在一幅畫面中交相輝映,顯得酣暢淋漓。兩句詩用了五個形容詞,“綠霧”、“涼波”,狀物十分形象,尤其第二句,“巘”比喻雲霞,又連用“疊”、“紅”、“嵯峨”三個形容詞對其形狀、色彩加以修飾,給人以無比豐富的視覺感受。與此詩相似的,有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吳融《江行》:“霞低水遠碧翻紅,一棹無邊落照中。”兩人寫出了江水瞬息變化的奇麗景象,而場面的壯觀似均不及李賀此詩。

三、四兩句,對江上景物作細節的描寫。風雲隨處皆有,因與江水相關,故稱“水風浦雲”。“生老竹”與前面“起涼波”句子形式完全一樣,但前面所寫是事實,這兒只是一種印象。李肇《國史補》下説:“楊子、錢塘二江者,則乘兩潮發樛,舟船之盛,盡於江西。編蒲為帆,大者或數十幅。”傍晚天氣轉涼,而竹林給人的感覺是清寒的,所以説水上的微風,岸邊的雲靄,彷彿是從竹林裏生出來的。天色漸暗,江中小洲籠罩在暮色蒼茫之中,遠望蒲帆,像是整幅一樣。這裏,詩人抓住主觀感受上的錯覺,生動地表現出大自然的某種變化,筆調相當細膩。

五、六兩句寫江南人民的生活。鱸魚是江南名產,以產於松江者最佳。《吳郡志》載:“天下之鱸兩腮,惟松江之鱸四腮。”晉代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吹起,想到家鄉的菰菜羹、鱸魚膾,便棄官而歸,是有關鱸魚的著名故事。“鱸魚千頭酒百斛”,憑藉着造物無私的奉獻,南人過着富足安穩的日子。薄暮之中,酒半醉卧,蒼翠的山巒宛然在目,非常悠閒自得。

最後兩句,承五、六兩句,謂人們在青山綠水之間,酒醉興濃,不禁唱起歌來。“醉裏吳音相媚好”(辛棄疾《清平樂·村居》),這在生長於北方的詩人聽來,一定很有情味。吟唱未終,不覺圓月已從江面升起,此情此景,物我俱化而難分彼此了。“江上團團貼寒玉”句,描寫極為精確,“團團”指月輪的形狀,“寒”指感覺,“玉”喻質地與顏色,着一“貼”字,形容月亮如同明玉粘附、鑲嵌在天幕上。李賀寫詩,很少用白描手法,而是藉助想象強調事物多方面的性質,使畫面變得更鮮明、凸出,具有立體的感覺。此句與孟浩然《宿建德江》中“江清月近人”對讀,一則極力描摹,一則淡中有味,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情調。

此詩從開頭的江中綠霧到結尾的江上寒月,以江水為中心展開了一幅長的畫卷,紅霞與江水相接,遠山是江邊所見,南人在江畔宴飲,吃的是江中之鱸,水風浦雲,洲諸蒲帆,無一不與江水相關。詩中景物頗為繁複,層次卻十分清晰,時間上,從夕陽西墜至明月東昇是一條線索。與此相關,一是氣温降低,先説涼波、水風,又説寒玉,感覺越來越清楚。一是光線減弱,看天上紅霞是鮮明的,看水中蒲帆已不甚分明,到月亮升起的時候,地上景物更模糊了。結構上,前四句描寫景物,是第一條線;後四句敍述人事,是第二條線,但此時第一條線並未中斷,而是若隱若顯,起着照應與陪襯的作用,如第六句出現南山的景緻,七、八兩句寫吟唱未終,江月照人,人與景融合為一,兩條線索被巧妙地結合起來。黎簡説:“昌谷於章法每不大理會,然亦有井然者,須細心尋繹始見。”(《李長吉集評》)此詩正是如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