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原文及賞析[熱門]

來源:文萃谷 1.37W

雪原文及賞析1

盧梅坡的《雪梅》

雪原文及賞析[熱門]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賞析

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梅並寫。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澤東《卜算子·詠梅》中就曾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雪、梅都成了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徵。但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二者卻為爭春發生了磨擦,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緻,出人意料,難怪詩人無法判個高低。詩的後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一端的根據。

雪原文及賞析2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古詩簡介

《沁園春·雪》是毛澤東的詩詞名篇,於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樓縣留村創作。1945年10月,毛澤東遠赴重慶談判,將詩作抄錄送給詩人柳亞子,隨後刊登在重慶各大報紙,廣為流傳。詩詞分上下兩闋,上闋描寫乍暖還寒的北國雪景,展現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下闋由毛澤東主席對祖國山河的壯麗而感歎,並引出秦皇漢武等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人物,抒發主席偉大的抱負及胸懷。

翻譯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凍,萬里雪花飄。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與老天爺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豔豔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雪交相輝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只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學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稱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這些人物全都過去了,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註釋

北國:該詞源於中國古代的分裂時期,如宋稱遼、金為北國,東晉稱十六國等為北國,南北朝時代南方的各朝代稱在北方與之對抗的各朝代為北國等。毛澤東詩中的“北國”使人在不覺中產生出一種我國疆土廣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這首詞作於紅一方面軍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陝北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的時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給柳亞子信中説,這首詞作於“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

惟:只。

餘:剩下。此字一作“餘”,但刊出的書法作品中寫作“餘”,以此為準。

莽莽:無邊無際。

大河上下:大河,指黃河。大河上下,猶言整條黃河。

頓失滔滔:(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描寫黃河水結冰的景象。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羣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蠟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運。

須:等到;需要。

紅裝素裹:形容雪後天晴,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色。紅裝,原指婦女的豔裝,這裏指紅日為大地披上了紅裝。素裹,原指婦女的淡裝,這裏指皚皚白雪覆蓋着大地。

分外妖嬈:格外婀娜多姿。

競折腰:折腰,傾倒,躬着腰侍候。這裏是説爭着為江山奔走操勞。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創業皇帝。

漢武: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漢朝功業最盛的皇帝。

略輸文采:文采本指辭藻、才華。“略輸文采”,是説秦皇漢武,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統一大業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宋朝的創業皇帝。

稍遜風騷:意近“略輸文采”。風騷,本指《詩經》裏的《國風》和《楚辭》裏的《離騷》,後來泛指文章辭藻。

一代天驕:指可以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鐵木真只識彎弓射大雕:雕,一種屬於鷹類的大型猛禽,善飛難射,古代因用“射鵰手”比喻高強的射手。“只識彎弓射大雕”,是説只以武功見長。

俱往矣:都已經過去了。 俱,都。

數風流人物: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數,數得着、稱得上的意思。

賞析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千里”“萬里”兩句是交錯説的,即千萬裏都是冰封,千萬裏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望”字統領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這裏的“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長城內外”,這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這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惟餘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餘”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這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動態描寫,都有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前十句寫了眼前的實景,而這三句寫的是虛景,想像雪後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後的景象則顯得嬌豔。“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豔麗景象。“分外妖嬈”,讚美的激情溢於言表。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這兩句是上文寫景與下文議論之間的過渡。“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

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着為統一天下而奮鬥。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鬥,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和衰落的經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並揭示了為之奮鬥的動機。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於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閲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説。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並不是一概否定。至於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之意。“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來帶領。“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於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並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這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

這首詞畫面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意境壯美雄渾,氣勢磅礴,感情奔放,胸懷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是中國詞壇傑出的詠雪抒懷之作。

雪原文及賞析3

唐代: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譯文及註釋

譯文遙望終南,北山秀麗,皚皚白雪,若浮雲間。雪後初晴,林梢之間閃爍着夕陽餘暉,晚時分,長安城內又添了幾分積寒。註釋⑴終南:山名,在唐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南面六十里處。餘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詩》此詩題下有小字注:“有司試此題,詠賦四句即納,或詰之,曰‘意盡’。”⑵陰嶺:北面的山嶺,背向太陽,故曰陰。⑶林表:林外,林梢。霽(jì):雨、雪後天氣轉晴。...

譯文及註釋

佚名

譯文

遙望終南,北山秀麗,皚皚白雪,若浮雲間。

雪後初晴,林梢之間閃爍着夕陽餘暉,晚時分,長安城內又添了幾分積寒。

註釋 ⑴終南:山名,在唐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南面六十里處。餘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詩》此詩題下有小字注:“有司試此題,詠賦四句即納,或詰之,曰‘意盡’。”

⑵陰嶺:北面的山嶺,背向太陽,故曰陰。

⑶林表:林外,林梢。霽(jì):雨、雪後天氣轉晴。▲

參考資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6

2、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xx:58

3、 張國舉 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xx:95-96

賞析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霍松林先生對此詩的賞析。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説:“意思已經完滿了。”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題意是望終南餘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

賞析

佚名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霍松林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説:“意思已經完滿了。”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題意是望終南餘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才有“餘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讚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十分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説: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正給人以“浮”的感覺。或許有的讀者要説:“這裏並沒有提到陽光呀!”這裏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同時,“積雪浮雲端”一句寫出了終南山高聳入雲,表達了作者的凌雲壯志。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餘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濛濛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山》詩裏是這樣寫終南山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慾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非常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餘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説望見終南陰嶺的餘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他説“林表明霽色”,而不説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餘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説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餘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餘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餘雪的題目,寫到因望餘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就不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了。

王士禛在《漁洋詩話》捲上裏,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之作。詩中的霽色、陰嶺等詞烘托出了詩題中餘字的精神。▲

參考資料:

1、 霍松林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35-136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應試詩。《唐詩紀事》記載,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餘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祖詠看完後思考了一下,寫出了四句就擱筆了。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則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還是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

顯示全部

創作背景

佚名

這是一首應試詩。《唐詩紀事》記載,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餘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祖詠看完後思考了一下,寫出了四句就擱筆了。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則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還是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

參考資料:

1、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xx:58

2、 張國舉 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xx:95-96

3、 霍松林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35-136

祖詠

祖詠 唐代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生卒年不詳。少有文名,擅長詩歌創作。與王維友善。王維在濟州贈詩云:"結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餘不淺。"(《贈祖三詠》)其流落不遇的情況可知。開元十二年(724),進士及第,長期未授官。後入仕,又遭遷謫,仕途落拓,後歸隱汝水一帶。

秋夕

唐代: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宮詞

唐代:薛逢

十二樓中盡曉粧,望仙樓上望君王。

鎖銜金獸連環冷,水滴銅龍晝漏長。

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

遙窺正殿簾開處,袍袴宮人掃御牀。

雪原文及賞析4

菩薩蠻·梨花滿院飄香雪

朝代:五代

作者:毛熙震

原文:

梨花滿院飄香雪,高摟夜靜風箏咽。斜月照簾帷,憶君和夢稀。

小窗燈影背,燕語驚愁態。屏掩斷香飛,行雲山外歸。

註釋

⑴香雪——喻梨花。

⑵風箏——懸掛在屋檐下的金屬片,風起作聲,又稱“鐵馬”。李商隱《燕台》詩:“西樓一夜風箏急。”

⑶和夢稀——連夢也稀少了。

⑷燕語句——意思是燕子叫而驚醒了愁思。

⑸行雲句——指夜間的幻夢與君相會,如同巫山行雲,醒時,又如雲歸去。

評析

這首詞寫深閨憶夫。上片寫思婦居於高樓深閨,只見斜月照簾,梨花滿院,但聽風箏如咽,結末一句直寫怨情,想念丈夫,怎麼連做夢也夢不到,這是進一層寫法。下片寫室內景況:小窗燈閉,燕語驚愁、屏掩香斷,巫山行雲,如幻如夢。緊接上片“夢稀”二字,悽清怨抑,情景俱佳。

雪原文及賞析5

滿庭芳·堠雪翻鴉

朝代:清代

作者:納蘭性德

原文:

堠雪翻鴉,河冰躍馬,驚風吹度龍堆。陰磷夜泣,此景總堪悲。待向中宵起舞,無人處、那有村雞。只應是,金笳暗拍,一樣淚沾衣。

須知今古事,棋枰勝負,翻覆如斯。歎紛紛蠻觸,回首成非。剩得幾行青史,斜陽下、斷碣殘碑。年華共,混同江水,流去幾時回。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堠 :古代瞭望敵情之土堡,或謂記里程的土堆。

龍堆:沙漠名,即白龍堆。《漢書·匈奴傳》揚雄諫書雲:“豈為康居、烏孫能逾白龍堆而寇西邊哉!”注:“孟康曰:‘龍堆形如土龍身,無頭有尾,高大者二三丈,埤者丈,皆東北向,相似也,在西域中。’”

陰磷:即陰火,磷火之類,俗謂鬼火。

中宵起舞:《晉書·祖逖傳》:“(祖逖)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 , 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辛棄疾《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前韻》:“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金笳:指銅笛之類。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類似笛子。劉禹錫《連州臘日觀莫徭獵西山》:“日暮還城邑,金笳發麗譙。”

蠻觸:《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後有“觸蠻 之爭”之語,意謂由於極小之事而引起了爭端。白居易《禽蟲十二章》之七:“蟭螟殺敵蚊巢上,蠻觸之爭蝸角中。”

混同江:指松花江。見《清一統志·吉林一》:“混同江,在吉林城東,今名松花江。”

賞析:

作者:佚名

唐柳宗元有“滿庭芳草積 ”句,唐吳融有“滿庭芳草易黃昏”句,故此調名之緣有或柳詩或吳詩之不同説法。此調又名《鎖陽台》、《江南好》、《話桐鄉》、《滿庭霜》、《轉調滿庭芳》、《瀟湘夜雨》、《滿庭花》等。有不同體格,俱為雙調。本首為其一體,上、下片各十句,共九十五字。各片之第三、五、七、十句押韻,均平聲韻。 此篇前景後情,以賦法鋪寫。其下片全為議論,雖不免質實,但氣勢壯觀,真情四射,仍是生動感人的。上片前五句景語,寫古戰場的荒寒陰森,以“總堪悲”綰住。下句轉進,先説有“中宵起舞”的.愛國之心,但“那有村雞”一句折轉,表明無由以報,徒增傷感。再接以金笳聲聲烘托,則更令人添悲增慨。下片承前之情之景轉為議論,表達了滿懷哀怨和痛苦。詩人以為“古今事”都是虛無的、短暫的,古來的一切紛爭,一切功業,到頭來除了“剩得幾行青史”,“斷碣殘碑”之外,餘皆成空。這雖是消極的意緒,但從中亦可窺見詩人長期積於心中的苦情。這種“苦情”,有人認為納蘭對家族被滅往事的隱恨(見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可備一説。

雪原文及賞析6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古詩簡介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詩,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這是一幅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悽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採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被譽為唐人五言絕句最佳者。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後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自己孤獨鬱悶的心情。表達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翻譯/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註釋

絕:無,沒有。人蹤:人的蹤跡。滅:消失,沒有了。

千山鳥飛絕: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笠:蓑衣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獨:獨自。

釣:釣魚。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約作於他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間。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於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於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裏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儘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麼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於靜態的描寫,由於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説,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於背景範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緻,就越顯得概括誇張。而後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於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並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裏,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繫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裏,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裏,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係最遠的形象聯繫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濛、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裏都彷彿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於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裏,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繫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鍊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緻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裏,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雪原文及賞析7

原文:

雪賦

南北朝:謝惠連

歲將暮,時既昏。寒風積,愁雲繁。樑王不悦,遊於兔園。乃置旨酒,命賓友。召鄒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風於衞詩,詠南山於周雅。授簡於司馬大夫,曰:“抽子祕思,騁子妍辭,侔色揣稱,為寡人賦之。”

相如於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聞雪宮建於東國,雪山峙於西域。岐昌發詠於來思,姬滿申歌於《黃竹》。《曹風》以麻衣比色,楚謠以幽蘭儷曲。盈尺則呈瑞於豐年,袤丈則表沴於陰德。雪之時義遠矣哉!請言其始。

若乃玄律窮,嚴氣升。焦溪涸,湯谷凝。火井滅,温泉冰。沸潭無湧,炎風不興。北户墐扉,裸壤垂繒。於是河海生雲,朔漠飛沙。連氛累靄,揜日韜霞。霰淅瀝而先集,雪紛糅而遂多。

其為狀也,散漫交錯,氛氲蕭索。藹藹浮浮,瀌瀌弈弈。聯翩飛灑,徘徊委積。始緣甍而冒棟,終開簾而入隙。初便娟於墀廡,末縈盈於帷席。既因方而為圭,亦遇圓而成璧。眄隰則萬頃同縞,瞻山則千巖俱白。於是台如重璧,逵似連璐。庭列瑤階,林挺瓊樹,皓鶴奪鮮,白鷳失素,紈袖慚冶,玉顏掩姱。

若乃積素未虧,白日朝鮮,爛兮若燭龍,銜耀照崑山。爾其流滴垂冰,緣溜承隅,粲兮若馮夷,剖蚌列明珠。至夫繽紛繁騖之貌,皓皔曒潔之儀。回散縈積之勢,飛聚凝曜之奇,固展轉而無窮,嗟難得而備知。

若乃申娛玩之無已,夜幽靜而多懷。風觸楹而轉響,月承幌而通暉。酌湘吳之醇酎,御狐貉之兼衣。對庭鵾之雙舞,瞻雲雁之孤飛。踐霜雪之交積,憐枝葉之相違。馳遙思於千里,願接手而同歸。

鄒陽聞之,懣然心服。有懷妍唱,敬接末曲。於是乃作而賦積雪之歌,歌曰:

攜佳人兮披重幄,援綺衾兮坐芳褥。

燎薰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

又續寫而為白雪之歌,歌曰:

曲既揚兮酒既陳,朱顏酡兮思自親。

願低帷以暱枕,念解佩而褫紳。

怨年歲之易暮,傷後會之無因。

君寧見階上之白雪,豈鮮耀於陽春。

歌卒。王乃尋繹吟玩,撫覽扼腕。顧謂枚叔,起而為亂,亂曰:

白羽雖白,質以輕兮,白玉雖白,空守貞兮。未若茲雪,因時興滅。玄陰凝不昧其潔,太陽不固其節。節豈我名,潔豈我貞。憑雲升降,從風飄零。值物賦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隨染成。縱心皓然,何慮何營?

賞析:

《雪賦》以歷史人物問答鋪陳描寫結構全篇。賦首先敍述了冬日裏的一個黃昏(歲將暮,時既昏)”,當時的天氣不大好,寒風凜冽,陰雲四起,大雪紛飛(寒風積,愁雲繁)。“樑王不悦”,可以理解為心情不大好,於是率賓朋遊於兔園,命人擺上美酒(乃置旨酒,旨酒即美酒)。鄒陽、枚乘、司馬相如先後蒞臨。鄒陽是西漢時期的文學家,山東淄博人,著有《上吳王書》等文作;枚乘也是西漢時的文學家,江蘇淮陰人,代表作《七發》:司馬相如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跟卓文君私奔那哥們,著名辭賦家,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如來得可能稍晚一些(相如末至),居客之右,古代座次以右為尊,右面可是上座,這説明司馬相如在樑王心目中是很有地位的。面對漫天大雪,樑王首先吟詠了《詩經》中有關雪的詩句,根據賦中寫到的《北風》於衞詩和《南山》於周雅,樑王吟的應該是“北風其涼,雨雪其雱(pang)”、“上天同雲,雨雪雰雰”這兩句。吟畢,授簡於司馬相如。“簡”是戰國至魏晉時期寫書的竹片。曰:“抽子祕思,騁子妍辭,侔色揣稱,為寡人賦之。”意思是説你要以神奇的思想,妍麗的文辭,惟妙惟肖恰到好處的描摹雪景。

相如於是避席而起,古代人都是席地而坐,離開座位稱避席,逡(qun)巡而揖(形容恭順的樣子),以示尊敬。寫雪之前,先引出《孟子》、《漢書》、《詩經》、《穆天子傳》等涉及記雪的典籍,用來強調雪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臣聞雪宮(戰國時齊國的行宮)建於東國,雪山(指天山)峙於西域(戰國時對玉門關、陽關以西地區的統稱),歧昌發(指周文王)詠於《來思》(指《詩.小雅.采薇》),姬滿(指周穆王)申歌(吟詠)於《黃竹》(詩篇名);《曹風》(詩經.曹風)以麻衣(古代白色的衣服)比色,楚謠(指楚地歌謠)以《幽蘭》(樂曲名)儷曲(名字叫做白雪的曲子);這句説周文王詠的《采薇》詩,也詠了雪;周穆王遊黃台在北風雨雪中吟詩三篇:《曹風》詩中以雪的潔形容衣服:楚地的歌謠並奏《幽蘭》和《白雪》。白盈尺(大雪)則呈瑞於豐年,袤丈(指雪深至丈)則表沴於陰德(預兆瘟疫),雪的應時之義又何止這些。這一段隱喻着很深的寓意,絕不是作者閒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傳達作者樸素的自然意識以及“天人合一”自然觀念。

接着司馬相如用華美的辭藻從宏觀、微觀、聲色、動靜等多角度、多方位鋪敍描摹,極盡雪之形態時,“請言其始。若乃玄律窮,嚴氣升,焦溪涸,湯谷凝,火井滅,温泉冰,沸潭無湧,炎風不興。北户墐扉,裸壤垂繒”。這段話講的就是個“寒”字。玄律指冬季,嚴氣指寒氣,冬季寒氣上升,溪河凍得不流淌了,温泉結冰了,寒冷的天氣使人們緊閉門窗,初上厚衣服御寒。“於是河海生雲,朔漠飛沙;連氛累靄,掩日韜霞”。可謂疑雲密佈,滿天無色,飛沙走石,掩日避光,這一段突出一個“暗”字。“霰淅瀝而先集,雪紛糅而遂多”,這兩句寫的是下雪時的情景,先是細霰落地發出淅瀝之聲,然後雪花紛雜而落。接着寫雪落下來的形狀,“散漫交錯,氛氲蕭索;藹藹浮浮,瀌瀌奕奕”。然後寫雪落下後的形狀:“聯翩飛灑,徘徊委積。始緣甍而冒棟,終開簾而入隙;初便娟於墀廡,末縈盈於帷席。既因方而為圭,亦遇圓而成璧。”。説雪隨着方形的物體而成方形,隨着圓形的東西則變成圓形。“眄隰則萬頃同縞,瞻山則千巖俱白。於是台如重璧,逵似連璐;庭列瑤階,林挺瓊樹”.你看雪落到原野上就像白色的絲織品,落到山峯上山峯就變成雪山,落到樓台亭榭上樓台就成為玉璧,落在庭院的台階上,台階變成玉階,落到樹上,樹就成了瓊樹。賞讀此句,呈現在你面前的.就是一個美麗的冰雪世界。“皓鶴奪鮮,白鷳失素;紈袖慚冶,玉顏掩嫮。若乃積素未虧。”這幾句是説白鶴、白鷳(xiao)、美女的潔白,面對雪都自慚不如,失去其美麗。“白日朝鮮,爛兮若燭龍銜耀照崑山;爾其流滴垂冰,緣霤承隅,燦兮若馮夷剖蚌列明珠。至夫繽紛繁騖之貌,皓旰(代han)皦絜之儀,回散縈積之勢,飛聚凝曜之奇,固展轉而無窮,嗟難得而備知。”白天在陽光映射下雪的潔白、美麗、燦爛、變化無窮的種種景象,感歎其不能備述。接下來寫夜晚,“若乃申娛玩之無已,夜幽靜而多懷.風觸楹而轉響,月承幌而通輝。”你看,在幽深肅穆的夜晚,風吹打着積聚冰凌的房柱發出響聲,月光映照着凝結着雪花的窗簾,多麼明媚多姿呀!相如賦雪寫出雪的天地大美,把寫景、抒情、説理融為一體。從冬日的嚴寒、雪的生成、落雪的飄灑、寫到雪後的銀白世界;從白日映雪寫到月夜賞雪,從動態寫到靜態,從天上寫到地面,從近處寫到遠處,從幃席走廊窗簾寫到房屋瓦脊樑柱,從階梯道路寫到庭院樹木,從平原萬傾如縞寫到萬嶺千峯素白,從白日的光輝燦爛寫到月夜的幽靜肅穆,窮盡了雪的姿態、輕盈、變化,描摹了雪的飄逸、潔白、燦爛、妍麗,謝惠連這位辭賦才俊把一幅色彩明媚的白雪圖呈獻給了我們。

相如吟罷,鄒相登場。鄒陽聞相如賦,“懣然心服”,懣然慚愧的樣子;“有懷妍唱”指鄒陽有感司馬相如妍美的詠雪辭,遂作“積雪之歌”。歌曰:“攜佳人兮披重幄,援綺衾兮坐芳縟;燎薰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此歌之中的佳人,重幄、綺衾、明燭,皆為閲目之色,給人帶來視覺的美感,而芳縟、燎薰,又給人的嗅覺帶來帶來享受,又續而為白雪之歌,歌曰:“曲既揚兮酒既陳,朱顏酡兮思自親,願低帷以暱枕,念解佩而褫紳。怨年歲之易暮,傷後會之無因。君寧見階上之白雪,豈鮮耀於陽春?”此歌在曲盡,酒陳、朱顏、暱枕、解佩、褫紳之間,情調忽變,初者“思自親”,繼而“君寧見階上之白雪,豈鮮耀於陽春?”,情緒之所以轉變如此之快,不是沒有原由的,其原由就在於“君寧見階上之白雪,豈鮮耀於陽春?”人生在世,良辰難遇,美景難求,但一切都是浮雲遮眼,稍縱即逝,就像台階上的白雪,豈能鮮耀於陽春?對比之下,司馬相如的白雪,曠達明朗,充滿勃勃生機;而鄒陽之雪,風華絕代,卻生命短促。這種來自生命本體的感傷,給雪蒙上了悲情的面紗.

《雪賦》以“王乃尋繹吟玩,撫覽扼腕,顧謂枚叔,起而為亂”對全賦進行了總理。亂是辭賦的結尾,是對全賦的總結。亂曰:“白羽雖白,質以輕兮;白玉雖白,空守貞兮;未若茲雪,因時興滅。玄陰凝不昧其潔,太陽曜不固其節。節豈我名,節豈我貞,憑雲升降,從風飄零。值物賦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隨染成,縱心皓然,何慮何營。”結尾由雪之節操而觸發了對雪的性質品德的議論,圍繞雪的“節”“潔”“貞”展開議論,説雪之“節”容易失,雪之“潔”容易污,雪的貞潔就像它的顏色一樣,最不足恃,對貞潔名譽進行了否定,“節豈我名”“節豈我貞”“縱心皓然,何慮何營”,從而釋放了縱心物外的人生哲學,這也是南朝文人的一種情懷,一種心靈解脱吧!

《雪賦》對物色的描寫細緻逼真,如同意得神傳,形神兼備。語言精工、遒勁、極極富感染力,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勢長短穿插,錯落有致增強了節奏感和韻律美,彰顯了極高的美學價值。

雪原文及賞析8

原文:

鬆雪飄寒,嶺雲吹凍,紅破數椒春淺。襯舞台荒,浣粧池冷,淒涼市朝輕換。歎花與人凋謝,依依歲華晚。共悽黯。

共東風、幾番吹夢,應慣識當年,翠屏金輦。一片古今愁,但廢綠、平煙空遠。無語消魂,對斜陽、衰草淚滿。又西泠殘笛,低送數聲春怨。

譯文

古鬆積雪飄來寒意,嶺頭冬雲吹成冰凍,數點紅梅綻出淺淺的春色。聚景園中當年的歌舞樓台今已荒蕪,宮女浣沙池今日冷寂,繁華市朝變作淒涼廢苑,竟如此輕易!可歎梅花與人一樣所存無幾,相對依依共同迎來又一度歲暮。

心情是一樣的淒涼黯淡!試問東風方才幾度來去,往日繁華已然成夢去遠。東風啊,你一定多次見識過宋帝后妃的儀仗御輦。四處籠罩着傷今懷古的愁緒,滿目是荒蕪的草木與茫茫暮靄。我面對衰草斜陽默默無語,黯然魂消,淚流滿面。遠處西泠橋又傳來斷續的笛聲,低低嗚咽着春天的哀怨。

註釋

雪香亭:南宋孝宗在杭州清波門外建聚景園,奉高宗遊幸,其後遂為累朝臨幸之所。至理宗以後,日漸荒廢。

嶺:即葛嶺,在杭州西北十二里,西湖北。相傳葛洪煉丹於此。

椒:梅花含苞未放時,其狀如椒也。

襯舞台,浣粧池:應是聚景園中舊有之池台。浣(huàn):洗。市朝:本指人眾會集之處,這裏是指朝代、世事。

歲華:既指歲月,也指年華。晚:終,將盡。

悽黯:淒涼暗淡。

吹夢:吹醒當年的繁華夢。

慣識:識慣。

翠屏金輦(niǎn):翠屏,碧玉屏風,代指宮苑舊日豪華的設施。輦,人推輓的車。金輦:貴族的車駕。

廢綠:荒蕪的園林。

銷魂:非常感傷。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

西泠殘笛:西泠(líng),即西泠橋,在杭州西湖孤山下,為後湖與裏湖之界。也名西陵、西林。殘笛:斷斷續續的笛音。

賞析:

周密是個有氣節的詞人,南宋滅亡後,他堅決不仕元朝。這首詞是宋亡以後所作,通過寫梅花和前朝廢蕪的園林抒發自己對故國的懷念,對新朝的牴觸。根據他寫的《武林舊事》、《齊東野語》的'記載:杭州葛嶺有集芳園,原是趙宋王朝的皇家園林,宋理宗時賜給賈似道,賈再修築,勝景不少,雪香亭便是其中之一,亭旁廣植梅花。宋亡之後,園亭荒蕪,周密來遊而作此詞。

上闋主要寫梅花及雪香亭荒廢的情景。起首“鬆雪飄寒,嶺雲吹凍”兩句,點明瞭當時的節令,同時渲染了一種冷色調的氣氛。不説天飄寒雪,而説是雪“飄寒”;不説凍氣入雲,而説雲在“吹凍”。這即突出“寒”與“凍”,又顯得較為活潑。“紅破數椒春淺”,寫梅,梅花含苞未放,其狀如椒,句中説的是初春時候,幾點紅梅初放,但不説梅,只用椒比:“紅破春淺”,比較説“春初紅綻”,也比較新鮮隨後轉入描寫園林。“襯舞台荒,浣粧池冷”,二對偶句描寫了亭台池榭的破敗;但這裏的對偶句是名詞下面用形容詞作謂語的結構,句法較直,沒有“鬆雪”二句那樣曲折。襯舞台與浣粧池,應是園中池台名;也可能是形容一些池台,是供皇帝后妃、賈似道姬妾用來浣粧、觀舞的。所謂“浣粧”,即杜牧《阿房宮賦》“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的意思。“荒”、“冷”寫蕪廢情況,與上“寒”、“凍”合成一氣,歸於下句的“淒涼”二字“淒涼市朝輕換”,點題。

眼前這般淒涼的亭台池榭,是因為已經改朝換代的緣故。正因為關係如此重大,所以一池、一台、一亭的興廢,以至一些梅花的開落,都使人觸目興感。事雖重大,但畢竟如過眼煙雲,平民百姓對國破家亡無以與力,國家輕易便在達官貴人手裏喪失了。一個“輕”字,其實不輕。上闋結尾由一個“歎”字領起。詞人看到初收的梅花與破敗的亭園,不禁發出感歎。“歎花與人凋謝,依依歲歲華晚”,花,指梅;人,應指以前生活在這個園林中的人。歲華晚,呼應梅開時候。依依,作者感舊之情,並反過來想象梅花、池台、歲華對人也有留戀感情。人與景物相互依戀,相互交融。人與梅花都凋謝了。

下闋將梅擬人化,以猜測梅花所想的形式寄託自己的亡國之痛。“共悽黯”。三字,承上啟下,人與花都悽黯,黯“是”寒、凍“、”荒、冷“、”淒涼“、”凋謝“等情景的收攬和濃化。”問東風、幾番吹夢“,”問“是人問花,但花亦何嘗不能自問,人花同感,彼此難分。問一問東風、花開花落幾多次了呢?原來,雪香亭的梅花也是經歷過世間幾番重大變故的,與上文”市朝輕換“相呼應。”慣識當年,翠屏金輦“,這是梅花”吹夢“和”悽黯“的原因。

這兩句把梅花擬人,説它在園亭中,應當很熟悉坐金輦、遮翠屏的皇帝、后妃,見過了小朝廷苟安時期的“盛況”。但這在此時,那時的情景再也不會出現了,已經成為引人傷感的事了。這是“吊”梅,而梅也憑弔往事“一片古今愁,但廢綠平煙空遠”,梅花的愁,作者的愁,原來是“古今”的興亡之愁。以前的太平盛世到眼前只剩下令人愁恨不已的廢綠平煙,作者的心情很不平靜。“無語消魂,對斜陽衰草淚滿”,作者思緒萬千而無話可説,面對斜陽衰草不禁淚滿魂消。

雪原文及賞析9

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日射雲間五色芝,鴛鴦宮瓦碧參差。西山晴雪入新詩。

焦土已經三月火,殘花猶發萬年枝。他年江令獨來時。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往年參加宏辭科考試,陛下出的題目有以“西山晴雪”作詩。

陽光照耀在雲間,猶如五色靈芝仙草。俯仰生姿的鴛鴦宮瓦,參差反射着青碧光彩。西山晴雪的美景,如今重新進入了詩篇。

故都遭遇敵軍的燒殺劫掠,城郭已化為焦土,而存活下來的殘花依然在萬年久遠的枝頭萌發。在那年江令郎獨自歸來的時候。

註釋

浣溪沙: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正體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

宏辭:金章宗明昌初年,為選拔超常人才,特設的制式科目,又叫博學宏詞科;御題:即皇帝的命題。

五色芝:即祥瑞的靈芝,古稱仙草。五色,指彩雲,寫祥瑞的氣象。

“鴛鴦”句:指宮殿上的琉璃瓦,仰為溝,俯為脊,脊上雨水往溝裏流下。因俯仰之邊相扣,故喻鴛鴦。差參,高低錯落疊放。

三月火:指項羽燒秦宮室,大火三月不滅, 見《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後世遂以“三月火”為遭劫之典”。這裏指蒙古軍攻汴京,放火焚燬宮室。當年,金滅北宋時,亦然。汴京屢建屢遭浩劫。

萬年枝:指年代久遠的大樹。

江令:指南朝陳國之江總,字總持。好學,能文。尤善五七言詩。陳後主即位,授尚書令。大權在握,傷於浮豔,不持政務,但日與後主遊宴後庭。陳亡人隋。後來詩文中以江令喻有文才之人。作者以江令自喻,慨歎淪為遺民的傷痛。

賞析

詞的上片,作者回憶二十年前,汴京的燦爛與輝煌,以及御題賦詩的憧憬。下片則寫遭劫後的破敗荒涼,以及亡國之臣的失落。全詞運用簡明對比的寫法,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餘地。該詞采用今昔盛衰對舉之法,寫世事之變遷,道無盡之哀感。

詞的上片追憶往昔盛況。

“日射雲間五色芝。鴛鴦宮瓦碧參差。”靈芝,能益精氣,強筋骨,久食延壽,舊來以為兆瑞之草。如《神農芝論》雲:山川雲雨、五行四時、陰陽晝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皆為聖王休祥焉。漢朝有靈芝生於宮,每每君臣歡慶,大赦天下(見《雙書》《東觀漢記》等)。此詞謂皇宮所生五色神芝,藉以象徵太平盛世。虛處着筆,正、反映射全篇。下面一句是説,麗日照耀下的宮殿,紅牆綠瓦,流光溢彩。宮瓦俯仰相次,故以鴛鴦名之。如《長恨歌》雲“鴛鴦瓦冷霜華重”,即指此。亦稱鴛瓦,李庾《東都賦》所云“鴛瓦鱗翠,虹樑疊壯”即是。以上只兩句,即將國運昌泰的.氣象勾勒了出來。“西山晴雪人新詩”,是景緻,是文事,也不無懷念舊君之意。作者於詞下自注雲:“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以上懷舊,只用側筆出之,與杜甫詩“憶昔開元全盛日”云云之正寫不同。於此又可見詞與詩在表現方式上有直婉的不同質素。

詞的下片文情陡轉,與世事突變合拍。

“焦土已經三月火,殘花猶發萬年枝。”“三月火”,是對蒙古軍隊的憤怒控訴。“萬年枝”,蓋謂社稷傾覆,故都化為一片焦土,而花兒猶自開落,成為人世變故的見證。兩相對照,愈見物是人非。末句“他年江令獨來時”,強調“他年”、“獨來”,顯然突出了詞人舊地重遊,一來表明詞中所寫均為自己此行所見所感,二來表明自己和江令一樣已是淪為異族臣民。一個亡國遺民來到殘破不堪的故都,此情此景,難以為懷。其深沉的故國之思,黍離之悲自在不言中。全文上結晴雪入詩,下結江令獨來,一文事,一文士,有照應勾連之妙趣,通體停勻,雙結工穩婉轉。

創作背景

這首詞約作於公元1245年(蒙古乃馬真後四年)。這一年,詞人因三女遷葬事重回汴梁。金亡已十多年了,亡國之臣重遊故都,觀看眼前景象,聯想起往年科舉考試的題目,自然感慨萬千,由此他寫下這首詞抒發痛悼故國的深情。

雪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作者:鄧牧

歲癸已春暮,餘遊甬東,聞雪竇遊勝最諸山,往觀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達江。江行九折,達江口。轉之西,大橋橫絕溪上,覆以棟宇。自橋下入溪行,九折達泉口。凡舟楫往還,視湖上下,頃刻數十里;非其時,用人力牽挽,則勞而緩焉。初,大溪薄山轉,巖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臨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雞洞”,相傳鑿石破山,有金雞飛鳴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澀,曳舟不得進,路行六七裏,止藥師寺。寺負紫芝山,僧多讀書,不類城府。越信宿,遂緣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迴環,遙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桑畦麥隴,高下聯絡,田家隱翳竹樹,樵童牧豎相徵逐,真行圖畫中!欲問地所歷名,則輿夫樸野,不深解吳語,或強然諾,或不應所問,率十問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為樑,首尾相齧,廣三尺餘,修且二百跬,獨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廢者,間有誦聲出廊廡,久聽不知何書,殆所謂《兔園冊》耶?漸上,陟林麓,路益峻,則睨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風起為黃塵,留衣襟不去,他香無是清也。

越二嶺,首有亭當道,髹書“雪竇山”字。山勢奧處,仰見天宇,其狹若在陷井;忽出林際,則廓然開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隱秀,翳萬杉間,溪聲繞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華,多留題,不暇讀;相對數步為漱玉亭,復泉,竇雖小,可汲,飲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為兩。先朝御書“應夢名山”其上,刻石其下,蓋昭陵夢遊絕境,詔圖天下名山以進,茲山是也。左折鬆徑,徑達雪竇;自右折入,中道因橋為亭,曰錦鏡,亭之下為圓池,徑餘十丈,橫海棠環之,花時影注水涘,爛然疑乎錦,故名。度亭支徑亦達寺,而繚曲。主僧少野,有詩聲,具觴豆勞客,相與道錢塘故舊。止餘宿;餘度詰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巖,流瀑自錦鏡出,瀉落絕壁下潭中,深不可計。林崖端,引手援樹下顧,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練,觸崖石,噴薄如急雪飛下,故其上為飛雪亭。憩亭上,時覺沾醉,清談玄辯,觸喉吻動欲發,無足與雲者;坐念平生友,悵然久之。寺前秧田羨衍,山林所環,不異平地。然側出見在下村落,相去已數百丈;仰見在山上峯巒,高複稱此。

次妙高台,危石突巖畔,俯視山址環湊,不見來路。周覽諸山,或紺或蒼;孟者,委弁者,蛟而躍、獸而踞者,覆不可殫狀。遠者晴嵐上浮,若處子光絕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動人;凡陵登,勝觀花焉。

土人云,又有為小雪竇,為板錫寺,為四明洞天。餘興亦盡,不暇登陟矣。

註釋

[1]雪竇:山名,四明山支脈最高峯,在今浙江奉化市溪口鎮西北。

[2]歲癸巳:指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春暮:晚春。

[3]甬(yǒng)東:古地名,今浙江舟山島。

[4]遊勝最諸山:遊覽之美好是眾山中最突出的。

[5]北口堰(yàn):中間一字原缺;堰,攔水壩。

[6]之:往。

[7]橫絕:橫斷,橫跨。

[8]覆以棟宇:在橋上蓋了亭子;棟宇,泛指房屋、亭閣一類的建築物。

[9]“凡舟”三句:謂凡是船隻來往,看潮水漲落而上下的,一會兒就行駛幾十裏。“楫(jí),船槳,此指船。

[10]“非其時”三句:意謂如果不在漲潮季節,則船隻來往靠人力來牽引,就既費力又緩慢。“時”,季節,指潮汛季節。 “挽(wǎn)”牽,拉。

[11]薄:迫近。

[12]巖壑(hè)深窈(yǎo):山谷幽深。

[13]臨:從高處往下靠近。

[14]若坐垂踵者:好像一個人放下腳坐着。“踵”,腳後跟。

[15]益:更加。澀(sè):不通暢,指水淺,行船艱難。

[16]曳(yè):拉,牽引。

[17]負:背,背靠。

[18]不類城府:意謂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署的和尚;“類”,類似。

[19]越:過。信宿:連住兩夜。

[20]畦(qí)、隴:園田間的長條土埂。

[21]聯絡:連接。

[22]牧豎(shù):牧童。徵逐:追逐。

[23]地所歷名:所經之處的地名。

[24]輿夫:轎伕。樸野:質樸土氣。

[25]不深解吳語:不很懂得吳地(今江蘇東部、浙江西部)方言。

[26]或強然諾:有時勉強答應。

[27]或不應所問:有時答非所問;“不應”,對不上。

[28]率:大致、大抵。

[29]次:接下去,接着。度:過。

[30]相齧(niè):相接;“齧”,咬。

[31]修:長。且:將近。跬(kuǐ):半步,實指一舉足的距離,等於今稱“一步”。

[32]野人:指當地村民。捷甚;輕快得很。

[33]溪口:地名,即今奉化縣溪口鎮。市:街市。

[34]間(jiàn):間或,偶而。誦聲:讀書聲。廊廡(wǔ):堂前兩側的廂房。

[35]殆:大概。《兔園冊》:即《兔園策》,唐代人(一説虞世南,一説杜嗣先)編纂的一部書,民間用作啟蒙課本。

[36]陟(zhì):登,上。林麓:樹林覆蓋的山腳。

[37]睨(nì):斜看。

[38]不去:謂花粉不掉落。

[39]是:指花粉香。

[40]首:起頭。當道:正處在路上。

[41]髹(xiū)書:用漆塗飾書寫。“髹”,把漆塗在器物上。

[42]“山勢”三句:謂從山谷抬頭看去,天空狹窄得就像在陷阱中所見一樣。“奧”,深。

[43]林際:樹林邊緣。

[44]廓然:廣闊的樣子。

[45]一瞬:一眨眼;這裏有一眼望去的意思。

[46]不暇:沒有空閒。

[47]覆:遮蓋。

[48]竇:孔,這裏指泉眼。

[49]汲(jī):由下往上取水。

[50]值:正對。所入:所延伸的地方,前方。

[51]“先朝”五句:據記載,南宋理宗夢遊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醒來後下令繪畫天下名山進閲,認為雪竇山就是他夢中所到之處,故親筆寫了“應夢名山”四字賜寺刻石。“先朝”,指宋朝。“昭陵”,古代宗廟或墓地的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始祖右方,稱“穆”。這裏“昭陵”是指南宋理宗陵。“絕境”,風景最佳的地方。“圖”,畫。“茲山”,此山。

[52]徑達:直到。雪竇:寺名,唐末始建,初名瀑布觀音禪院,至宋真宗時,賜名雪竇資聖禪寺,是禪宗十剎之一。

[53]因橋為亭:就着橋蓋了一座亭子。

[54]徑餘十丈:直徑有十丈多。

[55]“花時”二句:謂海棠花開時節,花影投在水邊,燦爛似錦“注”,投。“水涘(sì)”,水邊。“疑(nǐ)”,通“擬”,比擬。

[56]繚曲:繚繞曲折。

[57]主僧:主持寺廟的和尚,法號少野。

[58]有詩聲:謂作詩有點名氣。

[59]具觴(shāng)豆勞客:準備了酒菜招待客人。 “觴”,酒器。“豆”,盛菜器。“勞”,慰勞。

[60]錢塘故舊:杭州的老朋友。

[61]止餘宿:留我住一夜。

[62]度(duó):揣度:估計。詰(jié)旦:第二天早晨。

[63]不果留:沒有留宿。“不果”,事情沒有實行。

[64]右偏:右側、右邊。

[65]引手援樹:伸手攀樹。

[66]練:白絹。

[67]沾(zhān)醉:大醉,謂為風景陶醉。

[68]清談玄辯:談論老莊學説的話語。

[69]觸喉吻:指話到了嘴邊;吻,嘴脣。

[70]無足與雲者:沒有夠得上共談的人。

[71]坐:因。平生:一生,這輩子。

[72]羨衍:延伸,擴展。

[73]“山林”句:謂秧田雖在山林圍繞的高處,卻與平地沒有不同。

[74]高複稱此:意謂從雪竇寺到山峯的高度同到山下村莊的距離相當,也有數百丈。“稱”,相當。

[75]危石:高聳的巖石。突巖畔:突出在山崖邊。

[76]環湊:合攏聚集在一起。

[77]“周覽”六句:謂環視眾山,有的黑中透紅,有的山色青綠;像盆盂倒扣的,像古代禮帽的,像蛟龍跳起、野獸蹲坐的,不能一一描述。“紺(gàn)”,稍帶紅的黑色。“委弁(biàn)”,周代的禮帽,用絹做的叫委,用皮革做的叫弁,形狀像倒扣的杯子,前頭高而寬,後面矮而尖。 “蛟”,古代傳説中的一種龍。 “踞”(jù)”,蹲坐。“殫(dān)”,盡。

[78]晴嵐(lán):晴天山中的霧氣。

[79]處子:處女。溢出眉宇:充滿表露於眉額之間。

[80]陵登:指爬山。

[81]勝:超過。

[82]小雪竇:即白巖山。

[83]四明洞天:在丹水山。白巖山、丹水山都屬於雪竇山。

賞析

雪竇,即雪竇山,在今浙江省奉化縣西60裏,海拔800米,為四明山的分支。唐代曾在此建寺,原為我國佛教禪宗十剎之一;今雖廢,但乃有不少景點。

鄧牧於癸巳(1293)春暮二十四日遊雪竇山。這篇遊記留下了他的蹤跡,也使我們今天能一睹七百年前的雪竇山的風光。

遊記的第一部分,作者用四段文字,記敍由石湖(今江蘇省吳縣盤門西南十里)至雪竇山的行程,約佔全文的五分之二。記敍遊程,交待行止,使景點所處及周圍環境瞭然於紙,也為後來的探奇訪勝者導遊,這種筆法已經形成我國遊記散文的共同特點。但是象本文,開篇在交待行程上就如此潑墨,還是不多見的。

但細細讀來並不乏味。沿途幾百裏,水陸兼程,由石湖起程,舟行二十五里達江,“江行九折達江口”,入溪水又行“九折達泉口”,水淺處,“曳舟不得進”,則“陸行六七裏”,經兩天兩夜後,又涉小溪大溪,抵達溪口才轉入山路。這段樸實的文字,不僅寫出了路途遙遠曲折,而且在長途跋涉中,使人看出作者“聞雪竇遊勝最諸山”後,就不殫旅途險阻,而“一意孤行”的勃勃興致。

江浙一帶,素以風景優美着稱,沿途幾百裏,自多奇山異水,一路攬勝,倒也不覺乏累。作者用悠閒的筆調寫道:“視潮上下,頃刻數十里”,輕舟飛馳的暢快心情,洋溢在字裏行間。一會兒舟行大溪上,深溝險壑,森然可怖。一會兒巨石臨水,“若坐垂踵者”,多麼悠閒自在。一會兒溪水環山,自高處墜入山澗,遠遠望去,猶如自蛇奔赴大壑,氣象萬千。更有“桑畦麥隴,高下聯絡”,田家村舍,“隱翳竹樹”,樵夫牧童,追逐嬉戲,頗有些桃花源的味道。作者很想知道這地方的名稱和歷史,無奈村民不諳吳語,無從得知;遺憾的心情正反映了他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如此看來,作者對這一段行程不惜筆墨,是有所記而記的,並非閒筆。

從第五段起轉入山路,開始登臨雪竇山。作者着重記敍了雪竇山觀亭,千丈巖觀瀑和妙高台觀石。

雪竇山觀亭。作者移步換景。上到第二座山峯,這裏景亭棋佈,各攬一勝。因此作者沒有把“亭”作為描寫對象,而把鏡頭轉向了它們周圍的景物。隱秀亭處是萬杉藏秀;漱玉亭下是甘甜清泉;錦鏡邊海棠圍池,花影映水,燦爛如錦秀;寒華亭內題留薈萃,文采精華;大亭上有宋理宗的“應夢名山”御筆……一路觀光,美不勝收。

千丈巖觀瀑。千丈巖,顧名思義,這裏崇巖壁立,谷深千丈,是個險峻之地。作者登臨“崖端”,攀樹“下視”,以至“目眩心悸”,歷險逐勝之情躍然紙上。飛雪亭觀瀑,是千丈巖的着名景觀。“初若大練,觸巖石,噴薄如急雪飛下。”寥寥十餘字,寫出了瀑布自崖頂飛瀉潭下的壯觀景象:它自錦鏡直徑十餘丈的大園池噴薄而下,始則寬如大練,繼而與巖石相激,珠璣四濺,細若飛雪,紛紛急下。沾濕衣襟,着實讓人心醉。“情以物生”(劉勰《文心雕龍·銓賦》),“辭以情發”(劉勰《文心雕龍·物色》),這一驚一喜引發了作者的感慨。他脣吻翕動,剛要啟口,環顧四周,竟沒有一個知音,不禁“悵然久之”。他想説什麼呢?”此時此刻作者決非是要贊山吟水,他要“清談玄辯”(多指玄妙的哲理)。作者32歲時南宋滅亡,懷着悲憤的心情,拒不出仕;放浪山水以後,逢寓止則“杜門危坐,晝夜為一食”(《洞霄圖志》),以後隱居洞霄宮,也過着“身不衣帛,楮禦寒暑”(《伯牙琴》)的清苦生活,直到在超然館無疾坐化,終不改志,走的是一條多麼艱險的人生之路啊!雖有謝翱、周密(也是抗節隱逸之士)二位好友,但都未曾同遊,且境況相似……在傷時感遇的慨歎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幽憤與渴望。

妙高台觀石。這裏山石巖巖,奇形怪狀,作者就極力描摹它們的形象,盛讚它們“自然動人”,遠遠勝過“觀花”。剛才的“悵然”雲散了。其實,這種傷時感遇之痛是切膚入髓的',稍有引發,就由衷而出。上文有三處寫到琅琅書聲:一處是藥師寺的寺僧讀書聲,一處是溪口大廢宅中傳出“誦聲”,一處是雪竇寺的主僧少野讀詩聲。聽到這些親切的讀書聲,作者不僅駐足諦聽,還要辯析一番,評論一番。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處世之道是修身積學,齊家治國。作者在《逆旅壁記》中説:“餘家世相傳,不過書一束。”這位書香了弟對讀書聲倍感親切與驚喜,正反映了他雖身在山水,但終難忘情於世事人道。可見,寄身荒野乃是出於無奈。作者惟恐沒有人懂得他的心曲,特將自己的文集命名為《伯牙琴》,大概就是耿耿於此吧。

鄧牧在自敍傳中説:“以文字請,每一篇出爭傳頌之,非其人求之厚饋弗為。”我們不必對他索取厚饋加以厚非,且看他對自己的文字是何等的自重。總觀全文,作者很善於把握景物的特點:雪竇山的亭,千丈巖的瀑,妙高台的石,各具特色。閩浙一帶,三江九溪,蒼山與碧水,總是相依相伴,雪竇山更是如此。但作者寫水,各擇其妙:或寫形,如“白蛇蜿蜒”;或寫聲,“溪聲繞亭”;或寫味,“飲之甘”;或寫動,“大溪薄山轉”;或寫靜,“花時影注水中”;總之,使人領略到每一景物的獨勝之處。

作者描摹景物的形態,不拘一格。妙高台的山石:色,“或紺(gān微帶紅的黑色)或蒼”。形,有的象扣着的盂;有的象丟棄的帽子,委屈地躺在地上;有的象蛟跳躍;有的象獸蹲踞。遠處的山峯,“青嵐上浮,若處子光豔溢出眉宇”--青靄繚繞,陽光穿射,色彩繽紛,簡直象個蛾眉秀目,脈脈含情的少女,再美的花也比不上。這段不足百字的景物描寫,竟川了動情結合,比喻擬人,遠眺近觀,對比襯托……直到窮形盡相方才收筆,如此的精細酣暢。

寄情於景,寓志於物,是我國遊記散文的傳統,到唐宋時期,已經達到“物我雙會”的境界。本文作者把自己的傷時感懷都融注在景物之中,自然而親切,令人心領神會。

雪原文及賞析11

少室雪晴送王寧

朝代:唐代

作者:李頎

少室眾峯幾峯別,一峯晴見一峯雪。

隔城半山連青松,素色峨峨千萬重。

過景斜臨不可道,白雲欲盡難為容。

行人與我玩幽境,北風切切吹衣冷。

惜別浮橋駐馬時,舉頭試望南山嶺。

註釋

①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縣北,東距太室山約10公里,山北麓五乳峯下有少林寺。王寧:生卒事蹟不詳。

②幾峯別:謂眾峯中有幾峯更為奇異。少室山有三十六峯,主峯玉寨山1500多米,為嵩山最高峯。

③見:同“現”。

③隔城:有城郭阻隔。

④峨峨:高峻的樣子。

⑤過景:太陽下落的餘暉。道:述説。

⑥幽境:清幽的勝境。

⑦切切:象聲詞,形容聲音輕細、悽切、急促。

鑑賞

這是一首寫惜別的詩。由於詩人不願和友人離別,所以送友人上路時,心中充滿了離愁,失去了欣賞自然美景的興趣,眼中的景物都不那麼優美了:山峯沒什麼奇異的,峯上時而晴,時而下雪;城郭遮住了半山,所能看到的是滿山青松,白雪掩蓋了層層的高山,夕陽斜照也沒什麼可形容的,白雲消散成碎片,失去了美好的面容;往日賞玩的`勝景顯得孤清,北風又急促吹來,令人感到淒冷。詩人眼中之景,實為心中之景,惜別之景。這一系列的寫景積蓄了足夠的情勢後,詩人在結聯才言明“惜別”,畫龍點睛,昇華感情。結句“舉頭試望”表現了留戀之情,意味深長。

雪原文及賞析12

【詩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出處】

唐·柳宗元《江雪》。

【意思1】

羣山中,不見一隻飛鳥的影 子:眾多的小路上,沒有一個行人的蹤 跡。千、萬:虛指,形容其多。

【意思2】

巍巍羣山中, 見不到飛鳥的影子; 條條小路上,找不 見一個行人的腳印。兩句詩寫大雪時的 空疏冷寂景象。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冬天寒冷 空寂的景象。[例]而他們的工作也並 不輕鬆,要從幾十公里之外購菜、運 糧、運煤,特別冬季一來臨,道路難 行,“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鄒 荻帆《玉門秋色賦》)

二、用以形容不 見人煙,不見鳥獸的荒蕪景象。[例] 他們有種到了天涯海角被紛繁喧囂的 世界拋棄了的感覺,這裏荒蕪得慘無人 道,大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那 麼一種淒涼景觀。(李能《天邊那羣 兵》)

【全詩】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註釋】

①絕:盡。這裏是絕跡的意思。人蹤:人的足跡。

②蓑(suo梭):蓑衣。用棕絲或莎草、稻草編成的雨具。笠(li立):斗笠。

【全詩賞析】

這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筆下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其代表作之一,作於詩人外貶永州 (今湖南省零陵縣) 期間。

自轟轟烈烈的 “永貞革新” 運動失敗以後,唐代社會的政治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張變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殘酷的打擊和迫害,作為曾積極參與革新運動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勢力打擊的對象,他被貶謫到遙遠、荒涼的永州,雖名為 “司馬”,卻實為“囚犯”,政治上無人過問,生活上亦充滿艱辛,孤苦伶仃地在那裏渡過了長達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間,唐代社會由於賊臣當道而一天天地走向了下坡路。這對於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詩人來説,不能不使他倍感壓抑和苦悶,為了反抗,也為了排遣心中鬱悶,他於遊山玩水之中創作了一批山水詩歌,寄寓和披露了他當時的真實思想。《江雪》一詩便是他這一時期、這一方面的代表作。

全詩只有四句,20個字,但呈現在讀者眼前的卻是一幅寥廓、壯觀而又悽清、冷寂的畫面。“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是在寫遠景。舉目四望,遠處那層層疊疊的羣山之中竟無一隻飛鳥出現; 遼闊原野上那縱橫交錯的小徑上也見不到一個人影,真是萬籟俱寂 ! 怎麼會是這樣呢? 原來詩人描寫的是一個嚴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紛紛揚揚的大雪籠罩了整個自然界,也覆蓋了千山和萬徑,致使人蹤、鳥影皆無。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兩句是寫近景。它緊承前面兩句,本來四野茫茫,一片銀裝素裹,既看不到一隻飛鳥,也見不到一個行人的腳印,就在這萬籟俱寂的世界裏,人們忽然發現,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着一葉漁舟,上坐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風冒雪,在那裏執杆垂釣呢。多麼新奇而清冷的畫面啊! 多麼孤僻而又清高的老人啊! 他在這大雪紛飛,寒氣襲人的天氣裏在釣什麼啊。原來他正在獨自釣“雪”。

這首詩似乎純是寫景,四句詩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構成了一幅漁翁獨釣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渾然一體,詩情畫意,妙絕人間。但人們再仔細觀察一下那位處於風雪之中而全然無畏,一杆獨釣的`老翁,儘管自然環境是如此險惡,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態安祥,難道由他的身上還不能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嗎。在這個“獨釣寒江雪”的老漁翁的身上,寄託着詩人仕途失意後的苦悶與孤獨,也表現了詩人堅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揚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一直是詩人生活的理想。現在自己流放南荒,政治上雖不能有所作為,但也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於是乎詩人便塑造了一個在飛雪之中執杆垂釣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樣的高潔,偉岸而與眾不同,是那樣的灑脱,超然而置身塵外,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詩人由積極入世不得到退而遊山玩水,尋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雪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滿宮花·雪霏霏

雪霏霏,風凜凜,玉郎何處狂飲?

醉時想得縱風流,羅帳香帷鴛寢。

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見繡屏孤枕。

少年何事負初心?

淚滴縷金雙衽。

註釋:

⑴霏霏——雨雪密佈紛飛的樣子。《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毛傳:“霏霏,甚也。”

⑵風凜凜(lǐn 凜)——北風凜冽。

⑶縷金雙衽(rèn任)——金線繡的'雙袖。衽:本為衣襟。這裏説“雙衽”,可理解為“雙袖”。《説文通訓定聲》:“凡衽,皆言兩旁衣際裳際,正當手下垂之處,故轉而名袂。”《列女傳·魯季敬姜》:“文伯引衽攮卷而親饋之。”

賞析:

這首詞寫少婦的哀怨。

上片首二句對舉成文,境界淒冷,是女主人公周遭的環境,與後面所表現的她內心的悽寂和諧地統一起來。“玉郎”三句,為女主人公的想象之辭,用“玉郎”在外縱情,反襯自己的孤獨。

下片二句是上片感情的直接抒發,“春朝秋夜”,喻時日之長。哀怨之深。“少年”二句,痴情反問,曲盡怨恨,而怨愈重,情彌深。

雪原文及賞析14

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原文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粧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譯文

北方的風光,千萬裏冰封凍,千萬裏雪花飄。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試一試與老天爺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豔豔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雪交相輝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只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學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稱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這些人物全都過去了,數一數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註釋

北國:該詞源於中國古代的分裂時期,如宋稱遼、金為北國,東晉稱十六國等為北國,南北朝時代南方的各朝代稱在北方與之對抗的各朝代為北國等。毛澤東中的“北國”使人在不覺中產生出一種我國疆土廣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這首詞作於紅一方面軍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陝北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的時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給柳亞子信中説,這首詞作於“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

惟:只。

餘:剩下。此字一作“餘”,但目前刊出的書法作品中寫作“餘”,以此為準。

莽莽:無邊無際。

大河上下:大河,指黃河。大河上下,猶言整條黃河。

頓失滔滔:(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描寫黃河水結冰的景象。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羣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蠟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運。

須:等到;需要。

紅裝素裹:形容雪後天晴,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色。紅裝,原指婦女的豔裝,這裏指紅日為大地披上了紅裝。素裹,原指婦女的淡裝,這裏指皚皚白雪覆蓋着大地。

分外妖嬈:格外婀娜多姿。

競折腰:折腰,傾倒,躬着腰侍候。這裏是説爭着為江山奔走操勞。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創業皇帝。

漢武: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漢朝功業最盛的皇帝。

略輸文采:文采本指辭藻、才華。“略輸文采”,是説秦皇漢武,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統一大業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宋朝的創業皇帝。

稍遜風騷:意近“略輸文采”。風騷,本指《詩經》裏的《國風》和《楚辭》裏的《離騷》,後來泛指文章辭藻。

一代天驕:指可以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驕,“天之驕子”的省略語。意思是上天所驕縱寵愛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漢時匈奴自稱。後來也泛稱強盛的少數民族或其首領。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鐵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統一蒙古後的尊稱,意為“強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稱,即王)。後蒙古於1271年改國號為元,成吉思汗被尊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佔領中國黃河以北地區外,還曾向西遠征,佔領中亞和南俄,建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

只識彎弓射大雕:雕,一種屬於鷹類的大型猛禽,善飛難射,古代因用“射鵰手”比喻高強的射手。“只識彎弓射大雕”,是説只以武功見長。

俱往矣:都已經過去了。俱,都。

數風流人物: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數,數得着、稱得上的意思。

賞析:

《沁園春·雪》這首詞,是毛澤東於1936年2月所作。“沁園春”為詞牌名,“雪”為詞名。當時,毛澤東和彭德懷率領紅軍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陝北清澗縣袁家溝,準備渡河東征,開赴抗日前線。為了視察地形,毛澤東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當“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這白雪皚皚的塬地展現在他眼前時,不禁感慨萬千,興大發,欣然提筆,寫下了這一首豪放之詞。 毛澤東作為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其詩詞中大都寫及歷史與戰爭。學者王克煜通過深入研究分析認為,《沁園春·雪》可謂寫得最為出色的一首。它既不像有些篇什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運用中國詩歌傳統的比興手法,而是“比”“賦”得體,善於將“賦”的陳述方式融於“比”之中,從而形成了比較雄渾的詞風與寬闊深厚的境界。 歷來詩詞詠雪的很多。“雪”,是富有詩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詩人對“雪”都成功地作了新的發掘。毛澤東這首詞因“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而起興。1958年12月21日,毛澤東又作過批註:“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從延安飛重慶,同國民黨進行了四十三天的談判。其間柳亞子屢有詩贈毛,十月七日,毛書此詞回贈。隨即發表在重慶《新華日報》上,轟動一時。 本詞作於1936年2月初,當時毛澤東同志在陝西清澗袁家溝,正準備親率紅一方面軍(1935年11月,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與紅十五軍團會師後,恢復此番號)渡黃河東征,開赴河北抗日前線。毛澤東同志1945年10月7日致柳亞子先生書中説:“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填過一首詞。”即謂此闋。1958年12月21日又批註道:“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采、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本篇首次正式公開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1945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重慶曾手書此詞贈柳亞子先生,11月4日,重慶《新民報》晚刊據傳抄件刊出。其後,一些報紙相繼轉載。但多有訛誤,不足為據。1951年1月8日,《文匯報》附刊曾將毛澤東同志贈柳的墨跡製版刊出。 選自《毛澤東詩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沁園春,詞牌名。 (鍾振鐸)

雪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苑中遇雪應制

唐代:宋之問

紫禁仙輿詰旦來,青旂遙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譯文:

紫禁仙輿詰旦來,青旂遙倚望春台。

清晨的朝陽破雲而出,就像皇家的鑾駕從天邊駛來。高樓上誰穿着青袍眺望,就像望春台邊隨風飄揚的青旗。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我不知道今天庭院中竟然落下了雪花,還以為是昨夜院中的樹枝上開出的花。

註釋:

紫禁仙輿(yú)詰(jié)旦來,青旂(qí)遙倚望春台。

詰旦:平明﹐清晨。旂:同“旗”。古代指有鈴鐺的`旗子。

不知庭霰(xiàn)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賞析:

不知道庭院裏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裏的雪花),還以為昨夜庭院枝上開了花,比喻生動、貼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