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相正兄兩首詩的賞析

來源:文萃谷 3.12W

天氣漸暖的時候

對相正兄兩首詩的賞析

只有這個日子讓我知道

偶爾流過臉頰的淚,還有些涼

就這樣,我順着記憶

仰望那更遠的天

我發現,天際到大地的距離

和記憶一樣,虛幻而長

這個節氣,即使有雨

也總泛着清新和明亮

一些莫名而又觸手可及的心緒

很容易地,就鋪滿眼前

微風吹來,麥苗青青

泥土濕濕的氣息讓我明白

從這天開始,我的任務

就是對你微笑,侍弄莊稼,迎接花開

賞析:

此詩結構層次清晰:首節寫忽然落淚,淚落而籲天長歎,目、心因淚洗而愈發亮、清,於是看雨也清新,清新雨氣撲心則心振作,於是完成了一個心緒的過程——這是一個有着中國傳統文化涵養的文人的心緒飛快調適過程,轉瞬之間心內花開花落,波瀾不驚。這內容有儒,有道,有禪。同樣是清明,同樣是追思,同樣落淚,這詩卻不着一墳字,不着一哭字,不着一所思者名字,就已經將清明給人的感覺道盡,這中間有寫作的技巧,但更多是作者的內涵與底韻決定的。 本詩的語言技巧也值得稱道。首段淚的涼與天的暖的反襯,不動聲色地把內心的痛表達的淋漓盡致。

二段,酸淚流而仰天,人的習慣動作。淚眼看天看到什麼呢,發現天際到大地的.距離,虛幻而長,這是很真實的心理視覺描寫。淚洗過眼後,視線轉清晰,鼻翼酸後,鼻孔能吸到大口清新的空氣,於是雨的清新,雨的明亮就出現了。有了這個過渡,最後一段最終完成了心理的調適。“微風吹來,麥苗青青/泥土濕濕的氣息讓我明白/從這天開始,我的任務/就是對你微笑,侍弄莊稼,迎接花開”。這樣的詩,第一不單調,不是忘乎所以地一味追思痛哭。二是讀來很美,無論語言還是語言構鑄的意境,還是層次的遞進,思想的波瀾,都值得人品味。三是積極上進,尤其最後一節文字優美而深刻,與其在這天痛哭流涕,不如“對你微笑,侍弄莊稼,迎接花開”,這也是濕濕的泥土下那埋葬的人所希望我們的。

孔子説,温柔敦厚,詩教也。一首詩如果語言結構無可挑剔,又表達出一種温柔敦厚的感情,那麼,它就是成功的,值得讀的詩。

羣居,在水一方

於是,水以擁抱的姿勢節節洇入生命

亭亭相依,一望無際,蒹葭蒼蒼

風來沙沙,秋來茫茫

這種被風和雨詩意了的植物

經先民們一遍遍撫摸,吟唱

便葳蕤了縱橫的阡陌,浪漫了上古詩冊

且千年不衰,燦然瘋長

而今,在故園,蘆葦依然偏安山鄉

儘管山重水複,儘管愁緒夢遙

傾聽,何須皓首耳聰

閤眼,已是遍地蒼茫

一葦可航啊,從都市,到鄉村

從青絲,到鬢霜

賞析:

這是一首寫得非常完美的小詩。

一是畫面上的美。首段是靜態的壯觀。鏡頭上先是一片蘆葦花,然後是被水洇着的蘆葦杆,然而一個極大極壯觀的蘆葦海場面,蘆葦“亭亭相依,一望無際,蒹葭蒼蒼”。一個“蒹葭蒼蒼”把人的思緒一下子拉長上千年。二段是聲光的交溶,“風來沙沙,秋來茫茫”,有聲音,有光感,有畫面。“這種被風和雨詩意了的植物?,經先民們一遍遍撫摸,吟唱;便葳蕤了縱橫的阡陌,浪漫了上古詩冊”,這是承節上節的“蒹葭蒼蒼”,把人拉向了那浪漫詩意的中古。這裏面的畫是風雨詩意,聲是先民們的吟唱,光是先民們撫摸後的光感,縱橫的阡陌傳遞出的美感,上古詩冊的燦然。可謂聲光電畫交溶,讓人陶醉其中。

至“且千年不衰,燦然瘋長”一句,如一段音樂漸步向極致的高潮。氣勢全出來了,也把詩境從中古拉到了現實。到了第三節,寂然一聲,迴歸畫面的寧靜,悠然幾句,把人們引入更深一層的思緒,這思緒便是濃濃的家國鄉愁,蘆葦何在,古人何在,鄉土何在,我又何在。“傾聽,何須皓首耳聰;閤眼,已是遍地蒼茫。”這是千古文人之愁,也必然引起千古文人的通感和共鳴。一如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又如張若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最終一句“從青絲,到鬢霜”,可謂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給人以無限的感慨和回味。

二是韻律上的美。方、蒼、茫、長、鄉、霜,整首詩一韻到底,用的是非常容易抒情的“ang”韻。李白用這個韻寫過“窗前明月光”,蘇軾用這個韻寫過“十年”,都是節奏韻律上非常美,非常抒情的詩。另外這詩在節奏上有個特點,每到韻腳處,往往以排比或對偶的句式出現,如:“亭亭相依,一望無際,蒹葭蒼蒼”“ 風來沙沙,秋來茫茫”“千年不衰,燦然瘋長”“傾聽,何須皓首耳聰;閤眼,已是遍地蒼茫”“從青絲,到鬢霜”,使本來容易拖音的“ang”韻,因前奏的重複,變得更加抒情,讀來更加上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