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7.98K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蚯蚓》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蚯蚓》教學設計

《蚯蚓》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繫的。

2、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並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説話。

三、教學準備

每組一份:長方形扁紙盒1個,黑塑料袋、報紙、塑料薄膜、蚯蚓15條、乾土、灑水瓶、培養皿、鑷子

四、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給同學們請來了一個動物朋友,想不想見見?是誰呢?(蚯蚓。)教師板書。是啊,今天我們請來了蚯蚓跟我們一起上科學課。

2、大家在哪兒見到過它們?(土壤裏)(魚具店裏)(河邊)……

3、奧,根據大家的經驗,你能説説它們喜歡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潮濕、陰暗)教師板書。

(二)、實驗設計一“蚯蚓喜歡生活在潮濕環境中”:

1、看來大家的猜測是有生活依據的,到底蚯蚓是不是喜歡生活在潮濕陰暗的環境中,我們在課堂上可以怎麼證明呢?(做實驗)哦,我們先來請小組討論一下,“潮濕”這個實驗我們可以怎麼做?(假如老師提供給大家一些材料,如蚯蚓、土壤、盆子等,我們怎麼利用這些材料去做?)

2、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教師隨機點撥。

3、教師隨機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濕潤的環境。

(二)實驗設計二: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

1、接下來我們再來研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該怎樣設計實驗呢?

2、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實驗,並注意控制條件。

3、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四)動物對環境的需要和適應:

1、讓學生歸納:透過兩個實驗,我們能説説蚯蚓適合怎樣的生活環境?

2、過渡:跟蚯蚓一樣,其實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裏。

3、舉例説説不同的動物喜歡生活在怎樣的環境?

4、拓展:當環境不適應動物生存的時候,它們會重新選擇合適的環境生活,否則它們將難以生存。誰能説説相關的例子嗎?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5、所以最後,陪我們上了一堂課的蚯蚓兄弟,我們該如何對待它們呢?

五、板書設計:

蚯蚓的選擇

潮濕 乾燥

陰暗 光亮

《蚯蚓》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蚯蚓有其適應環境的身體結構。

2、蚯蚓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對外力刺激的反應、對水的反應。

過程與方法

能用簡圖畫出蚯蚓的形態結構,能用維恩圖比較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喜歡蚯蚓這樣的小動物,樹立認真細緻、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

經歷對蚯蚓的觀察,初步理解動物身體結構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對蚯蚓的細緻的觀察,對蚯蚓身體結構的認識。

【教學準備】

每組:幾條蚯蚓,一隻淺水碟子。

【教學過程】

一、課前佈置學生捉蚯蚓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裏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麼環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蚯蚓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蚯蚓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牛的身體。並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門、扣、和環帶,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蚯蚓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蚯蚓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的運動。並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觀察蚯蚓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運動和反應的特點:靠環節間的縮放運動,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四、比較蚯蚓和蝸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裏,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裏,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鼓勵學生飼養蚯蚓,以獲取更多有關蚯蚓的信息。

《蚯蚓》教學設計3

  探究的目的與意義:

蚯蚓俗稱蛐蟮,中藥稱地龍,具有頗高的經濟價值,同時,它還是耕耘土壤的大力士,能夠通過它的活動,使土壤疏鬆,團粒結構增強,從而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因此,我們有必要去探究這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它所需要的生活環境,而且通過該探究實驗,能夠強化學生、生物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使其更加觀注生態環境的保護。

  改進意圖:

一、解決就地取材的問題,實驗儀器多可用生活中的器具來代替。

二、解決在探究的活動中,儘量的符合學生的思維,力爭直觀性與理論相結合,培養學生動手、動腦,通過觀察、實驗去探索自然界祕密的良好習慣。

三、對教材上關於蚯蚓的生活環境這一知識點作了更進一步的探究與補充。

  探究過程

  一、導入

1、事先在課後佈置學生去挖蚯蚓。

2、上課時再詢問學生,在什麼地方容易挖到蚯蚓,什麼地方不容易,甚至是挖不到蚯蚓。

3、教師引導學生去探究蚯蚓的生活環境。

  二、提出問題

(為什麼我們只能在特定的環境裏挖到蚯蚓?這主要與生活環境有關)。

蚯蚓喜歡什麼樣的生活環境?

  三、猜想和假設

蚯蚓喜歡“明亮、潮濕、陰涼”的生活環境;

蚯蚓喜歡“黑暗、乾燥、陰涼”的生活環境;

蚯蚓喜歡“黑暗、潮濕、温暖”的生活環境;

蚯蚓喜歡“黑暗、潮濕、陰涼”的生活環境。

………

  四、分組實驗

1、根據學生的猜想和假設,把學生分成a、b、c三組。

2、根據投影儀上所列出的實驗單,學生選出自己感興趣的實驗和實驗時所需的儀器,進行分組實驗。

實驗一:

探究蚯蚓的生活環境與光的關係

實驗器材:

透光的長方形盒子、黑紙、手電筒、筷子、蚯蚓。

實驗步驟:

將一個透光的長方形盒子,用一塊玻璃板,將它隔成兩個未完全分開的兩部分,在其中一部分的內壁貼上黑紙片,而另一部分則不做任何避光措施,用筷子向兩部分中間各放入數目相同的蚯蚓(假設每邊放5條蚯蚓),將貼有黑紙片的那部分蓋上不透光的頂蓋,而另一半則蓋上透光的玻璃板,把手電筒打開,透過玻璃板向內照射,這時盒子內一半有光較亮,而另一半則無光較暗,靜置一段時間再觀察,看蚯蚓會不會大多數都集中到較亮的這邊來享受陽光浴呢?

實驗現象:

大多數蚯蚓都集中到了較暗的那一端。

實驗結論:

蚯蚓喜歡黑暗的生活環境。

實驗二:

探究蚯蚓的生活環境與水的關係。

實驗器材:

長方形的玻璃槽、乾土、濕土、筷子、蚯蚓。

實驗步驟:

先在玻璃槽的兩端分別放上一堆乾燥的泥土和一堆濕潤的泥土,用筷子取數條蚯蚓放在兩堆泥土之間,靜置一段時間再觀察,看蚯蚓會選擇哪裏作為自己的新家?

實驗現象:

大多數蚯蚓鑽入濕潤的泥土中。

實驗結論:

蚯蚓喜歡潮濕的生活環境。

實驗三:

探究蚯蚓的生活環境與温度的關係。

實驗器材:

薄鐵皮、濕土、蠟燭、筷子、蚯蚓

實驗步驟:

在一塊長長的薄鐵皮上,鋪上厚約5釐米的泥土,用筷子取數條蚯蚓放在鐵皮一端的泥土的中央,然後將這一端放到蠟燭上烘烤,靜置一段時間再觀察,看蚯蚓會不會躺在這兒靜靜的享受這酷似北方的炕頭?

實驗現象:

大多數蚯蚓都爬向了未烘烤的那一端。

實驗結論:

蚯蚓喜歡陰涼的生活環境。

  五、得出結論

1、蚯蚓喜歡“黑暗、潮濕、陰涼”的生活環境。

2、每一種生物都有它相適應的生活環境,我們應該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

  六、知識拓展

為何大雨過後,地面上有許多蠕動的蚯蚓?

1、設計模擬此現象發生的實驗裝置圖。

2、動手操作實驗,從中找出此現象發生的原因所在。

  七、總結與反思

我設計此係列實驗目的,除了讓學生探究蚯蚓的生活環境以外,更重要的通過該探究實驗,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起其親自動手與自主思考的慾望,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此外,此類動物的實驗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此類實驗時,每個環節都應該多準備幾條蚯蚓,並且此類動物的.實驗不能以一次實驗結果為準,應該反覆多進行幾次,這樣,我們得出的實驗結果才會更加準確。

《蚯蚓》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閲讀分享,讓學生體會到讀書的快樂,激發閲讀的興趣。

2.嘗試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整本書,與閲讀的書本內容進行深入對話,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能力。

3.學寫日記,瞭解日記可以寫什麼?可以用怎樣的方式去表達。

一、與蚯蚓的初識

1.出示封面,讀題、觀察、猜測

師:這可能是一本怎樣的書?説依據

2.質疑

師:這位蚯蚓男孩在他的日記裏可能會記下什麼呢?

二、走進蚯蚓日記,走近蚯蚓

1.學生自由翻閲《蚯蚓的日記》,要求一邊讀圖一邊讀字。

2.聊聊蚯蚓的日記

①對蚯蚓男孩的第一印象作評價

師:你覺得蚯蚓男孩

你是從看出來的。

②對《蚯蚓的日記》的第一印象作評價

師:你覺得蚯蚓男孩的日記

③進一步認識日記,完成蜘蛛圖

師:日記可以寫的事情?

日記

3.再讀《蚯蚓的日記》

①邊讀邊思

師:你再讀一次,你會有想停下來想一想的地方?

哪裏讓你停下來想,哪裏讓你想得最久,在想的地方做上簡單的記號,在想的最久的地方寫下想什麼。

②兩兩分享

③集體交流

我讀到,我想。

三、走出蚯蚓的日記,走進自己的日記

1.在故事中尋找自己的影子

①你覺得哪篇日記好像是你寫的或説好像就是在寫你?

②交流

③小結:好像就是你寫的!(出示封底)讓我們一起分享了,你有一種被偷看的感覺嗎?你喜歡這樣的感覺嗎?

2.欣賞前環襯和後環襯,再次從書中尋找自己的影子,下發各色小紙片,學寫日記。

3.加封面和封底

師:(學生完成日記後)如果給我們班小朋友的日記裝訂成書,你會給書取什麼名字?在封面和封底還會加些什麼圖、什麼字?

《蚯蚓》教學設計5

摘要】下面編者為大家蒐集了“八年級生物認識蚯蚓教學設計”教案供大家參考,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課前,教師講台上和學生課桌上都放有學生採集來的蚯蚓,這些蚯蚓放在透明的一次性水杯中。)

:為了學習環節動物的代表──蚯蚓(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二節“陸地生活的動物”。),上星期同學們已擬定了有關蚯蚓的研究方案,現在我們請各小組來彙報自己的研究成果。

(大屏幕顯示問題)

1.世界上有多少種蚯蚓?最大的有多大?

2.在什麼地方容易找到蚯蚓?

3.怎樣區分蚯蚓的頭部和尾部?

4.蚯蚓的表面為什麼又濕又粘?

5.蚯蚓的體表為什麼是紫紅色的?是保護色嗎?

6.大雨過後,蚯蚓為什麼會跑到地面上來?

7.蚯蚓怎麼繁殖後代?

8.蚯蚓是怎樣運動的?

9.蚯蚓冬眠嗎?

10.蚯蚓沒有眼睛,它靠什麼發現食物呢?

生:原來我們認為蚯蚓只有一種,就是我們面前的這種,通過查找資料才知道,地球上已知的蚯蚓竟有兩千多種,其中最大的達1米多,真嚇人。

生:採集蚯蚓時,開始我們認為很容易,到土中去挖就行了,因為我們都知道蚯蚓是生活在土中的,但是我們挖了幾片乾燥的地方都沒有找到蚯蚓,大家猜測,蚯蚓是不是喜歡生活在濕潤的地方呢?於是我們就想到了下水道附近的土壤,果然在那裏採集到了較多的蚯蚓。通過查資料,我們知道了蚯蚓喜歡生活在濕潤、疏鬆的地方,而且這個地方還要具有豐富的有機質。

生:怎樣區分蚯蚓頭尾呢?乍一看,蚯蚓兩端都是尖的,哪是頭部呢?它也沒有眼睛、耳朵、鼻子呀!可是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它有一端活動非常活躍,我演示給大家看,(用投影儀演示)我們想這端可能是頭部,為了驗證猜想的正確性,我們就去看書。書上講,蚯蚓有環帶的一端是頭部,我們一對比,發現蚯蚓活躍的一端都有環帶,大家都很高興,因為我們驗證了自己的設想是正確的。

生:第4個問題比較簡單,蚯蚓的表面又濕又黏,可以減少運動時的摩擦力。

師:還有別的原因嗎?

生:有,書上講,蚯蚓是通過皮膚呼吸的,它表面的黏液對它的呼吸很重要,它在乾燥的地面上會窒息而死的,我們做了實驗確實如此。

生:我來談第5個問題。我們在採集蚯蚓的時候發現,蚯蚓體表的顏色和周圍土壤的顏色差別很大,這是為什麼呀?是不是因為一般較小動物都有保護色呢?或許是因為它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但我們在研究第4個問題時發現,蚯蚓的皮膚下面密佈着許多細小的血管,血液的顏色透過皮膚顯示出來,使它的皮膚呈紫紅色。原來如此!

生:我們組好幾個同學見過大雨過後地面上有時有許多蚯蚓,它們為什麼要跑出來呢?我們分析的結果是,大雨不影響它的食物,也不影響它的運動,可能是水太多,它不能呼吸了,才跑出來的。為此,我們進行了實驗,把蚯蚓放入花盆中,然後澆過量的水,過了一會兒,蚯蚓果然出來了。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做這個實驗加以驗證。

生:關於第9個問題,我們想蚯蚓可能是冬眠的,因為現在不是冬天,沒辦法證明我們的猜想,開始我們小組想放棄這個問題,後來,有一個同學提議用冰箱給蚯蚓製造一個冬天,經過多次實驗、觀察,我們發現蚯蚓確實有冬眠的特點,但在真正的冬天,它是否冬眠呢?我們準備到冬天繼續研究。

師:想法非常好。

生:我來彙報我們小組對第10個問題的認識。我們認為蚯蚓不能看見東西,或許它是靠聞味發現食物的吧,可是我們給它不同氣味的東西,發現沒什麼區別。蚯蚓也沒有觸角,不知它是怎麼發現食物的,但我們在研究這個問題時有了另一個發現:蚯蚓怕光。晚上它出來活動時用光一照或一開燈它就鑽入地下,白天一掀盒蓋兒,它也馬上就往土中鑽,不知它為什麼怕光呢?

生:書上講,將一條蚯蚓切成兩段,可以變成兩條蚯蚓,可是,我們切了之後,前半段活了,後半段卻死了,不知為什麼?

師:哪個小組還有問題?

生:關於蚯蚓的運動,我們用放大鏡發現,它又細又小,根本不可能用它蹬地使身體前進。所以,它的運動肯定靠肌肉,但我們解剖了幾條蚯蚓,還沒有找到答案。

生:書上説,蚯蚓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但我們不清楚怎麼一回事。

師:好吧,老師來講這兩個問題。

(教師用課件、圖片講了蚯蚓的運動:縱肌收縮,身體變粗短,環肌收縮身體變細長。教師講完,學生觀察。)

  (教師用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介紹了蚯蚓繁殖後代的過程,順便講了環帶為什麼在蚯蚓的前端。)

師:蚯蚓是人類的幫手,達爾文講,如果犁是人類最早的發明之一,那麼遠在人類生存以前,土地就已被蚯蚓耕耘過而且還將繼續耕耘下去。另外,蚯蚓還可以做藥材,它的糞便是很好的肥料,它還可以做飼料。現在人們又發現,蚯蚓在環保中也大有用武之地,某國一個大企業養了10億條蚯蚓,每天處理造紙廢水50噸,排糞便2.5噸。

師:關於這些新問題,請同學們下去繼續研究,每組寫一篇關於蚯蚓的研究報告。

生:這些蚯蚓怎麼處理?

師:你們説呢?

生:養起來,繼續進行研究,挺有意思的。

生:放歸自然。

生:用來釣魚。

師:按你們的想法去做吧!

點評

執教者同時還作為組織者、參與者,引導學生去尋找和發現,並和學生共同探索。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體驗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符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突出學生主體,關注學生髮展和學習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