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2.74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後感(15篇)

《論語》讀後感1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着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為百善孝為先,把孝道作為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説,對現在的你來説,你一定認為孝只要做到能養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餵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恆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還有精神、心理的關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為自己憂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為自己擔憂,其餘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個人通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餘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話説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該以道義為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論語》讀後感2

讀過一本好書就像交了個益友。—題記

《論語》是一部千古流傳的著作,是記錄孔子與他的弟子們言行生活的點點滴滴,裏面有深奧的理論。 宋代趙普用“半部《論語》治天下”名揚古今,千百年來,風雨洗滌,仍然經久不衰,依然璀璨若星。

從那以後,我便開始接觸《論語》,到今天雖然我連半部都還沒學到,卻已是受益淺匪。

現在,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説:“人類在世紀要獲得生存發展,就得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故鄉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就是有這樣的魅力,讓人們世世代代銘記。動畫片《孔子》中播放了魯國的王室權力被季氏奪走,魯國國君被迫趕往齊國,孔子與國君告別時,國君都後悔為什麼當時沒有啟用孔子呢。

論語教給了我學習的方法。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意思是:學習後要經常複習,難道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嗎?我每次學到新的知識,使我的學有了很大的長進,並經常回頭複習使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我感到十分高興。我學習完每課英語之後,都要經常讀讀每課的課文及單詞,時間長了,課文和單詞就自然而然地記住了,考試也就“下筆如有神”了,這樣就能考出好成績了,考出好成績我就開心啦!

論語教給了我孝敬父母的道理。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父母,能竭其力”意思是:侍奉父母,能盡力而為。我做到了。平時,我有空都會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論語教給了我誠信做人的道理。子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意思是:和朋友交往,説話要誠實講信用。我沒有做到。在學校裏,我答應給朋友什麼東西,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時間,最後乾脆説我沒説過算了,對於這個毛病,今後我一定改正。

通過學習《論語》,讓我知道了應該怎樣為人處事,讓我瞭解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還讓我瞭解了一位全球聞名的聖人—孔子。

更重要的是,讀《論語》能享受到快樂。國學大師于丹説出了我的心裏話,她説:《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就是教給我們在生活中獲得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

願《論語》能成為每個人的好朋友。

《論語》讀後感3

一代聖賢萬代師表智者仁愛師傳典範;國學《論語》儒家精論名句箴言昭示求者。實可謂:"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

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感悟經典的平凡智慧;之前求學之初片語淺識而今處世之時虔誠拜讀;雖不能明晰其博大精深卻也歎服其中受益非淺。

孔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特別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他一生中有一大半時間致力於"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弟子三千七十二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造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樹立了良好的師傳典範。

現代的人大多是從《論語》對孔子教育思想有一些細緻的瞭解,其間發現他的教育思想與當前的教育有許多相通之處,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鑑。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無以例外,寒假期間潛心拜讀先師大智略有心得愚見貽笑大方。

欲教人德為先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教會做人",不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標,也是當代眾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標。"務本"就是學會做人學會作一個有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人。孔子特別重視道德的作用,甚至存在着把知識納入道德範疇的傾向,他説"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沒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知識也不可能持續發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使達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質加以保持,知識水平也會下降倒退以至完全喪失。孔子這種主張在揭示德與智的關係方面,指明瞭德對智的統率作用。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抓好德育要真正把德育放在整個教育的基礎地位首要地位來抓。

《論語》讀後感4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從一年級開始,媽媽就讓我有空的時候多讀讀《論語》,慢慢地,我自己也愛上《論語》這本書,讀着這深奧而耐人尋味的字句,領悟着做人做事的許多道理。

《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我熟記於心,這八個字時刻警醒着我,做人做事要以它為前提,以它為準則。以前,讀低年級時,我還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含義。身為小組長的我,為了下課能多玩一會兒,而請別的同學幫我收作業,聽背誦,編些小理由讓自己得以偷懶。放學回家後,我還把這件事打趣着講給媽媽聽,媽媽聽後,眉頭一皺,讓我把《論語》找出來,再讀一讀。當我讀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媽媽讓我停下,細細地為我講解其中含義。我這才理解了媽媽的用心良苦,想想這八個字,再想起我為了玩而總麻煩同學,想着想着,我的臉滾燙滾燙的,為自己偷懶的行為而羞愧不已。是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怎麼能強加給別人呢?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每每讀到這句話,我總能想象孔子當時站在河邊,感歎時光如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那種惋惜與無奈。我們既然留不住時間,那就讓我們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最需要的事情上,做到惜時如金吧!讀《論語》,也讓我慢慢地改掉了做事拖拉的壞習慣。

如果我們對學習缺少興趣,把學習當作無聊、枯燥的事情,那是很難將學業學好的。不妨讀讀這一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得到啟示的。而當你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的時候,就會樂此不疲,漸入佳境。

《論語》是一杯甘醇的美酒,令人回味無窮。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讀着《論語》,我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我相信我的人生必將變得更美好。

《論語》讀後感5

粗粗地讀完《論語》,覺得其真不愧為一部歷史久遠,內容簡單而又深奧的中國古文化書藉。並且不同時代的學者都加以悉心悟讀,註釋,翻譯,解説,談論研究,只可惜我目前還沒領悟多少精華,要來寫讀後感,就只能有什麼感受寫什麼了!

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做人,相對於天地的永恆。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書中從各個方面不斷地教誨我們怎麼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更加有質量,書中概括為:生活態度積極,和親人朋友,同事和睦相處,工作勤勤肯肯。。。。。。其實這些道理是相當簡短及普通,但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處世:“以真報怨,以德報德,率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因為內心的坦蕩,自信,泰然而自內向外油然而生的從容。寬容。但是這種寬容也是有限度的,並非毫無原則的謙讓,寬恕。而是以真報怨,以德報德。其實我們生活中也有遇到種種,當時有過許許多多的情緒,可是現在回頭看看覺得其實也沒有什麼,不管是幫助愛護自己的,還是曾經嘲弄甚至傷害過自己的,都不過是人生的一種經歷而已,除了要感謝幫助愛護自己的人,更要感謝那些嘲諷自己甚至傷害自己的人,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嘲諷才讓我們更加強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平凡的道理:即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平凡人學習,一點一滴聚集不起眼的知識,必然是人要成功的首要條件,要知道這種不恥下問,造就了多少偉人。

説實在話,作為一項作業去讀《論語》有點累,但在完成這項作業的過程中,我卻真的想細細品讀《論語》了,因為孔子這個充滿人性,極具社會責任感的歷史名人深深吸引了我,也終於明白,這位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為什麼會一直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尊崇。

《論語》讀後感6

《論語》有很多切實可行的東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

人的一生中,很多時候是因緣而聚,緣盡即散。

聚聚散散,身不由己。

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動的,沒有選擇的餘地,這是很可惜的事實。

人生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生辰八字,無法選擇種族、國家、文化傳統,無法選擇成長的經驗。

如果連朋友也無法選擇,那麼這一生剩下能選擇的實在很有限了。

人的價值在於以某種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強。

人生有許多無奈,但所有的無奈都比不上與和諧生存相去甚遠。

交朋友要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且不要對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結識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

朋友少一些不要緊,尋覓不到完美無缺的朋友也不要緊,要緊的是相知投契、和諧相處。

讀《論語》後,不免捫心自問,人的一生的目標是什麼?我想,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交代。

交代什麼呢?那就是我一旦覺悟自己是一個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選擇之後,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選擇應該往哪裏發展。

自我選擇來自於瞭解自我,認識自我,必須考慮人類共同的追求途徑——真、善、美,以及個人特別的途徑——志向與興趣。

我覺得,應該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努力在人的一生裏既滿足自己的志向和興趣,又能夠接近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

具體説來,就是努力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充分實現,而不是因為自己的存在,讓彼此的關係變得更復雜,更混亂。

故此,人只要活着,就有一個內在的使命,這使得他在世間任何地方都不會覺得很委屈、很貧困、很失意。

其實,外在的世界所藉以判斷的名利權位,種種所謂得意或失意的價值判斷,對於內在自我的實現都沒有必然性。

人活在兩個世界裏,一個是社會意義上的,這差不多是命定的、必然的、難以選擇的。

人生在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世界——內心世界。

所謂向善,當然不是抽象的虛無的,而要放在人與人的具體社會關係中來衡量。

所以,儒家思想還是入世的,關懷人世的,是以人作為中心來思考的。

讀《論語》,批判地領悟儒教思想,也會產生一種使命感,自覺有一種責任,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存在而惠及身邊的人。

《論語》讀後感7

孔子,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也被世界各國借鑑。而《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著作,書裏的很多觀點對今天的人們仍有指導意義。從學習到修身,從安家到治國,我們都可以從書中找到真理。這裏我想談談我對《論語》中的講學的讀後觀點。《論語》中首要呈現的一個觀點就是人要學習,它從二個方面闡述了孔子對學習的認識。

首先,要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論語》開篇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學習後多温習是一件多麼讓人高興的事情。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是告訴我們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自己樂意去學,這樣才能得到最多的收穫。這些學習的觀點是最純樸的學習的觀點,它體現的是學習的最本源。人們以這樣的心態來學習,不僅可以學到知識,更可以達到修身的目的。反觀現代人的學習,更多的是脱離了學習的本源,體現的是學習的功利性。人們選擇學習什麼,往往是看這樣的學習是否有用,是否對個人的職業發展有利,而忽略了個人愛好。所以,現在社會上才會有那麼多高分低能的人,他們是學習的尖子,卻是做人的矮子。所以,在個人學習規劃中,不妨在有知識學習規劃的同時加入讓我們感興趣的內容,這些內容應該是我們最樂意學的內容,它們會讓我們有更多的收穫。

第二,學習要有恰當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告訴我們學習要多温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習不能光學習不思考也不能光思考不學習;“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學習要謙虛,會就會,不會就不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訴我們要學會取長補短。學習之後要多複習,學習要不恥下問,要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學習要多思考等等觀點不正是我們常告訴學生的學習方法嗎。在這些恰當的方法的指導下學習,學習必定更有效率。

《論語》中闡述的學習的觀點,句句經典,字字值得回味。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在全民學習的熱潮下,我們是否該冷靜地思考一下我們學習的目的,我們是否該冷靜地思考一下我們該如何學習。學習不該只給我們帶來知識,我們要享受學習的過程,收穫知識的同時收穫快樂和人生。

《論語》讀後感8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能夠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您能告訴我一字,使我能夠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因為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以往與財務經理説過,不能因為有客户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採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為本,這樣企業才能做得長久啊!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説,“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儘量寬容。現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儘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以往我在內心暗暗發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着鋭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着一份情節,,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此刻想想,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於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子貢以往問教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從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樣樣?

教師説,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僅安於貧賤,不僅僅不諂媚求人,並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歡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現如今,生活中仍有許多的人在進行進取,在激烈的競爭中,努力發展着自我的事業,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記了朋友。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對照起來,我是否也有相同之處呢,心靈相照的歡樂的生活似乎離我不是遙遙無期了?

《論語》讀後感9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説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國小學古詩《楓橋夜泊》時,其中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給出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着漁家的燈火,帶着思想之愁我難以入眠。可是我發現:楓樹“性惡濕”,不宜生長在江邊。我又查閲了一下,發現“江楓”還有一種説法為:“江邊的楓樹”且當時就有一座橋名曰“楓橋”。因此,我認為江楓應採取第二種解釋。我將我的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説:“現在大多采用第一種解釋,而且這兩種説法處於爭論之間,還是選擇第一種更為妥當。”老師還誇我善於思考、探究呢!既然“學而思”如此有益,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説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這以後才能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後凋謝的。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文天祥面對着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忍受着敵人殘酷的嚴刑拷打,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表現得大義凜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應當像他一樣堅貞不屈,不畏艱險的環境,保守自己的節操! 我們應勇於挑戰困難,像松柏一樣在寒風中挺立!

《論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藴含的豐富哲理啟迪着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

有人説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論語》讀後感10

作為一個國小生,我每天都要讀書,不僅僅是課本,還有豐富多彩的課外讀物。我喜歡看的課外讀物裏最讓我愛不釋手的是儒家學派的語錄集——《論語》。雖然我還不能透徹地理解其中十分深奧的道理,但我依然想用我淺薄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

《論語》是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語錄集,全書共有20篇492章,其中的內容可謂是博大精深,其中的道理可謂是能讓人受益終身。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想必同學們都聽過這句話,這句話是告訴我們要經常複習學過的知識,從而有新的理解和新的體會,這樣就可以把知識掌握得很牢固,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了。作為學生,我們更需要有温故而知新的精神,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學習起來就會更輕鬆地掌握新的知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相信大家都對這句話也是再熟悉不過了。這則語錄的完整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的意思是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必定會有一個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優點,而對於他們的缺點,我們就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可以和另外一句語錄一起理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我覺得這都是在教給我們怎樣能更好地提高自身修養。

我還喜歡一則語錄:“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沒錯,你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壓給別人,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同時也告誡我們,如果你想要求別人做什麼,首先要自己本身也願意去做,這樣才是尊重他人。

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可以教你怎樣更好地做人和做事。《論語》一書對我的一生將有很大的影響,我要好好珍藏起來,不斷地汲取它的精華,讓它的精髓代代相傳!

《論語》讀後感11

今天,當我們學習完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後,我深有感觸。

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讓我感悟到:學習的態度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把學習當做快樂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當做一種責任,就沒有學不好的,學不會的。做事情也一樣。正如毛澤東所説:“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世界上本沒有什麼事做不到。只怕你不用心做。只要你努力了,就沒有做不到的,因為有志者事竟成。

他還告訴了我們學習的方法:反思就是其中的一種。曾子一天反省多次:替別人謀劃是不是盡心盡力了?與別人交往是不是誠信相待了?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認真複習了?像曾子這樣偉大的人。一天都要反省三次,作為我們這些普通人,就更應該不斷的去反省,去反思。如果我們少玩一會,每天反省自己四次呢?甚至五次呢?我們再把孔子的學習方法與曾子的學習態度合二為一,再一直堅持下去,也許你可能比孔子還偉大!但是人類歷史千百萬年,才岀現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那麼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人的惰性。如果我們都把懶戒去的話,那麼我們的世界會怎樣呢?

孔子曾在河邊感歎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意思是説:“逝去的時間像河水一樣,日夜不停歇”。就像朱自清寫的散文:巜匆匆》一樣“當我吃飯時,時間從碗邊溜去。當我睡覺時,時間從我頭上跨過,從我腳邊飛走了……”像朱自清這樣偉大的作家,都在為自己感到悲傷。那我們呢?發呆的時候,時間毫不留情的走去,當我們玩手機時,時間從手邊逝去……現在,拖延已成為人們的一大“亮點”!無論什麼事,總要拖到明天或者晚上才願意做。

白天忙着在刷朋友圈,忙着看韓劇,忙着看快手,看抖音,一晃半天過去了。再玩幾個小時的王者,等到手機沒有電了,才知道已經入夜了。從一個抖音視頻,到另一個視頻,一個結束又隨手滑到另一個視頻……可樂喝完了,薯片吃完了,但作業還沒寫……這都是平常拖延的典型模範。確實,拖延是我們温柔的殺手。但是許多人雖然意識到了拖延的危害,也能痛下決心改正一次,但往往很快又陷入新的拖延。

唉!我們何時才能真正懂得惜時,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想到這些,自己不禁臉紅心跳,慚愧不已。

孔子的隻言片語,就我受益匪淺。

《論語》讀後感12

早就在報紙、電視中瞭解到于丹的《論語心得》如何如何了得,於是一直盼望能讀到這本書。拿到書,便迫不及待地讀,一口氣就將它讀完了。

事實上,那天我讀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前,因為種種原因我心裏有些不爽,然而於丹的《論語心得》如同一碗心靈的雞湯,讓我迷茫的心漸漸趨於平靜……于丹的心得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和諧,什麼是無畏。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我聆聽孔子,心通孔子,神交孔子,我突然間感悟了生命的意義。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因而,不能不令我歎服——沒有有淵博的文化作為基礎,沒有博大的氣度作為支撐,不可能有這樣理性、深刻的見解!正如於丹教授説的:境界有大小。

看看于丹關於“小人”的精彩言論吧!

“小人的特點是你很容易取悦他,但是你很難與他相處。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比如説你給他施一點小恩小惠,幫他一個小忙,甚至你請他喝一頓酒,這個人就會很高興了。即便你取悦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義的,是不正當的,他也還是會很高興。但這樣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萬不要以為取得了他一時的歡心,他以後就會非常忠誠地一路給你開綠燈,雖然你費了很多力氣,花了很多錢財,打通了關節,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時候,他不會根據你的才幹給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責備,覺得你這兒也不夠格,那兒也不達標,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費。他會想法刁難你,讓你覺得很尷尬。所以這樣的人你很難與他相處。”

當你如此透徹地看清“小人”的嘴臉,還有什麼可以多説?還有什麼值得計較?——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心得帶給人的'美麗!

當然,書是死的,人是活的,《論語》固然要看,但重在實行。孔子塑造了中國人的特性和行為準則,昭示了禮樂調和的人生境界。人之為人的奧祕皆在於此。用心去讀,用力實踐,《論語》才有價值,否則就只是滑稽的裝飾。

於是我又想,要把于丹心得給予我的許多人生的道理,融入自己的生命裏。

《論語》讀後感13

我的書架上有一本天藍色的小書,白色的書脊,書身短小而精悍,上面赫然印着二個墨色大字—————“論語”。這本書樸實無華,卻凝聚着灼灼無盡的智慧,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萬物復甦的初春,我們班主任老師方爸爸帶着我們全班同學共讀《論語》。初讀時,我的興趣都在那些精闢的譯文上。慢慢的,我開始迷上這三言韻文裏悠深的內藴與意義。我細細地讀它,品它,這些文字如鏡子般讓我明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也覺察了自己的不足。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孔子説:”把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裏,努力學習而不厭棄,教導別人從不疲倦,這些事情對我有什麼難呢?”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告訴學生們:“你們以為我有所隱瞞嗎?我對我們無所隱瞞!我沒有一點不向你們公開,這就是我孔丘的為人。”在《論語》裏也強調,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要學禮懂禮等。這點,帶給了我很大的感觸,因為在我的成長中有許多德藝雙馨、温柔和藹的老師教育我,幫助我。他們無私奉獻,孜孜不倦,任勞任怨,在我心間播下了美好的種子,他們讓我心生敬意,尊師成了我品行裏特別重要的部分。

我們的班主任方爸爸已經執着地在三尺講台精心耕耘了近三十年了。但是,他把每一天都當作他最重要的日子,把每一個學生都當作他最親愛的孩子。他用智慧與情懷譜寫最美的師德篇章。我常常看見他在辦公室裏伏案凝眉,埋頭苦作的樣子;我也經常聽到他與別人交談時飽腹詩書,虛懷若谷的話語;我時刻感受到他對我們的悉心關懷與温暖呵護;我還看見過他在教室裏廢寢忘食,毫無怨言地改着同學們的作業……我對方爸爸充滿了敬意,每次課後在校園裏,遠遠看見方爸爸,我都有女兒見到父親般的親切感,當我大聲地喊着:“方爸爸!”他的臉上立刻會漾起一個大大的微笑,那朵微笑,含着滿滿的欣慰與慈愛。

還有敬愛的數學向老師,英語Miss張等諸多老師她們用自己精湛的專業,為我們播下美麗的知識種子。在生活上,她們無微不至地關心我們,呵護我們;當我們犯下了錯誤,她們會有恨鐵不成鋼的焦灼,更有苦口婆心、語重心長的教誨;當我們取得成績時,她們會難掩喜悦之情、欣喜,歡跳。她們與我有着老師的恩澤,亦有大姐姐般的情誼,讓我尊敬不已,我也用自己良好的品行,優異的成績努力的去回報她們對我的愛。

《論語》讀後感14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當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當説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國小生閲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温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我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境去對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也在強調温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經過細讀《論語》,僅閲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僅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僅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僅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昇華了。僅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僅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構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終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僅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教師嗎?

《論語》讀後感15

暑假剛開始,媽媽便讓我讀一本經典著作《論語》。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粗看《論語》,它是一本記錄孔子教導弟子們的一些語錄。書中記載了大量個人修養和道德規範的言行,集中闡明瞭孔子“仁”與“禮”的核心思想。可媽媽告訴我,通過學習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可以讓人受益一生。孔子的教訓在中國人聽來,似是老生常談,平淡無奇。但是孔子教訓獨特處在於他教各個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裏找安頓,找歸宿。教人心安放在人心裏。帶着這些深奧的讓我無法理解的疑問,我走進了《論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種樸素的人的一生計劃,我們從小就要有理想,有計劃。不能得過且過,平庸一生。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中國人歷來以謙虛為教,誠信為本。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有時我在課堂上沒有搞明白的問題或做習題時不會的題目,過後似懂非懂得,也不再去深究,等到考試時我還是做不出來。因此我們平時在學習過程中,不能不懂裝懂,有不懂的問題應該虛心向別人請教,要不恥下問。我們平時與人相處時,要學習別人的高尚品德,不要只看別人的短處,如果別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們就要自我反醒一下。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孔子的聲聲教誨讓我心感慚愧。雖然我在優越的環境中生活,但是我卻沒有優越感,平時吃飯總覺得家裏得飯菜不夠豐盛,沒有葷菜就不吃飯。穿衣服嗎非名牌的不穿。別人有的東西,我也非要買到。平時還要媽媽給零花錢。可是一提到學習我就很不高興,總認為是件痛苦的事。學習了論語以後,我要改變我的學習的態度。我要學會在慾望不能滿足時應有的忍耐。

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串聯起了悠久的中華文明,我將通過孔子的智慧來啟發我的智慧和人性的光明,陽光的積極向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