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漢碩院校綜合實力排名指南攻略

來源:文萃谷 2.66W

我們在踏上考研這條路的時候,需要把院校的綜合實力排名瞭解清楚。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考研​漢碩院校綜合實力排名參考資料,歡迎大家前來閲讀。

考研漢碩院校綜合實力排名指南攻略

  考研漢碩院校綜合實力排名

1、北京語言大學

北京語言大學是中國唯一一所以漢語國際教育和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中華文化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國際型大學,素有“小聯合國”之稱;又是一所以語言教學與研究為特色和優勢的多科性大學,經過49年的發展,北京語言大學已成為我國中外語言、文化研究的重要學術基地和培養涉外高級人才的搖籃。北京語言大學在國內從事對外漢語和中華文化教育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師資力量最雄厚。

2、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是新中國從事對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歷史最長的學校,1952年開始接收外國留學生,開展對外漢語教學。2002年6月29日,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成立,北大的對外漢語教學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對外漢語教育學院下設漢語精讀教研室、漢語視聽説教研室、選修課教研室、預科教研室、研究生教研室等5個漢語教學機構。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擁有一支教學水平高、科研能力強、具有跨學科教育背景和國際化視野的教師隊伍,在我國對外漢語教學和科研事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學院現有專職教師5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9人,包括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40人。另外,學院還建設了一支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已達50人。

3、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是在原“對外漢語教學中心”1965-1996)和“對外漢語教育學院”(1996-2000)的基礎上建立的。在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教學方面,我們已經有了近40年的經驗。

漢語文化學院作為北師大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擔負着培養前來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各國留學生(其中包括本科生和長期、短期語言生)以及“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兩個專業的中外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的教學任務,同時,還擔負着培訓國內外漢語教學師資以及有關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學術研究的任務。漢語文化學院以教學和科研為主體,是一個綜合性的教學研究實體,每年在學院學習的留學生千餘名。

4、暨南大學

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學府,是全國招收港澳台和外國留學生最多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綜合性大學,直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

素有“華僑最高學府”之稱的暨南大學,恪守“忠信篤敬”之校訓,注重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培養造就人才。學校積極貫徹“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辦學方針,建校至今,共培養了來自世界五大洲128個國家和香港、澳門、台灣3個地區的各類人才20餘萬人,堪稱桃李滿天下。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建立了完整的漢語國際教育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教材研發體系。學院賈益民教授主編的《中文》教材全套12冊48本已在全球發行1000多萬套,為柬埔寨編寫的《華文》經柬埔寨王國教育部審查通過,在全柬50多所中文學校發行使用。由郭熙教授主編的《中文》國中版也已出版,此外還有周健、彭小川教授、張軍博士等主持編寫的多種、多系列對外漢語教材,曾毅平教授主編的《海外華文教師培訓教程》等。

5、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師大是我國最早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師資的高校。1985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成為全國最早設立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的四所高校之一。1992年開始招收對外漢語專業碩士研究生。1994年成立對外漢語系。2002年成立對外漢語學院。2004年設立全國第一個對外漢語教學專業二級學科博士點。20多年來,華東師大為國內外培養了千餘名本科學歷以上的高素質的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和從事中外文化交流的專業人才。

6、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是廈門大學專門從事對外辦學的高等教育機構,也是中國最早開展對外教育的機構之一。學院創建於1956年,曾使用華僑函授部、海外函授部、海外函授學院等名稱,1991年經教育部批准定名為海外教育學院,主要承擔廈門大學面向海外學生的漢語、中醫的教學。學院現設有華文系、海外學生部、遠程教育部、海外漢語言文化教育研究所、日本研究所等機構,是國家漢辦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重點院校之一。

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目前有102名專(兼)職對外漢語教師,其中教授18名,副教授20名;擁有博士學位的27名;博導4名,碩士生導師29名。大部分教師都具有國外教學經歷,而且長期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現任院長為鄭通濤教授。

7、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內地最早設立的對外漢語教學機構之一。自1981年成立以來,我院共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多個,出版專著辭典等10餘部,漢語教材20多種、40多冊,發表論文300多篇,共培養了來自世界各國的逾萬名留學生。目前每年在校學習的長期留學生(進修生和本科生)約1000人、在讀研究生約100人。

8、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的對外漢語教學歷史悠久,積澱深厚。早在1954年,南開大學就已經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是新中國最早接受留學生的高等院校之一。改革開放以後,隨着留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1985年,南開大學建立起對外漢語教學中心。1993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正式成立。

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既是國家教育部批准的全國對外漢語教學8大基地之一,也是國家漢語水平考試(HSK)及國家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考試的主要考點之一。目前,新HSK考試已在學院啟動,今後每年將舉辦十次新HSK考試。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職對外漢語教師50名,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6人,講師13人,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38人。教師隊伍中有2人為外籍專家,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有28人,另有3人博士在讀,其餘教師均具有碩士學位。此外,教師隊伍中具有一年以上海外教學經歷的教師有41人,佔全體教師總數的84%。

9、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在新中國成立後,從1952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20世紀80年代後,來複旦大學學習的外國留學生人數逐年增長。為適應留學生事業迅速發展的需要,經國家教委批准,學校於1987年5月正式組建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數十年來,學院共接收來自100多個國家1萬多名外國留學生,被譽為“小小聯合國”。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學院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率先打破了按學期劃分的編班傳統,創建了“零起點、八級次、兩年制”的基礎漢語教學體制,逐步形成了“細化級次,多層遞進”、“小步走,連續教,兩月上個新台階”這兩個特色。

經過多年建設,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已形成一支學科結構與年齡層次比較合理、業務素質良好、教學經驗豐富的對外漢語教師隊伍。現有專職教師58人,其中有博士學位的20人,有高級職稱的28人。

10、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是南京大學接受和培養外國留學生的教學和管理單位,是中國國家漢語水平考試(HSK)考點和國家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能力考試考點之一。海外教育學院負責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與文化教學、漢語言本科專業教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博士專業教學、短期進修和對外漢語教師資格培訓教學,以及全校外國留學生的招生、日常管理、生活服務等工作。

學院現有31位專職教師(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5人)以及20多位兼職教師,專門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教學、漢語教學和中國文化課的教學。專兼職教師多數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的具體招生、培養由海外教育學院負責,聘請教育科學與管理系、高等教育研究所、文學院、外國語學院等院系教授共同擔任該專業研究生的教學和論文指導工作。

11、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開展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已有50多年的歷史,累計接收了來自約100個國家的各類留學人員,具有面向來華留學生和國外漢語學習者的豐富教學經驗和完備的教學體系。近年來,在新型漢語師資培養理論與實踐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與研究方面成果顯著,承擔了多項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重大項目。本專業擁有一支學科結構、職稱結構合理、具有較豐富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經驗及國外工作經驗的研究生導師隊伍,聘請了一批學術造詣深厚並具有豐富的漢語教學與推廣經驗的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教授,師資力量雄厚。此外,學校擁有100餘所國外友好學校,並與國外大學合作建設了7所海外孔子學院,可為該專業學生提供充足的海外教學實習基地。

12、四川大學

文學院歷任院長有向楚、朱光潛等學術名家,曾任中文系主任的有劉大傑、潘重規、楊明照等著名學者。50年代院系調整,撤銷文學院建制,分為中文、外文、歷史等系。1994年恢復文學院,包括中文、歷史等系。1998年又進行調整,將原四川大學文學院中文系與原四川大學新聞學院合併,組建成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現任院長曹順慶教授,院黨委書記熊蘭副教授,副院長吳建教授、雷漢卿教授,院黨委副書記羅梅副教授。

學院擁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32人,其中教授43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導師24人。他們中有:四川大學文科傑出教授2人,長江學者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社科基金評委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名,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1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及“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7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0人。

13、首都師範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設在文學院,首師大文學院現有教師100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35人、教師中有博士學位者55人,其中聘為博士生導師22人,碩士生導師43人,特聘教授3人,講座教授1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北京市創新團隊1個,北京市跨世紀人才4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幹教師6人,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8人。文學院已培養碩士畢業生400餘人,博士畢業生94人,本科畢業生9000餘人。現在讀各類研究生700餘人,本科生1000餘人。近5年來,文學院教師承擔了60多項國家與省部級科研項目,並獲得國家與省部級學術獎勵30多項,出版學術著作10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近2000篇。文學院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多次主辦國際學術會議,與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台、港、澳地區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經常性學術聯繫,開展了很好的學術合作與交流。

14、中央民族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成立於2002年,其前身是擁有四十多年對外教學歷史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心。國際教育學院負責中央民族大學全校留學生的招收、管理、後勤服務和漢語教學。2009年中央民族大學新增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學位點後,學院成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單位。

國際教育學院擁有一支業務精良的對外漢語教學和科研隊伍,承擔着全校留學生漢語培訓、對外漢語本科、漢語國際教育碩士(中國學生及外國學生)和漢語國際傳播方向博士的教學任務。現有專職教師2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9人;擁有博士學位者11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3人。

15、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簡稱中文學院)是一個以漢語言文學和對外漢語教學為中心,以開展海外漢學研究與跟蹤國際漢語教學信息動態為兩翼的三位一體的重要教學機構,設有中國語言文學系、對外漢語系、漢語培訓中心三個教學單位。中文系負責中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與管理工作,目前在讀學生人數約400人。對外漢語系與漢語培訓中心負責留學生的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目前在讀學生人數約1200人。中文學院擁有一批經驗豐富、愛崗敬業的專業教師。現有專職教師75名,其中教授、副教授33名,佔教師總數的.44%;具有博士學位者20人,在讀博士5人,佔教師總數的33%。在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生培養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和雄厚的師資力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漢語國際教育相關的高級職稱教師有25人。中文學院現設有四個碩士點和一個博士點,碩士點為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

  考研院校的選擇你需要了解這些信息

1,質量高低

在質量高的單位可以真正學到一些東西,時間不會被浪費。判斷質量通常可以看這幾個方面:在該專業領域內的地位,導師質量,單位近年來學術成就等。

2,名氣大小

名氣其實往往是質量的一個外在評價指標。而且,名聲很大的單位,有利於研究生開展研究,也有利於以後的就業。

3,競爭態勢

各招生單位由於質量高低、地理遠近的緣故,同一專業的報考人數可能相差很大,競爭態勢也就高低不同。結合自己的實力,可以儘量避開競爭焦點,提高自己的錄取概率。

最終報考目標的確定,其實是專業選擇和學校選擇的綜合。這當中牽扯到的因素交錯繁複,頭緒太多,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對於在職人員來説,選擇還相對簡單一些;對於在校生而言,選擇就難了,一般有四種情況,按照難易順序分別是:

1,本專業本校報考

這是考研志願選擇中最為普遍的一種模式,也是成功概率最高的。一般來説,只要專業不錯,學校也還可以,多數考生都會自然而然地選擇報考本校本專業。

2,本專業跨校報考

本專業跨校報考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雖然專業不錯,但原單位一般,考生想考到一個更好的招生單位去;二是原單位太熱門了,考取的把握不大,所以考生選擇其他競爭相對緩和的報考單位。本專業跨校報考備考的難度要大一些,因為雖然專業相同,但不同招生單位的專業課程設置和學術科研重點可能差別很大;而且招生單位變了,有關的政策、信息也就比較難以及時獲得。

3,跨專業本校報考

學校牌子不錯,但想換個更好或更喜歡的專業的考生可以選擇跨專業本校報考。由於隔行如隔山,跨專業報考有較大的難度,且這種難度和專業之間關聯度成反比:原專業和報考專業之間的關聯度越小,複習和考試的難度就越大。

4,跨專業跨校報考

對原先的專業和學校都很不滿意,決心要開闢全新天地的考生會選擇跨專業跨校報考。這種模式備考的工作量和難度最大,不僅面臨着大量陌生的專業課程的學習,而且在複習資源、信息渠道等方面均處於不利地位。

那麼,考生到底如何確定報考專業和招生單位呢?我們認為,貫穿整個決策過程始終的有兩個關鍵要素:考生自身的意願和條件,完全而充分的信息。這實際上也就是報考的主觀和客觀條件。

獲取全面真實的信息,權衡利弊,有助於自己做出正確的抉擇。尤其是那些競爭實力一般而又志在必得的考生,更要藉助於信息的收集,選擇錄取可能性最大的專業和招生單位。考生在基本確定報考專業後,應該進一步選出設置了這些專業的學校,並根據其他一些主客觀條件,圈定目標單位,進而對這些目標單位進行信息的收集和比較,最終選取適合的志願。一般來説,這些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目標單位的競爭態勢

第一是看目標單位的錄取分數線。有一些好學校的總分和單科錄取分數線有可能會高於全國統一最低分數線。第二是看所要報考的專業院系的錄取的平均分和最低數。第三是看報考人數和招生人數,兩者之比即為考錄比,數值越大,説明競爭越激烈。

這些數據應該儘量往前多收集幾年,可以看出一個趨勢,比如説錄取門檻逐步降低還是逐步抬高,是基本穩定還是劇烈波動。逐步抬高的難度比較大,而波動劇烈的風險比較大。

2,目標單位的錄取情況

由於研究生招生是由各招生單位自主負責,各專業院系的權力很大,因此必須詳細摸清錄取情況,例如實際錄取名額到底是多少,錄取是否公平公正等。有些招生單位和專業院系內部保送名額很多,表面上看起來招生名額不少,但扣除保送名額後就所剩無幾;有些單位和院系一貫奉行優先錄取本單位和本院系的考生,外來考生難以享受公平待遇。凡此種種,都是考生朋友一定要事先搞清楚的。

3,目標單位的複習資源

考生應該盡力收集目標單位的複習資源,例如歷年考試專業試題,考試命題所依託的教材,考試複習的參考書目,複習的重點範圍,命題教師的命題風格等等。這些信息對於複習和考試來説是至關重要的。

在以上四種報考模式當中,本校報考的兩種模式在收集信息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而跨校報考的兩種模式都缺乏這方面的優勢,因此凡跨校報考的,必須將信息的收集和比較作為前期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樣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斷,選擇一個合適的專業和報考單位。

最後,在這四種模式中到底如何選擇呢?這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除了必須考慮的興趣、愛好等,還有兩點需要注意:

一是本科專業和學校的情況。如果你本科就讀於名校熱專業,那麼建議還是準備本專業本校報考吧。如果專業不錯,學校一般,可以考慮第二種;反之,則考慮第三種。萬一專業、學校都不滿意,則不要懼怕背水一戰。

二是結合自己的競爭力。比如本校本專業太熱,競爭對手太多,就不妨換個學校或專業試試。如果自己確實很有實力,信心十足,那麼跨校跨專業也無妨。

  考研選擇學校的方法和標準

一、選擇學校的方法

1、與目標專業的匹配

想要知道一個院校是否適合,首先應考慮該院校是否有目標專業,以及目標專業的強弱等。事實上,院校與專業的搭配選擇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講,名校名專業考取的難度很大,就業前景很好;名校一般專業考取的難度較小,就業前景也很好;一般院校名專業考取的難度較大,就業較好;一般院校一般專業,考取的難度較小,就業前景一般;同學們可以參考這些特點,靈活的選擇。

同時,考生在選擇學校時,要對自己專業進行全國索引,瞭解它們的排名情況再行定奪。熱門專業普通學校,熱門學校普通專業都可以多加考慮,畢竟名校畢業後可以憑藉它的名聲來打響第一炮。相對看來,熱門學校的熱門專業是挑戰係數最高的,也是最困難的。同時,該學校該專業的導師構成也要考慮在內,導師的教育背景、學術方向、科研成就、為人作風等都與學生日後的學業甚至就業前途息息相關,那麼考生在選擇學校時就要多加一份關注。

2、城市效應

可以説專業和性格都是確定你的方向的問題,學校是決定你能不能考上的問題,同樣一個專業,全國那麼多學校開設,他的難度可大可小,所以定學校關鍵看成功率。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我們發現70%的研究生就業是選擇本地就業,因此在報考的時候就要認真思考自己畢業之後是否想留在高校所在地工作。此外,每個城市的高校培養的學生或多或少都會打上當地的烙印,因此當地研招辦對於當地的生源有着天然的親近感。當然每個人也都會有自己鍾情的區域,很多考生會選擇到一線城市讀研,他們認為,大城市上學可以開拓眼界,學到更多知識,還可以感受大城市各種前衞的東西,同時211院校和985院校確實較多集中於大城市。

學校所處區域關係着考生就讀期間接觸的平台和視界還有將來的就業和發展。當然並不是鼓勵大家一窩蜂的擠在一線城市,也是要根據自己的專業情況和發展前景等綜合考慮,還是那句話,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3、個人水平

考生要明白,考研不容易,讀研的機會成本很高,一定要選一個能夠實現個人抱負的大學,這樣備考也有動力,讀研也有激情。

理想的目標院校應該是建立在個人能力與個人抱負的交叉點上。所以建議大家對於考研目標院校的選擇一定要量力而行,要確保有機會考上,可以根據自身條件結合預報學校、城市的客觀現實冷靜剖析,全方位考慮,爭取做出最理想、最理性的選擇。

二、評價學校的標準

如何評價一所學校的好壞,看看它是否是正確選項呢?

1、院校名氣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相對於本科階段來講要更深,更細,同學們在某個學科上能否接觸到前沿的東西,能走多遠,學校的專業實力不可忽視。每年,教育部和有關機構都會公佈大學以及各專業的排名。我們可以根據這份排名表直觀地看到研招單位的實力。

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上目標單位的網站和通過其他渠道來了解學校聲譽、歷史、學科架構、碩博士導師數量和質量、碩士點和博士點的數目以及開設的年份、學校所在地理區域以及就業情況等等,這些都可以在我們選擇學校時作為評判研招單位實力的依據。

學校的綜合實力能説明學校的資源、學校可以提供給的一個發展的平台,學校獨特的文化氛圍,三年的研究生生涯能學到的東西也會截然不同。因此,需要在專業實力和學校綜合實力當中尋找一個平衡。

2、學術氛圍

對讀研來説,學術氛圍是非常重要的,讀研就是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慢慢薰陶並培養自己的各種能力。

一般來説,熱門院校冷門專業會擁有自己良好的學術傳統,在這個學術傳統中讀書的人會不自覺地烙上這個學校自身的氣質與秉性。並且,在熱門院校裏,會有各式各樣的學術講座,圖書館裏會有更豐富的藏書。

對冷門院校熱門專業而言,冷門院校的學術氛圍是相對不夠濃厚的。學術講座很少,可能在一個學年裏也聽不到幾個學術牛人來講學,學校裏面的圖書資料也不夠完備,學術資訊會比較閉塞。

3、師資力量

讀研是在導師的指導下從事研究活動的,俗話説,"名師出高徒",導師對研究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讀研是很講究師承關係的,好的師資對學生從事學術研究非常有幫助。

一般而言,熱門院校裏的冷門專業具有不錯的師資,這是與熱門院校尤其是名校自身雄厚的師資配備緊密相關。考取熱門院校的冷門專業,有可能跟隨一位很有名望的導師來從事基礎性強的學術研究。

對於冷門院校熱門專業而言,隨着研究生的擴招,很多冷門院校紛紛申請並開設熱門專業的碩士點,以吸引更多生源。但是,這些冷門院校所開設的熱門專業由於受辦學條件的限制,大部分沒有很好的師資,尤其是沒有名師。因此,冷門院校熱門專業的師資相對較弱。

4、就業前景

就業是選擇院校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同學們在決定了專業後所以奔著名校去就是希望能有一個好的發展。

同學們應擺正心態,立足實際,在就業上理性選擇。我們可以把目光放在一些中小的城市,碩士研究生學歷在那裏會受重視,同樣機會就多,成功的機率也大。

通常而言,熱門院校看似有着不錯的就業前景。俗話説:英雄不問出處。但是這句話其實還有半句沒説出來:在成為英雄之前,是要問出處的。

在畢業時參加工作應聘,如果在同一個專業之內進行選擇,大多數單位可能會優先考慮熱門院校的畢業生。然而,冷門專業的社會需求是比較少的,相反,社會對熱門專業畢業生的需求比較大。因此,熱門院校冷門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的情況屢見不鮮,而冷門院校熱門專業的畢業生由於社會需求較大,可能會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5、錄取比例

同學們參加考研,都希望自己能金榜題名,能否考取是衡量考研是否成功的標誌。

報考熱門院校的人數是很多的,但應該注意的是,很多人都集中於報考這些熱門院校的熱門專業。因此,報考熱門院校冷門專業的人數可能並不多,錄取率可能較高。

相反,對於冷門院校熱門專業而言,一方面,同學們會認為冷門院校相對好考;另一方面,大多數同學們選擇報考熱門專業。這兩者結合起來,冷門院校熱門專業的報考人數反而可能很多。

6、調劑機會

考研可以在同一專業的不同學校之間進行調劑,也可以再同一學校的不同專業之間調劑,還可以跨院校跨專業調劑。因此,對考研來説,調劑是一個潛在的讀研機會。

報考熱門院校冷門專業,在同一專業之內,可以獲得更多的調劑到非熱門院校的機會,甚至也會有調劑到冷門院校熱門專業的機會。

對於冷門院校熱門專業而言,一般來講,即使是同一專業,很難調劑到熱門院校,但可以調劑到同一院校的冷門專業。因此,冷門院校熱門專業的調劑機會相對較少。

總之,學校的選擇是一個大工程,不僅重方法,還有一定的衡量標準。希望廣大考生慎重對待,理性選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