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通用21篇)

來源:文萃谷 2.41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通用21篇)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1

在本節複習課的教學過程中, 我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入手,注重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較反思等活動,使學生利用轉化思想,理解和探索組合圖形面積,在發展了學生空間觀念的同時,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注重利用已有學習經驗,為探究新知做鋪墊

為了讓學生認識組合圖形,我首先複習已經學過的幾種平面圖形,為後面探索組合圖形面積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索,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

探索活動一定是在學生自主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所以在探索計算方法時,我先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在客廳平面圖上畫一畫,寫一寫。通過自主探索,小組交流,思維活躍的學生想出了三、四種不同的方法,對於基礎差的學生,也會有一種自己的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真正意義上的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三、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新課程理念強調:人人在數學學習中有成功的體驗,人人都能得到發展。

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整節課我發揮了引導者的作用,學生有較大的空間發表自己的想法,在認識了組合圖形的概念後,我讓學生先在課堂上試着找出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然後在四人小組內充分地交流,再在全班反饋。學生踴躍發言,想法多種多樣,超出了我的預料,我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了適當地點撥,從找出方法提升到討論分割的合理性,整個過程輕鬆自然,學生髮言非常精彩。整個新授過程,我都是讓學生自主探索得出結論,體現了濃濃的探究氛圍。同時,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分析、解題方法的指導,在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學習過程中,始終堅持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情境,啟發學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價值的分割方法,讓學生通過一題多解的訓練,培養髮散思維,體驗成功的愉悦。

四、比較反思、逐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多種方法,我並不要求每個學生都去掌握,而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計算組合圖形面積,並闡述理由。學生通過比較,選擇了比較簡單的分割方法計算了,我順勢引導,為什麼你們選擇了這些方法計算(簡單分割成2個基本圖形的),而不選擇哪些方法呢(分割複雜的方法)?學生總結出: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對於分割的方法,分割圖形越簡潔,其解題方法也將越簡單。我再次加以強調: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轉化的越簡單,越好。讓學生意識到要從多角度來思考問題。

五、通過拓展練習,進一步轉化其他轉化方法。

學生經過前面的探究知道了利用分割法和添補法可以把組合圖形轉化為學過的基本圖形,來計算面積。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方法,我設計了通過割補和平移的方法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練習,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在這節課上,學生不但學會了用轉化的思想計算組合圖形面積在數學思想和方法上有收穫。學會了如何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做到“舉一反三”。當然也還有很多細節的地方需要改進,比如教師語言的精練度,學生操作的方式,以及彙報的形式等等,這都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進一步加以完善。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2

課前思考: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整理和複習,使學生加深對公式的記憶,學會靈活運用公式,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和掌握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完善認知結構,拓寬知識面,學會與人合作,共同學習提高。

複習課是教師和學生都不愛上的,也是最不好上的,課上沒有新意,重複性的練習;顯得單調而呆板。那麼如何把這節課上得讓學生有興趣,有厚度,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又能很好地落實“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呢?我在這節課中做了大膽嘗試,同時為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反思意識,課前設計了導學材料。三個問題:一是對前面學過的知識進行瀏纜,自主地以自已的方式把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二是提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通過尋找“相同的地方”提煉轉化策略,都是把新的圖形轉化成已能求面積的圖形,都是利用已有的面積公式推出新的面積公式。因為轉化策略支持了本單元中對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還能廣泛應用於其他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數學問題的解決。三是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

教學過程分為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在小組中相互欣賞自主學習成果,為全班交流做準備;第二個環節是成果分享、梳理提升;依託自學材料中的問題進行全班交流,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加強圖形面積公式的內在聯繫,形成知識結構圖,完善學生的認知體系。使學生加深認識到長方形是平面圖形的根本,轉化這一策略在學習中的作用。接着三個層次練習。

上完課後,我又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給了我很多思考。從教學目標上,我覺得基本上能夠完成課前的預設,但存在着很多問題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和提高。例如:在練習環節,對學生的發言關注不夠.比如課堂教學的調控能力,何時適時介入,何時勇敢地退出,與學生的學習溶為一體。這樣的教學基本功和機智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錘鍊。

另外:複習課力求通過教師的引導,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掌握複習的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複習整理的方法,在學生掌握方法的基礎上,知識整理環節可以放在課前,課堂教學可以從交流知識整理的成果開始。這樣既能對知識整理呈現不同的個性,有利於取長補短,又能保證複習、練習的時間。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3

有着“數學王子”美譽的高斯説:“給我最大快樂的,不是已獲得的知識,而是不斷地學習。不是已有的東西,而是不斷地獲取。不是已經達到的高度,而是繼續不斷地攀登。”我想孩子們也是如此,數學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複習課也不例外。《面積的複習》一課中,我充分發揮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學生經歷了在“會學”中“學會”,點燃思維火花。

一、成功之處

1.梳理知識溝通聯繫

課堂上先請學生結合具體事物(如:書面、桌面等)説明什麼是面積,從而總結出: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然後我取一個長方形模型,讓學生用手摸四周的邊長,在摸一下他的面積,從而加深對周長和麪積的含義的理解。接着請學生説一説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很順利地回憶出:長方形面積=長×寬;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同時讓學生回憶計算公式是怎麼得來的,然後在小組裏相互説一説,先回憶後點撥,全面梳理知識,這是複習課中很重要的一環,讓學生在老師點撥下自己整理,及時反饋,學生在記憶庫中再現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強調了面積公式的推導。

2.合作交流互相補充

我有組織地安排了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中面積意義、公式、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在合作中思考各平面圖形面積公式之間的聯繫等,學生開動腦筋,構成知識網絡圖,學生充分地動手動腦,互助互補,活躍思維。

3.充分發揮課件優勢

課件的精心製作是我花費了幾天的心血,面積意義突出顯示,特別是面積公式的推導,動態地展示了由長方形面積公式到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濃縮知識的來龍去脈,學生的學習興致很高,學生的手舉了一次又一次,學生的回答一次比一次精彩,這讓我很是值得欣慰。

二、改進之處

1.我覺得自己在複習課中一定要注意精簡語言,複習課要重視基礎知識的複習,注意知識間的聯繫,而不是講授新知識,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在回憶和整理時,要多讓學生髮言,互相補充,這一點我還有加強。

2.知識的整理和複習要再提高效率,只要學生總結到位的知識,就不要再重複強調,以把寶貴的時間節約出來進行鞏固練習,使知識更加深化。

通過知識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只有課前大量地思考和精心地準備,才會有學生精彩的表現,才會有高效的複習課堂。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4

一直以來,複習課都以理練結合的課堂模式為主,複習時需要既全面又突出重點,由於時間過長,容易使學生厭煩。創新教學模式,不斷使學生有新鮮的感覺,更能吸引學生,提高複習效率。複習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目標定位。學生在新知、單元複習後進入了總複習階段。這節課我主要是對這一單元進一步理解、記憶、總結,融會貫通,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二.、知識梳理。梳理就是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網絡,複習不是把前面知識進行聯繫的過程,也不是知識的再現,而是獲得整理知識建構知識網絡的過程。課前我通過了解發現,學生對公式的應用比較熟練,但對公式的推導過程有些遺忘。所以在設計中,我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回憶五種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及他們的推導過程,喚醒學生的記憶,為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圖提供了必要的準備。為了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內容,在整體中瞭解各部分知識的生成和發展,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重組知識結構,我通過知識網絡結構圖,不但把知識系統化的歸納整理,還將轉化思想對今後探究新圖形面積時的作用進行滲透。

三.、應用。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是複習課的目的之一……通過應用幫助學生形成對知識的更深層次的理解,提高學生磷火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的複習課應用是分層進行,第一層次是簡單運用,夯實基礎。第二層次是綜合運用,解決問題。讓學生再練習中進一步形成知識網絡。在這裏,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設計了開闢農場菜地這一熱門話題,將本單元主要題型融入其中,一題多變,整節課提供了一個接一個的情景,讓學生時時有新奇,時時有興趣。

四.、拓展。複習不能僅僅停留在已有的基礎上,應該在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得到拓展讓學生在複習舊知的同時有新的收穫,同時也是對學生的知識進行查缺補漏。

但在教學中,我對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導致拖堂,也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要考慮周全。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5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這一單元真的是難學的不得了嗎?對於我們班的大部分孩子來説真的是比登天都難。

線上學習這一單元時,每節課我都會以直播名校課堂教學視頻的形式帶領孩子們一起學習,20多分鐘的視頻課都至少在40分鐘以上才能完成,不好理解的,我都會一一講解,練習題都會讓孩子們先做再看視頻講解;每天下午都會通過直播作業講評把每一道習題分析透、講透,還通過連麥的方式找部分孩子講解,感覺已經講的夠慢夠細了。

復學後,我沒有急着往後講新課而是複習已學知識,結果發現複習《面積》這一單元時,孩子們好像沒學過,他們把面積和周長完全搞混了。這可怎麼辦?只能重新學了。

我把這一單元分成三節課來複習,《面積的意義》和《常用的面積單位》做為第一課時,通過舉例的方法讓孩子們明白什麼是面積,然後讓孩子們舉出身邊實例並正確表述什麼是它們的面積,通過反覆動手摸一摸、説一説,孩子們理解了面積的含義,然後結合邊長1米、1分米、1釐米的正方形,讓孩子們知道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並結合身邊實例讓孩子們感知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約有多大。通過鞏固練習讓孩子們會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會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感覺講的很細,孩子回答問題也很積極,回答的很好,可是通過課堂測試讓我大失所望,有部分孩子該填面積單位的卻仍填成長度單位,該填長度單位的卻寫面積單位,只好耐心的再次解釋長度與面積的不同,讓孩子們明白麪積要帶面積單位,長度要帶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做為一課時,通過在長方形中鋪滿小正方形,通過數一數的方法得到長方形的面積,然後通過擺一行、擺一列的簡便方法,使孩子們明白長方形的面積等於一行小正方形的個數乘一列小正方形的個數,通過觀察的方法孩子們理解長方形的長就是一行小正方形的個數,長方形的寬就是一列小正方形的個數,很容易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ⅹ寬”,順理成章的推導出“正方形的面積=邊長ⅹ邊長”,有了這些公式做保障,開始鞏固練習,最基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孩子們能正確計算,但是還是少數孩子單位頻頻帶錯,總是把面積單位寫成長度單位,還有極少數孩子計算面積時算成了周長。我又開始一點一點強調,逐個過關,發現問題逐個擊破。從最簡單的計算面積,到面積、周長都要計算,然後上升到在長方形中剪一個最大的正方形,求最大正方形的面積和剩餘圖形的面積,一點一點分析,放手讓孩子們獨立完成,真正體驗了舉步維艱,如大浪淘沙一個一個輔導,最終還是有幾個頑固不化的孩子,着實令我頭痛。學習《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和《用面積解決實際問題——鋪地磚問題》做為一課時學習,從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引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孩子們很輕鬆的學會,但是在進行單位換算時,一部分孩子有點迷,不知道應該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我先讓孩子們比較單位,哪個是高級單位、哪個是低級單位,然後分析是該乘進率還是該除以進率,在理解的基礎上孩子們能輕鬆的掌握。鋪地磚問題是個難點,好多孩子學不會,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孩子們不理解題意,複習這個知識點是,我花費精力在教孩子們讀題、分析題意,讓孩子們頭腦中逐漸形成:先求總面積,在求一塊方磚的面積(如果一塊方磚的面積已經給出就不用求了),再把單位變相同,最後用總面積除以每塊方磚的面積就得出所需方磚的塊數。多數孩子學會了這種方法,但是當給出方磚的面積,還是有部分孩子仍盲目求方磚的面積。

我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給孩子們複習講解這單元內容,但孩子們還是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搞得我很無語,但是又不能撒手不管,只能把孩子們容易犯的錯誤強調強調再強調,節節小測試,堅持周測,發現問題及時指出,把功夫下在平時,希望孩子們快點走出《面積》的迷宮,能認真審題,細心分析,冷靜做題,真正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6

“面積”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北師大版數學教材把面積概念獨立教學,目的是改變以往偏重面積計算及單位換算,不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現象。“面積”的概念是學生學習幾何形體的基礎,因此要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這一概念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材中所提供的大量“比一比”、“猜一猜”、“擺一擺”都將成為課堂中學生親身經歷的活動過程。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創設了各種活動情境,充實學生的實踐活動,把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

一、數學課堂教學緊密聯繫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習內容來自學生生活實際,在學生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可使學習更有效。因為,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知識經驗,符合學生心理特徵,容易形成知識結構,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生活化的理念。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為了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找生活中物體的面,感知物體的面有大有小,進行物體面的大小比較,通過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表面的面積。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體現了現代教育思想所倡導的“數學課堂教學應向學生提供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繫的、有價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學內容”這一基本理念。

二、給學生的活動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本課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創設了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和交流的空間。

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面積大小比較時,我先讓學生分組探討出比較的方法,然後通過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學生用剪拼、數方格、重疊的方法等,這樣學生全面、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與合作意識。

三、評價尤為重要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

還應把激發調動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還應充分發揮課堂評判語的激勵功能。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的激勵性評價,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激發繼續學習的動機,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尤其對後進學生產生鞭策作用。評價的可持續性更是應該加強的。這節課,我注重了以下幾點可持續性的評價:在學生猜測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大小之後,我的評價:剛才同學們説的都是我們的猜測,猜測是科學發現的前奏,我們已經邁出了精彩的一步!但要想離正確答案更進一步的話就應該去驗證你的猜測。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7

1、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面積這個概念,我是從“面”的概念入手,通過塗色比賽後動,製造衝突,發現樹葉表面大小不同,結識什麼是“面”,面的大小的比較:結合實例讓學生通過摸一摸、觀察,使學生明白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通過身邊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

2、本單元屬於圖形與幾何的範疇,我注重了滲透了學習圖形與幾何的方法,就是轉化思想和守恆的經驗,如,我在結合典型事例牙膏盒讓學生知道它有六個面,每個面的大小就是每個面的面積,六個面的面積合起來就是整個牙膏盒的面積,於是我把這個牙膏盒拆開,讓它轉化為一個平面,同學們會感受到原來這個牙膏盒的面積原來是這樣的。又如,我選擇橘子這個實物的目的,一方面是讓學生感知面積不一定都是平面的,橘子的面積是一個球面的面積,另一方面我讓學生想象如果我們剝開橘子皮,分成一片一片的,它又轉化為在一個平面上,這時候我提問所有橘子片兒的面積合起來,和原來整個橘子的面積,大小有沒有改變?這樣潛移默化的滲透了面積守恆的原理。轉化思想,和守恆原理,是學習數學的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3、動手操做和和合作探究是本單元重要的學習方式,所以,我將本班課桌擺放成小組形式,在研究用什麼圖形作面積單位時,為同學們準備了人手一份的學具,在動手拼擺的過程中,同學們發現了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的合理性。這些都是很好的學習方法。

4、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也有許多小失誤,比如第一個塗色比賽本來預測着,面積小的組應該先塗完,結果有一個同學塗的太慢了,另一組面積大的都塗完了。還是應該選一個同學到到黑板前板演,給他單獨一個小圖形,這樣學生們會發現自己的圖畫面大,這樣的比賽不合理,從而引出“面”的概念。還有教學過程中,有的同學精神不集中,不積極思考,我反思自己的語言是否缺乏趣味性,沒能吸引住孩子們。還有用完的教具應提醒學生及時收起來。所以還有許都需要完善的細節,下次有待改善吧!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8

五年級上冊數學第六單元是圖形的面積,這一單元主要學習四邊形面積、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規則組合圖形的面積和不規則圖形的面積的求法。今天我講的是《梯形的面積》一課,本課在探索活動中學生藉助知識的遷移,主動提出了“把梯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並比較轉化前後圖形的面積”思考問題,主動思考,把一個新的圖形面積的計算,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面積的計算,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同時將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轉化成求梯形面積的數學問題,呈現多種轉化的方法,能夠豐富學生對圖形的認識,加深對幾何基本概念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空間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依然採用了學生動手拼一拼的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拼圖,在頭腦中呈現出空間形象。這既能加深學生對面積公式推到的過程,記住面積公式,又能鍛鍊學生的空間思維,讓幾何圖形在學生的頭腦裏能夠動來動去,為今後的教學打基礎。

然而,學生的動不是亂動,我先出示學習目標,再出示學習方法,學生根據學習目標明確這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所要掌握的知識點,然後通過學習方法進行自學。在自學過程中如果遇到難題,可以組內解決,組內解決不了,我們統一由組長提出,同學們共同交流討論,最後得到總結。

其實,這節課跟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那節課所採用的方法是一樣的,只不過孩子在拼的過程中產生了不一樣的梯形拼出的圖形是不一樣的情況。這是教師事先沒有安排到位導致的,他們有的梯形形狀和大小都不一樣,在拼的過程中產生了脱節現象。但多數同學做的都很好,用不同種類的梯形拼出的平行四邊形,進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

這節課完成情況還算理想,多數同學都能夠舉一反三,理解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9

圓的面積是人教版六年級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學習圓的周長時,學生已經有了“化曲為直”的初步思想與體驗。雖然學生對極限思想理解不夠具體。但不管曲線化直線是否夠直,其實並不影響近似長方形的長與圓周長的關係。理解了這點,學生通過“剪拼議”在老師引導和學生引導下,能夠接受長方形長等於圓周長一半,寬等於圓的半徑,長方形面積等於長乘寬,所以,圓的面積等於π乘半徑的平方。

雖然解決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目標。但從一個例題,學生僅僅瞭解了轉化思想。但遠遠達不到對轉化思想的理解運用。如何利用好課本知識,學習致用。在備課時,我刻意增加了把圓拼成近似三角形,近似梯形,課堂上,在把圓拼成近似長方形,推導出圓面積公式,完成教學任務後,我提出既然可以運用轉化思想,化曲為直。把沒學過的知識點轉化成學過的知識點,利用已有知識解決。那麼我們能不能轉化成其他已學過的圖形呢?學生氣氛活躍,經過拼圖,很快拼成了近似三角形,近似梯形。但剪拼以後,應該怎麼辦?學生普遍陷入困惑,沒有思路。這時,我注意開始啟發學生。我們轉化圖形以後,怎樣建立新舊圖形之間的聯繫,需要從基本條件開始,那麼,需要怎麼找新舊圖形之間的聯繫,從哪些條件着手。學生受到啟發,很快從底,高,與三角形的聯繫推導出了圓面積公式。不僅如此,學生還趁熱打鐵,從長度,長,寬,高,周長,到面積推導出了各個量之間的聯繫。學生興奮地説,知道了以後轉化圖形以後,怎麼找條件之間的聯繫了,也知道找的順序,從長度到面積,從面積到體積。新舊圖形之間的聯繫應該是方方面面的,

一節課,用心探究,用心準備,不但能解決知識目標,更能拓展學生能力。從魚到漁,條條大路通羅馬,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素養與探究能力。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我和孩子們共同學習了《圓的面積》這節課,本節課是後面學習圓環的面積、方中圓和圓中方、扇形的基礎,也是孩子們首次接觸曲面圖形面積,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難點,使孩子們掌握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我是這樣開展教學的:

課前準備:佈置課前作業,要求孩子把課本尾頁的圓剪下來,並且沿着一條條半徑剪成一塊兒一塊兒的。我把家裏的廢紙箱拿來畫2個完全一樣的圓,量角度,把1個圓進行了30等分,沿着半徑剪得時候不剪斷,方便拼起來。借了同組老師買的圓面積推導教具。精心修改課件,特別是加入小組合作探究,明確合作要求,目的是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真正經歷圓面積的推導過程。

課中:出示圓片讓孩子們指出它的周長和麪積,並找個別程度比較差的孩子到台上示範摸一摸圓的的周長和麪積,在操作中讓孩子們感受到周長和麪積的區別,為避免計算周長、面積做好鋪墊,並讓孩子們總結出什麼是圓的面積。拋出問題“如何求圓的面積?”然後共同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找程度稍好的學生説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推導過程,滲透轉化思想解決問題的策略,再次拋出問題“能否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方法?”出示小組合作要求,給孩子留出足夠的時間進行拼一拼、擺一擺、看一看,各位組員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很積極的參與合作,討論很激烈,小組彙報環節,我挑選了2各小組分別上台展示,這次讓他們用我做的教具,他們能插拼起來,説出拼成的圖形的形狀,並讓他們把剪拼前後的兩個圓進行對比,學生不難發現圓的周長、半徑與長方形長和寬之間的關係。我有藉助課件動畫演示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讓孩子們感知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近似於長方形,動畫演示它們之間的關係。最後又拿出買的教具反覆從圓到拼成的近似長方形操做,讓孩子們動手拼,感知它們之間的關係。雖然耗費時間多,但是大部分孩子能通過看動畫演示、動手操做,真正理解圓的周長、半徑與近似長方形長和寬之間的關係,在理解的基礎上孩子們能很順利的説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我沒有急着往下進行,而是讓同桌之間互相説圓面積的推導過程,感覺孩子理解了,然後開始練習鞏固。練習環節,引導孩子先認真讀題,找出信息和問題,説出解題方法,然後動筆算,我發現程度很差的孩子也能説出如何解題、用哪個公式、如何列算式,在練習中培養孩子好的做題習慣,磨刀不誤砍柴工。

課後:我們班的孩子接受新知識比較慢,忘得比較快,因此課下在複習很重要,我在佈置家庭作業的時候,要求孩子們回家給家長説一説圓面積的推導過程,並在釘釘發講述圓面積推導過程的小視頻。

本節課的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如果僅僅關注結果——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可能課堂上會有更多練習鞏固時間,如果讓孩子們去經歷這個過程,他們的印象一定非常深刻,運用圓的面積公式更加輕鬆自如,所以教學不能只為了教一個知識點,要讓孩子們知道知識的產生過程,教給孩子們學習方法。課堂上慢下來,學困生會跟上來,用我們的慢來換得孩子們的進步非常值得。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11

認識面積是一節內容比較難的概念課,在讓學生由實物表面的面積到封閉圖形表面的面積,由具體到抽象的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在這節課中我選取生活中教室中的事物讓學生先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

在出示課題後,給了學生一個問題“看到這個課題你覺的要學些什麼內容呢?”學生説了以下幾點:

1、什麼是面積?

2、面積是單位嗎?還是有着專門的面積單位?

3、為什麼要學習和認識面積呢?

我小結了一下,請同學帶着這三個問題來認識面積。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數學書封面的大小與黑板表面大小的觀察比較,讓學生學會有理有據地説話,並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同桌互相説一説,並指名完整地説一説。學生在進行語言組織時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小組的合作效果沒有達到,為什麼?我分析有兩個原因:

1、這邊學生的小組合作的技巧需要教師給予方法指導。

2、有部分學生不知道要討論什麼?

如果在小組彙報時有個比較,適當表揚和激勵,多點組織教學,或許會好點。然後奇怪學生伸出自己的手掌心,用手掌心去觸摸數學書的封面,閉上眼睛去感受,有這樣一個體驗的過程,學生就瞭解了面積的意義。解決了第一個問題——什麼是面積?在認識面積單位的過程中,平方釐米藉助大拇指指甲表面的大小直觀認識,當讓學生找出生活中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的物體時,學生都難了,進一步説明表面積很小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很少。

在教學平方米時,我並沒有直接給出,而是讓一位學生説説他家有多大?小孩回答也很完整“我家有168平方米。”其他學生都驚歎,我追問:為什麼驚歎?“他家好大啊?”簡單的提問讓學生感受到平方米是一個更高級的面積單位。問題並沒有就此停止,我抓住課堂的動態生成,把剛從那位學生拉起來追問:那老師説你家的面積是168平方釐米,你願意嗎?“不行的,那太小了。”其他同學都小了,都説168平方釐米太小了。都在筆畫大約有多大。讓兩個面積單位又在動態生成了進行了比較。我認為這是課堂的閃光點,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抓住,老師也很有激情。課堂的組織教學自然很輕鬆。最後讓學生做遊戲,1平方米的地方最多能站多少個小朋友。

由於課前我在教室的地面畫了1平方米的地方,學生都躍躍欲試,在遊戲中不光調動學習熱情,還親身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還學會了要站得人多大家要互相理解,緊密團結在一起。增加班級的凝聚力。但是活動只有大部分學生參加了,還有少部分沒有參加,比較失望。以後在設計這樣的活動時,可以在課前準備時多準備兩個面積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在組織比賽看哪一組站的人最多,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遊戲的樂趣。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12

一、教學內容:

五年級上冊第88頁《梯形的面積》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運用轉化的數學思想,用多種方法探索並掌握梯形面積公式,能解決相關的問題,綜合瞭解平面圖形的內在聯繫。

2. 過程與方法:在觀察、推理、歸納的能力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體會轉化思想的價值。

3. 情感態度價值: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新圖形面積研究的策略意識,獲得成功體驗,提高學習自信心。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探索並掌握梯形面積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

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是本課的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出示(點)展開想象引到(線段)又通過想象引到互相垂直的兩條線段

同學們看這個圖形,你會想到什麼?(平面圖形的底和高)想象這是什麼圖形的底和高,用工具在作業紙上將想象圖形的另一部分補充完整,並在圖下寫出你所知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及字母表達式。

學生彙報時板書所學圖形的圖片及面積公式,回憶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過程,引出轉化的數學思想。在學生彙報梯形引出課題,並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本環節由點開始學生就展開想象,在興趣盎然的狀態中打開了思維,輕鬆自然的引出各種已學平面圖形的面積,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即複習了舊知,又引出了新知,而且培養了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看數學,逐步建構自己知識體系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聯繫已學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猜一猜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能是怎樣的。基於平行四邊形面積和三角形面積都與底和高有關,學生可以大膽猜測,然後探究驗證。桌上的學具超市裏放有直角梯形、一般梯形等若干個,有完全一樣的,也有不一樣的。然後分組探究。具體做法:

⑴自選學具。(每個小組發如下梯形圖片和探究表各一份)

形狀個數拼成的形狀結論

……

⑵提出要求:

①做一做:利用手中的學具,選擇你所需要的梯形,或拼、或剪…轉化成一個以前我們所學的圖形。

②想一想:可以轉化成什麼圖形?所轉化成的圖形與原來梯形有什麼聯繫?

③説一説:你發現了什麼,並嘗試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⑶小組合作,操作、觀察、交流、填表,教師參與討論。

【設計意圖:此環節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廣闊的天空,順其天性,自然調動已有的數學策略,突破教材以導為主的限制,以學生活動為主。凡是學生能想到、做到、説到的教師不限制、不替代、不暗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發揮才智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思維空間,在這裏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剪拼一個梯形,擺拼兩個梯形,使學生通過嘗試——失敗——成功的親身體驗,主動發現公式,注重了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從而有效地突出本節的重點,突破本節的難點。】

⑷全班交流彙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藉助演示)

a、學生可能從以上梯形中選擇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者一個長方形。他們可能得出以下結論: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高等於梯形的高。每個梯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學生還可能會有以下做法。

b、沿梯形的對角線剪開分成兩個三角形

c、把一個梯形剪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

d、沿等腰梯形的一個頂點做高,剪拼成一個長方形

e、沿梯形中位線的兩端點分別向下做高,剪拼成一個長方形

f、從梯形的兩腰中點的連線將梯形剪開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

對學生以上的做法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只要學生能把以上意思基本説出來,再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互補,使結論更加完善。

(其中第一種方法重點解決,其他方法學生彙報幾種算幾種不做一一詳解。)

⑸歸納公式。根據探究表的結論,讓學生自己歸納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積,用a和b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高,那麼上面的公式用字母表示:

S=(a+b)h÷2

【設計意圖:對多種方法各抒己見,在交流的過程中互補知識缺陷,學生在猜想—操作—爭辯—演示—叛變—互補的過程中深刻的理解梯形面積的推導,糾正學生的錯誤猜想,鞏固正確的推導思路。】

(五)深化鞏固

1、嘗試計算

a、計算一個一般梯形的面積。

b、梯形面積計算幫我們完成很多偉大的壯舉,介紹三峽水電站和南水北調工程。出示例題:

(1)我國三峽水電站大壩的橫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如下圖),求它的面積。

(2)一條新挖的水渠,橫截面是梯形(如圖)。渠口寬2.8米,渠底寬1.4米,渠深1.2米。它的橫截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藉助模型和讓學生了解橫截面、渠底、渠高等詞義。在兩道題中任選一道解答。

【設計意圖:運用公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過程,這一環節通過練習既能鞏固公式,又有利於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同時感受祖國偉大的壯舉,從而產生愛國主義情懷。】

2、學生觀察圖形,解決以下問題:梯形的上底縮小到一點時,梯形轉化成什麼圖形?這是面積公式怎麼變化?當梯形的上底增大到與下底相等時,梯形轉化成什麼圖形?這時面積公式怎麼變化?當梯形的上底增大到與下底相等,並且兩腰與下底垂直時,梯形就變成什麼圖形?面積公式怎麼變化?從這幾個公式的聯繫,可發現什麼規律?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為了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次推向高潮,通過運用梯形面積公式計算其他圖形,讓學生體會知識結構的內在聯繫,從中培養了學生構建知識系統的能力和知識遷移及綜合整理的能力。】

3、總結,反思體驗

回想這節課所學,説説自己有哪些得失?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是再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回憶過程中更清晰地認識到這節課到底學了什麼,通過談感想,談收穫,學生間互相補充,共同完善,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

【教後反思】:

五年級下冊88頁《梯形的面積》是多邊形面積計算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梯形的特徵,並且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通過出示學具超市—小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公式—應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構建知識體系完成教學目標。梯形的面積計算的推導方法是對前面所學的幾種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方法的拓展和延伸。通過本課時的學習,能加深學生對圖形特徵以及各種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的認識,領會轉化的數學思想,為今後學好幾何圖形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於學生已經經歷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他們完全有能力利用的所學的方法進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因此,我大膽地讓學生自己完成這一探索過程。對於個別學困生,我則通過參與他們的討論,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給學生幾種不同形狀的梯形去探究,目的是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過程。有了操作和討論作鋪墊,公式的推導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讓他們自己歸納公式。在“操作、觀察、分析、討論、概括、歸納”這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學生親歷了一個知識再創造的過程,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具體操作時,因我理念不到位,素質有待提高,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環節。分析如下:

突出體現了兩個亮點:

1、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允許學生在學具超市中任意選擇不同的梯形,或拼擺、或割補成已學圖形,讓學生自己在操作的過程中去觀察、探索、發現、領悟轉化的數學思想,獲取數學知識。

2、設計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想、説、拼、議、評、等過程中複習舊知,學習新知。這些都有利於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在上課時也顯示出幾點缺陷,

(1)、學生彙報時我沒有注意讓學生對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行作重點理解,因而在引導公式時學生理解有難度,我才又在投影下重合兩個梯形,讓學生體會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造成學生失敗後再補救的局面。

(2)、公式的推導形式單一,造成這一現象源於學具準備不科學。或教師引導不到位。

(3)、學生用字母代數推導公式時,我不注意先設定圖形的那一部分分別用哪個字母表示,而是直接讓學生生硬的套用,顯示出教師上課的隨意性。以上種種説明我的教學理念還很滯後,有待於更新、學習。)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13

環形面積是在圓的面積計算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圓的面積計算學生接受並不太困難,但環形卻要把握住外圓和內圓這個形成圓環形的本質問題。

教學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本節課中,我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重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首先讓學生觀察陰影部分的圖形有什麼特徵,通過大家的積極討論和研究,很快得出了圓環的定義,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外圓和內圓,把外圓和內圓觀察的非常到位。做到 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設計提問:求圓面積必須知道什麼?你能找到內圓和外圓的半徑嗎?充分讓學生的思維活躍,把環形真實地顯露在學生眼前,再通過小組合作的討論,得出環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最後讓學生自學例題,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得到充分發揮,學會小組合作學習,在愉悦、輕鬆的氛圍下獲得知識。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 切實瞭解學生,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充分的信任學生,既能夠使課堂氣氛非常的活躍,對提高教學效果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14

圓是國小階段學習的最後一個平面圖形,學生認識直線圖形到曲線圖形,不論是學習資料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

透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來説,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透過對圓有關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打下基礎。

一、感受圓的周長與面積的不一樣,明確概念

本課開始,我先讓學生比較圓的周長與圓的面積有什麼不一樣,之後結合會議平行四邊形的探究方法,引導學生髮現“轉化”是探究新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方法,為下面探究圓的面積計算的方法奠定基礎。

二、學具與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探究

透過以前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方法,探究圓的面積。探究之前,我問學生:如何計算圓的面積?學生有點不知所措。此刻回想起來,我不應該一上來就問如何計算圓的面積,而應先讓學生猜測圓的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當學生猜測出來圓的面積可能與圓的半徑有關係時,這樣的引入可能更有利於學生解答出我的問題。接下來我讓學生把自己手中的小圓分成若干個小扇形,從8等份、16等份再到32等份,學生把扇形拼起來,後來讓學生觀看多媒體演示分成64等份、128等份,讓學生體會從一個不規則圖形到近似的一個長方形的過程。再讓學生在這個長方形中找到圓的周長,找到圓的半徑。最後得到長方形的長就等於圓的周長的一半,而它的寬就是圓的半徑,最終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遺憾的是學生自我製作的學具操作起來很不方便,既耽誤時間,又不規範,如果能統一配置學具會更利於操作。)

三、分層練習

結合課本中的例題,我設計了基礎練習、提高練習兩個層次,從兩個不一樣的層次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測。第一,基礎練習鞏固計算公式的運用,強調規範的書寫格式;第二,簡單的解決問題。在每一道練習題的設置上,都有不一樣的目的性。但在練習過程中我沒能做到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今後教學中應關注學生對的參與程度,知識的掌握程度,促使學生主動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數學來源於生活有服務於生活,能夠應用宋學只是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在本節課,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一件很有成就的事,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15

很榮幸,11月25日星期三,楊秀霞專家聆聽了我的實踐反思課《環形的面積》。給我指出了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受益匪淺。環形面積是在圓的面積計算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圓的面積計算學生接受並不太困難,但圓環卻要把握住外圓和內圓這個形成環形的本質問題。

教學時,本節課在新課前,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面積的計算,明確了計算圓面積需要知道的條件,然後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自己剪出環形圖形,引發學生思考環形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直觀感知從一個圓裏去掉一個同心圓可以得到一個環形。引導學生在製作過程中思考怎樣求出環形的面積,學生在製作中很快的説出求環形面積的方法。緊接着又追問誰能總結出環形的計算公式,(如果用R表示大圓半徑,r表示小圓半徑),大部分學生很準確的總結出S環=лR?—лr?,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很快導出 S環=л×(R?—r?)的公式。在課堂練習中,特意設計了針對環形面積的知識重點和難點習題,進行環形面積的練習。這樣即鞏固了環形的求法又培養並發展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同時在課堂練習中還更加註意了學生認真審題等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學中的不足:1教師説的太多,放手不夠。2、內外圓之間的半徑之間的關係和內外圓之間的直徑之間的關係少數學生還沒有理解。環形的特徵沒有陳嬌老師對比講解的好。3、內外圓必須是同心圓的理解應結合圖去理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切實瞭解學生,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充分的信任學生,既能夠使課堂氣氛非常的活躍,對提高教學效果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16

課一開始,我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問學生:老師還想再畫一個圓,猜猜看,畫出來的圓可能會在這個圓的哪裏?學生思維非常活躍,回答“有可能在圓內,有可能在圓外,也有可能與圓交叉”。在次基礎上,我請同學們觀察一下老師到底把圓畫在哪裏?我剛畫完,有好多學生驚歎“老師畫得太美了”,我很高興學生在這個環節能感受到數學的美。很快,許多學生叫了起:“老師畫的兩個圓同一個圓心”。一語既中同心圓的特點。我追問了:如果我把圓畫在這個圓的外面,還可以畫成同心圓嗎?學生稍一思考就知道,只要把半徑變長,照樣可以畫成同心圓,這樣,抓住同心圓的本質。接下來,我讓學生想象把小圓剪掉,會成什麼圖形(我順勢在環形部分畫上了陰影)。再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圓環,學生舉的例子很多,很自然過渡到:生活中的圓環很多,那圓環的面積該怎麼求呢?

探求新知,其實就是在圓的面積基礎上求圓環的面積。所以,對一些學生來講,解決它是不成問題的,所以我採用讓學生嘗試計算,分析校對,比較計算方法,歸納並優化計算公式。

練習環節,是應用公式解決問題的環節。為了讓學生正確應用大半徑和小半徑,()我又提出了一個概念:“環寬”,讓學生將環寬與大半徑、小半徑進行對比,從而得出了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大半徑與小半徑都是從圓心到圓上的線段;而環寬是小圓上到大圓上的距離,表示環形的寬度。R-環寬=r r+環寬=R)為今後做題提供了保障。

課上的最後,我又引領學生進行拓寬訓練:剛才,同學們不是説兩圓的位置有好幾種關係嗎?那如果是這種形狀的——大圓內壁靠着一個小圓,如何求塗色部分?;如果這個圓在另一個圓的旁邊,那這兩個圓的面積相差是多少?…從而得出剛才推出的公式也適用於這些圖形面積的差,把這塊知識得以深化。

這樣教學,有層次、有針對性,循序漸進,讓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發展,隨着各部分名稱以及其聯繫與區別,讓學生對圓環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學生學到的知識也絕不是點點滴滴,而是系統地、有邏輯地。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17

《國土面積》一課是北師大國小數學第七冊第一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講授多位數的比較大小。

一、知識遷移,有效獲知

學生對與數的比較大小並不陌生,學生對於萬以內數的比較已經熟悉,本節課,我出示萬以內大小如何比較,學生能夠很快的説出兩種情況:一種是位數多的數比較大,第二鍾是位數相同從最高位比起,這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學生舉例説出兩種情況下數的比較後,出示國土面積,讓學生讀一讀,也回顧上一節課的學習。所以上課開始,我舉了具體的例子比較45000 、 4000和45600的大小。接着出示國土面積,詢問如何比較上面三個省份的面積大小,學生1:可以將他們一個一個分級讀下去。學生2:可以肉眼看出他們的大小,這樣想法也體現學生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然而,方法具有侷限性,面對面積接近,就不能使用了。因而,面對萬以上的數的比較,學生通過數位比較比較,也提出了數位多的數比較,很好的進行知識的遷移。

北師大教材淡化概念,在課本上沒有概念、方法性文字出現,所以教學中,我有時也疏忽這面的鍛鍊,在今後備課中,我會參考人教版教材,使新老教材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課堂上多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總結知識點。然而,在優化設計中出現概念化的語言,學生的準確率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的讀題能力有待加強。

二、有效思考,提升認知

在這堂課,在講多位數比較大小時,我告訴他們先分級,位數多的數,那個數就大。位數相同時,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數字大,這個數就大。學生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三、四個數在一起比較時,學生就錯。我以為是學生馬虎,我還不停的在課上強調要注意比較的方法。

下課後我思考怎麼樣才能讓學生不出現這樣的錯誤呢,後來想到了一個辦法,讓學生先把要比較的數分級,然後再標上序號。根據題要求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再用大於號或是小於號連接起來。學生掌握這個方法後,真的很少出錯。

在解決萬和億為單位的改寫上,學生很好的進行整合,萬後面有一個單位級,一個單位級是4個0;億後面有2個單位級,那麼就有8個0,從讀法上也可以發現,萬代表4個0,億代表8個0,在這邊的學習上,學生能較好的掌握,也出現學生沒有看題,不數0,而是不管後面不管多少個0都去掉直接加億或者萬,使得準確率較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自己的語言過多,提問的技巧不能吸引學生,調動學生,使得學生的參與度不夠。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18

《圓的面積》中的圓是國小階段最終認識的一個平面圖形,它對學生來説是一種新的認知。是在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及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認識了圓,會計算圓的周長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回憶了平行四邊形求面積公式時的推導方法,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他們親身經歷了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從而有了更深刻的瞭解,發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本事。

課剛開始,我與學生們一齊複習了前面學習的圓的周長公式,為下頭計算圓的面積公式做好了鋪墊。先讓學生各自述説自我對於圓的面積的一些認識,再提出一個難題:你能想辦法求出圓的面積麼?應對這一問題,大部分學生一籌莫展。個別同學經過預習,對本課所採用的方法有了必須的瞭解,表達了利用剪一剪和拼一拼的方法進行研究的想法。在這時,提出以前有沒有這樣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學生回憶起以前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也是沿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一三角形,再經過平移補到缺口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中得出了轉化是一種很巧妙的方法,能夠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用到。然後同學們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孩子們經過操作後,發現將圓等份後能夠將圓轉化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如果將圓等分的等份越多,那轉化的圖形就越接近的平行四邊形。能夠根據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根據學生的回答,利用課件的演示,直觀的向他們展示了轉化過程以及利用極限的方法變成。

長方形後其長、寬與圓的周長、半徑之間的關係。最終在學生們大膽猜測,積極求證之下推導出了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經過了一些例題的練習和鞏固,學生們基本掌握瞭如何利用面積公式計算圓的面積。

為了本節課的教學,自我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精心準備,所以,從整個教學設計來看還做得較為可行,重點把握的比較準確。可是在具體實施教學時還是存在着幾點不足:

1、課堂語言評價存在着較大的不足。平時比較不怎樣注意這方面的培養,導致課堂氣氛沒有很好的被調動起來。所以,期望能經過平時課堂教學的磨練逐步改善這個缺點。

2、圓的面積公式推導及實踐操作花費了較多的時間,所以在講解推導過程中講的不夠透徹,學生理解還可是深入。如果當時在引導上能及時研究到這一點,並給予更具技巧性的引導,或與能使學生理解的更加透徹,那麼整個課堂講顯得更為飽滿。

這學期的磨課活動雖然結束了,但它留給我的思考還是很多的,期望能在今後的教學中取長補短,積累經驗,取得更大的提高。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19

《國土面積》是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講授多位數的比較大小。以下談一下我對這節課的幾點體會:

一、用舊的知識來學習新知識

學生對與數的比較大小並不陌生,上學期我們已經學過萬以內數的比較大小,所 以上課開始,我舉了具體的例子比較45000 、 4000和45600的大小,學生很快就回答出來正確答案,我又進一步問學生,那你能總結一下比較萬以內數大小的方法嗎?

令我驚訝的是全班沒有一個舉手發言的。學生能説出答案,可是卻沒有總結歸納知識的能力,我想這是平時教學中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不夠。北師大教材淡化概念,在課本上沒有概念、方法性文字出現。所以教學中,我有時也疏忽這方面的鍛鍊。在今後備課中,我會參考老版教材,使新老教材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課堂上再多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總結知識點。

二、教學技巧的運用

在這堂課中,在講多位數比較大小時,我告訴他們先分級,位數多的數,那個數就大。位數相同時,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數字大,這個數就大。學生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三、四個數在一起比較時,學生就錯。我以為是學生馬虎,我還不停的在課上強調要注意比較的方法。結果,他們還是錯。

下課後我思考怎麼樣才能讓學生不出現這樣的錯誤呢,後來想到了一個辦法,讓學生先把要比較的數分級,然後再標上序號。根據題要求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再用大於號或是小於號連接起來。學生掌握這個方法後,真的很少出錯。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20

圓的面積是國小六年級數學下學期教學的重點內容。我教國小畢業班已經十餘年了,自然這節課我講的也不下十餘次了,以前在偃師市講過,也在洛陽市也講過。雖然每次都反映不錯,可我總覺得不太滿意,總覺得這節課的容量少了點,今年我決定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增加課堂容量。

以前我是這樣安排課堂結構的:談話引入圓面積後,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然後教師動畫演示,從而得出採用轉化圖形的方法,把新的圖形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來研究,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進而想到把圓形也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來研究。然後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後自己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把8等份圓、16等份圓,先剪一剪、再拼一拼,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教師再動畫演示32等份圓、64等分圓、128等份圓所拼成的圖形更接近長方形。最後想一想:所拼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的什麼有關係(近似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於圓的半徑),由長方形面積公式繼而推導出圓面積公式。圓面積公式推導出來後,時間已所剩不多,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問題的時間很少。環形的面積計算需要下一個課時進行。

今年我經過思考,決定這樣做:讓學生提前預習,小組內3、4號同學做8等份圓,1、2號同學做16等份圓,兩人所做圓形的大小一樣,所塗的顏色也一樣,其中一個用剪刀剪好,一個不剪,以備上課時使用。

今年的課堂結構調整為:一開始由本節主題圖引入,已知每平方米草皮8元錢,一個圓形草坪需要多少元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出圓的面積,由此引入新課。緊接着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接下來依然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滲透轉化思想,使學生自然想到把圓形也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來研究。然後讓學生拿出自己製作的學具,先倆倆合作(1、2號合作,3、4號合作),再四人小組合作,在課桌上拼圖。通過幾次拼圖發現,所拼近似長方形的長近似於圓周長的一半,寬近似於圓的半徑。各小組展示後我用演示4等份圓,8等份圓、16等份圓、32等份圓、64等份圓……所拼成的圖形,學生迅速發現,把圓等分的份數與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自己很快就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這樣就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來進行公式實際運用的練習了。本節課學生不但會計算圓的面積,還會計算環形的面積……這樣環環相扣,學以致用,學生學習積極性極高,既熟練的掌握了公式,又有了自主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圓滿完成本節的學習目標。

不過這節課,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學生在計算平方的時候,出錯較多,6的平方,應該是36 ,很多學生錯誤的把它算成12 ,這説明我對學情分析還不透徹,再例如學生的書寫格式也不夠規範等,所有這些還有待今後進一步提高。

《面積》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篇21

這一課是複習與提高部分的內容,複習課既不像新授課那樣有“新鮮感”,提高練習又不像練習課那樣有“成功感”。結合《周長與面積》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複習時要注重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複習興趣,從而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投入到複習中去,課伊始,我出示了中國地圖,請學生指出地圖的面積和周長,提問有誰知道我國的面積有多大?我國的周長是多少?聰明的學生能回答出我國的面積有960萬平方公里,但周長多少都不知道,於是教師告訴學生的同時,引出周長與面積課題,激發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澱。

二、複習中要讓學生成為複習的主體

在課中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多實踐、多思考,引導學生自己檢查、自測、自評、質疑問難,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三、複習時要注重生活應用

體現實踐創新 複習不是簡單的重複,它最終目的在與應用,解決問題,本課設計了有層次的練習,從基本的計算周長與面積的口答題,到計算圍花壇的柵欄長度,播種綠化的面積等等無不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與學生生活貼近,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