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原文及賞析(15篇)

來源:文萃谷 8.1K

鸚鵡原文及賞析1

原文:

鸚鵡原文及賞析(15篇)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翻譯:

傳説中的神奇鸚鵡曾經飛到這裏,留下千古不滅的傳奇。

鸚鵡早已飛到西北長安附近的隴山,遺留下這蘭蕙盛開的沙洲上樹木空自蒼鬱。

蘭花葉面香氣氛氲如煙,激盪人心;長江兩岸桃花盛開,水面漂浮着落花,猶如一波波絲繡的彩錦。

我如今被流放經過這裏,悵然極目遠望長安,但卻是徒然,沒有人誰理解我的冤屈。

鸚鵡洲上的這輪明月,誰能真正看到它那皎潔的真實面目呢?

賞析:

此詩明顯作於被流放的初期,從九江到武漢,逆水而上,沿途有地方官員招待,李白到處大喊冤屈,也得到大家的同情。

李白一腔為國噴灑的熱血,卻換來最致命的打擊,如何不喊青天老爺?

李白在此詩的頭三句,一句一個鸚鵡,大有為彌衡與自己含冤的'味道,極大地突破了律詩的束縛。

煙開蘭葉香風暖,

岸夾桃花錦浪生。

也是千古傳唱的名句!優美綺麗。

接着情緒立即低落三千丈,噴出長洲孤月向誰明的吶喊。李白的情緒就是如此大起大落,激盪人心。

鸚鵡原文及賞析2

原文:

鸚鵡滅火

南北朝: 劉義慶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鸚鵡自念,此山雖樂,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獸依依不捨。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飛而灑之。

天神言:“汝雖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對曰:“雖知區區水滴不能救,然吾嘗僑居是山,禽獸善待,皆為兄弟,吾不忍見其毀於火也!”

天神嘉其義,即為之滅火。

譯文: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鸚鵡自念,此山雖樂,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獸依依不捨。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飛而灑之。

有鸚鵡飛到其它山棲息, 山中的飛禽走獸都喜歡它。 鸚鵡想: 在這山雖然快樂,但不是我長時間居住的地方, 就離開了。好幾個月後, 山中起大火, 鸚鵡遠遠地看見, 心裏急得像在焚燒,於是用水沾濕羽毛,飛過去灑向山。

天神言:“汝雖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對曰:“雖知區區水滴不能救,然吾嘗僑居是山,禽獸善待,皆為兄弟,吾不忍見其毀於火也!”

天神説:“你雖然有好的心意,但又有什麼用呢?”鸚鵡回答:“我雖然知道一點點的水不能救它們。但是我曾經寄居在這座山, 飛禽走獸友好地對待我如同兄弟, 我只是不忍心看見它們被大火燒死罷了!”

天神嘉其義,即為之滅火。

天上的神讚揚它的行為, 立即為它熄滅了大火。

註釋:

有鸚(yīng)鵡(wǔ)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zhé)相愛。鸚鵡自念,此山雖樂,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獸依依不捨。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飛而灑之。

集:棲息 ,停留。念:想。皆:都。去:離開 。然何足道也:但是怎麼能夠滅火呢?足:能夠。然:但是,然而。僑居:寄居,寄住。志:願望;指滅火的心意 。見:看見 。

天神言:“汝(rǔ)雖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對曰:“雖知區區水滴不能救,然吾嘗僑(qiáo)居是山,禽獸善待,皆為兄弟,吾不忍見其毀於火也!”

雖:即使 。是:這 。善:好的。嘗:曾經。皆:都 。對:答。即:就。他山:別的山頭。相:互相。相愛:喜歡它。遙:遠遠地。足:值得 。汝:你。

天神嘉其義,即為之滅火。

嘉:讚美,嘉獎。為:給……做事。

賞析:

1.幫助他人,不在於力量的大小,而在於顯示一片誠心。有人捐一元錢幫助病重的同學,有人出五十萬支援受災的百姓,各盡其力,這“義”的分量是相當的。

2.盡心盡力去做看似無用的事情,而以誠心感動了他人並得到幫助。

3.人要有毅力, 不管這股力量是多麼的微小, 持之以恆的應對 ,一定會有回報的 。

4.一個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艱鉅的任務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貴人相助就簡單得多,但是貴人(天神)並不是隨意幫助別人的,所謂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如果所從事的任務是基於一項偉大的情操,則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大家一起共襄盛舉。

5.我們要知恩圖報,不要忘恩負義。

6.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善待親人,善待友人,善待路人……你會收穫更多。

7動物也有靈性,它們就像人一樣,也是通感情的,所以我一向都尊重每一個生命.總覺得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它們的眼下,而它們對我們總是一次又一次的包容,一次又一次的'忍讓.其實它們才是自然中最偉大的,而並非人類最偉大.

8 有時候人會被感官所迷惑,但動物卻很少出現這中情況.因為它們真正的用上了心去感受世界,用真心去愛護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所以"神"才會被它們所感動,所以大自然報復的往往也只是不愛護它的人類...

9.對待朋友要真心真意我覺得我們確實應該反思,我們所做的究竟是對是錯,是過錯還是真的讓大自然覺得幸福...

10.這個故事跟愚公移山有點像,但更加入了感人的友誼。

鸚鵡原文及賞析3

原文: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鸚鵡自念雖樂,此山雖樂,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獸依依不捨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飛而灑之。

天神言:“汝雖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對曰:“雖知區區水滴不能救,然吾嘗僑居是山,禽獸善待,皆為兄弟,吾不忍見其毀於火也!”

天神嘉其義,即為之滅火。

譯文

有鸚鵡飛到其它山棲息,山中的飛禽走獸都喜歡它。鸚鵡想:在這山雖然快樂,但不是我長時間居住的地方,就離開了。

好幾個月後,山中起大火,鸚鵡遠遠地看見,心裏急得像在焚燒,於是用水沾濕羽毛,飛過去灑向山。

天神説:"你雖然有好的心意,但又有什麼用呢?"

鸚鵡回答:"我雖然知道一點點的水不能救它們。但是我曾經寄居在這座山,飛禽走獸友好地對待我如同兄弟,我只是不忍心看見它們被大火燒死罷了!"

天上的神讚揚它的行為,立即為它熄滅了大火。

註釋

1。集:棲息,停留。

2。念:想。

3。濡:沾濕。

4。皆:都。

5。去:離開。

6。然何足道也:但是怎麼能夠滅火呢?

7。足:能夠。

8。然:但是,然而。

9。僑居:寄居,寄住。

10。志:願望;指滅火的心意。

11。見:看見。

12。雖:即使。

13。是:這。

14。善:好的。

15。嘗:曾經。

16。皆:都。

17。對:答。

18。即:就。

19。他山:別的山頭。

20。相:互相。

21。相愛:喜歡它。

22。遙:遠遠地。

23。足:值得。

24。汝:你。

25。嘉:讚美,嘉獎。

26。為:給……做事。

賞析:

啟示

1。幫助他人,不在於力量的.大小,而在於顯示一片誠心。有人捐一元錢幫助病重的同學,有人出五十萬支援受災的百姓,各盡其力,這“義”的分量是相當的。

2。盡心盡力去做看似無用的事情,而以誠心感動了他人並得到幫助。

3。人要有毅力,不管這股力量是多麼的微小,持之以恆的應對,一定會有回報的。

4。一個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艱鉅的任務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貴人相助就簡單得多,但是貴人(天神)並不是隨意幫助別人的,所謂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如果所從事的任務是基於一項偉大的情操,則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大家一起共襄盛舉。

5。我們要知恩圖報,不要忘恩負義。

6。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善待親人,善待友人,善待路人……你會收穫更多。

7動物也有靈性,它們就像人一樣,也是通感情的,所以我一向都尊重每一個生命。總覺得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它們的眼下,而它們對我們總是一次又一次的包容,一次又一次的忍讓。其實它們才是自然中最偉大的,而並非人類最偉大。

8有時候人會被感官所迷惑,但動物卻很少出現這中情況。因為它們真正的用上了心去感受世界,用真心去愛護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所以"神"才會被它們所感動,所以大自然報復的往往也只是不愛護它的人類......  9。對待朋友要真心真意我覺得我們確實應該反思,我們所做的究竟是對是錯,是過錯還是真的讓大自然覺得幸福......

10。這個故事跟愚公移山有點像,但更加入了感人的友誼。

鸚鵡原文及賞析4

原文:

汀洲無浪復無煙,楚客相思益渺然。

漢口夕陽斜渡鳥,洞庭秋水遠連天。

孤城背嶺寒吹角,獨戍臨江夜泊船。

賈誼上書憂漢室,長沙謫去古今憐!

《自夏口至鸚鵡洲望岳陽寄元中丞》參考註釋:

①夏口:即今湖北省武漢市。

②汀洲:水中可居之地,指鸚鵡洲。

③煙:水面上的霧氣。

④楚客:作者自謂。

⑤漢口:漢水入口處。

⑥洞庭:指洞庭湖。這裏指元中丞所在地。

⑦孤城:指漢陽城,城後有山。

⑧角:古代軍隊中的一種吹樂器

⑨“賈誼”二句:賈誼曾多次上書漢文帝,評論時政,觸犯“人主”被貶為長沙太傅。

⑩古今憐:指從古至今人們都為賈誼的'命運歎息。

賞析:

這首詩仍然是詩人遭貶後撫景感懷之作。詩意與前一首詩相同,借憐賈誼貶謫長沙,以喻自己遭貶境遇。全詩以寫景為主,但處處切題,以“汀洲”切鸚鵡洲,以“漢口”切夏口,以“孤城”切岳陽。最後即景生情,抒發被貶南巴的感慨。“古今憐”三字下得沉痛,直令古今被貶失意之人悽然淚下。全詩景中寓情,綿婉悠長,悽惻動人。

這首詩的詩意與上首相似,但藝術上略遜。

鸚鵡原文及賞析5

原文

鸚鵡

羅隱〔唐代〕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賞析

三國時候的名士禰衡有一篇《鸚鵡賦》,是託物言志之作。禰衡為人恃才傲物,先後得罪過曹操與劉表,到處不被容納,最後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黃祖處,在一次宴會上即席賦篇,假借鸚鵡以抒述自己託身事人的遭遇和憂讒畏譏的心理。羅隱的這首詩,命意亦相類似。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詩人在江南見到的這頭鸚鵡,已被人剪了翅膀,關進雕花的籠子裏,所以用上面兩句話來安慰它:且莫感歎自己被拘囚的命運,這個地方畢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話雖這麼説,“莫恨”其實是有“恨”,所以細心人不難聽出其弦外之音:儘管現在不愁温飽,而不能奮翅高飛,終不免叫人感到遺憾。羅隱生當唐末紛亂時世,雖然懷有匡時救世的抱負,但屢試不第,流浪大半輩子,無所遇合,到五十五歲那年投奔割據江浙一帶的錢鏐,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這時的處境,跟這頭籠中鸚鵡頗有某些相似。這兩句詩分明寫他那種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鸚鵡的特點是善於學人言語,後面兩句詩就抓住這點加以生髮。詩人以告誡的口吻對鸚鵡説:你還是不要説話過於明白吧,明白的話你出去就更難了!這裏含蓄的意思是:語言不慎,足以招禍;為求免禍,必須慎言。當然,鸚鵡本身是無所謂出語招禍的,顯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況。據傳羅隱在江東很受錢鏐禮遇。但禰衡當年也曾受過恩寵,而最終仍因忤觸黃祖被殺。何況羅隱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養成的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為譏刺的習氣,一時也難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對錢謬產生某種疑懼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這首詠物詩,不同於一般的比興託物,而是借用向鸚鵡説話的形式來吐露自己的心曲,勸鸚鵡實是勸自己,勸自己實是抒泄自己內心的悲慨,淡淡説來,卻意味深長。

羅隱

羅隱(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於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説:“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鸚鵡原文及賞析6

鸚鵡曲·儂家鸚鵡洲邊住

作者:馮子振

儂家鸚鵡洲邊住,是個不識字漁父。浪花中一葉扁舟,睡煞江南煙雨。[麼]覺來時滿眼青山暮,抖擻着好蓑歸去。算從前錯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處。

鸚鵡曲·儂家鸚鵡洲邊住譯文及註釋

譯文

我家就在鸚鵡洲旁居住,我是個不識字的漁夫。乘一葉扁舟任它在浪花裏飄流,在江南煙雨濛濛中酣然睡名。醒來時天晴雨住,滿眼青山更加蒼翠,抖動着蓑衣回去。看來是從前錯怨了老天爺,真是也有安置我的去處。

註釋

⑴儂:吳語方言,即“我”。鸚鵡洲:在今武漢市漢陽西南長江中。

⑵父:對老年男人的稱呼。

⑶睡煞:煞,表示極度之詞,此指睡得沉酣香甜。

⑷覺來時滿眼青山暮:醒來時感到滿眼青山都染上了暮色。

⑸甚也有安排我處:指天公安排他作了漁父。甚,此處做“是”講。

鸚鵡曲·儂家鸚鵡洲邊住賞析

元代知識他子社會地位卑下,得不到統治者重視。作者感於時事,作此曲。乍看此曲是禮讚隱逸生活,實則是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懣。説自己是個不識字漁夫實為對社會的`憤激之語。以下所描繪的自由自在的漁父生活,也可作如是觀。“算從前錯怨天公”的“算”字,是習用的勉強承認的詞。“錯怨天公”何事作者沒有明講,讀者可推知其所怨乃是天公沒有給他安排一個能夠發揮才能的地位。“甚也有安排我處”也並非從心裏表示滿意。此處“甚”字,也是帶有勉強承認的語氣,實質是對天公的安排,極大不滿,暗含着懷才不遇的怨憤。

這種情緒,在元代一般漢族文人中普遍存在。當時,在民族歧視政策下,漢族文士多不能為國所用。白賁自然亦然,只是作些地方小官,且為時短暫。這支曲道出了當時一般文士共有的心聲。

鸚鵡原文及賞析7

初出金門尋王侍御不遇詠壁上鸚鵡

落羽辭金殿,孤鳴吒繡衣。

能言終見棄,還向隴西飛。

古詩簡介

《初出金門尋王侍御不遇詠壁上鸚鵡》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作者以鸚鵡自比,通過鸚鵡的遭遇,抒發自己的憤懣情懷。

翻譯/譯文

落羽的鳳凰不如雞,離開了金鑾殿,只好扇動錦衣孤寂哀鳴。

槍打出頭鳥,誰叫你那麼喜歡提意見?那麼會説話?那麼會作詩?讓笨嘴鳥兒妒忌,現如今只好飛回隴西的故林了。

註釋

⑴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詩題一作《敕放歸山,留別陸髓御不遇,詠鸚鵡》。金門,漢代宮門名,又名金馬門;侍御,侍御史.官名,唐為御史台成員。王侍御、陸侍御,名字不詳;鸚鵡,鳥名。種類甚多,羽毛色彩美麗。舌肉質而柔軟,經反覆訓練,能模仿人舀的聲音。

⑵落羽,羽毛脱落。金殿,金鑾殿。唐宮殿名。

⑶繡衣,御的代稱。《漢書》:"王賀為武帝繡衣御史。"

⑷隴西,古地區名。菠指隴山以西地區。約當今甘肅六盤山以西、黃河以東一帶。張華《禽經注》:鸚鵡,出隴西,能言鳥也。李白祖籍也在隴西。西:一作山。

賞析/鑑賞

這鸚鵡不是一般的鸚鵡,而是從金殿裏來的,金殿裏的鸚鵡為什麼來到此地?因為這鸚鵡有兩大問題,一是敗羽了,二是能言。正因為這樣,所以只能孤鳴在野,而且歎息自己失去了錦繡衣裝。因為能言而見棄,所以只能獨自飛向隴西。其實這是詩人以鸚鵡自比,寫鸚鵡的遭遇,其實就是抒發自己的情懷,李白不就是那敗羽而多言的鸚鵡嗎?

李白在京城長安時,一度頗得唐玄宗的賞識,供奉翰林,掌管機密詔命的起草。但是,他的浪漫性格和正義主張,終於使他遭受到權臣貴族們的`排擠。他在長安僅僅三年。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被變相地放逐出京,也就是他自己所説的"勃賜歸山"。這首詩就作於他離開長安之前,即"初出金門"時,去尋訪王侍御史,不遇,看到他壁上鹼的鸚鵡,便借詠畫,抒寫自己遭受讒言,而被迫離開京城的苦悶和怨憤心情。

四旬詩既是詠畫中鸚鵡,又是寫詩人自己。前兩句説,鸚鵡羽毛脱落,離開了金殿,獨自依託在侍御家的牆壁上哀鳴,實際上是在寫自己遭受挫折,從翰林院失意歸來,形單影隻,前來向侍御史傾訴衷腸。後兩句説,鸚鵡能模仿人説話,終究要被遺棄,最後還得飛向隴西出生之地,實際上也是在説,冉己敢於陳述意見,終究見棄於唐明皇,只好回到自己的故鄉去了。題畫與言情,兩相齧合,取譬精巧,可見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詩人用鸚鵡的能言喻指自己的才華,既然自己不為朝廷所用,那就只有迴歸故里了。古時隴西盛產鸚鵡,而隴西正是李白郡望所在,因而詩人對鸚鵡有同病相憐之感。詩中以"隴西"與"金殿"對舉,其失落之感尤為強烈。而這隻鸚鵡不是一般的鸚鵡,是從金殿裏來的,金殿裏的鸚鵡來到此地的原因:一是敗羽,二是能言。正因為這樣,所以只能孤鳴在野,而且歎息自己失去了錦繡衣裝。因為"能言"而"終見棄",所以只能獨自飛向隴西,其實這是詩人以鸚鵡自比,寫鸚鵡的遭遇,其實就是抒發自己的情懷,自己就是那隻敗羽而多言的鸚鵡。

鸚鵡原文及賞析8

原文:

手裏金鸚鵡,胸前繡鳳凰。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翻譯

待嫁的女子手中正繡着金鸚鵡,胸前繃子牀上繡着鳳凰。暗中左顧右盼,偷偷打量,心想就這樣嫁給他,作一生的鴛鴦吧。

註釋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南柯子》、《春宵曲》、《望秦川》、《風蝶令》等。楊文生考此詞曲調本。

金鸚鵡:金色鸚鵡,此指女子繡件上的花樣。

偷眼:偷偷瞥視、窺望。

形相:端詳、觀察。

從嫁與:嫁給他。

從:跟、隨。

作鴛鴦:比喻結為夫妻;

鴛鴦:鳥名,形似野鴨,雌雄雙柄雙止,偶居不離,古稱“匹鳥”。

創作背景

温庭筠有七首《南歌子》小令,《草堂詩餘別集》在此調下有題“閨怨”。可見此詞是為閨中女子代言之作,其具體創作時間未得確證。

賞析

“手裏金鸚鵡,胸前繡鳳凰。”這是一個很有點氣派的公子哥兒,手裏擎的是名貴的鸚鵡,身上著的是繡着鳳凰的`錦服。“偷眼暗形相”,這是女主人公的活動。“形相”,端詳、打量也。一“偷”一“暗”,一個思春心切又不無嬌羞的少女出來了。“不如從嫁與,作鴛鴦”。一番“形相”之後,女主人公很快地做出了嫁他的抉擇。在這裏,作者為人們展示了一個鳥的意象系列:活的鸚鵡、繡的鳳凰、抽象的富於像象徵意味的鴛鴦。唐人多以鸚鵡、鳳凰對舉,如駱賓王詩云:“鸚鵡杯中浮竹葉,鳳凰琴裏落梅花。”又如杜甫詩云:“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但詞中的鸚鵡、鳳凰似乎只是為了招來鴛鴦。他端詳了半天,看到的是他手裏的鸚鵡、胸前的鳳凰,於是自然而然地,她想到了鴛鴦,選擇了鴛鴦。“不如從嫁與”一句頗覺突兀,而“作鴛鴦”又使“不如從嫁與”變得順理成章,意象的轉換揭示了少女的心理變化進程。

温庭筠藉助民間藝術中常用的比興手法使這首流於淺近的詞饒有趣味,為人們描繪了一幅世俗的、平凡的而又充滿了生命活力的民間生活小景。

鸚鵡原文及賞析9

鸚鵡滅火

作者:劉義慶

原文: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鸚鵡自念雖樂,此山雖樂,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獸依依不捨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飛而灑之。

天神言:“汝雖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對曰:“雖知區區水滴不能救,然吾嘗僑居是山,禽獸善待,皆為兄弟,吾不忍見其毀於火也!”

天神嘉其義,即為之滅火。

翻譯:

有鸚鵡飛到其它山棲息,山中的飛禽走獸都喜歡它。鸚鵡想:在這山雖然快樂,但不是我長時間居住的地方,就離開了。

好幾個月後,山中起大火,鸚鵡遠遠地看見,心裏急得像在焚燒,於是用水沾濕羽毛,飛過去灑向山。

天神説:"你雖然有好的心意,但又有什麼用呢?"

鸚鵡回答:"我雖然知道一點點的水不能救它們。但是我曾經寄居在這座山,飛禽走獸友好地對待我如同兄弟,我只是不忍心看見它們被大火燒死罷了!"

天上的神讚揚它的行為,立即為它熄滅了大火。

賞析:

1、集:棲息,停留。

2、念:想。

3、濡:沾濕。

4、皆:都。

5、去:離開。

6、然何足道也:但是怎麼能夠滅火呢?

7、足:能夠。

8、然:但是,然而。

9、僑居:寄居,寄住。

10、志:願望;指滅火的心意。

11、見:看見。

12、雖:即使。

13、是:這。

14、善:好的'。

15、嘗:曾經。

16、皆:都。

17、對:答。

18、即:就。

19、他山:別的山頭。

20、相:互相。

21、相愛:喜歡它。

22、遙:遠遠地。

23、足:值得。

24、汝:你。

25、嘉:讚美,嘉獎。

26、為:給……做事。

鸚鵡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鸚鵡曲·赤壁懷古

元代:馮子振

茅廬諸葛親曾住。早賺出抱膝樑父。笑談間漢鼎三分,不記得南陽耕雨。歎西風捲盡豪華,往事大江東去。徹如今話説漁樵,算也是英雄了處。

譯文:

茅廬諸葛親曾住。早賺出抱膝樑父。笑談間漢鼎三分,不記得南陽耕雨。歎西風捲盡豪華,往事大江東去。徹如今話説漁樵,算也是英雄了處。

諸葛亮曾親自以草屋為家,抱膝長吟,從容瀟灑,可惜早早被劉備騙出山來經營天下。他談笑間輕而易舉地奠定了三分漢室的格局,卻忘了南陽在雨中耕作的舊日生涯。那西風捲盡了歷史的風流繁華,往事隨着大江滾滾東去,怎不叫人感歎嗟呀!一直到現在,漁夫樵子還談起諸葛亮在赤壁大戰中的傳説和佳話,大概也算是英雄的一種結局吧!

註釋:

茅廬諸葛親曾住。早賺出抱膝(xī)樑父。笑談間漢鼎三分,不記得南陽耕(gēng)雨。歎西風捲盡豪華,往事大江東去。徹如今話説漁樵(qiáo),算也是英雄了處。

赤壁:在今湖北蒲圻縣長江南岸,三國時孫權、劉備合兵在此大破曹操的軍隊。賺出:騙了出來。抱膝樑父:指隱居的諸葛亮。抱膝:手抱住膝蓋,安閒的樣子。樑父:本指《梁父吟》,相傳為諸葛亮所作,這裏代指諸葛亮。漢鼎三分:將漢帝國一分為三。鼎,舊時視作國家的重器,比喻政權。南陽:漢代郡名,包括今湖北襄樊及河南南陽一帶。諸葛亮早年曾在南陽隱居耕作。徹:直到。

賞析:

發生於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人們登臨赤壁,無一例外地會緬想起這段往事。這場大戰是由東吳周瑜指揮而擊敗曹操的,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也還是在讚美周郎。到了元代,民間的`三國故事流行,諸葛亮在大戰中的神機妙算和豐功偉績於是深入人心。

這支散曲便以諸葛亮為代表對象。作品的上片,從諸葛亮南陽躬耕的出處説起,只在第三句憑着“笑談間”三字,隱隱點出了赤壁大戰的影子。“笑談間漢鼎三分”,簡短的一句便概括了諸葛亮建功立業的從容和遊刃有餘的才幹。然而,第四句又滑回“南陽煙雨”,可見詩人懷古的思緒,並不停留在赤壁戰場,而是進入了人生思索的更深層次。在詩人看來,諸葛亮為“漢鼎三分”的努力是付出慘重代價的,使他再不能重回隱居的生活中去,他的出山得不償失,是上了劉備的當了。“賺出”二字,用語偏激,言下有無窮的惋惜之意。這種從懷古的本景宕開一層的寫法,顯示了詩人心緒的聯翩與感慨的深沉。

〔幺〕篇用一個“歎”字領起,揭開了詩人的感情世界。原來,他是在弔古,更是在傷今。以傷今的眼光弔古,怎能不為古人歎惋。撲面來陣陣的西風,眼前是滔滔的長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時豪傑安在。只不過在漁夫樵子的閒談中傳説着罷了。結局如此,那麼諸葛亮何必要出山施展才幹,建立功勛。還不如留在茅廬“抱膝”、“耕雨”好呢。這四句又只有“大江東去”四字同“赤壁懷古”隱隱關聯,其餘皆是脱羈的思緒。但前片着眼於歷史,〔幺〕篇着眼於現況;前片的首句是諸葛亮的出處,〔幺〕篇的末句則是他的“了處”。前後既對比,又呼應,合在一起,便是借懷古以抒發對現實的感慨。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緬懷周瑜,這一支曲子緬懷諸葛亮,兩者的宣泄方式不同,從“懷古”拉回到現實人生的徑路卻是一致的。

鸚鵡原文及賞析11

昔登江上黃鶴樓,遙愛江中鸚鵡洲。

洲勢逶迤繞碧流,鴛鴦鸂鶒滿灘頭。

灘頭日落沙磧長,金沙熠熠動飆光。

舟人牽錦纜,浣女結羅裳。

月明全見蘆花白,風起遙聞杜若香。

君行采采莫相忘。

翻譯

昔日每次登上黃鶴樓,最愛的就是遠眺鸚鵡洲。

沙洲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碧綠的江水繞過沙洲緩緩流去。鴛鴦和鸂鶒鳥在洲邊水中嬉戲、漫遊。

在長長的沙堤之上灑滿了落日的餘輝,金色的沙灘在夕陽的.照耀下閃着熠熠奪目的光彩。

岸邊船伕正在繫緊小舟纜繩,挽起羅裙的浣紗女正在水邊忙碌。

月光皎皎遠處白茫茫的蘆花連成一片,夜風拂過帶來陣陣杜若香。

你此次離去不要忘了我呀!

註釋

鸚鵡洲:在湖北武漢市南長江中。

逶迤:曲折綿延貌。

繞:全唐詩校:“一作還。”

鸂鶒:水鳥名,多紫色,較鴛鴦為大,成雙游水中,又稱紫鴛鴦。

灘:全唐詩校:“一作沙。”

沙磧:淺水中的沙石。

熠熠:閃光貌。

飆光:風吹水動,沙光閃耀。

錦纜:華美的系船纜繩。

杜若:一名杜衡,香草名。

采采:盛貌。此就鸚鵡洲的風光言。

賞析

《鸚鵡洲送王九之江左》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59卷第60首。老朋友王迥將遊江東,作者作詩送別。開篇二句先從昔日登黃鶴樓遙望鸚鵡洲的印象,逗出一個“愛”字,為此時的遊賞作一鋪墊。“洲勢”以下,即着意描寫鸚鵡洲的勝景:碧流、水鳥、夕陽、沙石、舟人、浣女、明月、蘆花、江風、杜若等,從傍晚到月夜,從無生命體到有生命體,依次寫來,濃墨重彩,聲光滿紙。最後以“君行采采莫相忘”作結,點出送王迥出遊之意。鸚鵡洲的故鄉的象徵,“采采”是對上面所寫繁花勝景的概括,又暗寓作者送行的感情,於是作者勸友人此行不要樂而忘返,以至忘了家鄉和友人的一片深情,全都包含在這一句的臨別贈言之中。

鸚鵡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嵯峨峯頂移家住,是個不唧溜樵父。爛柯時樹老無花,葉葉枝枝風雨。故人曾喚我歸來,卻道不如休去。指門前萬疊雲山,是不費青蚨買處。

譯文

家搬到嵯峨的峯巔居住,是一個並不地道的山野樵夫,每日裏與圍棋為伍。相伴的是不開花的千年老樹,風雨摧折枝葉扶疏。老朋友曾勸我再回歸宦海,我説那裏遠遠不如我這山居。你看這門前萬疊青翠山巒和滿空繽紛彩雲,是不要花錢買的最的美的住處。

註釋

鸚鵡曲:曲牌名。一名“黑漆弩”,又名“學士吟”。《太平樂府》注正宮。雙調五十四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後段四句兩仄韻。

山亭:山中的亭子,代指隱士棲遊之所。

嵯峨:山勢高峻。

不唧溜:不伶俐,不精明。

青蚨:即錢。

賞析

大德六年(1302年)冬,馮子振留寓京城,與幾位朋友在酒樓聽歌婦女御園秀演唱白賁的.《鸚鵡曲》,馮子振一時興發,按原韻和作三十八首,即景生情,抒懷寫志,登臨感興,弔古傷時,筆鋒所及,頃刻成篇而不失韻律,其胸中才氣,筆底波瀾,為古今所罕見。此首乃發筆第一篇。

創作背景

馮子振在散曲方面極有天賦,這首曲子通過敍述閒逸生活,表達他的高潔追求。這首散曲以“山亭逸興”作為第一首,更是直白地道出了他遠離官場而歸隱山林的心願。首句“嵯峨峯頂移家住,是個不唧略樵父”介紹了這首曲子的主人公,一個受人尊敬的老樵夫,從別處遷居到這險峻的峯頂居住。“唧嘈”二字表明他對採樵一事並不精通。

“爛柯時樹老無花,葉葉枝吱風雨。”描述了老樵夫在山中的生活。“爛柯”出自《述異記》裏的一個典故。此典故用在這裏用以説明老樵夫閒逸的生活狀態如神仙一般。但是,他的物質條件並沒有神仙那麼美好,伴隨他的只是不會開花的老樹,殘枝落葉,於風雨中飄搖。

這段形象生動的描述,表面上是寫老樵夫的生活,實則是作者在表明心志:無論山中的物質生活多麼悽苦,不管山中有多少毒蛇猛獸,我依然願意過着歸隱的生活,不願回到那富貴的名利場中,所以接下來作者在曲中寫道:“故人曾喚我歸來,卻道不如休去。指門前萬疊雲山,是不費青蚨買處。”老樵夫的朋友不忍他一人在山中受苦,所以來叫他回去過那俗世間富足的生活,但是老樵夫並不願意,他覺得山中固然貧苦,但那官場中的爭名奪利更加讓人痛苦不堪,所以他指着門前的高聳人云的羣山,對他的朋友説:“你看,這裏的風景,這裏的一切都不需要用金錢去買,也不需要用權力去爭奪。”到此處,老樵夫淡泊名利的形象躍然紙上。

馮子振在這首散曲中用凝練生動的語言營造了含蓄悠遠的氛圍,有力地刻畫了老樵夫這一豐滿的藝術形象,充分展示了歸隱山林的士大夫們逍遙清高的情懷。無論在藝術手法還是在思想上,這首曲詞都達到了較高的水準,無愧為散曲中的名作。

馮子振

馮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號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縣人。自幼勤奮好學。元大德二年(1298)登進士及第,時年47歲,人謂“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學,先召為集賢院學士、待制,繼任承事郎,連任保寧(今四川境內)、彰德(今河南安陽)節度使。晚年歸鄉著述。世稱其“博洽經史,於書無所不記”,且文思敏捷。下筆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頗豐,傳世有《居庸賦》、《十八公賦》、《華清古樂府》、《海粟詩集》等書文,以散曲最著。

鸚鵡原文及賞析13

同蔡孚起居詠鸚鵡原文

鸚鵡殊姿致,鸞皇得比肩。常尋金殿裏,每話玉階前。

賈誼才方達,揚雄老未遷。能言既有地,何惜為聞天。

註釋:

1、鸞[luán]1.傳説鳳凰一類的鳥:~鳳。~飄鳳泊(喻夫妻離散或才士失意)。~翔鳳翥(形容書法筆勢飛動)。~翔鳳集(喻人才會聚)。2.古同“鑾”。2、鸞皇:luán huáng ㄌㄨㄢˊ ㄏㄨㄤˊ (鸞皇) 亦作“ 鸞凰 ”。 1.鸞與鳳。皆瑞鳥名。常用以比喻賢士淑女。

賞析:

胡皓這一首有名的五律,其妙處在於,詩人以雄勁的.筆觸,描寫同二相以下羣官樂遊園宴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敍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裏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鸚鵡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翻譯:

鸚鵡曾經來到吳江的岸邊,江中的小洲傳着鸚鵡的美名。

鸚鵡已向西而飛回到隴山,鸚鵡洲上花香四溢草木青青。

春風和暖煙雲繚繞飄來陣陣蘭香,兩岸桃花落入江中形成層層錦浪。

被遷謫的旅人此時只有徒然遠望,長洲上孤月朗照究竟是為誰而明?

註釋:

吳江:指流經武昌一帶的長江。因三國時屬吳國,故稱吳江。

隴山:又名隴坻,山名,在今陝西隴縣西北。相傳鸚鵡出產在這裏。

芳洲:香草叢生的水中陸地。這裏指鸚鵡洲。

錦浪:形容江浪像錦繡一樣美麗。

兩句意為:春風吹開了煙霧,送來濃郁的蘭香;兩岸桃花盛開,映照得江浪絢麗如錦。

遷客:指被流放過的人。這裏是詩人自稱。

長洲:指鸚鵡洲。

向誰明:意即照何人。

賞析:

詩寫鸚鵡洲,開篇便從鸚鵡入手,“鸚鵡”二字一出,便頓覺頗難收束,只好一氣貫注,旋轉而下,到了第四句才略略頓住,然而詩已過了半篇。鸚鵡洲是江夏的名勝,原在湖北武漢市武昌城外江中。相傳由東漢末年禰衡在黃祖的長子黃射大會賓客時,即席揮筆寫就一篇“鏘鏘振金玉,句句欲飛鳴”(李白《望鸚鵡洲懷禰衡》)的《鸚鵡賦》而得名。後禰衡被黃祖殺害,亦葬於洲上。歷代詩人臨江夏,大都描寫鸚鵡洲。此洲在明朝末年逐漸沉沒。現在漢陽攔江堤外的鸚鵡洲,系清乾隆年間新淤的一洲,曾名“補得洲”,嘉慶年間改名鸚鵡洲。這鸚鵡洲是因為禰衡的一篇《鸚鵡賦》而得名,並不是因鸚鵡來過而得名。那麼李白詩開篇的“鸚鵡”看似實寫,其實乃是代指禰衡,“江上洲傳鸚鵡名”,主要是指《鸚鵡賦》,而不是專指這裏來過鸚鵡,至少是一語雙關,虛實並用。接下第三句還是一語雙關,它化用禰衡《鸚鵡賦》中“命虞人於隴坻,詔伯益於流沙。跨崑崙而播弋,冠雲霓而張羅”的句子,説鸚鵡已西飛而去。相傳鸚鵡生長於陝西、甘肅兩省交界處的隴山一帶,如今,洲上已不見鸚鵡,那麼,定是飛回隴山去了。言外之意是説禰衡在這裏被殺。因此,詩人感到非常的惋惜:鸚鵡曾來過這裏,為此留下了一個美麗的名字,然而又西飛而去。鸚鵡飛走了,不在了,可那芳洲之上還碧樹青青。情韻幽深,餘味無窮,表現了詩人對禰衡的無限懷念。這四句詩氣勢流轉自如,而又一唱三歎,絕不是對崔顥《黃鶴樓》的簡單摹仿,它是詩人的藝術創造。其中字面的點染,雙關語的運用,詞語的重疊出現,設問的.語重心長,同崔詩比較,既有異曲同工之妙,又有別具匠心之處。

五六兩句詩意開始轉折,轉的過程中,又同第四句藕斷絲連,接“何青青”三字,生動地描繪了鸚鵡洲上明媚的春光:遠遠望去,鸚鵡洲上,花團錦簇,水氣繚繞,花之濃豔似雲蒸霞蔚,輕煙籠罩;水之蒸騰成霧氣上升,迷濛縹緲。煙花水霧,似花似霧,即花即霧,彼此迷離一片。一陣春風拂過,鸚鵡洲上如帷幕輕輕拉開,淡煙薄霧逐漸散去,可見洲上那嫩綠的蘭葉、葳蕤紛披,在微風中搖曳生姿,融融麗日、陣陣馨香,令人陶醉而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正是陽春三月的季節,江洲兩岸的樹樹桃花臨水盛開,如同朵朵紅雲,互相簇擁着、升騰着,像是被江岸和洲岸夾束在一起似的。微風中,桃花落英繽紛。飄蕩在倒映着枝枝繁花的水面上。水中的,水上的,倒映的,飄落的,豔麗的桃花將晶瑩明澈的江水染得像一匹絢爛奪目的錦緞,隨着江波的起伏,一浪一浪地湧向岸邊。然而,景色儘管明麗,卻絲毫撩撥不起詩人的歡快之情,他依然沉浸在孤寂和悲苦之中。此時,詩人畢竟還是一位被流放過的“遷客”,眼前這一切生機勃勃的良辰美景跟他內心的索寞痛苦恰恰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大好時光,煙花美景,都只是徒有。自己一生流離困頓,晚年蒙冤遭流放,更趨窮困,儘管內心還存在一種奮起搏擊的暮年壯志,但終不免落花流水,悲愁難驅。面對如此芳洲,此時此地只不過是徒然縱目而已。“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的景色並沒有引起他的注意,他所注望的仍是“鸚鵡”,是那位和自己有着相似遭遇的禰衡。據陸游《入蜀記》載:“鸚鵡洲上有茂林神祠,遠望如小山,洲蓋禰正平被殺處。”詩人問道:如今,禰衡長眠地下,而長洲之上那一輪徘徊的孤月,又將清輝投射給誰呢?

詩寫鸚鵡洲,實際上是在弔古傷今,懷禰衡而抒發自己的沉痛感慨。詩人晚年的不幸遭遇和處境,會使他自然地將自己和禰衡聯繫起來,況且他平生傾慕禰衡,常以禰衡自比:“誤學書劍,薄遊人間。紫薇九重,碧山萬里。有才無命,甘於後時。劉表不用於禰衡,暫來江夏;賀循喜逢於張翰,且樂船中。”(《暮春江夏送張祖監丞之東都序》)好友杜甫也曾以“處士禰衡俊,諸生原憲貧”(《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的詩句來稱美他的才華。他在詩中也曾多次寫到禰衡:“顧慚禰處士,虛對鸚鵡洲。”(《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願掃鸚鵡洲,與君醉百場。”(《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並有一首《望鸚鵡洲懷禰衡》。《望鸚鵡洲懷禰衡》與《鸚鵡洲》兩首詩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而《望鸚鵡洲懷禰衡》表現得比較平直、明朗;《鸚鵡洲》則深沉、含蓄。

前人評詩認為李白這首詩同另一首《登金陵鳳凰台》是與崔顥《黃鶴樓》爭高下的。清人方東樹在《昭昧詹言》中曾對此説過這樣一段話:崔顥《黃鶴樓》,千古擅名之作。只是以文筆行之,一氣轉折。五六雖斷寫景,而氣亦直下噴溢。收亦然,所以奇貴。太白《鸚鵡洲》格律工力悉敵,風格逼肖。未嘗有意學之而自似。方氏所論還是比較切合實際。藝術不乏相互影響,但無論如何,像《鸚鵡洲》這樣感情深沉,意境渾融的作品斷不會是摹仿所能得到的。

李白這首詩屬於拗體七律,它前兩聯不合律,後兩聯合律。汪師韓在《詩學纂聞》中曾説:李白《鸚鵡洲》一章乃庚韻而押青字,此詩《文粹》編入七古,後人編入七律,其體亦可古可今,要皆出韻也。

正是它未完全合律,前人曾將此詩看作七古:“李白《鸚鵡洲》詩,調既急迅,而多復字,兼離唐韻,當是七言古風耳。”(毛先舒《辯坻詩》)李白現存七律共十二首,且大都如此,同整個創作比較,七律詩比較少。關於這個問題的原因,前人多有論述,或認為李白不善和不願作七律:“李太白不作七言律……古人立名之意甚堅,每不肯以其拙示人。”(賀貽孫《詩筏》)“他所以只有很少幾首律詩,不是不善寫,而是不願寫。”(王運熙、李寶均《李白》)“他是不耐煩在形式上和字句上下推敲工夫的。”(王瑤《李白》)或認為李白反對作七律:“太白之論曰:‘寄興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所謂七言之靡,殆專指七律言耳。故其七律不工。”(翁方綱《石洲詩話》)這種種評價都缺乏公允,實際情況應該説是當時七律的發展現狀決定的。李白所處的時代,七律尚未定型,因此創作難免不合律且數量少,不僅李白,其他人也多是如此。趙翼在《甌北詩話》中對此曾有一段中肯的論述:

就有唐而論,其始也,尚多習用古詩,不樂束縛於規行矩步中,即用律亦多五言,而七言猶少,七言亦多絕句,而律詩猶少。故李太白集七律僅三首,孟浩然集七律僅二首,尚不專以此見長也。自高、岑、王、杜等《早朝》諸作,敲金戛玉,研練精切。杜寄高、岑詩,所謂“遙知屬對忙”,可見是時求工律體也。格式既定,更如一朝令甲,莫不就其範圍。然猶多寫景,而未及於指事言情,引用典故。少陵以窮愁寂寞之身,藉詩遣日,於是七律益盡其變,不惟寫景,兼復言情,不惟言情,兼復使典,七律之蹊徑,至是益大開。其後劉長卿、李義山、温飛卿諸人,愈工雕琢,盡其才於五十六字中,而七律遂為高下通行之具,如日用飲食之不可離矣。

由此可知,七律的成熟是在李白之後。這樣,《鸚鵡洲》諸作不合律也就很自然了。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當年春天,遇赦的李白經過一冬的巴陵之遊又回到了江夏。在這裏,詩人覽勝訪友,一度又恢復了詩酒放誕的豪情逸致。《鸚鵡洲》就寫於此時。此詩借描寫鸚鵡洲的豔麗春景以及古人禰衡的悲慘遭遇,反襯詩人自己飽經顛沛流離之苦的孤寂心情。

鸚鵡原文及賞析15

都門花月蹉跎住,恰做了白髮傖父。酒微醒曲榭迴廊,忘卻天街酥雨。

〔幺〕曉鍾殘紅被留温,又逐馬蹄聲去。恨無題亭影樓心,畫不就愁城慘處。

翻譯

在這京城的春花秋月,我荒廢了這麼多時日。如今我已成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曲折的水榭邊,迴環的長廊裏,我飲酒醉倒,剛剛醒來,竟忘了自己是在都城,觀看那滿街酥油般的雨絲。

拂曉的鐘聲餘音未盡,紅被中還殘留着體温,我又不得不離開住所,隨着馬蹄踏上了行程。亭台樓閣不曾留下題詠,不能不使人感到憾恨。實在是因為沒有筆墨,能描畫出我久居困愁中的傷心。

註釋

鸚鵡曲:原名“黑漆弩”,因白賁所作的起句是“儂家鸚鵡洲邊住”故改名“鸚鵡曲”。和曲四十二首,今選四首。

都門:京城,此指大都(今北京市)。

傖父:賤俗的平民。南北朝時,南方人以之作為對北方人的鄙稱。

天街:京城的街道。

創作背景

詩人在京城生活了二十年,什至承事朗、集賢待。此曲就是他追昔京城生活之作。曲子的第一句就反映出,對京城的生活,詩人追悔多於懷念,恨自己讓大好年華蹉跎而過。

賞析

“都門花月蹉跎住,恰做了白髮傖父。”起首的這兩句,定下了全曲的基調。京城是繁華風流的象徵,“都門花月”,無疑在詩人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然而,曲中卻以“蹉跎”二字作為“花月”的同位語,蹉跎造就了詩人的“白髮”,使他這個南方人“恰做了”北方的老蠻子。詩人有意突出了“白髮傖父”與“都門花月”的不調和,是自嘲,更是一種深深的'自責。

三、四兩句,是“都門感舊”的掠影之一。這裏的“曲榭迴廊”同“天街”絕緣,可見是“狹斜”即青樓內的建築。“酒微醒”而“忘卻”,説明沉湎之深。借用韓愈詩句入曲,既以“天街”照應“都門”,又隱現了“天街酥雨”所當的早春時令。在青樓中醉酒度日,既忘卻了身處的空間,又忘卻了時光的流逝,這就為“花月蹉跎”作了形象的註腳。

生活中常有這種情景:明明是誠意的懺悔,但在懺悔的內容中又不自禁地流露着“剪不斷,理還亂”的嚮慕。該曲中多為閃現的意象,自嘲自責而又陶然於前塵舊影之中,也屬於這樣的表現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