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曲·野渡新晴》原文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1.47W

鸚鵡曲·野渡新晴

《鸚鵡曲·野渡新晴》原文及賞析

元代:馮子振

孤村三兩人家住,終日對野叟田父。説今朝綠水平橋,昨日溪南新雨。

〔幺〕碧天邊巖穴雲歸,白鷺一行飛去。便芒鞋竹杖行春,問底是青帘舞處?

譯文

這是一個小小的村落,只有兩三户住家,人煙稀少。和我朝夕相處的,是淳樸的農村父老。

他們説起今天溪水猛漲,水面齊平了小橋,又説昨天溪南今春的第一場雨,下得真是不小。

碧湛湛的天空中,雲朵飄回了山洞的舊巢。一行白鷺急着離開原地,撲翅飛得高高。

我當即穿上草鞋,攜帶手杖,乘興踏遊春郊。就不知掛着青帘的酒店,上哪兒才能找到?

註釋

芒鞋竹杖:草鞋和竹手杖,為古人出行野外的裝備。行春:古時地方官員春季時巡行鄉間勸督耕作,稱為行春。此處則為春日行遊之意。

底是:哪裏是。青帘舞處:酒旗招展的地方。

賞析

這首小令最顯著的特色,是佈局上的天矯流動。題雲“野渡新晴”,照常法當是先介紹“野渡”,再描寫“新晴”如何。但此作全然不同,從一處小小的“孤村”寫起。這孤村孤得可憐,只有兩三户人家,住着的則是清一色的種地的農夫,如今則再加上一位外來借居的作者。起首的這兩句如果非要對照題目的話,恐怕只能應上一個“野”字。然而這種僻野的環境與樸野的情味,卻為曲題的展現拓出了絕大的地步,這在下文自有分解。

作者撇開“野渡”暫不交代,到三、四句先述出“新晴”。妙在它得自於野叟田父的口中,更妙在是從“今朝綠水平橋”的徵象中,回點出昨日的雨,也即以雨後的餘情來襯出“新晴”。為什麼説這種迂迴的寫法妙呢,原來從前面“終日對野叟田父”的介紹中,已見出作者習慣了孤村隔絕的生活,足不出户,內心處於平靜恬和的狀態;如今聽村民提起昨夜的大雨、今朝的溪漲,便油然產生了出門觀賞大自然美景的願望。這“晴”連作者也是驟然意識,難道還不“新”嗎。——這是從“新近”、“新奇”的一面來説“新晴”。

〔幺〕篇的起首兩句,便順勢寫出了出村所見的春天景色。“巖穴雲歸”更顯出了湛湛碧天,一行白鷺熬過了宿雨的洗禮,至此正好展翅翱翔。這兩句充實了“新晴”的內涵,而這裏的“新”,就是“新麗”、“新鮮”的意境了。

讀下去已經到了結尾,還沒有找到“野渡”的字面。但從末兩句宕開一筆的詰問中,讀者足以明確作者已遠遠走出了孤村。再掩卷細細領味,方發覺處處是伏筆隱線。原來“孤村三兩人家住”,自與外界隔絕。從中間四句的內容可知,隔離物是一道溪水。溪上有橋可渡至“溪南”,過了溪便有“巖穴”,有“白鷺”,則溪流已來到它的出口,即注入一道更為寬闊的`水面。作者“芒鞋竹杖行春”,行到處正是這片水域邊上的渡口。正因渡口要道自非“三兩人家”的孤村可比,所以作者才有“問底是青帘舞處”的慾望。可見這“野渡”,明明白白存在於作者的行雲妙筆之中。田父從“野渡”而來,他們的介紹激成了作者的出行;而詩人的悠閒踏春,信意適興,則充分展現了“野渡新晴”所具有的詩情畫意。這種詩情畫意最顯著的特色是大自然的樸野本真,而這種野興、野趣,在一開始的起首兩句中就已潛伏了。清劉熙載在《藝概》中總結佈局方法時説:“局法有從前半篇推出後半篇者,有從後半篇推出前半篇者。推法固順逆兼用,而順推往往不如逆推者。”該篇的“局法”,從“新晴”的表現上是前半推出後半,從“野渡”的表現上則是後半推出前半;“推法”則皆為後文補足前文的逆推。筆力勁健,筆勢遊動,恰恰契合了作者回歸大自然的曠達心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