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園地六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2.55W

教學反思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途徑,下面是學而思小編整理的語文園地六教學反思案例,供大家參閲,希望對你有幫助!

語文園地六教學反思

  語文園地六教學反思範例(一)

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口語交際的增設是一大亮點。它旨在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增強人與人之間交往、溝通的意識。面對這一“新鮮事物”。大家都在積極探索與研究,想盡一切辦法來提高口語交際的教學效果。筆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也來談幾點體會。

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如何營造口語交際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口語交際興趣呢?教師要善於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創設情境。如人教版實驗教材國小第二冊語文園地六的口語交際,內容是怎樣過“六一兒童節”。可讓學生帶照片互相介紹,回憶自己的快樂時光;有的小朋友特別想知道老師小時候過“六一”時的情況,教師可作示範性敍述,語言注意儘量兒童化。教學“説説國小的第一個六一兒童節,自己打算怎麼過”這一環節時,可採取多種有趣的形式交流。如:“打電話”“説悄悄話”“比一比”,通過這些情境,激發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提高學生交際的質量。同時,對於剛剛接觸口語交際的一年級小朋友,老師一定要訓練學生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如:態度大方、口齒清楚、聲音洪亮、認真傾聽等。當然教師自己也要認真專注地傾聽學生的每一句話,並及時做出適當的評價。另外,在進行口語交際時,我們一定要注意講清要求,明確交際的目標、內容,並隨時提醒。

  語文園地六教學反思範例(二)

教學就是指導學生自己會學。當學生有了充分的空間展示自我時,就會不斷地超越自己原有的認知水平和想像能力,就會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促進自身的悟感、想像、思維的發展,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也真正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交融。

語文終究姓“語”,語文學科的根本屬性是工具性,語文學科的根本任務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知識在學生大腦中的形象不能是課本的翻版,而是充滿個性思辯和眾人智慧的個性化知識體系,是富有生命力和創造空間的知識框架。活動的開展首先要考慮的是千方百計給學生帶來認知的歡樂,讓學生在聽做、説唱、玩演、讀寫、視聽等活動方式中不斷將知識積累、儲存。因此,本設計意在搭建一個活動平台,老師[]和和學生一起開動“知識快車”,教學活動中學生先將自己的收穫裝入“小成果袋”內,然後再有選擇地“買票上車”。這樣的活動,貌似無序,但卻會有很多內在的規則支持着有序的運作,學生會成為真正的知識主人

  語文園地六教學反思範例(三)

〖“語文園地”教學模式初談·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進行語文實踐活動〗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説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裏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裏,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相反,在壓抑的思想環境裏,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在“語文園地”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鬆的教學氛圍。

一年級語文課文《小蝌蚪找媽媽》以淺顯的文字生動的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敍述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藴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路。

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後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鯉魚媽媽説:“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一隻烏龜擺動着四條腿在水裏遊,連忙追上去,叫着:“媽媽,媽媽!”烏龜笑着説:“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小蝌蚪游過去,叫着:“媽媽,媽媽!”青蛙媽媽低頭一看,笑着説:“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他們後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

不知什麼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他們跟着媽媽,天天去捉害蟲。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34課《小蝌蚪找媽媽》教學札記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這次新教材二冊中還是出現了。由此可見這篇課文是一篇多麼優秀的好文章。課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敍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課文中角色較多,有鯉魚、烏龜和青蛙,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閲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今天,我聽了師傅楊老師上的這一課後,學到了許多,也對新課程改革更加充滿了信心。

一、看圖説話,閲讀感悟

這節課開始楊老師電視上播放小蝌蚪在池塘裏遊的畫面,以看圖説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看見過蝌蚪的同學也起了感性瞭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同學就會一邊看圖,一邊説出很多關於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學生多讀課外書。在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説了很多關於蝌蚪的信息後,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楊老師鼓勵孩子們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看誰把小蝌蚪讀得可愛,讓大家喜歡。受到了老師的鼓勵孩子們都躍躍欲試。這樣先説後讀,把學生的口頭語言自然地過渡到書面語言,積累了表達能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二、借“尋人啟事”,激發學生閲讀興趣

興趣是我們國小生學習的最好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培養學生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的有利方法。有了興趣,思維就會處於活躍狀態,他們學習起來就會積極、主動。這些充分説明了達到學生要學這一目標首要一點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條件。當小朋友在朗讀了第一自然段體會了小蝌蚪的可愛以後,楊老師神祕地告訴學生,小蝌蚪們看到小朋友都有媽媽,他們想:那我們的媽媽在哪裏呢?於是,他們發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在電視上出示:

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裏?聽説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願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他們個個拿着鉛筆全神貫注地這裏畫畫,那裏圈圈,偶爾還能聽到同桌之間竊竊私語地討論。瞧!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言,學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閲讀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三、讀出感情,豐富語言的積累

閲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閲讀,促進表達的過程。教學這篇課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詞的學習和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生理變化上,而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投入,通過讀、演、説,讓學生深深感受課文中語言文字的情感美,從而積累語言,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滿足他們成長的需要。楊老師借“尋人啟事”在讓學生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閲讀感悟、情感體驗的過程。小朋友通過反覆地讀,讀懂了很多,然後用自己個性化的語言進行表達。例如小朋友讀後説:

1、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

2、小蝌蚪後來變青蛙了;

3、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是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

4、小蝌蚪一開始找錯“媽媽”了;

5、青蛙的樣子我知道的等等。然後再自己挑選讀,從文中找出青蛙媽媽的特徵。學生通過讀、思,找到了寫青蛙樣子的自然段,體會積累了豐富的語言,並獲得了獨特感受的過程,發展了個性。

總之,在聽課學習中,我感受深刻,我決心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把從楊老師那兒學到的好經驗、好方法靈活地用進去,使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