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楓橋夜泊》

來源:文萃谷 5.06K

重點與難點:

語文教案《楓橋夜泊》

1.學習在駁論文中使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方法。

2.體會反問句式在駁論文中批駁敵論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新的一課——《〈楓橋夜泊〉新解質疑》。作者為了“質疑”,在這篇駁論文中竟用了20多個問句,其中有設問句、反問句等問句。反問句也叫反詰句或激問,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語氣強烈,感情激越,色彩鮮明,增強了批駁敵論的力度。請同學們打開書,我們學習這一新課,並體會本文的論證特色。

二、預習課文

學生各自默讀課文並做下面的練習,教師引導作答並投影或用小黑板顯示。

①給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A.招徠(lái) B.揆(kuí)情度(duó)理 C.慚愧(kuì)

D.烏啼(tí) E.玄(xuán)學 F.江楓(fēng)夜泊(bó)

G.糟蹋(tà ) H.愁眠(mián)

②解釋下列詞語

A.索隱:探索隱祕的事情。

B.索引:把書刊中項目或內容摘錄下來,每條下標註出頁碼,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閲的資料。

C.索然無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測。按照情理來估量、推測。

E.膾炙人口:膾:切細的肉。炙:烤肉。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大家都稱讚。

F.招徠:招攬。

三、研讀課文

請若干學生依次朗讀全文,在教師的指導下,經同學們研討,解答下列問題:

①解釋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

明確:張繼的《楓橋夜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於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幅意境優美的秋江夜泊圖。首句即從視覺、聽覺、觸覺三個方面描繪子秋江夜泊的環境和詩人的'感覺。第二句不但寫了當時典型的景物江楓和漁火,點明瞭地點,更重要的在於寫出了詩人漂泊異地的羈旅之情,未寫人而人在其中。滿懷愁思,輾轉難眠,不是詩人自己還是誰呢?最妙句在於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寫了鐘聲,又暗示了聽見鐘聲者乃詩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闌人靜,忽然一聲幽遠清晰的鐘聲傳入正在輾轉難眠的遊子心中,引起怎樣的感覺不言自明。這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不禁細細體味當時的環境和詩人的心境。這首詩就是這樣通過一系列常見卻又典型的景物、細節,情景交融,描繪了一幅意境優美的秋江夜泊圖。

②分析課文

閲讀全文,找出所有的問句,體會它們在批駁“敵論”(即論證)過程中的作用。(答案從略)

四、歸納小結(學生議論,發表看法,教師引導修正)

這篇駁論文的開篇新穎獨特,採用“誘入”的技巧,即先不讓對方馬上接受自己的觀點,而是繞開一筆,將對方的言論或行動加以弘揚,並連用了三個反問句吸引讀者。全文用設問、反問等20多個問句進行“質疑”,通過推理、證明、分析等手法,對“敵論”逐一進行批駁,從而確立自己的主張和觀點。

五、作業(略)

六、板書設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