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年級下冊《認識角》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2.46W

  一、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關於二年級下冊《認識角》教學設計

在這一環節,我利用做手工的情境,讓學生説説手工桌上的物品分別是什麼形狀的。藉機複習平面圖形的知識。告訴學生在這些已經認識的圖形朋友中間還隱藏着一位新朋友。此時揭示課題,這位新朋友的名字叫做“角”,今天我們就來認識角。

  二、 自主探究,建立表象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因此我分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

第一層次:逐步抽象出角

認識角這個新朋友之前,先帶領學生拿出自己的三角尺摸一摸,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感受。

調動了學生的觸覺之後,課件出示三角尺圖片。

首先,利用電腦出示圖片,是從現實生活到圖形世界的第一層次的抽象。

此時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哪裏。教師課件演示在三角尺上描出角的形狀。

接着,我在課件中製作了將三角尺上的角剝離並移動到空白處的動態過程,這是更進一層的抽象,即從圖形世界中更深入的進入角的世界。

抽象出“角”之後,再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課件標出角的各個部分,使學生直觀的看出角的組成。並告訴學生一般用一條弧線從角的一條邊延伸到另一條邊來標記角。

第二層次:發現角的共同特點

認識了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稱之後,讓學生帶着對角的初步認識,尋找在紙工袋和鬧鐘上的角。當學生找出了三個形狀各異的角之後,課件隱去三樣實物,使學生能更清楚的看見角的形狀。明確:雖然形狀不同,但是這些都是角。追問:這些角有沒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學生不難説出角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第三層次:適時練習,及時鞏固

當學生已經在腦海中建立起了高度抽象的角的表象之後,適時讓學生再次從數學走進生活,找找看教室裏藏着的角。並且指一指這些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分別在哪裏。此時學生對生活中的角的認識已經比之前上升了一個台階。

接着出示辨一辨,讓學生説説下列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果是角,指出角的頂點和邊,如果不是角,説明原因,課件將不是角的原因部分加深,使學生直觀的看出為什麼不是。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對這些圖形的位置進行重新排列,將是角的分在一個圓圈中,不是角的也放在一個圓圈中。圖形的重新排列能讓學生直觀看出角的共同點,即兩條邊是直直的。

之後出示數一數的四個圖形,先讓學生説説這些分別是什麼形狀。再數數這些圖形分別有幾個角。課件中特別設置了形狀和幾個角上下對齊的格式,使學生能很快找到規律:即幾邊形就有幾個角。

  三、 動手操作,積累經驗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我設置了兩個層次來突破難點:

第一層次:活動角

教師介紹活動角,通過課件演示活動角的活動方法,讓學生一目瞭然的理解活動角的含義。

再讓學生拿出老師事先給每人準備的活動角,自己利用活動角創造出一個角。再將自己創造的活動角和同桌的比比看。從而發現角是有大小的。並讓學生説説自己是怎麼比的。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比法:首先,把兩個角的頂點對齊; 然後,把兩個角的一條邊對齊;最後,再看另一條邊。

第二層次:紅角藍角大小之爭

在學生初步瞭解角的大小的比較方法之後,教師通過課件出示紅角和藍角,紅角的邊比較長,藍角的邊比較短。這裏教師在製作課件時,故意將藍角做的比紅角大一點點。使最後比較的結果大大出乎學生的意料,從而使學生深刻的記憶: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程度有關,而與邊的長短無關。

  四、 練習鞏固、大顯身手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兩道練習題

1、 大小三角尺之爭

課件出示兩把形狀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尺,讓學生猜一猜三角尺相同位置的角的大小。教師通過課件演示,將三角尺相同位置的角重合,使重合的表象深刻的印在學生腦海,從而鞏固角的大小的比較方法和影響角的大小的因素。

2、 動手摺一折

這一題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長方形紙,動手摺一折。

學生摺紙,教師巡視,邀請幾位有代表性的同學上台闡述折法,為了坐在後排的學生能更清晰的看到折法,教師課件演示折角的方式。

五、 回顧總結,提升認識

在課的最後,讓學生思考,如何向爸爸媽媽介紹今天認識的“角”,教師課件出示開頭“我今天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做“角”,角……”,由於二年級學生語言的組織能力較差,因此教師在課件上出示,先幫學生開好頭,再放手讓學生自己説出對角的認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