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羣讀史記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94W

《王立羣讀史記》開播了。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位於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我是必看的,我當然要看看“解讀史記”的節目嘍!

王立羣讀史記觀後感

這中間最令我有感觸的是司馬遷的生世。

司馬遷出生於一個史官家庭,他在父親死後接替了父親的官位,成了漢武帝身旁的一個起居注官。

一次,漢武帝派了李夫人(他最寵愛的嬪妃)的弟弟李廣利和名將李陵去攻打匈奴,好讓李陵護衞,李廣利得勝封侯。可李廣利投降了匈奴,道出了李陵只有五千步兵的弱點,李陵戰敗被俘。

漢武帝很生氣,大家都説要嚴懲李陵,惟獨司馬遷一言不發,漢武帝問他是什麼態度,他認為李陵是詐降。漢武帝聽了很生氣,將他打入死牢,罪名為“誣上”(欺騙皇上)。當時,“誣上”有三種懲罰方式:1、死罪,2、罰錢50萬,3、接受宮刑。接受宮刑是莫大的恥辱,很多人寧肯死也不願這樣活着,可司馬遷已開始寫《史記》,為了寫完《史記》,他開始了忍辱負重的生活。

是什麼造就了司馬遷呢?是挫折,是人生中的磨難,多一些磨難就多一些閲歷,瞭解更多的人情世故。

正因為遭受如此磨難,司馬遷對死亡看得淡,他有一句話是這樣説的:“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正因為受到如此恥辱後,他才對歷史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在《蕭相國世家》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劉邦誅滅韓信後,封蕭何五千户,蕭何很高興,大宴賓客,他手下有一個叫召平的人,勸他:“你還是把家財都送給皇上吧!因為皇上是猜疑心很重,他會怕您謀反的,這樣他就不會猜忌您了。”蕭何忍痛捐出了財產。司馬遷用五個字來形容“高祖乃大喜”。如果他不惹怒皇帝,不受到劫難,是很難用五個字這麼準確地揣摩帝王心思的。果然,蕭何沒受到打擊,其餘功臣如彭越、韓信等不是被殺,就是被貶。

有挫折,才有更好的抗壓能力。現在有大學生因為同學之間鬧矛盾,工作太累而自殺,這都因為沒有經過磨練,這些温室中的花朵從未經過困難,在家裏享受眾星捧月的待遇,自然會受不了困難。

“有挫折才有成功”這就是我對挫折的理解。

王立羣讀史記》後,不禁對漢武帝產生崇敬之感,這種感受是由然而生的,也是發自內心的。試想一下,歷朝歷代,有哪一代帝王能夠對生前的錯誤和失策進行反思,臨終前因為自己在世時的過失進行懺悔而下“輪台罪己詔”呢?又有哪一位帝王能夠在“罷除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還能海納百川、廣開言論,接納四方閒士入朝為官呢?這些,也就是我對這位一代雄主產生崇敬的根本原因。不過,我對漢武帝的敬佩之情更多的還是來自於他力抗外敵、開疆括土的雄才大略方面。

漢武帝一生在位54年,差不多有百分之九十的時光是在對外戰爭中度過的。他南征東越、南越,北擊匈奴,開疆擴土;一代雄主的武治水平發揮到了極致。於是,在武帝朝,便湧現出了衞青、霍去並李廣這樣的軍事天才。而這三位軍事家當年都有感天動地的豪情壯舉,讓人不由肅然起敬。衞青當年一番豪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直至與匈熬戰到白頭,而當年霍去病在戰場上與匈作戰深入敵穴,奮勇作戰,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而李廣則是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殺身殉國,至死不向敵軍屈服。這就是英勇無畏的漢家勇士,使人由衷的感到崇敬。

而縱觀武帝一朝,除了傑出的軍事家,還有出色的外交家。而張騫就是這其中就是其中的一位姣姣者。

漢王朝自高祖劉邦時代起,中原地區就不斷遭到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侵擾與破壞。人畜傷亡損失非常慘重。為此,自高祖時代起,就被-迫答應對方以和親和進供的方式來換取短暫的和平。但是匈奴的胃口越來越大,單靠和親與進供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了。於是匈奴到了文帝朝,依然對邊境進行破壞騷擾活動。對於匈奴的出爾反爾,到漢武帝時,武帝決定以戰爭的方式來對匈奴進行報復。這樣,當武帝繼位的第二年,經朝臣的獻策,武帝決定在都城長安張榜帖告,舉行一嘲紅樓選秀”全國徵集優秀人才,派最有膽識和才華的人去西域月氏(音:支zhī)進行交涉,説服當地國王派人配合漢軍夾擊匈奴。(因為月氏和匈奴是仇家,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這裏不再多言)説起來,這可不是一件好差事埃首先,先説西域的地理位置。西域,廣義上從我國新疆經巴爾喀什湖繞過波斯、土爾其,一直到達現今歐洲中部。而狹義上的西域就是從中國新疆開始,經過當時匈奴境內到中亞。全程差不多都有數萬公里,路上若趕上天災人禍,保不齊還要丟掉性命。但是,許多人由於都把它當成一次為朝庭效力的機會,所以有許多人奮勇當先趕來報名。於是,經過初賽、複賽、淘汰賽;以及5月份的全國總決賽,最終張騫和堂邑父順利勝出,得到了自己心怡的角色————出使西域。至此,張騫和堂邑父跟着100餘名隨從於公元前139年踏上了西行之路。一路上歷經千辛萬苦,途中還被匈奴扣壓過十年。但被扣這幾年中,張騫雖歷經屈辱,卻意志堅定,保持“持漢節而不失”。直到後來匈奴內亂,張騫和堂邑父僥倖逃出。逃出後,他們來到了一個名叫“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