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人長久》優秀教學設計2015

來源:文萃谷 1.21W

本文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了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產生的經過。故事將這首詞表達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蘇軾對弟弟的無比思念之情,寄託了祝願人們和和美美、相親相愛的美好情感。

《但願人長久》優秀教學設計2015

蘇東坡這首詞,極富人情味,雖沒有直接描寫月色,卻使人感覺到它的皎潔,它的高貴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複雜心理活動--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願。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基調是歡樂的,高昂的,充滿對未來幸福的憧憬。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詞,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詞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3、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流程

一、師生談話,引入課題:

1、同學們,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要來到了,中秋節晚上的月亮特別圓。古代文人都喜歡以月亮為題材寫出了許多優秀的詩篇,你能説幾句嗎?

2、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一篇與月亮有關的文章。

(板書:但願人長久)

二、聯繫課題,鼓勵提問:

1、看課題,你最想了解什麼?

2、教師歸納:

(1)蘇軾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這首詞的?他的情感發生了什麼變化?

(2)書上寫的那幾句詞該怎樣理解?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初讀課文,抓住情感線(着重圍繞第一個思考題):

1、學生自讀圈畫(讀的形式可多樣化)。

2、組織交流,教師板書:

“心緒不寧――埋怨――寬慰”

3、引導學生看板書再提問,即蘇軾為什麼會心緒不寧?埋怨?寬慰?

四、讀中感悟,真情體驗 。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2、你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情緒變化?再讀課文,找出關鍵詞語並用喜歡的記號標一標。(心緒不寧→埋怨→寬慰)

[學生充分自讀,是有效開展語文學習的基礎,而邊讀邊思、邊讀邊畫則有利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3、是啊,詩人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孤身在外,如何能心緒平靜呢?那麼詩人心緒不寧的原因是什麼呢?(思念弟弟)。現在同學們品讀課文,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看能不能讀出些什麼?

蘇軾為什麼在這個月圓之夜思念他的.弟弟呢?

討論交流得出:

原因有三:(1)中秋佳節 (2)手足情深 (3)七年未見

(1)有詩為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課文怎麼描述蘇軾兄弟手足情深的?你能把它找出來並讀好嗎?(自由練讀,指名讀)

4、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現在詩人正躺在牀上,潔白的月光從窗外斜射進來,詩人觸景生情,輾轉反側,難以入眠。讓我們一起讀讀看,體會體會。

5、是啊,詩人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想起了他手足情深的弟弟蘇轍,讓我們帶着詩人深深的思念,再來朗讀課文第四小節。

誰能讀好這一段?(指名讀,比賽讀)

(提示:“無情”----責怨 “為什麼”----憤懣)

[親身的朗讀實踐,奠定了學生思念親人的情感基調,適時想象,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去聆聽他的心聲。]

6、蘇軾是多麼想念他的弟弟啊,因而埋怨起圓圓的月亮來,讓我們一起和蘇軾來埋怨月亮。(引讀:他眼睜睜地……)

在蘇軾眼中,在離別人的眼中,月亮是無情的,難怪詩人要埋怨月亮,你能體會蘇軾的心情嗎?讓我們一起來試着背誦這一段吧。

《水調歌頭》中也有體現埋怨之情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

7、不錯,詩人內心充斥着如此埋怨的情緒,思念的憂傷,怎麼辦呢?難道詩人要在如此良辰美景中滿腔煩憂,輾轉難眠嗎?

他是不是這樣的呢?(不是)那他最後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寬慰)

到底是誰讓他心情得以寬慰,憂愁得以解脱的呢?哪裏可以看出來?(第五小節)

8、用心品讀,説説為什麼他釋懷了呢?同桌讀讀,看有什麼發現?

(1)月亮有隱有現,不會十全十美;人的感情也是有悲有歡,有離有合,也不是十全十美!

(2)但是隻要人們常留一份祝願在心間,即使相隔再遠,也能共同擁有一輪明月。

(反覆朗讀體會。)

9、是啊,月無情,人有情。詩人正因為想到這些,所以他從困惑中,從憂傷、埋怨中解脱了出來。只要心靈相通,相互掛念,距離再遠也近若咫尺,不會孤單。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祝願,他的心被美好的祝願温暖了。這美好的祝願是什麼?(但願美好的感情……)用詞中的句子就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五、想像傾訴,鏈接生活

既然離別難免,那就不必傷悲,將思念之情留在心裏,共同欣賞良辰美景。詩人真是灑脱呀!

1、聯繫自己的生活談體會。

你有過與親人分離的經歷嗎?你是怎麼想怎麼做的呢?(同桌交流後,再指名説説。)

2、想象若干年後必將發生的事。

人們常説“時光如梭”、“歲月如流”,假如時光已經過了五十年、六十年,甚至更多,在這當中每個人都難免會經歷生離死別。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如果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麼做?(生想象後交流,教師適時點評,並引導學生聯繫課文中蘇軾的做法,再次感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至高境界。)

[語文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憑藉教材中大文學家蘇軾的形象,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來感受、體驗“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能讓學生和蘇軾產生心靈的共鳴,滿懷和蘇軾同樣的感情走出教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