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人長久》隨筆

來源:文萃谷 2.96W

是蘇教版第七冊的一篇課文,作為蘇教版特有的文包詩體裁的課文,教學的時候我想應該教出它的特點來。這篇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蘇軾名篇《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文中選用了詞的最後一部分:“人有悲歡離合,月由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教學的時候不妨以此為中心,來展開教學。

《但願人長久》隨筆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主人公的情感變化的線索:思念(心緒不寧)——埋怨——寬慰,圍繞這個同樣可以展開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更加務實高效。由此我就想到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教學需要“開門見山”,少一點“層層設防”,上學期聽過香港的老師上課,頗有這樣的味道,一節課需要學會什麼,做到什麼,老師在上課伊始就説得清清楚楚,課堂教學的環節也是緊扣目標,直奔主題。而我們的語文教學看上去似乎是彩蝶繽紛,但這樣的教學之後,往往會導致教師和學生對於教學目標的茫然,一陣花拳繡腿之後,被人家一個手指輕輕點倒,我在想,這是不是造成我們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這節課的教學就給我這樣的感覺,教者費盡心機,拓展了許多,關注了許多,除了讓人感覺教學節奏拖沓,教學時間宂長無效之外,學生的積極性並沒有調動起來,這樣的課的效果可想而知。而既定的教學任務也沒有能夠完成。

為此,我想我們不妨都來思考這個問題,如何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務實高效?

幾個小問題:

1、關注單元主題,走進作者內心。這是個老話題,現在我幾乎每次聽課都必講,因為我感覺到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往往過分關注了篇,甚至段、詞,而忽略了單元主題。如果讓我給這個單元定個主題,我想用“秋日的私語”,這是一個詩的單元,秋天的節日、秋天的風景,秋天的情,如果把口語交際《學會感謝》和習作《創設節日》聯繫起來,是不是可以考慮在收穫的季節感恩?這個扯遠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後面股市兩首中有一首告別、思念的詩。回到這篇課文,八月中秋,團圓佳節,把我情景對比,別人的“圓”與自己的“缺”,兩相對比,便是濃濃的思念和失落了。教者關注了詞前的小注,“丙辰中秋,歡飲達旦”,我在想,為何要歡飲達旦呢?這個“歡”怎麼解?結合後面的“大醉”,我想這個歡應該是喝得多的意思,為何要醉?只因為知道自己醒着會“念”,然而一覺醒來,酒也醒了,抹不去的還是那濃濃的思念之情,更純,更加的揮之不去。我個人覺得這樣的把握似乎更貼近坐着內心,然後再和文中的幾個詞語聯繫起來,就形成了條完整的主線。情由心生,文為心聲。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主線,也就把握的文本。這個觀點為一家之言,供大家探討。

2、關於詞語的理解。中年級的學生如何理解詞語?我注意到課上教者要求學生讀《課課通》上的解釋,教者本人所説的也是純正的.辭典上的詞語解釋,我想這不是我們要的。《課程標準》對於本學段的要求是“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在課堂上還是要關注這些問題,藉助字典、詞典絕對不是背誦字典、詞典。

3、聊點習作的話題,與本課無關。教者説了這樣一句話:“蘇軾為何要做這首詞呢?他作這首詞想幹什麼?”我就想到了習作目標的問題,你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你想寫這篇文章幹什麼呢?我們總是覺得寫文章時有目的的,也許我們見過了太多的目的,但我在想,為什麼要有目的呢?我們要讓我們的孩子,包括自己,養成一種習慣,我想寫,寫文章就是一種傾訴,一種習慣,不要想得太多,這個,目標不要太清楚,否則文章就沒有意思了。呵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