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來源:文萃谷 1.94W

一、本文的中心思想

郁達夫《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讚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嚮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

二、本文的結構

本文分為總起、分寫、總括三部分。總起(第1、2段),總寫作者對北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嚮往之情。接着分寫部分(從“不逢北國之秋”到“才感受得到底”),從記敍和議論兩方面記敍故都紛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讚美北國之秋。記敍部分,採用並列結構,根據“清”“靜”“悲涼”這一特色上的聯繫,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風物。議論部分,從理喻的角度,進一步讚頌秋,讚頌北國的`秋。最後(最後兩段)總括全文,與總起部分照應,再次強調南國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國之秋,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無比眷戀之情。

三、課文內容探究

(一)理清行文脈絡

1.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聚”,本文圍繞“秋”,描寫了哪些關於秋的景物?

提示:作者選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天空”“秋之牽牛花”“秋槐的落蕊”“秋蟬的殘鳴”“息列索落的秋雨”,“秋天棗樹的奇景”等這些景物來描寫的。

2.文章在刻意描繪的五種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筆觸點到的還有哪些內容?

提示:在文章開頭和結尾處都點到了南北不同景點的秋色:南國的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秋味,揚州“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並在文中插入關於秋的議論,其中點明中外文人及作品。

(二)把握文章中景物的特徵

1.讀罷全文,你認為作者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故都的秋?各具怎樣的特點?

提示:作者先從“秋光”寫起,秋天的早晨,仰視可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近看可以“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還有那“玉泉的夜月”,給人以高遠柔和而又清冷之感。我們還能從文中聽到“秋聲”“西山的蟲唱”“秋蟬衰弱的殘聲”,是淒涼哀婉的,但也有“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和“潭柘寺的鐘聲”,是高亢、幽遠、清亮的。而再看那“秋色”,既有“鴿蛋似的棗兒”從淡綠微黃到紅透的成熟過程,也有喇叭似的朝榮“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的主觀感受,顯示着秋之火熱與冷漠的統一。還有秋樹的落蕊,沒聲、沒味,“會鋪得滿地”卻“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可“像花而又不是花”,真是朦朧中又有落寞藴含其中,更具“秋味”的是那“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陣涼風,一層秋雨,平添“無邊雨絲似愁長”的淒涼之味。

2.縱觀全文,用最簡練的文字概括北國秋和南國秋的特點,文中為何多次提到南國之秋?

提示:北國秋的特點是“清”“靜”“悲涼”,而南國秋則具有“慢”“潤”“淡”的特點。作者多次提到南國之秋都是為了烘托對比北國秋的特色,以南國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來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濃郁。以南國秋的“色彩不濃,回味不永”來烘托北國秋的色彩濃重(棗子紅透、牽牛花的藍白之色)、天之高遠(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使人處於其中,回味雋永。

(三)深層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主旨。

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秋花、秋槐、秋蟬和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麼上述秋景的描繪,是以時間為序還是以空間為序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