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公開課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1.31W

  教學目的:

《故都的秋》公開課教學設計

1、瞭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2、體會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所創設的“物”我”之間完美的融合與統一。

3、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根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徵,理清其“形”,並領悟藴涵於“形”中的“神”,進一步體會散文“形”“神”的辨證關係。

教學用具: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全文熟悉,作者和背景,

  教學步驟和過程:

  一、課前引入:

1、題意講解

"故都"二字表明描寫的地點,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靜、悲涼。

"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文章圍繞"秋"之景來表達作者的內心思想感情--以情馭景,以情顯景。

2、關於作者及其背景

本文是郁達夫1934年寫的一篇著名的散文。當時,由於白色恐怖的威協等原因,作者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作枯淡。即使偶有創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較為低沉。雖然如此,作者所寫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羈的行文與精到細膩的筆觸相結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二、聽朗讀錄音。(十分鐘左右)

1、細細品味:文章開頭部分講作者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麼?“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幾個詞説明?

要求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後從課文中找出答案。

明確:“清”——清閒恬靜安謐

“靜”——細膩幽遠幽靜深邃

“悲涼”——落寞衰弱蕭條

2、進一步説明:這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構成文章的基調。“清淨”是北國之秋的客觀實境,“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從結構上説這種對秋的概括的説法是文章的總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線索所在。

3、作者在寫北國之秋時也寫了南國之秋,那麼,作者筆下的南國之秋有何特色?

分小組討論,選取一名發言。

與這三個詞相對應的是在寫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個詞:“慢”、“潤”、“淡”。這個對比,烘托出故都的秋與眾不同的特色,也表現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嚮往之情。此處可用幾個問題來啟發學生回答。

  三、朗讀課文,要求讀出並體會課文的“清、靜、悲涼”的意味。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課文分析鑑賞引導

  教學步驟和過程:

  一、課前複習引入——散文的有關知識

  二、課文分析鑑賞引導

1、快速閲讀課文,思考這種清淨又悲涼的“故都的秋”都集中體現在哪些地方?作者用什麼樣的景物來表現這種沉靜、悲涼的心緒呢?請用簡潔的語言分別加以概括。

學生討論並闡述其感受最深的一部分。

討論後分析:(1)、3段:作者為什麼對陶然亭的蘆花等這些著名的風景只是點到為止,面着力去描寫家家户户到處可見的'秋景?

(2)、第3句中"即使……就是……也……"這樣的句式,表達了什麼意思?

明確:北平的秋意,果真是無處不在,它的色味特別濃烈。

(3)、作者是如何描寫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確:作者筆下的秋景,"屋"和"壁腰"都是"破"的。

明確: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並不能都反映"秋"的特色,用反襯的手法"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突出北平秋晨"靜"的特點,牽牛花"以藍色或白色為佳","日光"本是暖色調,但在作者筆下卻是"漏"的。

秋晨天空秋之牽牛花

4段:槐樹落蕊而知秋

此處點明“細膩”、“清閒”、“落寞”三詞。體現文章選擇“落蕊”來綜合體現“清”、“靜”、“悲涼”之特點。

5段:秋蟬殘鳴而報秋。

6、7、8、9、10段:秋雨淋人人知秋

11段:棗樹秋色之奇觀

2、除以上敍述描寫了秋景外,作者還用議論這種表達方式寫秋。哪裏是集中的議論部分?

明確:第12段。

3、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確:“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末尾兩段從結構上看是總説(總括)部分。

4、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區別在哪個方面?用一個字來概括。

明確:味。

5、為説明上述區別,作者運用了何種修辭方法?

明確:比喻。不是對比或類比。(學生旁註在書上)

6、全文結構圖示看投影。

7、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的秋景,那麼作着在敍述和描寫上述秋景時,以時間為序還是以空間為序呢?

明確:不是時間順序,也不是空間順序,是並行排列。體現了散文“形散”的特點。這些景物都具有“清、靜、悲涼”的共同特點,也即“神不散”。

8、引申思考:你認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點?作者為什麼不寫香山紅葉,也不寫遊人如織的頤和園?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文章取材主要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而香山紅葉的暖色調,頤和園的喧鬧,與文章的感情基調不相稱,因此,作者取材時能圍繞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些與作者當時思想苦悶、追求隱逸恬適的生活情趣有關。

  三、小結和作業:

郁達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秋色,抒發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嚮往和摯愛之情。

從寫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的表現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選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繪的有五種景物,它們之間並沒有明顯的時空聯繫,卻都連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筆觸點到的,有南北不同景點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

它們之間更沒有明顯的時空聯繫,卻都能相提並論。材料組織也不講求時間的和空間的順序。表達方面:有敍述、描寫、抒情、議論,多種表達方式交替出現。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靜”和“悲涼”。他筆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態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國維語),籠上了一層濃郁深遠的憂慮和冷落之情。這就是“緣情寫景”的寫景抒情方法。

課外作業:借鑑課文的寫法,寫一篇《家鄉的——》的散文。

  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郁達夫

清客觀實境秋景的描繪秋味

靜(五種)故都秋之美

悲涼——主觀情感秋關係議論沉鬱、寡淡心緒

形散而神不散

緣情寫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