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學設計大綱

來源:文萃谷 8.7K

郁達夫筆下故都之秋的獨特色彩、音響、風姿,無一不是作者豐富細膩、富有個人特質的情感世界的折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學設計,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大綱

  【教學設想】

通過講析,引導學生觀“秋色”,聞“秋聲”,品“秋味”,悟其理,得其巧,用其技,從而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教學步驟】

  一、觀秋色──蘆花、柳影、夜月、碧空

1、識“秋色”──藍朵、槐蕊、青布、灰棗。

2、辨“秋色”──融灰、白、藍、暗多種冷色調於一體。

3、感“秋色”──冷清。

  二、聞秋聲

1、蟬聲、風聲、雨聲、人聲

2、辨“秋聲”──寂靜。

(點撥:這麼多的聲響交迭,看似熱騰,實則相反。在那無際的秋空之下,連小蟲、馴鴿、掃帚、秋蟬這些細微之聲都能聽見,足見故都之靜。以動襯靜靜愈靜,這是藝術的反襯法。又如雨後話秋的“唉,天可真涼了”,一聲唉歎,一個拖腔,迴盪在高闊寂寥的秋空,如同迴盪在無邊的大森林,迴盪越久,空寂越深。)

3、感“秋聲”──孤獨。

(點撥:一個獨自飄零者,越靜越感到孤獨。)

  三、品秋味

沉浸在冷清的秋色之中,涼意頓生;置身於寂靜的秋空之下,悲感填胸:這“悲涼”二字便是故都那濃濃的秋味所在。

其實,這秋色的“清”,秋空的“靜”與秋味的“悲涼”,相輔相成,如第4段(分析略)。

  四、悟其理

郁達夫為何“悲秋”呢?看一看歷代作家的詠秋之作就明白了。請看投影(取宋玉《九辯》、歐陽修《秋聲賦》、蘇軾《前赤壁賦》、峻青《秋色賦》中的代表句,詳情及分析略),無論是悲秋,還是樂秋,抑或頌秋,都是不同時代在人們思想心理上引起的不同反應。

郁達夫所處時代如何呢?請看自讀提示第三段,明確:作為一個正直進步的文學家,是白色恐怖的威脅,導致郁達夫的憂慮孤獨心境,這是因“時”生“心”;這種憂慮孤獨的心境,常常激起作者悲涼的感情,這是感“時”生“情”;這種悲涼的感情支配着其視聽感觸總是喜好冷色調,總是尋求寧靜處,這是以情馭景:於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寫自然之秋,抒內心之愁,便是這篇散文的特色。

  五、得其巧

把握了以情馭景的特點,便可領悟文章看似疏漏實為精巧。(轉入討論。)

其一:作者為何不寫“暖色”,不寫繁盛?

明確:那樣不符合作者孤獨的心境,不適合作者悲涼的感情。由此可見,寫景散文決非有景必錄,而是緣情擇取。

其二:作者為何喜愛“北國之秋”而不欣賞“南國之秋”?

明確:“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比南國之秋更突出、更夠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其三:第12自然段寫了大段議論有無必要?

明確:插入議論,意在通過古今中外的延伸對比,表明感秋處處有,突出中國之秋味在北方,進一步讚頌北國之秋,以充實內容,深化主題,使景、情、理交融。這段議論有必要。

下面六言絕句表現了隱居生活的閒適,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判斷空格處應填的一組詞。

投影顯示:

桃紅復囗夜雨,柳綠更囗春煙。

花落家童囗掃,鶯啼山客囗眠。

A、潤、繞、忙、無

B、含、帶、來、猶

C、遭、惹、懶、高

D、逢、喜、急、惱

明確:應填的是B組。(分析略)

  《故都的秋》導讀課

  【教學設想】

本文是課內自讀課文,通過導讀法,引導學生去自求得之。教師引導點撥,排疑解難。

  【教學過程】

  一、聯繫舊知,導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了一個散文單元,有哪些篇?單元學習的重點是什麼?(學生回答)

本學期,我們還將學習一個散文單元,學習的重點是“散文的神和形”。今天,我們學習自讀課文《故都的秋》看是如何體現這一重點的。

  二、提示自讀,明確要點

指定一人朗讀題注和“自讀提示”。明確學習要點:

1、這篇散文突出了“清”、“靜”、“悲涼”的特點。這特點是故都的秋色和作家主觀心情的融合點;

2、學習本文,體會散文“情”與“景”,“形”與“神”是相輔相成的;

3、領會本文疏朗不羈的行文與精到細膩的筆觸相結合的語言特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