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賞析

來源:文萃谷 9.44K

《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

王安石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賞析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茅屋數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

作品賞析

註釋】:

王安石晚年這首山水詞所表現的是一種恬靜的美,就中反映出他在退出政治舞台後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對世途感到厭倦,而對大自然則無限嚮往,動輒借自然景物以抒發自己的幽懷。全詞以景起,以情結,而情與景之間,由茅屋午夢加以溝通,使上下片寫景與抒情之間不覺截然有分界。

起首二句寫得極為娟秀,為人所稱譽,乃融化他人詩句而來。吳聿《觀林詩話》記王安石“嘗於江上人家壁間見一絕,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藍’,為躊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詞,有‘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之句。蓋追用其詞 。”此見詞人善於融煉詩句,渾然天成。他用“一水”來概括“一江春水”,添“縈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爛漫,豐富了原句的內容,提取原詩菁花,調合得巧妙自然。“柔藍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輕盈貼切,形象生動,使詞的畫面呈現出一種美麗、清新、寧靜的色彩美。“茅屋數間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在“千嶂抱”着的竹林裏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寫的《竹裏》詩可與此參讀:“竹裏編茅倚石根,竹莖疏處見前村。閒眠盡日無人到,自有春風為掃門。”此即詞中“茅屋數間”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裏》詩的全部情景,但情韻連續,融成一片,更見精嚴。“午枕覺來聞語鳥”一句,見出詞人那種與花鳥共憂喜、與山水通性情的悠閒的情致與恬淡的心境。“欹眠”句,從睡醒聞鳥聲,聯想到當年從政早朝時“騎馬聽朝雞 ”,恍如隔世。這並非久靜思動,卻是絢爛歸於平淡後常有的心理反應。

其比較的結果,馬上的雞聲還是比如今枕上的鳥聲動聽。此意由下文再補足。“忽憶故人今總老”,反襯自己之已老。而今貪愛閒話的午夢,已丟卻盧生邯鄲道上所作的“建功樹名,出將入相”的黃粱幻夢(見唐沈既濟《枕中記》)。王安石二次罷相隱居金陵以後,心境漸漸平淡下來。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王荊公不愛靜坐,非卧即行。晚卜居鐘山謝公墩,畜一驢,每食罷,必日一至鐘山,縱步山間,倦則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及歸。”這種曠日的遊歷體察,引發詞人創作了不少描寫水光山色的景物詞。這首詞,在藝術的錘鍊上比早年更為成熟。歷來的評論家,極推崇王安石晚年寫景抒情的小詩,而往往忽略這類風格的詞。其實,這首得比其同類的詩還要出色。此詞的主要特色,是善於融詩入詞。

劉備,(公元161——公元223),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昭烈帝。在起家之前,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賣草鞋的商人,卻成為了關羽、張飛等人的“老大”。在稱帝之後,蜀漢的勢力日益壯大,三國時期許多被人們相傳的英雄們也成為了他的將軍,幫助他實現光復漢室的理想。

那麼,貧商出身(至少在他參加鎮壓黃巾軍之前是這樣)的劉備為什麼可以將諸多好漢納入自己的名下呢?

第一:劉備讓他的將軍們感到很有親和力。劉備不像中國歷史上其它一些皇帝一樣,和同自己出生入死的將軍們有明顯的等級分化。他對所有的將軍一樣,都像對待自己的朋友,從來沒有讓哪個將軍因為自己的問題(性格特點等,這一點袁紹做得就不好)而投奔他人。就算在他稱帝以後,也沒有因為擁有皇權就對將軍們冷眼相看,還是像他們的“老大哥”一樣。這一點,在他對待俘虜降將們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因此,大部分被俘的別國將軍都向劉備投降了。而那些歸順劉備的將軍大部分都別無他心,一心一意地幫助蜀漢打天下,直到戰死或病死。

第二:劉備很執着。最體現這一點的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劉備得知諸葛亮才能很高,就多次去請他輔助自己,但都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遇見諸葛亮。他的兄弟們都不耐煩了,但劉備卻很執着,一定要請到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的這種精神打動了,最終成為了劉備的軍師,(應該可以算吧)為劉備出謀劃策,打了許多勝仗。並最終在劉備死後成功維持着蜀漢的穩定,並進行了六次北伐。(如果沒有諸葛亮,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蜀國早就在劉備死後沒兩年就滅亡了)

而魏國大將司馬懿也很敬佩諸葛亮的才能,稱自己的才能比不上他。

可以説,劉備的執着也為他帶來了一位千古奇人。(既會預測,又會用計的諸葛亮)

第三:劉備很謙虛,不懷疑人。他在稱帝后,在戰爭問題上經常願意聽取將軍們的意見,甚至有時還會虛心請教。(諸葛亮就是最典型的一個例子)這讓將軍們很敬愛劉備,大膽地説出自己的想法。(再也不怕不小心説出一些話,就被砍頭了。至少曹操內部是這樣)甚至一些別國將軍都久聞劉備的仁,。因此,他們在戰敗後都主動投到了劉備的名下,沒做出什麼“英雄之舉”。

他的謙虛,也為他帶來了一些好處。劉備許多次因為一些令他憤怒的事情,就急着去出征討伐。但經過諸葛亮的勸阻,他又靜下心來分析了一下形勢,才打消了他之前作出的魯莽的決定。(但夷陵之戰那次劉備實在是太憤怒了,喪失了理智,才導致了七十多萬大軍的慘敗)

第四:偉大的理想。東漢末年,朝政的腐敗,當時的中國曆經戰亂,民不聊生。此時的劉備就想着讓東漢復興,讓人民們過上好日子。而他的那些兄弟們聽了劉備的理想後也感觸頗深,就都投到了劉備的名下。當時的諸葛亮也曾經問過劉備的.理想是什麼,劉備就説他希望光復漢室,迎來和平。諸葛亮覺得劉備是一心想着國家,想着為人民,願意為他們奉獻一切的“平民”君主。為這種人付出自己的才能,也值了!

為了這個理想,許多將領甘願為他“賣命”,諸葛亮和趙雲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人。諸葛亮一生都在幫助劉備,在劉備死後,他還在輔助昏庸的劉禪,從來沒有篡位之心。在這期間,他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為蜀漢的統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把自己的一生和才能都獻給了蜀漢。

趙雲則在長阪坡拼死保護年幼的劉禪,又多次保護劉備於險境,作戰非常勇猛,被劉備封為“五虎上將”,成為了三國中最著名的蜀漢將軍之一。而他在劉備死後,也參加了兩次北伐,並在軍隊中病死,活了80多歲。

第五:很會用人。劉備在賣草鞋時,就遇到了關羽和張飛。他非常看重這兩個人,就想辦法將他們拉到自己的名下,最後還和他們結為兄弟。這裏面不僅有三人深厚的感情,也是劉備為了把他們拉入自己的隊伍的一種手段。後來,劉備的將軍中就有許多人是貧苦人家出身。而在蜀漢的將軍中,劉氏的人卻非常少。可見劉備非常會用人,(就算是劉氏的,沒有才能的人劉備也一律不要。他可不接受什麼“走後門”的行為)對他們沒有什麼持瞧不起的態度。這也讓那些被他所看重的人非常效忠於自己,甘願為蜀漢做出貢獻。

雖然蜀國最後滅亡了,但劉備的種種美德已經深深地印在了人們心中,被人們所熟知,所敬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