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蹟其三教案

來源:文萃谷 4.67K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提供的是詠懷古蹟五首(其三)的優秀教案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詠懷古蹟其三教案

想到昭君生於名邦,歿於塞外,去國之怨,難以言表。因此,主題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開始,“獨留”兩字,是怨的終結。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這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教學目的

1.瞭解懷古詩借古傷今借古傷己的風格特點。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感受詩歌主旨思想。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3.瞭解歷史人物,關注歷史人物,思考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難點:賞析詩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對聯,叫作“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 “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説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説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曆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同時,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歎的題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被人們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瞭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詠懷古蹟》五首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蹟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

  三、熟悉語詞,誦讀並背誦詩歌

1.注音

萬壑(hè) 赴(fù)荊門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2.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釋詞語

①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還有古蹟之意。尚:還。

③一去:一旦,一經。指昭君一經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後,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

④省”:讀作shěng,教材作“曾經”解。關於“省”,註釋紛紜,莫衷一是,有作“減”“少”解,也有作“略”“不”解。無論哪種解法,這句詩諷刺了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風面”:通感手法,將視覺移於感覺,寫昭君顏容之美麗。

⑦“環珮”女子佩戴的飾物,用來借代昭君。

  四、整體感知

結合註釋、感知詩歌。思考: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並説説這首詩寫的什麼內容。

明確: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開始,“獨留”,是怨的終結。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確:這是是一首懷古詩(詠史詩),懷古傷己,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來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五、賞析詩歌

題解

《詠懷古蹟五首》是一組七言律詩,作於大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陸續寫成。此為第三首,是杜甫離開夔州東下、途經荊州府歸州(今湖北秭歸)東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時所作。

有人認為,“詠懷”、“古蹟”本是兩題,後人誤合為一,如果並讀,則不成話;有人則認為,借古蹟以詠懷,詠古即詠懷,一題而兼有二義。從詩的內容主旨説,這兩種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語義而言,將“詠懷古蹟”解釋為“歌詠懷抱、古蹟”,“詠”字下有兩個賓語,一為“懷”,一為“古蹟”,讀起來很彆扭。而將“詠懷古蹟”直接解釋為借古蹟以詠懷”,用以解釋詩的內容主旨是確切的,但用以解釋題目含義,則不免牽強。實際上,“詠懷古蹟”就是“懷古”,“詠懷”二字都是動詞,意為歌詠懷念,題目之義就是歌詠和懷念古蹟。

句解

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三峽之中,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相依相連,一齊奔向荊門。就在那一帶,還保留着生長明妃的山村。首聯點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環境。“荊門”,指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荊門以西多山嶺。今湖北秭歸有昭君村,在與巫峽相連的荊門山裏,傳説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湖北秭歸人,漢元帝時宮女。竟寧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後死於匈奴。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也稱明妃。交待地點,本來是很平常的起頭,卻寫得極有氣勢。一個“赴”字突現了三峽和荊門那種山連嶺接、雄奇生動的走向和動勢,所以《唐宋詩醇》評為“破空而來,勢如天驥下阪,明珠走盤”。讀者的視線一下子被吸引到荊門這個點上,進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雖為女流,但她身行萬里,心與故國同在,芳名萬古長傳。其人其事,有一種悲壯的色彩,彷彿正如她生長的地方那樣,氣象不凡。所以在詩人筆下,這畫面的底色,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當年王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最後身死異域,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頷聯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與前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後漢書·南匈奴傳》載,呼韓邪單于死,昭君曾上書求歸,成帝令從胡俗,不許,昭君終死於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獨留”是悲之結。“一”,這裏是獨自一人的意思。“連”,指連姻,即“嫁”。“紫台”,即紫宮,帝王所居之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傳説當地多生白草,獨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稱“青冢”。“向”,這裏是“在”的意思。“黃昏”,當作“昏黃”,這裏指昏黃的風沙。一是為了與上句的“朔漠”對仗,二是為了協韻,所以倒裝,就像宋代林逋《山園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樣。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單憑畫圖約略看識,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顏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歸,能夠帶着環佩在月夜歸來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雜記》載:漢元帝因宮女太多,不得常見,就讓畫工為宮女畫像,便於隨其臨幸。宮女們爭相賄賂畫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工就故意把她畫得很醜。後元帝實行和親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憑畫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臨行時,才發現她青春貌美,閒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將畫工處以死刑。

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説起,寫她生前不遇的原因,並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後的月下幽魂相對照,文字對仗工巧,又藴含着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後魂魄歸來也是枉然!同時,詩人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也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省識”,猶略識,即未仔細辨認。 “環佩”,古時女性的裝飾物,這裏代指昭君。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千載以來,琵琶彈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雖死,其怨難平,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漢劉熙的《釋名》説:“琵琶,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 故詩人稱其樂曲為“胡語”。傳説漢武帝嫁公主(實為江都王女)於西域烏孫王,公主悲傷,胡人乃於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後人把這些與昭君的故事攙合起來,寫出《昭君怨》等琴曲,於是,就有王昭君慣彈琵琶的説法。

尾聯正面寫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個遠嫁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杜甫當時身處異地、遠離故鄉的處境和昭君相似,從詩題《詠懷古蹟》可知,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

評解

《唐宋詩醇》評價這首詩説:“詠明妃者,此為第一。”清代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中説:“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也説:“詠昭君詩,此為絕唱。”《網師園唐詩箋》幫腔説:“奔騰而來,悲壯渾成,安得不推絕唱?”確實如此。

這首詩由寫昭君村開始,進而寫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後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來,好像是詠昭君而非詠懷,實際上還是詠古蹟以感己懷。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於鬱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醜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不無相似之處。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二所謂“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唐宋詩舉要》所謂“此自喻其寂寥千載之感也”,正是詩中所要傳遞的。昭君未能見知於君王,詩中對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當然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思,這是千百年世代積累的更為普遍的更為深厚的情感。

  六、歸納主旨意藴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詩歌的主旨實際上是詠古蹟以感己懷。雖表面寫昭君的“怨恨”,寫昭君生於長江美域,歿於塞外荒漠,去國之怨,難以言表。但聯繫寫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於鬱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醜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無處不相似。顯然作者在懷古傷己,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主旨: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七、小結藝術技巧

1.借古諷今,懷古傷己。

2.對比鮮明,對仗工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