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明辨是非能力

來源:文萃谷 2.91W

平常多讓孩子看行為判斷方面的幼兒書籍或圖片,從中訓練他們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如隨地吐痰一圖,可問:圖上畫的是誰?他在幹什麼呢?他這樣做對不對呢?為什麼呢?應該怎樣做才對呢?通過圖上行為判斷,可以大大提高幼兒明辨是非的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明辨是非能力

作家長的還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明辨是非的情境,比如在家中,當父母和小孩一塊玩耍時,家長可以任意的創設情境,讓孩子能夠從情境中明辨是非。又或者玩乘坐公共汽車的遊戲,創設讓座或不讓座的行為,讓幼兒在具體的活動中去明辨是非。下面請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如何培養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吧。

作家長的要明白,小孩子面前也有許多是非問題,家長應該細心觀察,不可掉以輕心。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時,劇中人説了一句髒話,家長應該及時指出,表示這樣説不對。和孩子一起上街,孩子要隨地大小便,家長應該及時制止,並立即幫助他找廁所。2、3歲的孩子提出不合理或辦不到的要求時,家長應該明確地用搖搖頭來表示否定。相反,對於孩子的正確意見和行為,則用點頭、微笑來加以肯定。而不能無視孩子想學會明辨是非能力而付出的努力,我們在培養孩子明辨是非能力的時候,要做到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要明白兒童的分辨能力是要逐步提高的。對1、2歲的小孩,是初步建立良好習慣的問題,使他從家長的肯定或否定的態度中,逐步瞭解哪是對的、哪是不對的。比如小孩用哭來要求家長滿足他的不合理的要求(非要吃地上的髒東西之類),家長不理睬他 或制止他,幾次以後,小孩就記住這樣做是不對的了。3、4歲以後,家長可以對孩子講些淺顯的道理,比如隨地吐痰有什麼不好,打人為什麼不對等,孩子漸漸聽 懂了道理,也就能比較自覺地辨別是非了。對孩子來説,家長的教育總是外因,要通過孩子的內因才能起作用。所以,要培養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必須注意引導孩子學會自己進行比較和辨別。喋喋不休、越俎代庖、隨意威脅或嘲笑孩子的過錯、 隨便矇騙孩子、 不尊重孩子的意願與個性、 吹毛求疵,要求完美等等方式都是不正確的,更不能不顧原則,有求必應。

孩子的有些行為我們應該制止而有些行為,家長只要引導得當,適當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允許孩子去做:

寶寶在學步後,隨着腿部力量的增強,會比學爬時更喜歡爬高。這種體能上的鍛鍊,有利於寶寶額葉和小腦的發育,還有助於增強寶寶對空間感的認知。所以,這時父母千萬不能一味地説"no"、"不允許"、"不可以",以免打擊寶寶的自信心,挫傷積極性。所以,這時候家長不應該制止,但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

當寶寶六七個月大的時候,基於一種好奇心理的,當他們發現用過手的動作能改變紙張的形狀而且有發出聲響是一件很神奇、很好玩的事。他們從中感到快樂,好奇心也得到滿足。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不應該阻止寶寶的撕紙行為,畢竟這也是寶寶主動自發學習的表現。相反,還應鼓勵這種行為。

寶寶4個月左右的時候,準備出牙,因此牙齦腫脹等等不適讓寶寶喜歡啃咬東西,而且這時的寶寶根本不知道咬人是對還是錯。在這個時候,正確的做法是給寶寶一些蔬果片、餅乾,或者是磨牙棒和牙膠,提供他更多的咀嚼機會。這樣寶寶緩解了出牙的不適,也就不會咬人了。父母要注意搞清楚寶寶咬人的原因,是發脾氣,還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有的放矢,對症下藥,才能引導寶寶正確對待"咬人"這件事。

孩子有扔東西的行為時,家長應適當教育,而不要嚴厲制止。寶寶在扔東西的過程中鍛鍊了手眼的協調能力。對各種不同的物體也有了全新的認知。這時父母可以和寶寶一起玩"扔扔撿撿"的遊戲,例如讓寶寶把小皮球扔出去再讓他撿回來。可以順勢引導培養寶寶東西扔出去還要收回來的好習慣,讓他知道自己扔的東西要自己撿回來。

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性教育,當孩子在玩弄**器時,父母首先應該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給予有趣的玩具或者安排豐富的活動,讓寶寶的雙手忙起來,而無暇顧及自己的"小雞雞";其次,隨着寶寶年齡的增長,會對性產生好奇心,父母可以用簡單易懂的語句,解答寶寶的性提問。

如果你發現寶寶不好好吃飯,有手抓食物的習慣時,家長應放手讓寶寶自己動手吃飯,其實這是寶寶探索認知的一種方式,也是愉悦的體驗。如果父母允許寶寶用手去熟悉食物,對寶寶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是大有裨益的。家長寶寶喜歡藏東西,不用制止,注意收拾好家中的貴重物品就行,其實這可以鍛鍊孩子的記憶力。如果你的孩子特別小氣,家長需及時干預,引導寶寶學會分享

據有關磚家研究發現,中國的家庭教育往往存在着以下幾大弊病:

  1.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

管教過嚴,而被逼迫出來的“優秀”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有心理疾病,容易對父母,對社會產生怨恨。天長日久就會喪失生活的快樂

  2.家長不尊重孩子

為孩子做所有決定與選擇。 這一點,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但卻不知這樣一來養成了孩子的緊張型人格,這樣的人大多是從小就被父母過分管制,泯滅了自己的個性,除了服從,沒有膽量和習慣堅持自己的想法。走上社會後成為了沒有能力的一類人, 他們缺乏主動思考的習慣、眼界狹窄、思維刻板、缺乏自信。什麼也幹不了。

  3.家長不相信孩子

不給孩子學會“自律”的機會,當孩子關上房門,就總覺得他肯定在裏面幹壞事。

  4.家長不表揚孩子,以免孩子驕傲

當一個孩子興高采烈地衝回家告訴媽媽得到老師表揚了,而媽媽卻説,受表揚就會翹尾巴,你看看你的衣服多髒!

  5.家長喜歡橫向比較

説得最多的就是“你看某某……” 可以説這是所有家長的通病。

  6.家長愛往孩子身上撒氣,奚落孩子。

父母將工作生活中的`情緒帶給孩子,稍不順就拿孩子撒氣,還覺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罵就罵。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而缺乏安全感的狀態將會成為孩子一生的負擔。

  7.家長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你考到全班前3名,暑假就帶你去玩”“你考上名牌大學,我就給你買最好的電腦”……這樣的獎勵方式,讓孩子覺得,父母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這會將孩子變成書呆子,這樣的學生雖然能夠在學業上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缺乏必要的適應和變通能力,看問題很容易絕對化、理想化。

  8.家長輕易許諾,但言而無信

最本質的原因是父母沒把對孩子的承諾看成承諾,沒有理解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應是平等關係,這樣的父母會讓孩子很失望。

  9.家長總是限制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父母總説“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當孩子對一件事情表現出極大的天賦與熱情,家長視而不見,將孩子的愛好和夢想扼殺在搖籃裏。

  10.家長忽略了孩子品格的培養

電影《閃亮的風采》中鋼琴師一生的悲劇——粗暴的父親只要求他單純學習鋼琴技能,最後導致他在技藝上成為大師,在精神上卻變成了殘疾人。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形成道德敗壞、趣味低級。精神空虛,缺乏修養,追求感官刺激;惟利是圖,居心險惡,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巧言令色,好耍手腕的性格缺陷。

  11.家長嬌慣孩子、對孩子缺乏要求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容易變得聰明自恃,特愛耍小聰明,從來不踏踏實實做事。這種人不但做事很難成功,交友也很難長久。怨天尤人,抱怨、矯情。脆弱無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