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論語名句

來源:文萃谷 2.38W

經典論語名句1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經典論語名句

【譯】 孔子説:“學習並且不斷温習,不也很愉快嗎?遠方來了朋友,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孔子説:“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3.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曾子説:“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真誠,教別人的東西自己有沒有研習好。”“傳”字有兩解,一,師傅之於己,一,己傳之於人。依上文“為人謀”“與朋友交”推之,當謂“己之傳於人”。

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子夏説:“重賢輕色、侍奉父母能竭心盡力、侍奉君王,能捨棄自己的身軀、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認為他已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孔子説:“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做事靈敏、言談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可以説是好學的了。”

6.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子貢説:“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狂妄自大,怎麼樣?”孔子説:“可以了。(但是)不如貧窮而樂於道,富貴而謙虛好禮的好。”子貢説:“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一樣下功夫,恐怕説得就是這個道理吧?”孔子説:“子貢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詩了。提起學過的知識,你就知道將要學的知識,並有所發揮。”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孔子説:“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孔子説:“《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可以説是:‘思想純潔,沒有邪惡的東西’。”

10.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孔子説:“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孔子説:“時時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孔子説:“君子團結羣眾但不相互勾結,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羣眾。”

1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孔子説:“子路啊,我告訴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孔子談到季氏説:“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呢?”

15.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孔子説:“《關雎》篇,快樂而不放蕩,悲哀卻不傷痛。”

16.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孔子説:“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孔子説:“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飯為恥的人,是不值得與他交談的。”

1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説:“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孔子説:“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要反省自己。”

20.以約失之者鮮矣

【譯】孔子説:“經常能約束自己的人,犯錯誤的時候就少了。”

21.德不孤,必有鄰

【譯】孔子説:“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原】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説:“真象腐朽的木頭一樣無法再雕琢,象糞牆一樣不能再粉刷了,對於宰予這個人,我還責備他什麼呢?”孔子又説:“開始時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宰予使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23.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2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原】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子貢問:“孔文子憑什麼獲得‘文’的諡號?”孔子説:“他聰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25.三思而後行

【原】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 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後才行動。孔子聽説後,説:“思考兩次就可以了。”

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原】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

【譯】顏淵、季路在孔子身邊侍立。孔子説:“為什麼不説説各人的志向呢?”子路説:“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説:“但願能做

到不誇耀自己的優點、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説:“願意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説:“但願使老人能享受安樂,使少兒能得到關懷,使朋友能夠信任我。”

27.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原】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劃。”

【譯】冉求説:“我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説,而是我的能力不足。”孔子説:“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話,是走到中途才廢棄而停止,但現在你還沒開始,就給自己劃了一條截止的界限而停止前進了。”

28.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孔子説:“一個人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誇虛偽。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孔子説:“(對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30.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譯】樊遲問怎樣才是“智”,孔子説:“專心致力於(倡導)人民應該遵從的仁義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不可沉迷於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問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就算仁了。”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譯】孔子説:“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活躍好動,有仁德的人沉靜穩重;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3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子貢説:“如國有人廣泛地給人民百姓許多實惠,又能扶貧濟困,怎樣?可以算仁人嗎?”孔子説:“豈止是仁人!那必定是聖人!堯舜尚且為做不到這樣而感到為難呢!所謂仁人,自己想要成功,先要幫別人成功,自己想要通達,先要幫別人通達。凡事都能從切近的生活中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可算是實行仁的方法啊。”

3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譯】只傳述(舊的文化典籍)而不創作(新的),相信而且喜愛古代的文化典籍。

3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孔子説:“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孔子説:“(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不能領會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説而又説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不能舉一例就理解其他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複去教他了。”

36.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 孔子説:“吃粗糧、喝冷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就在其中了!用不義

的手段得到富貴,對我來説,(那些富貴)就象(天上的)浮雲。”

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孔子説:“(如果)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作為我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對於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譯】孔子説:“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

39.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原】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譯】曾子得了重病,召集他的弟子們説:“(掀開被子)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有沒有毀傷之處)!《詩經》中説:‘小心翼翼,就像站在深淵之旁,就像踩在薄冰之上。’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再也不會受傷了。弟子們!”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曾子説:“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志堅強,(因為)擔子沉重而且道路遙遠。

4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孔子説:“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

42.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原】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顏淵感歎地説:“(老師的道德和學問)抬頭仰望,越仰望越覺得高聳,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深厚;看着好象就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後面。老師步步引導,用知識豐富我,用禮法約束我,想停止前進都不能。我竭盡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矗立眼前,雖然我想攀上去,卻沒有途徑。”

4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譯】 孔子在河邊説:“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地留去。”

44.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 孔子説:“三軍可以喪失它的主帥,一個男子漢不可以喪失他的志向。”

4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 孔子説:“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謝的。”

4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原】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仲弓問(怎樣是)仁。孔子説:“出門(工作、辦事)時要像會見貴賓一樣莊重,使用差遣人民時要像舉行盛大祭典一樣嚴肅。自己不願做的,不要強加於人。為國家辦事沒有怨恨,處理家事也沒有怨恨。”仲弓説:“我雖不聰敏,請讓我按照您的話去做吧。”

47.死生有命,富貴在天48.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原】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司馬牛憂傷地説:“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説:“我聽説過:‘死生命中註定,富貴由天安排。’君子(只要)敬業而不犯錯誤,對人恭敬而

有禮貌。四海之內都是兄弟呀。君子擔心什麼沒有兄弟呢?”

4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原】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孔子説:“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幫助別人做成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5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孔子説:“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羣眾也會自覺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羣眾也不會服從。”

51.近者説,遠者來

【原】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説,遠者來。”

【譯】葉公問怎樣為政。孔子説:“使近處的人民感到喜悦幸福,使遠處的人民來投奔歸附。”

52.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原】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子夏到莒父做地方長官,問怎樣為政。孔子説:“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5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孔子説:“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54.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孔子説:“貧窮而沒有怨恨很難,富裕而不驕狂是容易的。”

55.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原】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約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譯】子路問怎樣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説:“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清心寡慾,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説:“現在的完人又何必這樣呢,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見到國家有危難時,願付出生命;長期處於貧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諾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56.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孔子説:“古人學習的人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學習的人是為了炫耀給別人看。”

57.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譯】孔子説:“君子之道有三條,我都沒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説:“(這正是)老師您的自我表述啊!”

5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孔子説:“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能力。”

59.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孔子説:“有志之士,仁義之人,不能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損害仁,而應捨生忘死來維護仁義。”

經典論語名句2

1、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4、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6、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衞靈公》

7、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10、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衞靈公》

14、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15、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1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衞靈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19、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20、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2、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23、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2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5、孝弟(t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26、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温故知新)

2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2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3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31、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憲問》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33、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35、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3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名人名言 )《論語微子》

3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舉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衞靈公》

41、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衞靈公》

42、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4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4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46、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49、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5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衞靈公》(殺身成仁)

51、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經典論語名句3

001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002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003 敬鬼神而遠之

004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005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006 未知生,焉知死

007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008 不患人之不己知

009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010 鳥獸不可與同羣

011 無可無不可

012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013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014 吾日三省吾身

015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016 不遷怒,不貳過

017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01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019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020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021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022 小不忍則亂大謀

023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024 巧言令色,鮮矣仁

025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026 朽木不可雕也

027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028 子不語:怪、力、亂、神

029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030 仁者,其言也切

031 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032 邦無道,危行言孫

033 知其不可而為之

034 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035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036 君子有三戒

037 鄉原,德之賊也

038 道聽而塗説,德之棄也

039 望之儼然,即之也温

040 不學詩,無以言

041 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042 有事弟子服其勞

043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044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045 禮,與其奢也,寧儉

046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047 犁牛之子,驛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048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049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050 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

051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052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

053 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054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05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056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057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058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059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06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061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062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063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064 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065 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066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067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068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069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070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071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072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073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074 當仁,不讓於師

075 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076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077 三月不知肉味

078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079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080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081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082 過猶不及

083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084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08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086 道不同,不相為謀

087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088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089 雖蠻貊之邦行矣

090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091 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092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093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094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095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096 近者説,遠者來

097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098 名不正,則言不順

099 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100 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經典論語名句4

1.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陽貨》

2.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3.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憲問》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

5.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6.當仁,不讓於師。——《衞靈公》

7.道不同,不相為謀。——《衞靈公》

8.道聽而塗説,德之棄也。——《陽貨》

9.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10.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衞靈公》

12.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衞靈公》

1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衞靈公》

14.過猶不及。——《先進》

15.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1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

1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18.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衞靈公》

1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

2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21.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

2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述而》

23.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24.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

25.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張》

26.里仁為美。——《里仁》

2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

28.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2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3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衞靈公》

31.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3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3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34.三思而後行。——《公冶長》

35.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

3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泰伯》

37.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

38.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3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40.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

41.小不忍則亂大謀。——《衞靈公》

42.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

43.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公冶長》

44.言必信,行必果。——《子路》

45.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

46.有教無類。——《衞靈公》

4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48.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雍也》

4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5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衞靈公》

51.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52.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經典論語名句5

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譯文:君子嚴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則千方百計要求、苛求別人。

2、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譯文:君子要少説虛話,多幹實事。

3、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譯文: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譯文:士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譯文: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6、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譯文: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7、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譯文:顏回這個人很好學。為人不遷怒他人,不重複犯(同樣的)錯。

8、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譯文: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文: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忠實?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複習?

1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譯文: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

11、言必信,行必果。譯文:説話一定要講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斷。

1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譯文:見到賢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齊,見到不賢能的人就要(以他為反面教材)做自省。

1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譯文:做事勤敏,又好學,不以問及下於他的人為恥。

1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譯文: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1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譯文:孔子在河邊説:時間就像這流水一樣,不分日夜的流淌。

17、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譯文: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謀求生存而損害仁德的,只有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成就仁德的。

1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

19、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譯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2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譯文: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21、當仁,不讓於師。譯文: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22、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譯文:學習而又時常的複習,難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3、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譯文:有知識不會疑惑有仁義不會擔憂有勇氣不會恐懼。

2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譯文: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

2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譯文: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26、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譯文:君子坦蕩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蕩。

27、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譯文:每天能學到一些自己沒有的知識,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識,這樣就可以説是好學的了。

2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譯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2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譯文:不擔心人們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知道別人。

3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譯文:知道的就説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

經典論語名句6

(一)基礎知識積累

1、《論語(轉載於: m 書 業 網:論語好句賞析)》是一部___體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輯錄的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錄。宋儒把《論語》和《___》《___》《___》合稱為“四書”。

2、孔子,名___,字 ___,___ 家學派創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 ,即“出來做事”。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説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藝者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尊奉為至聖先師。

(二)課內句子翻譯

(1)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我小時候生活窮苦,所以學會了許多鄙賤的技藝。)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點而效法,把好的

言行記在心裏;對於他們身上的缺點,我進行反省,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立即改去。)

(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盡君道,臣盡臣道,父盡父道,子儘子道。)

(4)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説:?花言巧語,裝出一副偽善的面孔,這

種人很少有仁德的。? )

(5)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孔子説:?聰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聰明的人生動活潑,仁慈的人沉厚寧

靜。聰明的人生活快樂,仁厚的人有涵養,壽命長。?)

(6)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孔子説:?有一句話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準則嗎??孔子回答:?那就是‘恕’

吧!自己不願做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

(7)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説:?做官要始終如一,不肯懈怠,執行政令表裏如一,

忠心不二。? )

(8)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顏淵、季路侍從。孔子説:?何不各人説説自己的志向??

子路説:?願將車馬及皮袍衣服與朋友共享,用壞了也不引為遺憾。?

顏淵説:?希望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勞績。?

子路説:?希望聽到老師的志向。?

孔子説:?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輕人得到關懷。? )

(9)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不符合禮的事不去看,不符合禮的話不去聽,不符合禮的話不去説,不符合禮的事不

去做。 )

(10) 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的私慾,使言行合於禮,這就是仁。)

(11) 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修養仁德全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 )

(12)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努力學習,堅持不懈,教導別人從來不知道疲倦。)

(13)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依靠個人勤奮敏捷,不斷學習、求

索而得來知識的人。 )

(1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自己想要立身,從而使別人立身,自己想要通達從而使別人通達。)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有職位的人本身正直,這樣不發命令事情也能辦得好 ;有職位的人本身不正直 ,即

使強發命令下屬也不會聽從。)

(二)課外句子翻譯

(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②。”

【註釋】①北辰:北極星。距地球約782光年。由於太遠,從地球上看它似乎不動,

實際仍在高速運轉。 ②共:同“拱”。環繞。

【今譯】 孔子説:?[國君]治理國家,用道德教化來推行政治,就像北極星一樣,處

於它一定的方位上,而羣星都環繞在它的周圍。?

(2)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②,民免而無恥③;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

格④。”

【註釋】 ①道:同“導”。治理,引導。 ②齊:整治,約束,統一。 ③免:避免,指避

免犯錯誤。無恥:做了壞事,心裏不知羞 恥;沒有(或缺乏)羞恥之心。 ④格:正,糾正。

【今譯】孔子説:?用行政命令來治理,用刑法來處罰,人民雖然能避免犯罪,但還不

是從心裏知道[犯罪]是可恥的;用道德教化來治理,用禮來約束,人民就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會[自覺地]改過。?

(3) 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③。”

【今譯】孔子説:?仲由,我教導你的[知識],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

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4)子曰:“人而無信①,不知其可也。【註釋】① 信:講信用,説了算數。

【今譯】 孔子説:?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可以呢!

(5)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今譯】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裏明白卻不能完善

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

(6) 君子坦蕩蕩, ___________________。

(7) 見賢思齊焉,___________________。

(8)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9) 歲寒,__________________。

(10)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今譯】君子只應擔心自己沒有才能,不必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2)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今譯】十户人家的村落,必定有人像我一樣忠信,但不如我好學啊。

(13)發憤忘食,_________________ ,不知老之將至。

(1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今譯】暮春三月,春服已經換上,約上五六個朋友,六七個少年,到沂水裏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風,再一路歌唱而歸。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

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註釋】 ①有:同“又”。表示相加。“十有五”,即十加五,十五歲。 ②天命:這裏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稟賦與天性、人生的道義和職責等多重含義。

【今譯】孔子説:?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於世;四十歲時遇事就

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6)長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論語?微子》【註釋】 ①長沮、桀溺:兩位隱士,真實姓名和身世不詳。 ②耦而耕:兩個人合力耕作。 ③耰:音yōu,用土覆蓋種子。

①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夫執輿者為誰?

翻譯: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翻譯: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翻譯:

② 請你點評文章中的孔子的思想

(17)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注:1公子糾:齊桓公的哥哥。齊桓公與他爭位,殺掉了他。2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糾的家臣。公子糾死後,召忽自殺,管仲歸服於齊桓公,並當上了齊國的宰相。3如其仁:這就是他的仁德。4微:無,沒有。5被髮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髮左衽”是當時的夷狄之俗。6諒:遵守信用,這裏指拘泥小的信義、小的節操。7自經:上吊自殺。瀆,小溝渠

①將文中的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翻譯: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翻譯:

②孔子如何看待“管仲相桓公”這件事的?

(18)宰予晝寢。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①也。於予與何誅②?”子

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③。”

【註釋】①圬:粉刷②誅:責備 ③是:代詞,指先前對人的態度。

①. 將文中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

於予與何誅? 譯文: 於予與改是。 譯文: ②. 這段文字講的是和 的關係。

③. 孔子從“宰予晝寢”這一事情中,悟出什麼道理?

附錄:閲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19~22題。

先君子嘗言: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閲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户。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獄門外。逆閹防伺甚嚴,雖家僕不得近。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屨,揹筐,手長鑱,為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柱者?不速去,無俟奸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後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節選自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9.下列各組加點詞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1)微行入古寺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燭之武退秦師》)

B. (1)而目不可開

(2)范增數目項王(《鴻門宴》)

C. (1)史噤不敢發聲

(2)發圖,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刺秦王》)

D. (1)使史更敝衣

(2)願足下更慮之(《荊軻刺秦王》)

20.與例句中“為”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公閲華,即解貂覆生,為掩户。

A.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荊軻刺秦王》)

B.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C.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D.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荊軻刺秦王》)

21.下列對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第一段寫左忠毅公在風雪天“微行入古寺”,發現了“伏案卧,文方成草”的史可法,當即“解貂覆生,為掩户”,表現了左忠毅公愛才之心。

B.對史可法,左忠毅公不僅“呈卷,即面署第一”,而且“召入,使拜夫人”,並斷言“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則表現了他具有知人之明。

C.從“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脱矣”句可以看出,“逆閹”對左公用刑之酷和左公面對酷刑的意志之堅。

D.“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柱者?”表現了左公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並對史可法給自己平反昭雪寄予厚望。

22.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柱者?

(2)無俟奸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

經典論語名句7

1、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里仁)

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衞靈公》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6、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8、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季氏)

9、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0、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過人才);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衞靈公)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12、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13、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1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16、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衞靈公》

1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20、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2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3、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2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

2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

26、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2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舉一反三)

2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29、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述而)

3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31、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yi)》

32、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3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3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而)

35、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6、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3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3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39、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0、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4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4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43、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4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衞靈公)

45、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46、不遷怒,不貳過。《雍也》

47、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48、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49、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5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5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54、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5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

5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5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衞靈公》

58、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59、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60、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子)

6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62、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63、君子周而不比(勾結),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64、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65、言必信,行必果。

6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67、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温故知新)

68、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衞靈公》

6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70、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71、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7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7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7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7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76、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77、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7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79、道不同,不相為謀。(衞靈公)

8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經典論語名句8

書籍是歷史的烙印,是智慧的低吟。讀書,可以神交古人,汲取先賢智慧;可以審視自我,成就精彩人生。閲讀有益身心的書籍,使人的思路開拓,從而提高自我素養,對人生的經歷有更深切的體會。倘若把文學藝術比喻成一頂王冠,那麼孔子的經典之作――《論語》就是王冠上的瑰寶。古人曾説“半部《論語》治天下”,由此可見世人對這部經典傳世之作有着極高的推崇。曾幾何時,《論語》成為我的心儀讀物,裏頭的至理名言更是讓我回味無窮,受益良多。孔子的言行舉止不僅讓我印象深刻,更像春風化雨般地滋潤着我的心田,使我感觸頗多。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理想人格,其思想深深地牽繫着華夏子孫的心,那正統學派的真諦更是傳承千古,流芳百世。《論語》給我的首個啟示是“仁”,也是倫理道德的總綱。仁就是愛人,君主要體恤民情,關心民政,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倘若要遏止“苛政猛於虎”的情形,那麼社會各階層人士應當安守本分,互相關懷,將心比心,發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愛精神,以達成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我認為每個人都必須推己及人,以一顆慈悲之心去渡化有緣人,只因“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當然,我們必須持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高尚品格,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施加給別人。凡事皆要以利與害為出發點,多替別人着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德行與原則。

《論語》講究孝道:孝,在中國從古至今有着不可動搖的地位,而在這本著作中,它毫無疑問的佔據了主導地位。人不孝則非正人君子,此類人鮮矣。《論語》大概一半都牽扯到這個“孝”字,而被公認為百家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非常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古人云:“孝是天之經,地之義,人之倫也。”如果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都不懂得如何孝順父母,那麼豈不連禽獸都不如?須知“烏鴉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啊!孔子曾言:孝悌是人的根本。由此可見,一個人懂得報答父母比天高,比海深的恩情是何等的重要,因為“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身為別人的老師,孔子時常訓誡弟子們要秉持孝道,講求信睦,以求家道安寧;兄弟之間要互相忍讓,並且要有深摯的手足之情,而不是同室操戈。

年幼時,我接受啟蒙教育,雖然當時童心未泯,但對《論語》中的一番教誨有深切的領悟。那就是:“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所欲,不逾矩。”孔子認為學無止境,十五歲時就要有志於學習,三十歲就懂禮儀,無論是説話做事都有把握。當他掌握了各種知識,就不再迷惑。五十歲時,得知天命,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便能明辨是非,判明真假,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超出規矩。這幾句肺腑之言非但激勵了我,更是使我有了向前邁步的勇氣與決心。當時我就立志要力爭上游、發憤圖強,只因“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孔子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較大的進步,直到晚年才達到最高境界。我深深地體會到“活到老,學到老”的可貴精神,並且認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唯有持之以恆的學習態度才能成就偉大的人生,因為“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這部國寶級的傳世著作有着一句家喻户曉的至理名言,那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以讀書為樂事,説明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更反映出他注重修養,嚴格律己的處世態度。此外,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以及“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等名句。這些名句都是在求取學問時應該持有的態度。孔子提倡“有教無類”的主張,認為“因材施教”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他勸勉弟子們要虛懷若谷,不斷向別人學習,一定能找到一個有特長和技能的人做自己的老師,從而取長補短。每當遇到學問上棘手的問題抑或是滿腹疑惑時,切記要尋求有智慧的人指點迷津,這樣才能透徹地掌握知識。當然,我們也時常温習舊知識,因為這樣才能從中得到新的領會與體悟,只因“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在待人處事方面,孔子教會了我許多哲理,並且讓我變得穩重成熟,温文爾雅。他認為如果要實踐仁德,就需要“忠”和“恕”。“忠”是儘自己的本分,“恕”是儘自己的能力去原諒別人,提倡以“禮”、“樂”約束人的行為,陶冶人的性情。一個人若想要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講求一個“信”字。在今天看來,一個羣體,一個民族,甚至是一個國家也是如此。正如孔子所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除此,我們也要擁有“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的態度與胸懷,少責備別人,並且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我們見到賢人應當向他學習,看到不賢的人則要自我反省,因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詳細地説明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侷促不安;君子襟懷坦蕩,與人為善,知足常樂,小人則終日患得患失,怨天尤人,憂心忡忡。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做個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而不是成為一個心胸狹窄、人格卑鄙的小人。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應當警惕戒備,那就是“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説明了青少年應該要用理性的韁繩去約束情感和慾望的野馬,達到中和調適。身為一個讀書人,我有一個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將來時必要為社會和人們謀福祉,只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驀然回首,我懷着嚴謹的態度去品讀《論語》的經典名句,並且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孔老夫子存活在我的心中。其實,孔子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只是我們沒有智慧之眼、澹泊之心去感受他的存在。不可否認,《論語》給予我許多的人生大道理,並且教會我歷經風霜而留其真諦的生活經驗。《論語》作為我們華夏民族的傳統著作,有着不可磨滅、不可動搖的地位,更是我華夏五千年智慧結晶的最大見證。在這兒,我要稱讚這部我最喜愛的瑰寶:《論語》經典,永垂不朽!

經典論語名句9

1、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敬鬼神而遠之

4、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5、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6、未知生,焉知死

7、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8、不患人之不己知

9、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10、鳥獸不可與同羣

11、無可無不可

12、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13、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14、吾日三省吾身

1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6、不遷怒,不貳過

1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18、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9、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20、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22、小不忍則亂大謀

23、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24、巧言令色,鮮矣仁

2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6、朽木不可雕也

27、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28、子不語:怪、力、亂、神

29、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30、仁者,其言也切

31、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32、邦無道,危行言孫

33、知其不可而為之

34、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35、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6、君子有三戒

37、鄉原,德之賊也

38、道聽而塗説,德之棄也

39、望之儼然,即之也温

40、不學詩,無以言

41、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42、有事弟子服其勞

43、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4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5、禮,與其奢也,寧儉

46、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47、犁牛之子,驛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48、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49、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50、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

5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52、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

53、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54、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55、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56、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57、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61、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6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63、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64、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65、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66、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67、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68、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69、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70、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7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72、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73、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74、當仁,不讓於師

75、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76、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77、三月不知肉味

78、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79、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80、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81、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82、過猶不及

83、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84、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8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86、道不同,不相為謀

87、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88、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89、雖蠻貊之邦行矣

90、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91、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92、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93、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94、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

9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96、近者説,遠者來

97、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98、名不正,則言不順

99、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100、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經典論語名句10

【原文】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讀“lè”,快樂)乎?(《學而》)

【直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情嗎?

【意譯】有好多朋友從遠方到中國來研究學問切磋技藝,不也是讓我們感到很快樂的事情嗎?

【原文】2.禮之用,和為貴。(《學而》)

【直譯】禮的應用,以和為貴。

【意譯】我們之所以用最高的禮節熱烈歡迎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是因為我們認為同世界各國的朋友和諧相處是最可寶貴的。

【原文】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

【直譯】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是怎麼可以在社會上站住腳的。

【意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在社會上是怎樣可以站住腳的。

【原文】4.德不孤,必有鄰。(《里仁》)

【直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意譯】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原文】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

【直譯】讓年老的人得到安適,讓朋友們得到信任,讓年少的人得到關懷。

【意譯】孔子的志向是:讓普天下年老的人得到安適,讓普天下的朋友得到信任,讓普天下年少的人得到關懷。

【原文】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

【直譯】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幫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興旺發達也要幫助他人一同興旺發達。

【意譯】一個高尚的人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幫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一個高尚的人自己想興旺發達也要幫助他人一同興旺發達。

【原文】7.知(通“智”,讀“zhì”)者樂,仁者壽。(《雍也》)

【直譯】機智的人動而不括故樂,仁厚的人靜而有常故壽。

【意譯】一個機智的人樂於自由運動,一個仁厚的人長於保持操守。

【原文】8.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

【直譯】學習知識從不滿足,教誨別人從不懈怠。

【意譯】一個謙虛的人學習知識從來不會滿足,一個敬業的人教誨別人從來不會懈怠。

【原文】9.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

【直譯】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準則,以仁為憑藉,以六藝為學習活動內容。

【意譯】以道作為前進的志向,以德作為做人的準則,以仁作為行動的憑藉,以六藝作為學習演習的內容。

【原文】1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qīqī。(《述而》)

【直譯】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意譯】品行好的人光明磊落心胸寬廣,品行差的人多行不義經常憂愁。

【原文】11.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直譯】用不義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我來説就好像天空的浮雲一樣。

【意譯】用不合禮義的方法得到榮華富貴,對於我來説好像是天空中漂浮的雲彩一樣,從不沾邊。

【原文】1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直譯】三軍的主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一個人的志向是不能強行改變的。

【意譯】戰場上三軍的主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生活中一個人的志向是不能強行改變的。

【原文】13.知(通“智”,讀“zhì”)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直譯】聰明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意譯】聰明的人足以明禮所以不會為一己私利而迷惑,仁德的人足以愛人所以不會為一己私利而憂愁,勇敢的人出自禮仁所以不會為一己私利而畏懼。

【原文】14.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直譯】後生是值得敬佩的,怎麼知道他的將來不如現在呢?

【意譯】年輕人是值得敬佩的,怎麼知道他將來的造詣不如現在呢?

【原文】15.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

【直譯】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

【意譯】普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和睦相處。

【原文】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

【直譯】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

【意譯】品行好的人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

【原文】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

【直譯】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施加給別人。

【意譯】凡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原文】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直譯】君子和諧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意譯】品行好的人和諧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品行差的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原文】19.當仁不讓於師。(《衞靈公》)

【直譯】面對仁德對老師也不要謙讓。

【意譯】在實行仁德之事的時候對自己的老師也不要謙讓。

【原文】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衞靈公》)

【直譯】做工的人想把活做好,必須先把工具弄好。

【意譯】工作上想做好某件事情,一定要做好事先準備。

經典論語名句11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5、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1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11、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2、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

1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朽木不可雕也。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17、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1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9、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0、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1、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2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3、巧言令色,鮮亦仁!

24、子不語:怪,力,亂,神。

25、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6、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27、食不語,寢不言。

28、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9、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0、朝聞道,夕死可矣。

31、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32、放於利而後行,多怨。

3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4、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3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36、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

37、德不孤,必有鄰。

38、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39、寢不屍,居不容。

40、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41、未知生,焉知死?

42、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43、君子周急不繼富。

44、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45、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4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7、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48、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49、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50、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53、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54、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經典論語名句12

1.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2.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3.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4.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5.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6.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9.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11.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2.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13. 不學詩,無以言.

14. 有教無類.

15.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6.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7.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18.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1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0.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21. 不學詩,無以言。

22.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23.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24.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25.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26.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7.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經典論語名句13

1、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孟軻

2、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孟軻《孟子》

3、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

4、吾善養浩然之氣。——孟子

5、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孟子

6、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7、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在其元。——孟軻

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9、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孟子》

10、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11、盡心知性,儘性知天。——孟子

12、告子下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月5日名言)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孟子》

13、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孟子《離婁上》

14、不以文章害辭,不以辭害志——孟子

15、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譯文】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孟子

16、志帥氣,氣帥體——孟子

17、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孟子告天下》

18、不以規矩不能成為方圓——孟子

19、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孟軻

20、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孟子《校人烹魚》

21、滕文公上: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雲‘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孟子《孟子》

22、人不可以無恥。——孟子

23、天下之本,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24、"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

25、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孟子

26、"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孟子"

27、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

28、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軻

29、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軻

30、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後發——孟子

31、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孟子《孟子》

32、"偏頗的言辭,我能知道它的片面;過度的言辭,我能知道它的缺陷;邪僻的言辭,我能知道他的偏差;閃躲的言辭,我能知道它的困境。——"孟子《孟子》

33、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開端;羞惡的心,是義的開端;恭敬的心,是禮的開端;辨別是非的心,是智的開端。——孟子《孟子》

34、志,氣之帥也——孟子

3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36、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無敵。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孟子》

37、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孟軻

38、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軻

39、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40、君主視臣子為手足,臣子就會視君王為腹心;君主視臣子為狗馬,臣子就會視君主為常人;君主視臣子為泥土草芥,臣子就會視君主為仇敵。所以説,君主仁,則無人不仁;君主義,則無人不義。——孟子《孟子》

4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孟子》

42、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43、育才造士,為國之本——孟子

44、公孫丑上: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誠服也。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孟子》

45、離婁下孟子曰:“原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閒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孟子》

4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47、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孟子

48、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孟軻《孟子》

49、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

50、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軻

51、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孟子》

52、夫志,氣之帥也。——孟軻

53、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

54、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孟子《君子遠庖廚》

55、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人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孟子《孟子·離婁篇下》

56、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57、無側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僻讓之心,非人也。——孟軻

58、寶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

59、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經典論語名句14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説:“學過之後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事嗎?人家一時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惱怒,這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譯文】孔子説:“花言巧語,裝着和顏悦色的樣子,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説:“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為別人辦事時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時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對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註釋】曾子:即曾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説《孝經》就是他撰寫的。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説:“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説話卻小心謹慎,去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説是好學了。”

【註釋】就:靠近、看齊。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説:“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註釋】患,擔憂、害怕。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説:“《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註釋】詩三百,詩指《詩經》一書。此書實有305篇,三百隻是舉其整數。蔽,包括,概括的意思。思無邪,此為《詩經?魯頌》上的一句。此處的“思”作思想解。無邪,一解為“純正”,一解為“直”。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説:“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而不會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註釋】有:同“又”。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8、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説:“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註釋】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諡號。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疾病。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説:“在温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註釋】温故而知新:故,已經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説:“君子合羣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羣。”

【註釋】周,合羣。比,音bì(第四聲),勾結。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

1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説:“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註釋】罔:迷惑、糊塗。殆;疑惑、危險。

12、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説:“仲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會明白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註釋】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於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女,同汝,你。

1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説:“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來行走呢?”

【註釋】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2)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14、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時説:“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那麼)還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註釋】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可忍,可以忍心。一説可以容忍。

15、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説:“早晨得知了(為仁之)道,就是當晚死去也心甘情願了。”

16、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説:“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想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着的是法制,小人想着的是恩惠。”

【註釋】懷:思念。土:鄉土。刑:法制懲罰。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孔子説:“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孔子説:“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有沒有與其相類似的錯誤)。”

19、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譯文】孔子説:“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充分的道理(理由)。”

【註釋】遊:指遊學、遊官、經商等外出活動。方:規矩,道理,理由。

2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説:“三年(多年)沒有改變父親的合乎禮儀的規矩,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孔子説:“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要常常記在心裏。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22、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孔子説:“君子應該在説話時要謹慎,在行動時要敏捷。”

【註釋】訥:遲鈍。這裏指説話要謹慎。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23、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説:“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24、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譯文】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説:“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麼用呢?”孔子又説:“起初,我對於人,是聽了他説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是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裏,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註釋】糞土:腐土、髒土。杇:音wū,抹牆用的抹子。這裏指用抹子粉刷牆壁。誅:意為責備、批評。與:語氣詞。

25、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譯文】子貢説:“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依靠耳聞是不能夠學到的。”

【註釋】文章:這裏指孔子傳授的詩書禮樂等。性:人性。《陽貨篇》第十七中談到性。天道:天命。《論語》書中孔子多處講到天和命,但不見有孔子關於天道的言論。

26、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説:“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註釋】孔文子:衞國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諡號,“子”是尊稱。敏:敏捷、勤勉。

27、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孔子聽到了,説:“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註釋】季文子:即季孫行父,魯成公、魯襄公時任正卿,“文”是他的諡號。斯:就。

28、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譯文】孔子説:“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裏,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註釋】足恭:一説是兩隻腳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態來討好別人;另一説是過分恭敬。這裏採用後説。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相傳是《左傳》一書的作者。

29、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説:“顏回的品質多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註釋】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樂:樂於學。

30、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孔子説:“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註釋】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文:文采,經過修飾的。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彩。史:言詞華麗,這裏有虛偽、浮誇的意思。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説:“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2、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説:“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註釋】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同“智”;樂,古音yào,喜愛的意思。

33、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孔子説:“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中不覺得厭煩,教人中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註釋】識:音zhì,記住的意思。何有於我哉:對我有什麼難呢?

34、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譯文】孔子説:“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等)六藝的範圍之中。”

【註釋】德:舊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藝:藝指孔子教授學生的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都是日常所用。

35、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説:“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説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註釋】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悱:音fěi,想説又不能明確説出來的樣子。隅:音yǔ,角落。

3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説:“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註釋】飯疏食,飯,這裏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着胳膊。

37、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葉公問子路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説:“你為什麼不説。(就説)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註釋】葉公姓沈名諸樑,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云爾:雲,代詞,如此的意思。爾同耳,而已,罷了。

3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説:“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

3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給學生們。

【註釋】文:文獻、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

40、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譯文】孔子説:“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註釋】坦蕩蕩:心胸寬廣、開闊、容忍。長慼慼:經常憂愁、煩惱的樣子。

41、子温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孔子既温和又嚴厲,威嚴卻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

42、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譯文】《詩經》説:“(要)小心謹慎呀,就好像站在深淵旁邊,踩在薄冰上面。”

4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曾子説:“鳥快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的時候,説的話是善意的。”

4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説:“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註釋】弘毅:弘,廣大。毅,強毅。

4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説:“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

46、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顏淵感歎地説:“(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了。”

【註釋】喟:音kuì,歎息的樣子。彌:更加,越發。鑽:鑽研。瞻:視、看。循循然善誘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誘,勸導,引導。卓爾:高大、超羣的樣子。末由:末,無、沒有。由,途徑,路徑。這裏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47、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那個地方去居住。有人説:“那裏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麼能住呢?”孔子説:“有君子去那裏住下來,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註釋】九夷:中國古代對於東方少數民族的通稱。陋:鄙野,文化閉塞,不開化。

4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説:“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49、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孔子在評價顏淵時説:“可惜呀!我只見他不斷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

50、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孔子説:“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也就沒有什麼可以敬畏的了。”

5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孔子説:“一個國家的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是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註釋】三軍:12500人為一軍,三軍包括大國所有的軍隊。此處言其多。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52、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後也。”

【譯文】孔子説:“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評析】孔子認為,人是要有骨氣的。作為有遠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樣,不會隨波逐流,而且能夠經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考驗。

5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説:“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54、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譯文】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

【註釋】膾:音kuài,切細的魚、肉。

55、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吃飯的時候不説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説話。

56、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説:“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説:“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説:“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説,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説:“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註釋】克己復禮:克己,剋制自己。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的要求。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事:從事,照着去做。

57、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説:“做君主的要有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説:“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註釋】齊景公:名杵臼,音chǔjiù,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位。

5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説:“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59、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曾子説:“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6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説:“自身正了,即使不發佈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幹,自身不正,即使發佈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61、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孔子説:“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註釋】莒父:莒,音jǔ。魯國的一個城邑,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

62、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説:“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63、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孔子説:“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6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譯文】孔子説:“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是要正直,但是説話要隨和謹慎(注意方式方法)。”

【註釋】危:直,正直。孫:同“遜”。

6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孔子説:“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忠言,而有言論的人不一定都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66、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譯文】孔子説:“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財利。”

67、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孔子説:“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68、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説:“君子認為説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6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孔子説:“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70、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譯文】孔子説:“沒有人瞭解我啊!”子貢説:“怎麼能説沒有人瞭解您呢?”孔子説:“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瞭解我的只有天吧!”

【註釋】尤:責怪、怨恨。下學上達: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

71、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孔子説:“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72、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説:“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73、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孔子説:“人要是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文】孔子説:“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75、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譯文】孔子説:“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合羣而不結黨營私。”

【註釋】矜:音jīn,莊重的意思。

76、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孔子説:“君子不能憑一個人説的話來舉薦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好話。”

77、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説:“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78、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説:“花言巧語會敗壞人的德行。在小事情上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的。”

79、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文】孔子説:“大家都厭惡他,我就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8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説:“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81、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孔子説:“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8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1)在其中矣;學也,祿(2)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譯文】孔子説:“君子只謀求道行道,不謀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餓肚子;學習,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註釋】餒:音něi,飢餓。祿:做官的俸祿。

83、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孔子説:“面對着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84、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説:“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85、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説:“主張不同,就沒有互相商議的(基礎)。”

86、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譯文】孔子説:“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註釋】諒:誠信。便辟:慣於走邪道。善柔:善於和顏悦色騙人。便侫:慣於花言巧語。

8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説:“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88、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孔子説:“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89、子曰:“道聽而塗説,德之棄也。”

【譯文】孔子説:“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90、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説明】本章已見於第一篇《學而》的第三章,此處系重出。

91、子路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譯文】子路説:“整天吃飽了飯,什麼心思也不用,真太難了!”

92、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譯文】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

93、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譯文】手腳不勤,分不清五穀。

【註釋】四體:四肢。“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説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

94、子夏曰:“仕而優(1)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子夏説:“做官還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學習;學習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註釋】優:有餘力。

經典論語名句15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説:“學習了而時常温習,不也喜悦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譯文】孔子説: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説:“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説:“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5.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説:“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6.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譯文】子貢説:“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説:“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

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説:“不怕沒人瞭解自己,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8.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説:“《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9.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説:“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説你是明智的呢?”

1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説:“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麼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隨心所欲,不超過規矩。”

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説:“君子團結羣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羣眾。”

1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説:“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危險。”

13.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説:“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4.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孔子説:“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15、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孔子説:“士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16.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譯文】孔子説:“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孔子説:“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孔子説:“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19.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譯文】孔子説:“用禮來約束自己,再犯錯誤的人就少了。”

20.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孔子説:“君子説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21.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説:“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22.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説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裏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23.子曰: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孔子説:“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説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24.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説:“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2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孔子説:“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説:“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27.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説:“智慧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説:“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説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複教他了。”

29.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譯文】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他説:“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30.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説:“你怎麼不説:他這個人啊,發憤時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3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説:“三人走路,必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鑑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

32.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譯文】孔子説:“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3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曾子説:“鳥將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説話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説:“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35.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孔子説:“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36.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孔子説:“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3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孔子説:“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説:“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3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孔子説:“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説:“君子幫助人取得成績,不促使人陷入失敗。小人相反。”

4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譯文】孔子説:“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

42.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孔子説:“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説:“君子和睦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處。”

44.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説:“君子坦蕩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蕩。”

4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孔子説:“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談也好,言談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4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説:“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47.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孔子説:“君子求之於自己,小人求之於別人。”

48.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譯文】孔子説:“君子擔心至死也沒好名聲。”

49.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説:“聽從花言巧語就會喪失自己的美德,小事不忍耐就會攪亂大事情。”

5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 孔子説:“有錯不改,這才是真錯。”

51.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説:“主張不同,不能互相商議謀劃。”

52.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孔子説:“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5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説:“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輕時,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54.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孔子説:“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環境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55.子曰:道聽而塗説,德之棄也。

【譯文】孔子説:“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從道德方面來説,是應唾棄的。”

56.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譯文】楚國的狂人接輿唱着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為何道德這麼衰弱?過去的事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事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從政者危險呀!”

57.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子張説:“士遇見國家危難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肅恭敬,臨喪的時候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58.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説:“廣博學習並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問題,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9.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子貢説:“君子的過錯好比日蝕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着他。”

60.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譯文】孔子説:“君子要使百姓得到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