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遊戲教學學習考察報告

來源:文萃谷 1.01W

調查目的:瞭解幼兒園遊戲活動的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

幼兒園遊戲教學學習考察報告

調查時間:2011年5月~6月

調查地點:花兒朵朵幼兒園

調查方法:訪問法、談話法

調查人:徐成秀

“玩”在日常生活談話中使用之多,沒有人會去追問“什麼是玩”。所謂的“玩”,也就是遊戲。遊戲伴隨着童年的生活,遊戲的過程就是孩子發展的過程。兒童心理學家分析:孩子的活動有三種基本形式,包括遊戲、學習和勞動。各種活動形式由於各自不同的特點,在各年齡階段佔有不同的地位,幼兒期的主導活動是遊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幼兒園工作規程》總則中明確提出:““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陳鶴琴先生説過,遊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徵,遊戲是兒童的工作,遊戲是兒童的生命,從某種意義上説,幼兒的各種能力是在遊戲中獲得的。但在當前幼兒園遊戲活動開展中,存在着諸多的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正確的遊戲觀

1、把遊戲與教育教學活動對立起來

教育教學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的培養過程。而遊戲,我們通常 認為是一種盲目的活動,不如教育活動來的直接、具體。在孩子游戲的過程中,怎樣去解釋孩子“為什麼這樣玩,不那樣玩呢?”但如果我們換一種方法問孩子,“你在幹什麼?”孩子回答:“我在搓湯圓。”問:“搓湯圓幹什麼呢?”答:“喂寶寶吃。”顯然,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每一個具體的遊戲行為都是有目的、有結果的,是一種目的性行為。他們在自主的遊戲過程中,獲得情感的體驗,知識的遷移,和教育活動一樣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2、把遊戲僅僅看作是一種調節劑

幼兒的遊戲通常發生在自然狀態下,根據孩子自己的需要和興趣,根據特定的環境的偶發刺激自發引起的。但我們沒能將遊戲納入到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施加影響、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大背景下,經常性的讓幼兒在教師宏觀的關照

下,在不定期不定時的狀態下高興的參與來打發時間,遊戲僅僅成為孩子學習後的一種放鬆和調劑。

3、輕視遊戲的價值,更重視教育

教育的總目標是培養全面的人格素質。在教育過程中,通常的表現為對傳授知識技能和培養能力素質的關係的定位。上課是一種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遊戲是幼兒自發活動的一種主要形式,遊戲能否成為教學的組織形式,取決於教育的價值取向。在傳統教育中,往往把傳授知識看的更重。遊戲雖不是以獲得系統而特定的知識為目的的,但對能力的培養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重上課、輕遊戲的現象統治着幼兒園教育。

(二)遊戲環境和條件創設不利

1、遊戲時間不足、空間狹小

為了讓孩子能在體、智、德、美、等方面發展,讓家長也看到孩子在園有明顯的知識效果,孩子們基本沒有了遊戲的時間,整天都沉浸在讀寫算中。即使有了幼兒的遊戲,也是經常性被死死的限制在某一個地方,活動範圍也受到班級界限的約束。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教師們一般採取讓孩子活動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2、遊戲材料單一

材料是遊戲的物質支柱,是幼兒遊戲的工具,幼兒是通過使用玩具材料在遊戲中學習的。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點。教師提供單一的材料,幼兒遊戲情節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一般就是為孩子提供室內結構遊戲、户外大型玩具,如創造型遊戲和冒險性遊戲參與很少。

(三)教師在孩子們遊戲中充當導演者、指揮角色,遊戲並非孩子們的自主性活動

在開展遊戲活動時,教師們往往按自己的意願給孩子選定主題,指定內容,確定遊戲規則。例如在“娃娃家”時,為了保證孩子游戲的參與,不管孩子們願不願意,老師就指定孩子參與的角色,xx你是爸爸,xx 你是媽媽,xx你是娃娃。在活動中,有的孩子也許就不能體驗到遊戲帶給他的快樂。從他的心裏,也許他不願當爸爸,而更願意當娃娃。這種方法,時常束縛幼兒的手腳,使他們被“定”在一個地方,不能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合作性、創作性,不能充分認識到幼兒才

是遊戲的主人。教師在遊戲中,過分的強調施加給幼兒的壓力,讓幼兒並不能自主的體驗遊戲的快樂,教師始終扮演着導演者、指揮者的角色。

(四)遊戲在教育教學不能很好的融合起來

就活動的本質來説,一般認為遊戲和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活動:遊戲是一種不受外力約束的、是遊戲者自發自選的活動;而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由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活動。遊戲是由內在動機控制下的遊戲者的單邊自主活動,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與學的雙邊互動活動。遊戲側重從遊戲者的需要、興趣和能力出發來開展活動;而教育則立足於由教育的目標任務和內容為核心來組織活動;遊戲是在遊戲者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自我表現活動,而教育是受教育者在一個未知領域裏接受新知識的活動。教師們孤立的來看待遊戲和教育,所以都不能把兩者融合起來。

《幼兒園遊戲教學學習考察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