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中如何提問

來源:文萃谷 7.25K

溝通中如何提問呢?下面小編整理了溝通中如何提問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溝通中如何提問

  溝通中如何提問

如果你希望瞭解對方真實的想法,而不是誘導對方説出你想説的話,你最好問一些保持中立立場的問題,避免問一些誘導性的問題。

什麼是中立性的問題?下面舉3個例子。

例一:“發生什麼事情了?”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

嚴格意義上説,這並不是一箇中立性的問題,但當家長明顯看到孩子出了問題,或者上司看到下屬的工作進度出有狀況,這樣問還是比較中立的,因為家長或上司看到孩子或下屬出現問題時,會習慣性的很快作出判斷:“一定是你做錯事,事情才會這樣”,然後就立即批評,一般會這樣責問“你是怎麼搞的?”

這句話聽起來明顯一種批評,本來孩子和下屬是想進行解釋的,但因為一受批評,反而都不説話了。

心理諮詢師在和來訪者談話時,一定是要抱着中立的立場的,他不可以偏向來訪者訴説中的故事中的任何人。比如,女來訪者走進心理諮詢室後就開始流淚,然後就説老公變心以及第三者的不是,即使諮詢師內心很同情,也不可能這樣問“你老公是何時變心的?”,因為一説“變心”,就意味着站在來訪者一邊,即而成為來訪者的同盟,在進入故事之前就偏離了中立的立場,在進入之後再也不可能保持中立、客觀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諮詢師從來不會主觀猜測,問“家裏出大事了?”或者“是不是老公有外遇?”等之類的問題,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先問“發生什麼事了”或者下面的這個問題“你的感覺如何?”。

例二:“你的感覺如何?”

當我們問對方感覺的時候,通常我們常常會根據自己的感覺來問對方。比如,你現在去了一個地方,你覺得這個地方很髒,有沒有可能你會問對方“你會不會覺得這個地方很髒?”

這個問題本身也沒有太大的問題,我只是強調,類似的問題有很強的誘導作用。如果你想對方完全不受你的影響,你可以這樣問,“你的感覺如何?”

如果你這樣一問,對方腦中跳過的是“感覺”這個詞,他可能用“美”、“大”、“難看”、“難聞”這些所有涉及感覺的詞,但當你問“是不是很髒?”這個問題時,他的反應第一時間就被限制住了,他的第一反應是判斷你的感覺是否正確。

什麼是誘導性的問題?通常有二種情況:

一、在問題中,説法者明顯透露出了自己的期待。比如,面試官問應聘者“你的溝通水平怎麼樣?”,他的第一反應就是“他在在意我的溝通能力,所以我一定要説‘好’才行,所以説,這樣的問題不客觀。

二、在問題中,説法者明顯説出自己的感覺或評價的,當然,有的時候會故意以相反的形式出現。雖然這種問題常常以“你會不會覺得很XXX?”(XXX是一個形容詞,比如“大”、“小”、“舒服”等詞)的形式出現,但因為人的敏感性,聽話人一般都能聽得出來,説法人問出此類問題,其實要的並不是答案,真正期待的是一種認同,所以他的回答要麼是“是的”,要麼是以相反的內容出現(如果感覺當事人是以反話的形式出現的)。

比如,一個女人穿了新衣服,然後問同事“我穿這件衣服是不是很醜?”,通常會説話的人就會説“很漂亮”,因為聽得出來,説話人等待的就是這句話。

問“你的感覺如何?”這個問題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瞭解當事人的觀察及感覺水平。在我的<親子教育>課程中,我也鼓勵父母多問這個問題,以提高孩子的感知水平,比如給孩子一個新玩具時,問問這個問題,就可以瞭解孩子的感受,當孩子把其他小朋友弄哭時,也可以通過這個問題讓他了解人的不同感受,比如:

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小明把別人的孩子推倒了,被推倒的孩子哇哇大哭,媽媽問小明是什麼回事,小明説那個小孩看中了他手中的玩具,向他借,小明沒給,然後那個孩子來搶,小明一氣之下就把他推倒下。

媽媽聽後沒有責怪小明,而是把他帶到那位小朋友面前,然後問,“你看他哭成這個樣子,你的感覺如何?小明説,“我怎麼知道他的感覺呢?”

媽媽説,“我們去看看”。然後把小明帶到哭泣的小朋友面前。

那位小朋友哭得更厲害了,媽媽這個時候繼續問,"小明,他流了好多眼淚耶,,你覺得他高興還是難過?"

小明看了看,接着説,"是蠻難過的,不過,我沒有叫他哭".

媽媽説,“他哭的這麼難過,蠻可憐的,要不要把玩具給他玩十分鐘,等下再叫他還給你,好不好?”小明也覺得那位小孩挺可憐的,就説,“好吧。”

小明就把玩具給那位小孩子,説,“我借給你玩十分鐘,等下還給我哦。”

那位小孩子馬上破涕為笑,説,“好的!”

媽媽誇獎小明説,“寶寶真棒!”

例三:“你希望怎麼做呢?”或者“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對於父母及管理者來説,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及下屬成長.

但他們如何成長?最重要的一條是,他們需要在問題中成長.

但下一個問題是,他們如何在問題中成長?

就我的體會,無論是孩子還是下屬,都應該培訓他們的二項能力:

1.能學會與問題共處,不要幻想一下子解決所有問題。事實上,人的一輩子都會面臨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會接二連三地來,我們永遠不會有所有問題都徹底消失的那一天。成熟的人必須要學會在問題中享受生活,我們每一個人其實就是身處戰爭中的戰士,一方面要為死去的戰友及親人憂傷,一方面要活在當下,盡情享受每一天的陽光與麪包。

2.對面臨的問題進行排序,按照80:20原則選擇當下應該解決的問題,然後在不斷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這裏又冒出一個問題,我們如何引導孩子及下屬尋找答案呢?我認為,父母及上司的第一項職責是,在引導的過程中先要保持中立,鼓勵他們,再用中立性的問題去啟發他們。父母及上司需要履行的第二項職責是幫助孩子或下屬進行評價,在評價中,展現你的邏輯與思維,讓他們去複製甚至超越。

所以,從角色上來説,父母及上司不應該是孩子及下屬的方案提供商,而是顧問,是諮詢師

在看到孩子及下屬出現問題時,父母及上司可以問他這個問題:“你希望怎麼做呢?”或者“你覺得有什麼辦法?”,然後用温暖的眼神進行鼓勵。

這個問題的好處是,第一顯示了自己的尊重,第二不是自己提出辦法來,讓他們自己動腦,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然後領導者做的是和他們一起分析,在可以嘗試的情況下,鼓勵他們去嘗試。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或下屬一起做腦力激盪,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噁心的、幼稚的……腦力激盪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所以,學會保持中立是領導者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沒有受過培訓的父母並不是這樣做的。他們通常是在孩子出現問題時,就立即教訓他,然後要求孩子按照他説的去做,這樣孩子既沒有感受到尊重,也變得沒有創意。

但保持中立實在不容易。因為保持中立就意味着不要説出自己的想法及感受,而只是把客觀地問、客觀地把結果呈現出來。

請比較一個説要自殺的女人和朋友及心理諮詢師的.談話效果的不同。

(和朋友傾訴):女人告訴朋友,“為了報復那個負心的男人,我決定要自殺了!”

朋友(大驚失色地),“不行啊,你的孩子還小啊,還有,你這樣做怎麼對得起你的父母啊!”

女人説,“我實在過不下去了,真的想死啊。”

朋友,“別傻了,好好休息一下,不要再想了,時間會讓你好起來的。”

女人(哭着説),“我真不知道怎麼過啊”

朋友(無奈地)説,“慢慢熬過去吧,哎。”

(找心理諮詢師):女人告訴心理諮詢師,“為了報復那個負心的男人,我決定要自殺了!”心理諮詢師説,“好啊,死了可以一了百了。請問你想好了用什麼方法自殺嗎?”

女人説,“我還沒有想好。”

諮詢師説,“好好想想吧。”

女人説,“上吊怎麼樣?”

諮詢師説,“好啊,只是最後斷氣的階段很痛苦,並且死得樣子很難看。”

女人説,“喝毒藥呢?”

諮詢師説,“不一定死得了,就算是死了,臨死的時候會痛得你死去活來,並且內臟都爛了。”

女人説,“我再想想有什麼好辦法,總之我一定要死給他看,讓他內疚一輩子。”

諮詢師説,“你死了,他倒不一定能看得着,也不一定內疚。給你送終的應該是你的父母及孩子,因為你的死,你的父母及孩子肯定會難過一輩子。”

女人若有所悟。

學會保持中立

總結:中立性的問題應該有二個明顯的特點:

1、中立的內容:應該含有“怎麼樣”、“如何”、“什麼”、“多少”之類的詞,而不包含“大”、“好”、“理想”之類的評價的詞。

2、中立的態度:在提出問題的時候,提問者態度平和,不要讓回答問題的人感覺到明顯的期待。

其他例子:在那個時候,你做了什麼?後果怎麼樣?(相比:你當時做的效果好不好?)

在上一家公司,你管理的團隊有多少人?(相比:你能管理這麼大的部門嗎?)

之前你多久和上司溝通一次?怎麼溝通呢?(相比:你和之前上司的關係好嗎?)

你的老師和你説話時面還微笑嗎?(相比:你的語文老師説法兇嗎?)

你和你的愛人多久會吵一次?會出現冷戰嗎?(相比:你愛你的妻子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