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地區園林實地考察報告

來源:文萃谷 1.65W

篇一:遊客對錫惠公園滿意度的調查報告

華東地區園林實地考察報告

內容摘要:通過對錫惠公園遊客滿意度的調查,獲得遊客對該景區的服務質量,門票價格,風景,接待設施,特色等方面的滿意度,以作為錫惠公園的評價數據。經過統計分析得出遊客對該景區各方面的滿意度,進而指出目前該景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以期為錫惠公園進一步規劃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遊客 錫惠公園 滿意度和建議。

一、研究目的

錫惠公園作為一個江南園林,有着它獨特的文化魅力,它的園林藝術和文化韻味應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本次調查報告主要是調查分析遊客對錫惠公園的滿意度,總結遊客對錫惠公園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為錫惠公園尋求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及經營中的改進之處,為錫惠公園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性的意見。通過對遊客對該景區滿意度的調查分析,可以找到景區在哪些方面做得夠好,在哪些方面做得不足,從而可以取長補短,發揮其優勢,彌補缺陷。這樣一來錫惠公園會得到很好的完善,以增加客源,更好的讓人們瞭解錫惠公園的文化魅力及其獨具特色的一面,讓更多的人瞭解該景區的精髓。

二、景區介紹

錫惠公園位於無錫西郊,以錫山惠山命名。包括西山的全部和惠山東麓及連接兩山的映山湖,佔地約70公頃,覽面積45公頃,是國家AAAA風景名勝和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單位,同時也是一個以文物古蹟見長,山水林泉具美,遊覽休閒的大型綜合園林。被乾隆皇帝譽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古稱歷山,華山,西神山,其山形猶如九龍騰躍,故稱九龍山。錫山區包含了錫惠景區的精華部分,錫惠名勝薈萃是惠山的餘脈,無錫地名的來歷與錫山有着特殊的淵源。

惠山文物古蹟區集儒道文化於一區,由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是無錫文物古蹟最集中的地方,被譽為“無錫露天曆史博物館”。在錫惠公園裏,有全國著名的被唐朝詩人李紳成為“人間靈泉”的天下第二泉和被康熙皇帝鍾愛的明代古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寄暢園。南北時期的江南名寺----惠山寺,另外還有戰國到明代的大量歷史遺存:春申澗, 阿炳墓,愚公谷,二泉書院,碧山映社及張中丞廟,顧憲成詞,華孝子祠堂。

錫惠公園加快建設步伐,改善投資環境不斷髮掘文化內涵,充實瀏覽內容,先後建成了動物園,杜鵑園,龍光洞,兒童樂園,大型音樂噴泉,鳳鳴谷園,和錫山森林滑道等景點和遊樂項目,還有94年建成的錫惠旅遊索道,連接錫惠兩山,全長1000米。

三、 研究方法

此次調查是關於遊客對錫惠公園滿意度的調查,其採用了科學的抽樣方法收集資料,採取對遊客的抽樣調查,以問卷及面談的方式,問卷方式為主,面談為輔。通過與遊客面對面的交談,可以真實的瞭解到遊客對該景區的各方面的滿意度,以便更好地進行分析調查。

(一)、抽樣方案

本次問卷的對象是來錫惠公園旅遊的遊客,其問題設計主要採用結構法和非結構法相結合的方法,結構法即通過設計封閉問題,問題的答案限定在一定的範圍在之內,答案的選項講求完備性和互斥性;非結構法即通過設計開放式問題,讓受訪者有自由回答的空間,得到回答的結果是不確定的,由此會得到更為豐富的調查結果。通過對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學歷及不同地區遊客的調查,能夠更清晰地總結出各類遊客的不同意見和建議。

(二)、抽樣方法

本調查採用隨機抽樣街頭攔截的方法,在景區或附近請求遊客填寫問卷。調查時注意選擇受訪對象的差別性,如性別,年齡,收入狀況等差別,選擇的對象具有代表性。本次問卷共發放110份,收回105份,其中有效是98份。

(三)、問卷設計

1、首先有個過濾問題,問遊客是否有玩過錫惠公園。

2、遊客對錫惠公園硬件設施的滿意度,硬件包括外圍環境,內部環境,景色,娛樂項目,基礎設施(如廁所,殘障措施)和安全設施等。

3、遊客對錫惠公園軟件設施的滿意度,軟件包括門票價格,員工的服務態度,信息諮詢服務,導遊服務及商品價格等。

4、遊客的個人信息:性別,年齡,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地區。

四、調查結果分析

(一)、遊客基本資料分析

1、本次調查中,共有98份問卷有效,其中有35為男士,63位女士;分別佔比重約為35.6%和62.4%。

2、本次調查中游客的收入情況是:大多數人在2000—4000元這個階段,人數有47人,約佔比重48%,收入在5000以上有18人,在4000—5000元有4人,2000以下的有6人,説不定的有9人,0收入的有14人;分別約佔比重為18.4%,

4.1%,6.0%,9.2%,14.3%。具體情況如下表:

表1 遊客收入情況表

3、調查中游客的年齡階段主要分佈在18—22歲,23—28歲,29—35歲,36—45歲和46歲以上,人數分別為9人,21人,20人,22人,26人;分別佔比重為9.2%,21.4%,20.4%和26.6%

4、遊客們的受教育程度大都分佈在大專和本科兩個階段,人數分別是41和31 ,佔比重為41.8%和31.6%;學歷在中學有11人,在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上有15人,分別佔比重為11.2%和15.4%

5、遊客們都是來自江蘇省各個城市:上海,南京,鹽城,鎮江,揚州,蘇州,徐州,常州和無錫;人數分別為:7,13,6,4,9,8,5,9,12,和25;所佔比重為:7.15,13.3%,6.1%,4.1%,9.2%,8.2%,5.1%,9.2%12.2%和22.5%。

6、遊客們職業種類很多,包括機關單位,商人,工程師,企業員工,教師,自由職業,退休人員,醫生,學生,司機和導遊;人數分別為13,6,8,13,11,6,11,5,14,4,7;比重分別是:13.3%,6.1%,8.2%,13.3%,11.2%,6.1%,11,2%,5.1%,14,3%,4.1%和7.1%。

從以上數據中可以看出來錫惠公園旅遊的遊客女士居多重佔到62.4%;遊客們收入大都在2000—4000元這個階段,所佔比重48%;他們年齡階段分佈很均勻,大都在23-28歲,29-35歲,36-45歲和46歲以上,平均比重在21%—26%;學歷大多分佈在大專和本科兩類,比重分別為41.8%和31.6%;他們的職業各種各樣,平均比重在10%左右,遊客都是來自江蘇省內,無錫本地稍多,其比重在22.5%其他城市比重佔10%左右。

(二)、關於遊客對錫惠公園滿意度的分析

由表1得知遊客對錫惠公園滿意度的總概況,遊客對各方面的評價的標準差不大,説明遊客的態度還是相對集中的。具體情況如下:

1、遊客對該景區硬件設施的滿意度分析

(1)、遊客對該景區外圍環境和衞生環境的滿意度分析

在本次調查中,共有98位遊客對其作出評價,其中對外圍環境非常滿意的0人,較滿意的有24人,滿意的有38人,一般的有32人,差的有4人。分別佔比重為:0%,24.5%,38.8%,32.7%和4.1%;另外對內部衞生環境非常滿意的0人,較滿意的有14人,滿意的有48人,滿意的有36人,差的有1人。分別佔比重是:0%,14.4%,49%,36.7%,1.0%.由此看出大多數遊客對該景區的外圍環境和內部衞生環境都在較滿意和滿意,但是沒有人覺得非常滿意,説明該景區在這兩方面存在缺陷。從與遊客的交談中,我們瞭解到一些問題,如景區內外的死角衞生不夠徹底,環境保護標語不明確,對衞生打掃不夠及時,部分花草樹有損壞,所以要加強對環境衞生的保護。

(2)、遊客對該景區基礎設施滿意度的分析

由上圖我們可看出有超過一半的遊客覺得該景區的基礎設施(如廁所,殘障設施等)很差,有29人認為一般,8人認為滿意,沒有人認為較滿意和非常滿意;其比重分別是:61.2%,29.6%,8.2%,0%,0%.這就説明該景區在基礎設施方面做的不夠好,通過對遊客面對面的訪談,我們瞭解到該景區的廁所建築太陳舊,廁內衞生很差,其標識不清晰;殘障設施陳舊,部分有損壞;寄暢園內的道路和通往山上的道路都有部分損壞;有些建築也有損壞的跡象等。所以要積極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以此來改善錫惠公園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以增加客源。

(3)、遊客對該景區景色和娛樂項目滿意度的分析

本次調查顯示,在我們調查的98位遊客中有33人對該景區景色感到非常的滿意,有52人感到較滿意,5人感到滿意,8人感到一般,沒有人覺得差;分別所佔比重是:33.4%,52.4%,5.1%,8.2%和0%。這説明該景區的景色優美,很吸引人。在景色方面要繼續保持,同時可以適時適地的進行創新。但是通過和遊客面對面的交談,得知有部分景色遭到破壞,如二泉的泉水不夠清澈,八音澗沒水流,湖水不夠清澈,有些樹木被損壞等。所以該景區應加強對景色的修護和保護。

該景區的娛樂項目做的不夠理想,沒有人認為非常滿意,有2人較滿意,41人覺得滿意,54人認為一般,3人認為很差;其百分比分別是:0%,2.1%,40.7%,54.1%和3.1%。該景區的娛樂項目很單一,不夠豐富,對遊客沒吸引力。所以要對娛樂項目方面加強改進,更新一些新的娛樂活動,要有所創新。(在下圖裏下面是景色,上面是娛樂項目)

(4)、遊客對錫惠公園安全設施滿意度的分析

在本次調查中,有3人對其安全設施感到較滿意,36人滿意,59人感覺一般,有1人説差,沒人感到滿意。分別所佔比率為;3.1%,36.7%,59.2%,1.0%和0%。由此看出其安全設施並不是很令人滿意,如安全提示標語不清晰,安全設施不完備等。通過與遊客的交談中,我們瞭解到錫惠索道由於乘坐的人很少和保護不力,其安全保護設施有部分損壞;山上比較危險的地方沒有設置安全設施等。一個景區的安全設施是很重要的,沒有了安全保障就得不到遊客們的信任,所以該景區要想辦法改變現狀,以此來吸引遊客。

篇二:施廣明——吳文化四次尋訪調查報告

調查地點:吳文化公園、無錫古運河清明橋、拙政園、薛福成故居

考察時間:20xx年9月-----20xx年10月

小組成員:施廣明、於創、劉明、馬旭、徐新軒、俞浩

第一站:吳文化公園

當我們來到“吳文化公園”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氣勢宏大的牌坊,飛檐斗拱,精工雕鏤。正中門額刻着“吳文化公園”五個金字,據説這是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先生所書寫;“吳文化公園”五個金字的下面還有三個金字“孕吳門”,這是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所寫。牌坊的左邊有一座“蚩尤亭”,以紀念這位中華人文始祖。我們望着高大的牌坊及充滿內涵的亭子,彷彿自己來到了遙遠的過去......

“吳地人文館”全面展現了吳地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吳文化”的啟蒙與發展都離不開吳國的第一代君主泰伯。因此在這座“吳地人文館”裏,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泰伯南奔以後各個歷史時期中開發吳地的有關人物及業績的“塑像”呈現。望着“民族英雄唐荊川紀念碑”,我的內心充滿激動。“照天燭”,“院士館”,“國恥亭”這些“吳文化公園”內頗有創意的'獨特景觀,讓我 “沉吟不已”。 “吳地開發史”,“無錫碑林”,“無錫名人廳”,“江南風情苑”,“祝壽山莊”......,一個個飽含着深厚的“吳文化”積澱的景觀,在向你傾訴着淳樸的江南民俗,給人一種“目不暇接”之感慨。“吳文化公園”內的“稻豐圩”館,展示吳地的生產特色一以水稻作物為主的稻作文化發展史和水利文化發展史。整個“稻豐圩”收藏了許多古代農具器物,對此我們一方面深深感受到這閃耀着迷人的農業文明之光彩;另一方面也體會到這有助於對後人的一種啟示,即不要忘記“粒粒皆辛苦”的意義。走出“吳文化公園”,大家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該公園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具有鮮明的思想特色,生活特色,科技特色及民俗特色,更加突出了“吳文化”所構築的園林文化,真讓人賞心悦目。

第二站:清明橋與古運河

清名橋是有着悠久歷史的古橋,始建於16世紀晚些時候的明萬曆年間。它是無錫“寄暢園”的主人秦燿的兩個兒子捐資建造的,因兄弟倆的大名分別是太清、太寧,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寧橋”。這座石橋在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由無錫縣令吳興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間,因諱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寧改名為清名橋,也有人稱它為“清明橋”,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南門外的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飛架運河兩岸。在清名橋南側是伯瀆河,流經梅村至常熟。整座橋造型勻稱,穩固雄偉,是無錫古運河上最著名的景點,也是最吸引中外遊客的地方。

當年無錫城南有三條古驛道,性質象今天的國道。一條水驛道,即南門古運河水弄堂,另外兩條古驛道是南長街和南下堂。

無錫的清明橋名聲在外,我們小組今天特地去看了一下.現在它是一個大工地,沿橋附近的河兩岸,都在拆遷,維修,復原,説是要打造成景點,恢復清明橋原有的水上碼頭.於清明橋來説,是一件大好事,沉靜多年,終於要煥發青春了.於老百姓來説,也是一件好事,又有一處休閒,消遣的地方了.今天的天氣不是很好,早上有霧,所以是濛濛的,這樣也好,到是多了一些年代久遠的味道.

一河靜靜地流淌,來自哪一個年代的流水,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且默默地注視.它用無聲的言語,註釋生命的輪迴,僅僅只是一瞬,任我們苦苦地來回尋找,依然蹤跡全無.

清明橋揹負歷史的光環,貫看歲月的河水消逝,把腳步聲踩成鼓點,把河東的少女嫁為河西的媳婦,把少年放在河裏洗成老年的白髮蒼茫.多年後的好名聲,而今依然被後人拿來利用,商業開發的篇章裏,貢獻名頭,聲望和自身.

從有運河開始,無錫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設市,以河為生。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江南運河水鄉文化。現在在無錫能夠一覽這種江南水鄉生活畫的最佳角度,應該是在無錫的清明橋。清明橋兩岸的水弄堂是無錫最具特色的水鄉風景。兩邊民居高低錯落,碼頭石埠錯落有致,白天人家臨窗面水,夜晚船家櫓聲燈影,後門洗汰下船,前門逛街上橋,每逢下雨時節,絲絲小雨飄灑在白牆黑瓦上,好一幅“人家盡枕河”的民俗風情畫。現在雖然有的房屋已經破舊,牆壁斑駁,但仍有許多人面對着這小橋流水、枕河人家、槳聲驚夢的水弄堂流連忘返......

世世代代,依河而居,枕着漿聲入夢,醒來時,推窗是一片輕舟搖曳,有風徐徐.而今要搬遷了,多少個不願意呀,哪裏再尋,少年的影子,中年的忙碌.

一條老街,有多少故事,包含在其中.是平常百姓的家長裏短,油鹽醬醋,是一輪明月清輝照,是走出去再回時的激動,是年輕的調皮搗蛋,是老人臉上的祥和寧靜.老屋不去述説什麼,只是安分地遮風擋雨,為每一次的漂泊歸來,儲備足夠的温暖關懷

現在無錫市政府在古運河沿岸的南長街改建了新的文化街,佈滿各色小資情調的酒吧,風格類似於上海的新天地,儘管保持着路河並行的雙棋盤城市格局,也保留了小橋、流水、人家以及幽深古巷,在我看來旅遊商業化的成分更突出了,昔日的老街成為清一色的酒吧、飯館,其名稱更多的是異域色彩,像加勒比海盜酒吧、烏托邦等等什麼的,充滿了商業與文化相結合的氣息。

尋訪感言:

馬旭:在這次考察中,一方面不僅瞭解了吳文化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停遊在江南古鎮之中,心靈也被陶冶着。當然在考察中也發現了不少問題,首先要提的就是古村鎮旅遊景點中商業化太重。再一點古鎮的文化,建築的”修復”,”保護”,”利用”還是有所欠缺的。作為我們學生,除了珍惜考察的機會,也要多多保護他們。

施廣明:走出“吳文化公園”,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該公園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具有鮮明的思想特色,生活特色,科技特色及民俗特色,更加突出了“吳文化”所構築的園林文化,真讓人賞心悦目。

俞浩:這兩次實踐,出去尋訪了吳文化,切身的感受到了吳文化和這個時代所不同的地方,在這個喧囂的城市裏,給人們一個心靈寧靜的地方還是必須,所以我也希望儘量不要去改變這些文化的所在地。

劉明: 我們小組一起去了吳文化公園,雖只是大概瀏覽了一番,卻被其濃濃的文化所吸引,吳文化包囊繁多,涉及當時廣大勞動人民的點點滴滴,是吳地人民的文化結晶,也是我們全人民的結晶。吳地文化成為了我們江南文化的代表,成為了我們五十六個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徐新軒:.總體從遊園林角度看,略顯平淡,但從普及吳地歷史文化的角度看,應該是不錯的去處,由於遊人太少,有時感覺冷清孤寂,沒有耐心仔細觀看圖文和碑文介紹,這是此次遊玩的不足之處。從這座私人建造的園林設計和規模來看,令人起敬!

於創:兩次外出尋訪,給我最深的感覺就是:我們經常口頭一直在講吳文化,很長一段時間,吳文化是來自書本上一行行文字,當我們走近它們才算是“觸摸”到了吳文化,感受到了它的氣息,感覺吳文化是“活的”我想如果想真正瞭解吳文化,還是要用心去體會的。

第三站:拙政園

拙政園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也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一、拙政園造園藝術特點

據説拙政園在不同歷史階段,園林佈局有着一定區別,特別是早期拙政園與今日現狀並不完全一樣。正是這種差異,逐步形成了拙政園獨具個性的特點和藝術價值,主要有:

(1)因地制宜,以水見長。

據説,《王氏拙政園記》和《歸園田居記》記載,園地“居多隙地,有積水亙其中,稍加浚治,環以林木”,“地可池則池之,取土於池,積而成高,可山則山之。池之上,山之間可屋則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據説拙政園中部現有水面近六畝,約佔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台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據説,早期拙政園,林木葱鬱,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築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築數量很少,大大低於今日園林中的建築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現有山水景觀部分,約佔據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築,景區顯得疏朗、雅緻、天然。這種佈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範。

(3)庭院錯落,曲折變化。

據説,拙政園的園林建築。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在廳堂亭榭、遊廊畫舫等園林建築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築密度達到了

16.3%。其次是建築趨向羣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徵明拙政園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裏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枇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築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於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這種園中園式的庭院空間的出現和變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與園林面積縮小有關。據説光緒年間的拙政園,僅剩下了1.2公頃園地。與蘇州其他園林一樣,佔地較小,因而造園活動首要解決的課題是在不大的空間範圍內,能夠營造出自然山水的無限風光。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合、虛實相間空間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間的欲放先收、欲揚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侷限,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這種處理手法,在蘇州園林中帶有普遍意義,也是蘇州園林共同的特徵。這在我們在青龍湖酒店的項目開發建設和設計當中,有很多需要借鑑的地方。

(4)園林景觀,花木為勝。

拙政園以“林木絕勝”著稱。數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瑤圃百本,花時燦若瑤華。”歸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蘚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有泛紅軒、至梅亭、竹香廊、竹郵、紫藤塢、奪花漳澗等景觀。至今,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如遠香堂、荷風四面亭的荷(“香遠益清”,“荷風來四面”);倚玉軒、玲瓏館的竹(“倚楹碧玉萬竿長”,“月光穿竹翠玲瓏”);待霜亭的桔(“洞庭須待滿林霜”);聽雨軒的竹、荷、芭蕉(“聽雨入秋竹”,“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玉蘭堂的玉蘭(“此生當如玉蘭潔”);雪香雲蔚亭的梅。

篇三:華東地區考察調查報告

本次調查的廣場、綠地主要有西溪濕地、延中綠地等。

1、西溪濕地

<1>概況:

西溪濕地從東晉被發現,唐宋發展,明清全盛,及至民國衰落,解放後廢棄,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這裏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樸、文化積澱深厚,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2>地理位置: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這裏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樸、文化積澱深厚,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3>調查分析:

西溪濕地位於杭州市西部,主要屬於西湖區的蔣村鄉,小部分屬於餘杭區的五常鄉。西溪濕地是浙江省的省級重要濕地之一,亦是杭州市區最重要的城市濕地,是杭州市寶貴的生態與文化資源。

西溪濕地水域記錄有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種類有17種,主要為寡毛類、搖蚊及軟體動物。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內的植被以人工及半人工植物羣落為主,同時也有自然形成的植物羣落。

自然植被可劃分4個植被型組,6個植被型,20個羣系組和20個羣系。人工半人工植被類型分為木本植被與草本植被兩個植被型,木本植被類型有11個羣系,草本植被類型有11個羣系。水生植物有蘆、菱、萍、蓮等,兩岸栽植的植物有柿、柳、樟、竹、桑、李、桃、榆、鵝掌楸、蓮香樹、楓楊、木槿等。其中桑、竹、柳、樟、蓮等鄉土樹種在濕地區域內的種植歷史較長,尤以蘆葦、荻、柿、梅最具種植規模和景觀特色。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在空間佈局上可歸納為“三區、一廊、三帶”。整個保護區分成三大區域:東部是2.4平方公里的濕地生態保護培育區,實行完全封閉,主要任務是保育、恢復、培育,營造具有濕地多樣性物種的原始濕地沼澤地;西部是1.78平方公里的濕地生態景觀封育區,實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閉保護,營造原始濕生沼澤地;中部是5.9平方公里的濕地生態旅遊休閒區。一條50米寬的多層式綠色景觀長廊將環繞保護區,猶如一條綠色的綢帶,“綢帶”自外而內由常綠高喬木、低喬木、灌木、草本植物、水邊植物五個層次組成。地面鋪裝儘可能採用透水性材料,綠化時以鄉土植被為主,區域內設置禁止船隻停靠和登岸的“朝天暮港”區塊對於生態西溪的充分考慮,盡現於規劃的點滴細節之中。

2、延中綠地

<1>概況:

延安中路大型公共綠地位於靜安區、盧灣區、黃浦區三區交界處,其中靜安區段的綠地始建於2000年2月,規劃建設延安中路大型公共綠地,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緩解中心城區熱島

效應,提高市民生活質量,推進社會、經濟、緩解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經國際招投標,由加拿大蒙特利爾設計,上海宏城房地產公司和靜安綠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施工。建成後的靜安段延安中路大綠地作為具有中國山水園林和歷史文化和諧交融的典範,是集觀賞遊覽、休閒娛樂於一體的開放式都市花園。

<2>地理位置:

延安中路大型公共綠地位於靜安區、盧灣區、黃浦區三區交界處,其中靜安區段的綠地始建於2000年2月,規劃建設延安中路大型公共綠地,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緩解中心城區熱島效應,提高市民生活質量,推進社會、經濟、緩解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

<3>調查分析:

植被:

延中綠地植物分佈有三個特點。一是植物種類豐富,重視對本土植物的應用和植物專類園建設;二是注重色葉植物的應用和喬灌草植物的搭配;三是植物、水、建築有機的結合,體現了"藍"與"綠"的主題,應用形式多樣,充分展示了植物的多樣化。

植物種類的選擇上,以長江三角洲的鄉土植物為主,利用變化形成豐富的植物組合。在與各個設計主題結合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本地適生的植物種類,在色彩、質感、香味等各個方面適宜的植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