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社會工作論文

來源:文萃谷 2.69W

學校社會工作是透過運用社會工作中的理論、原則和方法,在校園環境中協助青少年 摘要 成長、發揮潛能及面對並解決遇到的社會問題。本文就將以學校社工的發展歷程為起點,對 學校社會工作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困境和出路等方面進行簡單分析, 並對學校社會工作在我 國大陸的本土化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中國;青少年;學校社會工作;制度化 關鍵詞 在青少年成長曆程中,學校教育對每個人的個性品格養成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隨着我 國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並且隨之而來的青少年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 發展學校社會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學校社會工作是由專職社會工作者與其他學校輔導人員 配合,運用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以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為目標的一種全新學校工作模式。經 國外近一百年的發展與完善, 這一模式己成為學校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港澳台地區廣泛 運用,並正在向我國內地傳統的學生工作和單一的學生人格培養模式發起挑戰。

學校社會工作論文

一、我國學校社會工作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學校社會工作源於二十世紀七年級美國東海岸的大都會紐約、波士頓和哈福地區。最初是 由校外民間福利機構或市政單位的工作員以訪問教師的形態提供服務, 加強家庭和學校間 的相互配合, 以使學校方面能盡到照顧學生整體福利的責任。這項工作逐漸引起各地學校董 事會的認可, 年羅切斯特城的學校率先建立訪問教師制度, 隨後美國中西部地區的學校也羣 起效仿。配合當時義務教育的實施, 在注重學生個體化差異及教育生活化的呼籲聲中, 學校 社會工作的專業地位日益確立, 並最終成立了美國學校社會工作協會。 我國的學校社會工作也出現過, 二十世紀早期主要由基督教青年會在一些中學建立青年 會組織, 協助青少年更好地處理個人生活與社會適應等問題。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學校社會工 作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但是相關工作仍由一些其他措施所取代。時至2002年, 在上海浦 東新區社會發展局支持下, 國內第一家專業社工機構——樂羣社工服務社開始從事民工子 弟學校的社會工作服務, 再次揭開了學校社會工作發展的新序幕。

二、建立學校社工的必要性 隨着我國經濟不斷髮展和時代的進步,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越來越復 雜,當這些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就有可能導致青少年問題的發生。單純依靠任課教師對學 生的勸導已經得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心理諮詢員起到的作用也並不全面。因此,儘快開展中 國小社會工作對於解決青少年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1、學生問題日趨複雜與多元 由於社會的急速變遷, 經濟的快速增長與倫理價值的無情顛覆, 學生的成長承受着來自 各方面的壓力,因而其問題也呈現出複雜與多元的趨勢。單一的心理輔導人員已無法滿足學 生需要, 而社工則可發揮其專長, 整合各個領域的專家與資源, 為學生提供優質服務。 2、學校原有心理輔導體系功能的有限性 首先, 許多學校目前並未具備完善的心理輔導體系,而部分學校雖然已經具備心理輔導 體系,但老師任務繁重, 無心全力輔導工作。目前我國中國小的心理輔導老師通常仍需兼任 教學任務, 每週近二十節的心理輔導課已令其身心疲憊。若要其再全力輔導學生, 恐怕有所 勉強。其次,心理輔導老師受制於學校的氛圍與教師的角色。心理輔導老師由於受制於學校 的氛圍, 其處理學生的問題必然以學校角度出發, 這樣容易忽視學生在學校外的情況, 無法 領會“ 人在情景中”的理念, 找出問題癥結。加之其教師的角色使得其與學生的關係往往 限於師生的傳統關係之中, 難以建立專業的輔導關係。最後,心理輔導老師少有專業出身, 且
無社工相關知識,通常只是在大學師範教育中修過心理學課程而已。 專業技能的缺乏, 使其在 心理輔導工作中達不到預期效果。通常心理輔導老師的輔導工作僅限於運用校內資源,對於 家庭、 社區等社會資源則無法做到有效的調配整合, 而學校社工的出現則能夠有效彌補這一 缺點。 3、學校社工與心理輔導員需要相互配合 通常學校輔導工作體系需要三類專業人員:心理輔導人員, 教育協商人員、學校社會工 作者。當我們強調學校社工與心理輔導人員之間差異性的同時,亦不能忘了兩者之間的密切 關聯性。社會工作與心理輔導是各自獨立又相互依存的兩個專業。 學校社工擅長整合全部的資源, 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考慮;而心理輔導老師擅長針對學生 個人問題, 做深度的心理輔導。兩者若相互孤立, 則會出現紕漏;若相互彌補, 則可以產生 巨大的功效。學校社會工作制度的建立有利於預防功能的發揮,如香港社會福利署的理念, 學校社會工作是一項預防性、 發展性和補救性的服務。 其預防功能是學校輔導工作體系的重 要目的。由於學校社工的職業敏鋭性, 使之可以比其他老師更容易體會學生的變化。學生問 題在輕度時發現及補救, 既可提高輔導的功效, 減少人力物力支出, 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對 學生的傷害,還可以促進學生的社會化人格成長, 降低問題的發生率。

三、學校社會工作的實施

(一)實施方法 學校社會工作的實施隨學校的性質及政策的不同, 其偏重點也各有不同。 學校社會工作 按實施的方式可分為三種模式:傳統治療式、學校變遷式和社區學校式。 1、 傳統治療式:這種模式採用個案工作方法為學校的問題學生及其家長提供服務和諮詢。 “問題學生”是指心理及行為上有些失常,並進而出現適應困難的學生。傳統治療模式 的重點在於治療這些“問題學生”的.心理與行為,並找出問題的成因。 2、 學校變遷式:這種模式下的學校社會工作把學校理解為一個體系,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輔 導,除了個案輔導法以外,更多的是採用羣體輔導的方法。羣體輔導藉助團體競賽、集 體討論、 羣體治療等方法, 打破學生自我封閉的防線, 培養學生學習的朝氣和遵紀守法、 互助合作的精神,為全體學生提供各種輔導,主要包括生活輔導、學業輔導與職業輔導 三個方面。 3、 社區學校式:社區學校式的學校社會工作方法是社區教育制度下必然採用的方法,它有 利於啟發學生的服務精神,協助社區建設,改善教育環境。這一模式強調學校與家長的 關係,學校與社區的溝通。在這一模式中,學校社會工作者也是社區組織工作者。學校 社會工作者不僅在學校協助學生, 而且通過協助社區影響學校的政策, 促進學生的成長。

(二)實施對象及相關問題 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的對象應當包括學生本人、學校教師,又包括學生家長以及社區的相 關工作人員。 由於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文化變遷中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在潛移默化中對青少年 身心成長造成很大影響,譬如父母婚姻問題、家庭教育方式、獨生子女問題、價值迷失、學 校教育自身的不足、 大眾傳播媒體的負面影響等, 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當代青少年的身心健 康。面對以上問題,學校社會工作者就要發揮作用,積極有效地整合社會資源對青少年進行 幫助,尤其要注意已經存在問題的學生個體,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另一方面,在各種學校社會工作模式中,針對教師羣體的工作也是不能被忽略的。教師 面臨的不僅僅是行業的競爭,還有來自社會、家庭等諸方面的壓力。如果這些壓力得不到有 效排解,就必然會影響學生及教學質量。學校社會工作者在為學生羣體提供服務的同時,也 應該為教師羣體提供一個舒緩壓力的空間以及心理上的支持, 緩解其緊張的情緒, 以便他們 能更好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工作中,建立起高水平、高素質、身心健康的教師隊伍,對青少
年身心健康發展有重大意義。並且,將教師作為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點,拓寬學校社會工作 的介入面也未嘗不是打開學校社會工作目前發展緩慢狀態的新思路。

四、學校社會工作開展中的困境 由於我國專業社會工作教育體系建立歷史短暫, 社會對於社會工作的認同這幾年才有所 好轉, 所以學校社會工作的開展仍遭遇到不少困境。

1、我國學校輔導工作體系建立時間短暫 自20世紀80年代, 我國的一些大中國小便開展了心理健康輔導, 但僅限於個別發達城市 與重點學校。其模式通常僅限於課堂教育, 即心理輔導課的開設, 與現代意義上的學生輔導 工作模式相去甚遠。直至1999年, 我國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 意見》, 正式對心理輔導的重要性、必要性、任務、途徑、原則、組織領導、師資隊伍建設 等問題都進行了闡述並提出意見。至此, 專業學生輔導工作體系才算初步建立, 但文件卻絲 毫未提及學校社會工作。由於學生輔導工作體系的建立,是推動學校社會工作的基石,所以學 校社會工作的開展仍困難重重。

2、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地位未受重視 在我國, 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地位與專業形象都未獲得社會的認可, 學校社會工作者的情 況也是如此。其原因,主要有:一, 社會工作在我國發展歷史很短, 僅十五年時間;二, 本土 化遭遇困難, 社會參與、社會融合仍有間隙;三, 職業資格未獲確立, 既無香港的社工註冊 制度, 又無台灣的社會工作師法給予保障, 且國家目前仍未將社會工作列為一種職業;四, 缺乏社會工作的專業權威與專業的社會服務機構。 因此要説服教育體系、 學校、 教師、 家長、 學生、社區接納學校社工進入學校存在一定的困難。 3、“學校社會工作”與“學校心理輔導工作”二者觀念上的混淆 學校社會工作與學校心理輔導工作兩者雖有關聯,互相配合可以達到相輔相成的功效, 然 而兩者之間的差異是不容忽視的。 心理輔導工作注重 “人的本體” , 而社會工作則注重 人 “ 在情景”, 導致了兩者的最終差異。然而, 我國教育界卻普遍存在對二者觀念上的混淆, 認 為學校社會工作僅是學校心理輔導工作的簡單重複, 既然已有學校心理輔導老師, 則無需學 校社工的存在。

4、我國民間社會服務團體嚴重缺乏 近些年來, 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成為了學術界的熱點, 原因之一便是第三部門的嚴重缺 乏及其對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美國、香港、台灣的學校社會工作歷史中, 最先的倡導者與推 動者便是民間社會服務團體,它們有着特別的敏鋭性、 靈活性與奉獻精神, 這是政府機構無法 替代的。然而在我國, 由於獨特的歷史原因, 民間團體嚴重睏乏, 少量的現有機構也能力有 限。因此學校社會工作之服務提供的缺乏, 就成了影響學校社會工作制度建立的關鍵性因 素。 五、我國學校社會工作發展策略 (一)國外和香港地區學校社會工作發展現狀及啟示 1、美國學校社工概況 美國社會福利體系較為完善。其社會工作較發達,而作為社會工作事務之一的學校社會 工作也走在世界的前列。2002年,全國社會工作者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簡稱NASW)公佈一個對全國學校社會工作都有指導意義的服務標準—— 《學校社會 工作者服務標準》。該標準指出,學校社會工作是“由經過認證和許可的社會工作者在教育 組織中提供的社會工作服務。 社會工作中的這一專業(指學校社會工作)是以幫助學生成功地 適應和調整,影響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努力來達到學生髮展的目標”。可見,美國學校社會 工作的目標是通過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努力來協調、調動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力量。發揮它們 的積極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