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中醫學結

來源:文萃谷 2.54W

這學期有幸選到了李恩慶老師的《中醫藥膳食療法》課程,一方面更體會到中醫深邃的歷史文化底藴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另一方面,發現原來中醫無時不刻的影響着我們的生活,中醫食療更是讓中醫更加通俗、實用、真實、獨特地融入了尋常百姓家的膳食當中。由於生長在南方地區,從小就開始接觸到中醫藥膳,對於“藥補不如食補”、食藥結合等藥膳養生有一定的瞭解。

個人中醫學結

喜歡中醫,因為它深邃的歷史文化思想底藴與健康的治療之道。在一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除概括瞭解中醫的一些基本理論知識外,我最大的體會是明白了怎樣在日常的點滴生活中貫穿中醫食療之道,有時候看上去“貌不驚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對一個人的身體有如此深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我的家鄉特產大棗,可以健脾益氣、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慶老師説的,一學期的課遠遠不夠了解到具體全面的知識,我們的課堂就是希望能夠與對中醫有興趣的同學有所教導與交流。三十多個課時的課程中,優質、實用的中醫膳食療法令我感受頗深。

通過課堂上李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中醫學的基本特點在於它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兩個方面,比如,人體是有機的整體,它是由若干臟器和組織、器官所組成的,它們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而且,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無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證”與“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醫治療的過程中會“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

在課堂學習上,給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藥膳食療應用”這一塊。因為這些藥膳食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能得到體現。記得當初剛剛來到珠海的時候,不是很適應這邊的食物和氣候,經常容易上火或者濕熱。現在通過對《中醫藥膳食療法》這門課程的學習,對於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藥物都有了一定的瞭解,能夠較好地跟隨氣候的變化來調節自己的飲食習慣,使得自己的身心都處於健康的狀態,也能夠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飲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議。中醫藥膳食保健是中醫中的重要部分,在將來也必將為更多的人所瞭解,影響着我們的日常生活,在輔助治療和調養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並且會一代代的發展和流傳下去。

個人中醫學結 [篇2]

1痔上黏膜環切術,又稱pph手術。其理論根據主要是基於對痔瘡發病機制的新認識。pph手術是用一種稱為“pph吻合器”的特殊器械,將痔上方的直腸黏膜脱垂帶做環形切除,這種手術整個過程只需20分鐘左右。由於齒狀線以上的直腸黏膜受內臟神經支配,手術後患者幾乎沒有疼痛的感覺;又由於手術既切除了直腸黏膜脱垂帶,又阻斷了直腸末端動靜脈的終末吻合支,消除了痔瘡發生的根源,所以效果比較理想。對一些用傳統療法十分棘手的痔,如混合痔、環狀痔、嚴重痔脱垂、脱肛等,pph手術也具有很好的療效。山東省煤炭泰山療養院外科張慶瑋

2parkes,是粘膜下痔切除術,這種手術不損傷覆蓋的鱗狀上皮和柱狀上皮,傷口癒合較好,很少形成硬瘢痕和狹窄,並明顯減少術後疼痛和排尿困難。

3注射療法 ,注射療法的目的是將硬化劑注入痔塊周圍,產生無菌炎性反應,達到小血管閉塞和痔塊內纖維增生、硬化萎縮的目的。常用的硬化劑有消痔靈注射液,芍倍注射液。注射療法通過100多年的臨牀實踐證明,對人體無隱蔽性損害,已成為世界公認的療法。適應證 無併發症的內痔,都可用注射療法。一期內痔,主訴便血無脱垂者,最適宜於注射療法,對控制出血,可達到一針止血。二、三期內痔注射後可防止或減輕脱垂,痔術後再度出血或脱垂仍可注射。對年老體弱、嚴重高血壓、有心、肝、腎等疾患者,都可用注射治療。

4膠圈套扎療法,原理是通過器械將小型膠圈套入內痔的根部,利用膠圈較強的彈性阻斷內痔的血運,使痔缺血、壞死、脱落而治癒。適用於各期內痔及混合痔的內痔部分,但以二期及三期的內痔最適宜。不宜用於有併發症的內痔。

5中藥治療,應用荊芥方洗劑坐浴加肛塞痔瘡栓,荊芥方組成;荊芥,蛤-蟆草,馬齒莧,透骨草,蘇木各15克,防風,金銀花,連翹,苦蔘,槐角各12克,生川烏,生草烏各10克。適用於各類痔瘡患者。

肛裂治療創新

保守治療,0.2的硝酸甘油膏外用,硝酸甘油是一氧化氮供體,局部外敷可迅速降低肛管壓力,從而增加肛管血流灌注,改善微循環,促進局部裂口癒合。而且不損傷肛-門括約肌,患者可以自己操作,非常方便。 硝酸甘油軟膏對於急、慢性肛裂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94%的患者在第一次用藥後疼痛消失,84%的患者於4周內創口癒合。

2手術治療,挑出內括約肌的下三分之一至一半,在直視下切斷,效果好。

肛周膿腫及肛瘻的治療創新,

1手術治療採用肛隱窩探針找到內口不再採用由外口找內口,手術治癒率高,一次性的根治,這是省中醫院有別於其他醫院的地方,技術在國內處於前沿。

2直腸粘膜封閉內口,將外口和竇道切除,用直腸粘膜移植封閉內口,創傷小,癒合好不損傷括約肌。

3應有纖維蛋白膠封閉內口治療肛瘻,.應用抗生素溶液沖洗瘻管,使瘻管在注入纖維蛋白膠前處於無菌狀態.在用特殊的探針電凝去除肉芽組織後注入纖維蛋白膠抗生素混合液. 在注入纖維蛋白膠的同時指壓內口,在內口上覆蓋凡士林油沙條,簡單的縫合一針內口,或做前移的全厚直腸壁皮瓣,不損傷肛-門括約肌,不影響肛-門功能,操作簡單且沒有併發症。

直腸脱垂的治療創新

1注射治療,方法:將消痔靈注射於直腸粘膜下或直腸周圍一圈,分4~5處注射,每處注射4ml,總量20ml。注射途徑可經肛-門鏡在直視下將藥物注射到粘膜下層,使粘膜與肌層粘連;或經肛周皮膚,在直腸指診下做直腸周圍注射,使直腸與周圍粘連固定。

2手術治療,成人不完全脱垂或輕度完全脱垂,若括約肌張力正常或稍弱,可行類似三個母痔切除術或膠圈套扎治點狀結紮治療,也可行pph治療。

便祕的治療

便祕是指大便次數減少,或排出困難,也指糞便堅硬或排便不盡的感覺。分為器質性便祕與功能性便祕兩種。器質性便祕可由多種器質性病變引起,如結腸、直腸及肛-門病變;老年營養不良、全身衰竭、內分泌及代謝疾病等等均可引起便祕。功能性便祕則多由功能性疾病(如腸道易激綜合徵),濫用藥物及不良的飲食、排便、生活習慣所致。

[臨牀表現>便祕的主要表現是大便次數減少,間隔時間延長,或正常,但糞質乾燥,排出困難;或糞質不於,排出不暢。可伴見腹脹,腹痛,食慾減退,暖氣反胃等症。常可在左下腹捫及糞塊或痙攣之腸型。

[診斷>診斷一般根據病史及症狀即可確依。輔以便常規,胃腸x線,腸道內窺鏡等檢查,可以明確是功能性便祕還是器質性便祕。

[治療>1.西醫藥治療:此類藥物有些不宜久服,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選擇使用。

(1)潤濕劑:辛丁酯碘酸鈉,口服,日50—200mg.運用於糞便堅硬,排便無力,直腸疾患及術後患者。

(2)滑潤劑:石蠟油,15-30ml睡前服,適用於肛-門疾患所致大便乾結。

(3)刺激性瀉藥:酚酞,0.1—0.2g/次。蓖麻油,10~30ml/次。

(4)容量瀉劑:硫酸鎂:每次10~20g。適用於胃酸多並有便祕。60%乳果糖:10~30ml/次,3次/日,適於肝昏迷並有便祕者。

(5)栓劑及灌腸法:開塞露,每次1支,插入肛-門並藥液擠入直腸。温鹽水2000~3000ml,温500~1000ml,肥皂水(75ml加水至1000m1)灌腸。1830分頁

2.中醫藥治療

(1)熱祕:大便乾結,小便短赤,面紅心煩,或有身熱,口乾口臭,腹脹或痛,舌紅苔黃或黃燥,脈滑數。治法:清熱潤燥通便。方藥:麻仁15克、芍藥10克、枳實10克、大黃10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

(2)氣祕:排便困難,大便幹或不幹,伴暖氣頻作,胸脅痞滿,腹中脹痛,舌苔白,脈弦。治法:順氣行滯。方藥:沉香、木香、大黃各6克,實、檳榔、烏藥各9克。中成藥:開胸順氣丸。

(3)氣虛:大便祕而不結,雖有便意,臨廁努掙乏力,掙則汗出氣短,伴見神疲氣怯,肢倦懶言,舌淡苜白,脈弱。治法:益氣潤腸通便。方藥:黃芪30克、生白朮30克、陳皮10克、火麻仁10克、白蜜20克,氣虛明顯有可加黨蔘10克。中成藥:補中益氣丸。

(4)血虛:大便乾結,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健忘,脣舌色淡,脈細澀。治法:養血,潤燥,通便。方藥:當歸15克、生地15克、麻仁15克、枳殼10克、肉蓯蓉12克、大黃6克。中成藥:潤腸丸。

(5)陰虛:大便乾結如羊屎狀,伴形體削瘦,口于思飲,或有心悸,顴紅,失眠,眩暈,腰膝痠軟,舌紅少苜,脈細數。治法:滋陰潤腸。方藥:玄蔘10克、麥冬15克、生地24克、山藥20克、山茱萸12克、丹皮9克、茯苓9克、澤瀉9克、麻仁10克、玉竹10克、決明子12克、蜂蜜30克(衝)。

3手術治療,便祕手術治療一般都是指臨牀最多見的,各種原因引起的出口梗阻型排便困難. 只要患者主訴大便到了肛-門口就是排不出來,並且通過排糞造影等專業檢查予以證實,既可以針對病因進行便祕手術治療。在實施便祕手術治療時必須注意,出口梗阻型便祕病因較複雜,目前至少有下列病因被公認:直腸前突(直腸前突(rectocele,rc)的譯文是直腸膨出,即直腸前壁突出,亦稱直腸前膨出。為出口阻塞綜合徵之一。患者直腸陰-道隔薄弱直腸壁突入陰-道內,亦是排便困難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病多見於中老年女性,但近年來男性發病者也有報道。國內醫學界提出直腸前突排糞造影檢查,可分為三度:即輕度,前突深度為0.6~1.5cm;中度為1.6~3cm,重度≥3.1c)、直腸粘膜內脱垂、會陰下降綜合徵、恥骨直腸肌綜合徵、內括約肌失馳緩症、外括約肌失調綜合徵、盆底疝等。肛-門直腸周圍括約肌的因素,是導致出口梗阻型便祕的始動因素,並在整個病程中起主導作用,其他因素也可能在排便困難的症狀中,起到不同程度的次要作用。便祕手術治療的目的在於,在徹底解決肛周括約肌失弛緩這一主要矛盾的基礎上,同時對於直腸前突、直腸粘膜內脱垂等,也包括同局部炎症有關的諸多因素,通過綜合治療才可以達到治療的目的。綜合手術的基本手術方式有:內括約肌、恥骨直腸肌部分離斷鬆解術;直腸粘膜高位點狀注射術;直腸前突縫合加固術;直腸內外雙層注射術。我科現可開展實施直腸粘膜點狀注射、直腸外注射、直腸前突修補加固等綜合手術,最大限度地去除引起排便困難的病因,手術微創、安全、可靠、併發症少。 針對慢傳輸型排便障礙疾病,即大腸蠕動功能較差引起的排便困難,考慮到這類排便困難手術治療的創傷較大,目前比較成熟有效的`手術方式是:全結腸切除術或次全結腸切除術。

個人中醫學結 [篇3]

學習中醫學已有半載,總覺得這門學科有種朦朧美,博大精深。

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結合生活實際融深奧醫理於淺顯地生活常識當中。中醫基礎理論重於思辨、抽象、實踐性強,但弱於直觀、具體、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學習中,注意結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識及生活常識進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聯繫夏天長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頭或其他物體的表面所生苔蘚形狀為例,來理解滑膩之性狀,説明舌苔滑膩與水濕的關係,並由此理解濕性粘膩的致病特點。結合既往臨牀實踐,融抽象理論於常見病證之中。如人體皮膚受涼之後,可見惡寒、無汗,鼻塞流涕,胸悶咳嗽等感冒症狀,中醫給以宣肺解表藥物治療後,感冒痊癒。以此説明肺主宣發、開竅於鼻、在體合皮的醫學道理。

也發現這門學科跟中國古代哲學和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在其發展過程當中也不斷吸收外國文化,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的一些中草藥,大都原產地都不是中國,足以證明這一點。然而,提高中醫素質,中醫從業人員必須有過硬的基本功。要打好基本功應具備以下三個步驟:

中醫的臨牀工作分為識病、辨病、立法、處方、用藥五大環節,最終必須落實在方藥上。如果沒有精確的處方,絕對不會有好的療效。故中醫歷來視湯頭、脈訣、藥性賦為啟蒙“三件寶”。“湯頭”即“方歌”。中醫素以清代汪昂的《湯頭歌訣》為藍本,並以《醫方集解》輔行。要求“湯頭”必須熟背至信手拈來的地步,臨牀方可應用自如。“脈訣”是指脈學方面的歌訣。現以李時珍《瀕湖脈學》流行最廣,然李中梓《診家正眼》似乎更切實用,故云脈必“二李”。當然有精力多讀幾部更好。諸如:《四診抉微》、《脈訣匯辨》、《脈理求真》等。《藥性賦》是民間流傳多年且影響極大的入門讀物,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確實對初學用藥可具初步輪廓。儘管有些內容已不合時代的要求,但仍為廣大中醫所喜愛。除上述“三件寶”外,不可忽略的就是“鍼灸歌賦”。眾所周知,鍼灸是國粹,是中醫走向世界的“利器”。要想學好鍼灸,熟誦歌賦是必備的基本功。諸如:十四經循行、主病、穴位分寸歌、標幽賦、金針賦、通會指要賦、流注指微賦、勝玉歌、玉龍歌以及十二經子母補瀉、流注八法等方面的歌訣均應熟背如流。俗話説:“曲不離口,拳不離手”。以上第一步功夫,屬中醫的“背誦功”。

基礎功:學好古文、醫史及文獻

背誦功之後的第二步功,就是加強古文和醫史的學習。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華民族經過漫長的歷史,給後人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中醫文化,不愧是偉大的寶庫,等待後人去努力發掘。而這些文獻均是用古文寫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工夫,勢必很難理解。如文字的構成、詞彙的衍變、語法的差異及古代文學常識、古天文學知識等等均需有一定的瞭解,否則學習醫古文非常困難。

文言文學得好,猶如與古人相與對坐應答,能進行跨時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學好古文是打開中醫藥寶庫大門的鑰匙。故第二步功夫首先必須“學好古文”。

任何事情,任何學問都有一個發展過程。所以不管學什麼都必須瞭解本門的發展史。搞政治要學政史,搞文學要學文學史。當然中醫也不例外,也應學好醫學史。只有學好醫學史,才能瞭解各朝各代的名醫、名著及其學術觀點,也就是説要了解這些名醫名著是在何等歷史背景和客觀條件下形成的。同時也應瞭解前世名醫的奇聞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歲學醫,三十五歲就能臨證而成大家。葉天士十四歲學醫,先後師從十七人等。這對一箇中醫的學習和成長均有一定的啟發。然而今人視學史為多餘,似乎與臨證無關,實屬大謬。

學古文具備了讀古書的能力,學醫史明確了讀古書的取捨,在選書讀書過程中,自然不會陷入歧途。同時還要博覽歷代醫家的醫論、醫著、醫案,對歷代醫家的成果有一個框架性得了解,對學術理論的構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故第二步功夫為“基礎功”。

構架功:精讀古典醫籍

要想學好中醫,則必須精讀一些古典醫籍,如《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温病條辨》、《温熱經緯》、《神農本草經》、《醫學心悟》等。

《內經》、《難經》是中醫基礎的奠基。陰陽五行、髒象經絡、診法治則、五運六氣均需從《內經》、《難經》二經中探求。然《內經》中《靈樞》、《素問》各八十一篇,《難經》八十一難,共二百四十餘篇,要想快速通讀,談何容易?故初學者可選用明代李中梓的《內經知要》或近賢秦伯未的《內經知要淺解》為讀本,部分章句必須熟背。

《傷寒論》是六經辨證的典範;《金匱要略》辨臟腑經絡,是辨治雜病的基礎。《温病條辨》系統論述三焦辨證,與《傷寒論》相對而言,使“萬病診法實不出此一縱一橫之外”。(《温病條辨·凡例》)。《温熱經緯》以《內經》、仲景為經,以葉、薛、陳、餘諸家為緯。其中“葉香巖外感温熱篇”主要論述衞氣營血辨證系統,也應熟背。《神農本草經》是方藥學之祖,自然也是必讀之書。清代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可視為初學者較好的讀本。《醫學心悟》一般視為入門的啟蒙書,它是系統論述“八綱八法”之作,且書中載有很多療效高、實用性廣的方劑,如啟膈散、開噤散、半夏白朮天麻湯之類,皆臨牀習用之方。這些醫籍的精讀,可使中醫理論的框架構架起來。故第三步功夫為“構架功”。

如上所述,背誦功、基礎功、構架功為“真中醫”必須具備的三步功夫。在這三步功的基礎上,進而博覽羣書,淹通眾家之長,並廣泛吸取今人經驗,積極引進現代科學技術。古人云:“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早臨牀、多臨牀,從而培養和造就新一代的鐵桿“真中醫”。

漫漫岐黃路,吾將上下而求索。

個人中醫學結 [篇4]

轉眼畢業了半年了,這半年來,對中醫理論實踐的探索從未停止過。在繼承前輩經驗的路上又邁出堅實的一步。

現在的我,面對一個疾病不是手足無措,而是可以從容的應對解決。

以前我特別羨慕門老師,尤其他的功能五態學説,我特別想學,我覺得那是一種執簡御繁的好方法。可是畢竟我不是他的研究生,也不是什麼徒弟,僅僅作為一個愛好中醫,一心想發揚中醫的小孩子。人家是專車去醫院,我就搭公交去,雖然來回得兩小時,有時回來的路上就在車上睡着了,但是我沒有後悔過,想收穫就要付出。門老師對我不冷不熱的,後來聽説他給他的研究生專門講課,可惜我去不了。。。。。。

畢業的這半年,我在我們地方醫院認識了張主任,他沒有什麼技巧,也不擺架子,他崇尚經典,治病療效確切。在他的影響下,我踏踏實實的重温了經典,並聯系臨牀。在他的幫助下,我建立了一套屬於我自己的辯證思維。其實也不是我的,是仲景早已經暗示我們的,那就是六經八綱。現在我發現,其實功能五態沒那麼神祕了,反而我覺得它與六經八綱大同小異,而且它遠沒有仲景學術經典權威。

這就是今年最大的收穫了。明年繼續和張主任在臨牀上摸爬滾打,順便把鍼灸基本操作拿下。好久不寫,感覺很亂,就這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