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學”課題研究階段性小結

來源:文萃谷 2.18W

指縫很寬,時間太瘦,悄悄從指縫間溜走,這段時間裏,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經驗吧,將過去的時間彙集成一份優秀小結吧。那麼你有了解過小結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少教多學”課題研究階段性小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少教多學”課題研究階段性小結

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賦予了語文課堂教學新的活力,學生作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需要極力去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地實踐中得到發展。“少教”即啟發性地教、針對性地教、創造性地教和發展性地教;“多學”,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向深度學習、積極學習、獨立學習。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秉持“少教多學”的理念,可節約學習時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這能從根本上減輕教學負擔,提高教學效益。新課程把“教師即研究者”這一理念擺上了議事日程,促進了這一理念向現實的轉化。教師自己就是一個研究者。先學後教、少教多學使課堂教學活起來了,只有課堂活起來了,學生才有可能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在此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現並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而適當的幫助。

在傳統的教學中,“悶課”是較為普遍的現象,悶課的主要特徵是,課堂氣氛沉悶,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昏昏欲睡,課堂無歡聲笑語,無思想交鋒,思維呆滯,悶課的結果是摧毀學生的學習興趣,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抑制學生思維的發展。在“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專題開展之後,它與傳統的課堂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活”起來了,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呈現出了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思維空氣濃厚,情理交融,師生互動,興趣盎然且對本堂課的目標是否達成進行了較為具體的量化。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支架”,通過支架的支撐作用把學生的智力、情感水平提高到另一個新的發展水平。

我在教學中發現,差生中的絕大多數智力並不差,可見決定差生的'因素往往是非智力因素。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的因素,例如動機、興趣、情感、性格、意志、習慣等。因此在教學中,在啟迪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能力的同時,還必須把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融於教學之中,把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作為學科教學的目標之一。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一些做法。

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是在學習行為過程中實現的,一定的學習行為,重複多次就會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養成好的習慣會使人終生受益。而不良習慣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阻礙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只要學生想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會學”。要講究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變被動為主動。在教學中,重視加強數學學法指導,主要採取以下做法:

1、預習方法的指導。預習是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手、動腦、自己閲讀課文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閲讀和自學能力。課前要佈置預習提綱,讓學生先通讀課文,然後細讀理解大致內容,自定一些“劃”和批的記號,在課本上把關鍵句、重點詞劃出來,使他們養成邊讀邊劃的習慣。

2、培養學生在預習時知識“互聯”的能力。

學生在預習之前對所學過的每個知識點、每章節的內容加以綜合歸納,注意知識的新舊聯繫、知識的前後聯繫、知識的橫向聯繫,以提高預習的效果。

教學的生命在課堂。一堂課上得好不好,最終看學生的接受率高不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有沒有得到增強。因此,智慧的課堂並不是單一的“你講我聽”,而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開動腦筋,主動思考,這樣才能真正將知識內化為能力。總之,在搞好教學改革的同時,也要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預習習慣的培養,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本領,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素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