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活化思維的作文

來源:文萃谷 1.88W

新課標在總目標中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閲讀教學要在師生的對話裏、學生的質疑中、教師的點撥下活化思維,以達成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這一教學目標。下面結合三則案例談一下自己的一管之見。

有關活化思維的作文

1.精選話題,激活思維。

請看《半截蠟燭》中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絕密情報終於沒有暴露,情報站沒有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也得救了。同學們,是誰保住了祕密,保住了情報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兒傑奎琳。

師:有不同的觀點嗎?

(學生開始沉思)

生:我認為傑克也有功勞。

生:還有母親呢。

師:現在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是傑奎琳,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傑克、母親也功不可沒。同學們,要説服對方,就必須有充分的理由。想想,在哪裏?

(學生讀書、思考、討論)

生1:我認為最後的成功應該是全家人的貢獻。你想,兒子傑克在當時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樣從容,不就會引起敵人的懷疑嗎?

生2:還有媽媽呢,她也是表現得那樣鎮定,一開始是輕輕把蠟燭吹滅。

生3:還有,一開始媽媽從廚房取出了一盞油燈,這樣,後面小女兒傑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蠟燭。

師:大家前後聯繫起來思考,非常好。我覺得我們還可以想得更遠一點。

生:兩個孩子都還小,在敵人面前為什麼能這樣鎮定呢?我想,那是因為母親長期的影響形成的。

生:再説,把情報藏在蠟燭裏這個絕妙的主意本來就是母親想出來的。

師:同學們都説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沒有最後傑奎琳的靈活應變,後果不還是不堪設想嗎?能不能有一個恰當的説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傑奎琳。

生:全家人都為保住情報站作出了貢獻,小女兒傑奎琳起了關鍵作用。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新課標指導下的教學不是教師的一言堂,不是優等生的表演舞台,而是師生、生生、生本的對話過程。我們教師要善於恰當選擇對話的話題,讓學生在對話中,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感悟,發展思維。在這個片段中,教者選取了學生關注的一個對話切入點:到底是誰挽救了情報站?潛隱的兩種觀點被有效激活,引發了認知衝突,這就促使對話牢牢生長於學生內心的需要。這種對話表現出鮮明的多維度、多層次的豐富性。學生在説服對方的過程中,不斷跟文本親密接觸,尋求根據,與此同時,生生之間的碰撞、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有力地推動着對話的不斷深入,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2.質疑解疑,拓展思維。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思維的發展總是從問題開始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己提出問題,在讀文的過程中自己解決問題,對拓展學生的思維有很大的作用。

一位老師教學《天遊峯的掃路人》,在引導學生讀書、自主質疑、發展學生的思維上做得很好:

師:同學們,你們還有什麼問題嗎?

生1:老人伸出了七個指頭,説明老人有70歲了。後文説:30年後,我再來看您!30年後,老人不就100歲了嗎?老人能活到100歲嗎?

師:你真善於思考問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老人真的能活到100歲嗎?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生2:這是作者美好的'祝願。

生3:作者相信老人一定能活到100歲。

生4:老人説:30年後,我照樣請您喝茶!可見老人是非常自信的。

師:老人為什麼肯定能活到100歲呢?

生5:老人始終保持着良好的心態,對世界充滿着熱情。

師:是呀,老人不僅愛天遊峯,還愛世界,愛人生,歸根結底就是課文結尾所説的自信、豁達、開朗。

學生通過讀書,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老人能活到100歲嗎?學生經過討論,感受到這是作者的美好祝願,更是老人的自信。進一步探究老人為什麼肯定能活到100歲呢?從而探究出了老人的精神世界自信、豁達、開朗,學生在質疑探究中達到了教學的目標,拓展了思維。

3.巧撥妙點,深化思維。

在閲讀教學中,教師的精妙點撥,能夠讓學生經歷山重水複後見到柳暗花明,產生撥雲見霧之感,對於深化學生的思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蘇教版《聶將軍與小姑娘》中,第四、第五自然段講了聶將軍設法將兩個日本孤女送往日軍駐地。下面的教學片段,教師在學生無疑處激疑,巧撥妙點,發展學生的思維。

師:聶將軍為什麼要把她們送往日軍駐地呢?

生:激烈的戰事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為了保證兩個孩子的安全,聶將軍決定把她們送到石家莊的日軍指揮部去。

(為了保證兩個孩子的安全,這對於每個學生來説,是顯而易見的。此時,教師巧妙點撥,讓學生在無疑處生疑。)

師:難道聶將軍這裏不安全嗎?

(學生展開了討論)

生1:聶將軍這裏是不安全的,從激烈的戰事不知何時才能結束,我們知道這裏是不安全的。

生2:在激烈的戰事中,在漫天的炮火中,八路軍隨時都面臨着生命的威脅,哪有安全?

生3:而且,這戰事不知何時才能結束,我們知道抗日戰爭整整進行了八年之久。

生4:聶將軍不僅要保證兩個孤女的人身安全,還考慮到要維護兩個孤女心靈的安寧,她們兩個已經夠不幸了,不能讓戰爭在她們心靈留下陰影。

師: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可是聶榮臻將軍恩怨分明,為救日本孤女,竟想得如此周全解救孩子,照顧孩子,送回孩子,確實是至仁至義、有始有終。

聶將軍決定把兩個孤女送回日軍指揮部,考慮的就是兩個孩子的安全,這很容易理解,表面上來看也沒有什麼疑問。教師巧妙地點撥,在無疑處生疑:難道聶將軍這裏不安全嗎?引導學生聯繫前文,感受聶榮臻、八路軍和中國人民的慈善心腸、寬厚襟懷。再以既然是安全的,為什麼還要送往指揮部呢?一問,使學生感受到聶將軍的至仁至義、有始有終。教學在教師的巧撥妙點中引向深入,走向生成,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深化。

閲讀教學有了思維的參與和活化,才使得閲讀教學擁有了脊樑,並且生成了無窮的魅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