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學與生活作文3篇

來源:文萃谷 3.18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與生活作文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科學與生活作文3篇

科學與生活作文 篇1

人文。《尚書》上説過:“文明以止,人文也。”也就是説,人文是文明的基礎,是有關於人類心靈與道德的為人之本。尤肯達修女所展現的就是一種人文情懷,因為她的內心充滿了善良的訴説,她用自己的話語詮釋着那一份對於人類的源於心靈深處的質樸的愛。

科學。科學是造福人類的,隨着生產力的進步,它漸漸貼近並引領我們的生活,它促進了硬性的文化。自歐洲的文藝復興使得科學精神得到解放以來,它一直鼓舞着人們擺脱傳統觀念。航天專家話語裏所傳達出的`正是對創新,對未來想往的科學精神。

闡述完我對二者定義的理解,我想接着説我對這兩者關係的一些看法。

我們先來想象這樣一個畫面。在很多年前的一個貧民窟,人們基本的生活根本無法保障。然而城市裏的人為了給更多的人普及一些科學技術,想着把城市裏先進的科學儀器引到貧民窟,然而事實卻讓他們大失所望:貧苦的百姓連基本生活都安頓不好,哪裏來的心思去買這些他們聞所未聞,解決不了生計問題的東西呢。這裏所體現的,是以民生與人文為生存基礎。對於不具備一定生活條件的那些弱者而言,也許人文情懷的救濟,遠比科學精神帶來的讓他們遙不可及的“造福”,來得更實在也更温暖。

不錯,很多人説人文精神會反哺科學,科學會反哺人文精神,兩者齊頭並進是最好的結果。然而我們應該從上面一種場景中明白,齊頭並進也是需要條件的,若生活的水平實在達不到,那硬性的、過於超前的科學精神我們自然用不到,否則只是紙上談兵,虛無縹緲。在這種情況下,救濟弱者的人文情懷就成了本根。等到有了一定積澱,也就像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一樣,科學才能給予我們更實在的用途。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在文藝復興時期也開始有了正式意義上的“黃金般的聯姻”。

同時我們在理解人文科學關係的時候,不要忘了忽略工業社會以後的故事。似乎那時,科學文化被推向片面的極端而成為人類唯一的文化形式。這萬萬是不可的。其一,只有科學技術文化,而沒有人文文化,只掌握高科技而沒人性,這可就糟了,社會很可能面臨倒退趨勢。其二,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人文文化事關民族凝聚力,光有科學精神,是擰不成一段牢靠的繩的。所以在科學日益繁盛之時,我們不能忘了我們的根,不能丟了我們心底的東西,我們恰恰是要用它去與科學相互促進,共同迸發。

以上,是我認為的人文與科學的關係:人文在社會發展未到一定層次時,是需要起引領作用的;待社會生產力進步,科學不斷髮展之時,不忘掉我們的根,才能使科學與人文兩匹“馬”共同啟程。

兩者的脈絡梳理清了,便是“生活”二字出場的時候了。其實我一直在思考生活二字的真正定義,今天我又給了自己一個新的答案:人文與科學相結合的文化。正如上文分析兩個名詞的概念時我所寫的,人文是心靈與道德的軟件文化,那麼科學就是我們去適應生存所不可或缺的硬件文化。有硬件,有軟件,二者組成並美麗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人類的生活一步步走來的歷程,也正是檢驗兩種文化的試金石,使科技和人文在世界觀上互補,在精神上融通。試金,才能更好的鑄金。由此看來,生活與二者自然是作用與反作用的相互施力了。

以上,就個人觀點,從人文與科學的定義入手,逐步引伸到兩者間的關係,最後説明

科學與生活作文 篇2

科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也有科學的影子。就連科學課上的課程也與我們事事相關。

先來隨我看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尼龍塔扣,即威鈎,就是一位工程師在散步後,發現並觀察沾在自己和狗身上的鬼針草後,長時間研究發明的。

咱們在科學課上學過的磁鐵異性相吸,你還記得嗎?看起來似乎沒有任何用處,但武漢吳家山的一位大姐姐,六年級的時候,因為濕手拿香皂很不方便,就利用這個原理,反覆試驗,設計了利於攜拿的防滑香皂,還因此獲得了國家專利呢。

對於學習科學,有同學心存抱怨,覺得並不實用,我之前也是這麼想的',可是看了這個姐姐的故事,我發現,科學的妙用並不禁錮在某一地方,它可以由一個知識點,到達很多地方,哪怕只是做果凍,你也可以想想自制果凍用的瓊脂是用動物做的,還是植物做的。生活中總是有科學。

在未來,科學可能用的更廣,大到火箭飛機,小到某把智能椅子,點點滴滴,無處不在。所以我們都要努力鑽研,發憤學習,在新時代的科技創新人員中,説不定就有你呢!

科學與生活作文 篇3

其實,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如為什麼花盆底下有小洞,為什麼會下雨、打雷,為什麼皮球能彈起來等等……

我在一次看電視時,無心看到了人在走路時一般會出現左傾現象,這是真的嗎?我的心中接二連三地出了一大推不解的問號,在強烈好奇心的`追問下,我終於忍不住了,開始了第一個小實驗。

我走到一個牆角下,又後退了幾步,在確定了是直線之後,我閉上了眼睛,小心地走了起來,只聽“咚!”的一聲,我被驚得一睜眼,見自己撞在了牆角偏左邊的位置。真奇怪!我怎麼會走偏呢?我有一點不解,但又不服。在再三的考慮下,我打算再來走一次。於是,我又後退了一段,又閉上了眼睛。這一次,我可警覺了一點,可不想再撞到了牆上了。大約快到了,我睜開了眼睛,啊!奇怪了,這不可能是巧合!

真的會有“左傾現象”嗎?我在書攤裏扒來扒去,終於在《十萬個為什麼》中找到了答案。原來,這叫生理上的“左傾現象”。書上説,一般人使用右腿比左腿多。所以右腿比左腿發達,這樣子右腿比左腿邁出的步子大。如果缺乏眼睛和大腦控制,人就會不知不覺地聽憑兩腳邁步,於是就發生了生理上的“左傾現象”。如果行走的路線長,就會使自己行走時變成了兜圈子。

原來,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總要讓你去發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