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國甲卷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精選10篇)

來源:文萃谷 2.15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全國甲卷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2年全國甲卷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精選10篇)

【備註】2022全國甲卷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將於6月7日語文大學聯考考試結束後公佈,以下內容為2021全國甲卷大學聯考滿分作文,我們及時更新2022全國甲卷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內容!以供大家參考。

【作文題目】

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2021年)

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曆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澱》《紅巖》,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誌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的未來將融匯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請結合材料,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參考範文:欲有為

很多人都想做個有為的人,因為“有為”能體現一個人做人做事的成果,也最能讓自己的努力被他人看到。“有為”,是一個人應該努力達到的一種為國為民奮鬥的境界。而行可為之事,則是有為的必然要求。

什麼是可為?可為、是法律與道德所允許做的事,是在社會和人們認知下正常人可以做的事。有為之人、是被大多數人認可的人,是對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的人。可為能糾正錯誤的認知,讓有為的定義變得正確,讓社會對有為的認知變成積極向上的認知。如果社會大環境對於可為之事沒有準確的定義,那就不會有“有為”。

可為,還能改變過去腐朽的文化思想、推動有為的出現與發展。錯誤的文化思想會阻礙有為之人的出現和發展、所以我們一定要去改變、剔除它們,讓有為的出現與發展更順利。

可為,為有為提供了基本規範。無論怎樣,有為都不會超出可為的範圍,它們的關係就像地球與太陽,有為之人不會做出超過可為的事。但在可為中,有為是可以無限延伸的。

可為,是有為的基礎,而有為是可為的發展與進階。有為的人會盡最大的努力,把可為之事做好。

就像雷鋒,他一生做過非常多的好事,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他都將善良灑向人間,用笑容去面對生活,他是青年的楷模,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再看中國的科學家們,他們可以在三年內用算盤“打”出原子彈,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飛機、坦克,他們在可為中,用自己的知識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即使要隱姓埋名,即使長期無法與家人在一起,也不後悔。再看當代的中國青年,無論是駐守邊防的戰士,還是奔走在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在國家需要他們時,他們都選擇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為國家效力。這樣的有為之人,不正是在勇擔重任,盡力做好可為之事嗎?可為與有為的關係,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説清的,但要記住“可為”中可以“有為”。可為是有為的創新,能讓有為之花開在可為的田野裏,讓笑容常駐於每個人的臉上。

參考範文:心向作為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征程,帶領中國人民走進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在大有可為的時代如何有所作為?答曰:“心向作為。”

“心向作為者”,引時代之潮流,擔國家之重任,燃青春之星火,照前路之通達。百年前,陳獨秀和李大釗地跨南北而相約建黨,同為青年,陳李二人之約可稱佳話。在秩序混亂、亟待和平統一的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已成不可阻擋之勢,有為者敢為天下先,不畏流言蜚語,不懼列強頑寇與時局的黑暗,為生民立命,為百姓謀安定與和平。看往昔,魯迅先生棄醫從文,以筆為槍,以尖鋭的文章改變了國民之思想,激發了全民族的覺醒與崛起。視如今,國人未辜負魯迅先生的期望—科學工作者們刻苦鑽研,攻堅克難,創造了“嫦娥號”飛天、“蛟龍號”入水、“天問一號”着陸火星等許多驚人的奇蹟;一代又一代護林人讓塞罕壩變綠洲……心向作為者,舉精神之旗幟,領事業之進步,引科技之發展,助國家之富強。

或問:“孰能有為?”答曰:“欣向有為。”

“欣向有為者”,不言利益,不念安危加身,腳踏實地去做,“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中國科學家們不因蘇聯撤走專家而一蹶不振,而是埋頭苦幹,攻堅克難,將數十載青春與光陰交付於神聖而偉大的國防事業當中,用最短的時間為中國研製出了強大的國防戰略武器;袁隆平院士歷經艱辛與坎坷,帶領團隊嘗試上千種稻型而終得“野敗”,他們研究的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民的温飽問題,還為全世界的糧食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心向作為”與“欣向有為”缺一不可,彼此相承。如今,正值建黨百年之際,中國有無數“作為者”與“有為者”競相奔赴於時代的舞台,向世人展現了新時代的中國奮鬥者的風采。

黨旗飄飄,前路迢迢,紅船精神,永不褪色。今日中國的宏偉終將成為厚重的歷史,來日中國的篇章將待我輩撰寫。親愛的朋友們,讓我們心向作為,不忘初心,堅定理想,敢為人先,欣向有為,共創美好未來。

參考範文:以“可為”作舟

青年的發展與國家、民族未來的發展緊密相關。要想做一個“有為”的青年,自然離不開“可為”的時代。

“可為”的時代,造就了“有為”的人才。古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智慧,其實也是他們“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無奈之舉。生不逢時,自然壯志難酬,才有了屈原自沉汨羅江、“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時代悲歌,才有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吶喊……而今,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中國人的血液和靈魂,給了我們“可為”的勇氣和力量。這個大有“可為”的時代,造就了一大批“有為”的傑出人才。吳文俊、黃旭華、于敏、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巨匠,彭士祿、張桂梅、黃文秀等時代楷模,哪一位不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了自己在這個“有為”時代的精彩?

在“可為”的時代,我們應做“有為”青年。生在這個大有“可為”的新時代,我們是幸運的,要擔起的責任也是重大的。在這個欣欣向榮的時代,我們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小而言之,做“有為”青年,是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讓生命綻放光彩;大而言之,做“有為”青年,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然而,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些人想通過“躺平”來抵制“內卷”,寧做“佛系"人,也不相信自己能夠靠聰明的大腦和勤奮的雙手成就一番事業。但是,僅靠想天尤人豈能“封狼居胥”?僅靠坐而論道豈能“上九天梳月"?空談之聲再澎湃,又豈能敵過在荒漠風沙中築起綠色屏障的賽罕壩人的堅守之心?空談之聲再激昂,又豈能敵過為國家科研事業默默貢獻的科學家矢志不渝的報國之心?以“可為”作舟,揚“有為”之帆。“可為”的時代,造就了“有為”的人才,卻不等於只要生活在這大有“可為”的時代,我們就能成為“有為”之才。我們不僅要有成為“有為“青年的決心和勇氣,還要有把理想付諸實踐的行動力,勇敢地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迎難而上,在“可為”的新時代中大有作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韶華易逝,青春難再,讓我們一起搭乘“可為”這艘時代的巨輪,揚起“有為”的風帆,乘風破浪、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參考範文:時代正“可為”人生當“有為”

時代正“可為”人生當“有為”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國度,人生當有為。“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

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林則徐、鄧世昌等愛國英雄,李大釗、張自忠、方誌敏、夏明翰、楊靖宇等革命烈士,黃旭華、袁隆平、屠呦呦、鍾南山、黃大年等時代楷模……他們,哪一位不是以天下為公?他們,都在不同的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豐富了民族精神的內涵。他們的愛國之情,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生活在這樣的國度裏,我們應該跟隨先輩的腳步,牢記先輩的初心,在新時代書寫自己“有為”的人生篇章。

這是一個奮鬥的時代,人生需有為。如今,新時代鼓勵萬眾創新,號召大眾創業,大力發展新經濟。各行各業的人才奮鬥在各自的崗位上,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們,如大勇不懼的徐立平、大術無極的盧仁峯、大巧破難的周平紅、大藝法古的孟劍鋒等,他們默默堅守,孜孜以求,在平凡的崗位上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以匠心報國。

生活在這個奮鬥的時代,我們當勇立潮頭,像雷鋒那樣奮發向上、勇於擔當,“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人生需有為,方能不負青春,不負新時代。

這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人生須有為。當下,有些人被“精緻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矇蔽了雙眼,受“躺平”“佛系”“喪”等思想影響而變得消極頹廢。我們有“把重病患者都送到我這裏來”的鐘南山,有懷揣“禾下乘涼夢”的袁隆平,有無數個像他們一樣努力拼搏的平凡的奮鬥者,你又何必悲歎生不逢時難有為呢?在這個人人自強的新時代,在這個離中國夢更近的新時代,我們又豈能虛度光陰,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我們吟誦着《沁園春·雪》,讀着《荷花澱》《紅巖》,明白了“苟利國家生死以”的道理,堅定了“為人民服務”的人生信條。人生須有為,方能讓我們的生命綻放異彩。

心中有了“可為”的信仰,腳下才會有“有為”的無窮力量。我們的未來將融匯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因為時代正“可為”,人生當“有為”。

參考範文:紅色基因最“有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有人説,現在不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早已是“主人”了,當然不需要“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對於這種貪圖安逸的思想,古人早就給予過世人警告,如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歐陽修的“逸豫可以亡身”……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無數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用鮮血和汗水孕育的紅色基因,在代代傳承中早已融入我們的身體。

紅色基因最“有為”。先輩們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用鮮血和汗水凝聚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紅旗渠精神等,內涵豐富,包括了敢為人先、勇創新路的首創精神,自力更生、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老黃牛”精神,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紅色基因,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最好詮釋,它將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新境界,它能給予我們精神上的滋養和激勵。有了它,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因此,紅色基因最“有為”。

傳承了最“有為”的紅色基因,是否就能成為“有為”青年呢?人們常説“亂世出英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否還有機會像當年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那樣大有“可為”?時代青年更“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讓我們大有“可為”。一方面,中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還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要想達到真正的富強、民主、文明,我們仍需要加倍努力,積極奮鬥;另一方面,中國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其他國家的密切關注,一些國家杯弓蛇影並使出了各種手段,而中國國內也有一小撮人疑似附和國外相關勢力,通過違法行為表達訴求。面對如此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豈可置身事外?

在大有“可為”的時代,我們應該積極投身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項光榮而艱鉅的事業中,傳承紅色基因,樹立報國之志,肩負歷史使命,勇擔時代重任,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實現中國夢添磚加瓦,爭做新時代的“有為”青年。

參考範文:人有不為也

在電視劇《覺醒年代》中,我們看到了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等中國共產黨人的成長曆程。他們有愛國情懷,有歷史擔當,有“敢為天下先”的志向;他們是探索之人,是播撒革命火種之人。他們擔負着發動民眾、推翻反動統治、建立獨立自主的國家、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

這些革命先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認定社會主義在中國大有可為,用實踐證明了社會主義沒有欺騙中國,中國沒有辜負社會主義。在這些革命先覺中,最讓我敬佩的是陳延年,他是“可為與有為”的踐行者,是我心目中永垂不朽的英雄。

在《覺醒年代》中,陳延年決心要靠自己,不僅不願接受父親陳獨秀的接濟,也拒絕了祖母等人的接濟,自己在外謀生,半工半讀,之後赴法勤工儉學。這基本符合真實歷史中的陳延年的經歷。歷史上,在1915年,陳獨秀把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接到上海讀書,但很快兄弟倆搬了出來,白天打工,晚上讀法語學校。1917年,兄弟倆雙雙考入震旦大學。1919年下半年,陳延年和弟弟拒絕了父親讓他們去俄國留學的提議,決計到法國勤工儉學,得到他人的幫助後,他們終於成行。在留法期間、陳延年積極學習理論,研究、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後來他的思想從對無政府主義的不滿發展到徹底拋棄無政府主義,因為殘酷的現實提醒他,無政府主義不可為。之後他認定馬克思主義可為,可救中國人民於水火,便毅然走上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光明大道。

陳延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積極組織工人運動,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1927年,陳延年被國民黨軍警逮捕,囚禁於龍華監獄,敵人對他用盡酷刑都無法從他這裏得到任何情報。沒多久後,他英勇就義。

孟子説:“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這句話大概是説,一個人要有所選擇而行事,捨棄不重要之事才能成就根本要事。陳延年就是這樣的人,他用年輕的生命實踐了自己的諾言,他是中國青年的楷模,他對黨忠誠、勇敢頑強、不畏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勇往直前。在新時代的新徵程中,有先覺的不朽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更加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我們要向陳延年等革命先輩學習,辨析清楚何為可為,何為不可為,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樹立遠大理想,擔當時代重任,練就過硬本領,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成為真正的有為青年!

參考範文:有為青年正當時

中國共產黨從嘉興一艘紅船艱難揚帆起航,以李大釗、方誌敏、焦裕祿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歷經苦難,終使中國從過去的一窮二白、積貧積弱走到今日的百業興旺、繁榮富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每個時代都“可為”,每個時代都需敢為、有為的青年發憤圖強。

何為“可為”?往昔崢嶸歲月裏,無數革命志士、拓荒勇士給出了他們的答案。國難當頭,百姓生靈塗炭,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為變法維新大業而不畏犧牲、視死如歸;政權腐朽,國民麻木,魯迅高呼“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於是以筆為槍,永不休戰;科技式微,國力薄弱,因為“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所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錢學森毅然回國,將自己的青春與熱血灑在荒無人煙的羅布泊,在祖國的上空升起震驚世界的蘑菇雲。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敢作敢為,令人敬佩,成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學習的榜樣。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要順應時勢,敢作敢為,讓自己的青春綻放獨特的光彩。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踏着先輩們指明的道路、我輩更應披荊斬棘、繼往開來。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國從不缺為國家做貢獻的人。新時代下,在廣闊的農村,你會看到秦玥飛等青年的身影,他們腳踩黃土、俯首躬行,用汗水和熱愛將陽光灑向大地,在荊棘和貧窮中拓荒。在沒有硝煙卻依舊充滿危險的抗疫一線,你會看見像甘如意、陶麗圓等一大批年輕的逆行者,以一襲白衣扛起了如山的重任。不管是扶貧幹部還是醫護人員,他們都懷着“可為必當有為”的鬥志,明知前方困難重重,卻不顧一切迎難而上,或為謀取民生福祉,或為守護患者的身體健康。沒有人不怕困難,但敢做有為的堅毅賦予他們對抗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生活在大有可為的時代,我輩青年更應胸懷壯志,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在時代洪流中劈波斬浪,乘風而行,做有為青年,青春方能自成芳華。

參考範文:在大有可為的時代

可為,即大有可為的時代;有為,即有所作為。願當代青年人都能在大有可為的時代背景下,做有為之人,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百年曆程,其取得的每一個成就,都是以有為精神不懈奮鬥的結果。抗日戰爭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改革開放的成功推進、新冠疫情的有效防控、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黨在亟須有為的時代,以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奮鬥的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如今,我們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和良好的生活環境,科學技術不斷髮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邁進了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如此大好時代,中華青年怎能無為?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有為呢?

欲成大器,必立大志。青年要做到有為,心中就要有成就一番事業的志氣。陳獨秀的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從小便立志要為正處於列強壓迫下苟延殘喘的中國帶來希望的曙光,做有為的中國新青年。他們用滿腔的愛國情激勵我們,要想為祖國繁榮做貢獻,必定要在青年時期立下有為之志。

新一代青年人,不僅要立可為之志,還要刻苦學習,磨鍊自己。正如周恩來總理在那個戰火四起的年代,立志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後赴國外留學、通讀政論和各國有關制度和思想的書籍、即使是在革命鬥爭中。仍克服艱難險阻、勤學不輟,為新中國的成立與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青年要想成為中國的脊樑,就要用知識武裝自己,不懼困境,不斷地提升自我。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求我們承擔起民族的希望、國家的使命。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期間、舉國支援武漢、為武漢人民加油。在戰疫前線、後勤防線處處可見青年人的身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我們要時刻關注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做一個真正有利於國家,有利於人民,在可為中有為的新時代青年。願當代青年人都能在大有可為的時代背景下,做有為之人,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參考範文:青年有為

一粒微塵有自己的微光、是因為它身處璀璨星河之中:一滴水珠有自己的力量,是因為它身處遼闊海洋之中;一位青年可以發光發熱,有所作為、是因為他身處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也許個人的聲音微不足道、但將“祖國有我”的心聲匯聚起來,卻響徹天地。

我們還記得,2021年3月18日,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在美舉行。會議伊始,美方在先致開場白嚴重超時後、又對中方的內外政策進行無理的攻擊指責,挑起爭端。但今日之中國不會再重蹈歷史的覆轍,楊潔篪義正詞嚴地指出,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説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光陰流轉,從屈辱簽約到據理力爭,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真正在我們眼前鋪展開來。

隨着《辛丑條約》簽訂現場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場景的對比圖在網絡刷屏,你在心潮澎湃的同時是否會感歎個人力量微薄,無法站在台前為國效力?不,朋友們,不是這樣的。艾青曾寫道:“無數的微塵彙集成一片光明……然後迸發出璀璨的光。”回顧百年中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在那個黑暗屈辱的年代,李大釗、夏明翰等革命烈士勇敢無畏,為救亡圖存發出呼喊: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雷鋒、焦裕祿等時代楷模甘於奉獻,為國家富強拼盡全力。雖然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但千千萬萬個人團結起來,便能匯聚成如洶湧浪潮般的巨大力量。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青年有為,則中華可為。仍記得當年簽訂《辛丑條約》時,面對種種不平等條款,我們沒有任何談判籌碼,只有被迫接受,但“青年有為,則中華可為”的信念,讓詹天佑、梅貽琦、趙元任等人在留學後堅決迴歸祖國;仍記得當年研製“兩彈一星”時,我們被“卡脖子”封鎖資源,也正是“青年有為,則中華可為”的信念讓錢學森、鄧稼先、于敏等人潛心研製,攻克技術難題,最終創造了奇蹟。力量並不是衡量國家強盛的天平上唯一的砝碼,有堅毅的心志,有堅實的底氣,有堅定的信念,才是一個國家騰飛最充足的動力。無論是歷史上振興中華的功勛者,還是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上義斥美方的外交官,抑或是現實中潛心學習的你我他,都堅信“青年有為,則中華可為”,這種堅定的信念也許無法在此刻讓你發光,卻足以在荊天棘地中為你開道,讓你不枉此行。

  參考範文:處可為之世,做有為之人

我們身處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發展而出。我們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應該為這個時代做出自己的貢獻。但是,身處可為之世就一定能成為有為之人嗎?在可為與有為之間,我們還需要怎樣的努力?

從可為到有為,我們需要理想和信念。

理想是我們前進的目標,為我們指明方向;信念堅定我們的內心,幫助我們始終保持航向,不因沿途的紛擾而迷路。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的革命運動中,他是黨的重要領導者。他開創的偉大事業和留下的思想遺產永遠不可磨滅,他播撒的革命種子已經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李大釗同志光輝的一生,正是因為其具有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在苦難與死亡來臨時,才能毫不畏懼,坦然面對。可見,理想信念之於偉人的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復興偉大的中華民族為己任,奮勇精進,處可為之世,做有為之人。

從可為到有為,我們需要奉獻精神。

要建設偉大的祖國,復興中華民族,我們青年人應該學習老一輩革命家,踏實苦幹,奉獻自我,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時代楷模南仁東,在23年時間裏,從壯年走到暮年,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項目。“雖然南老師沒有能等到它產出科學成果的那一天、沒有能等到他應得的榮譽、獎勵,但我想他離去的時候心裏一定非常清楚,他畢生的事業已經成功了。”如果南仁東沒有獻身祖國科學的奉獻精神,沒有為祖國科學研究奉獻一切的偉大情操,我們怎麼會擁有洞徹宇宙的天眼?擁有奉獻精神,才能處可為之世,做有為之人。

從可為到有為,我們需要創新實踐。

前人為我們踩出了小路,我們要開拓進取,把小路拓寬為陽光大路;我們更要創新實踐,走出前人沒有走過的新路。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2020年11月24日,中國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預定區域安全着陸。我們之所以能一次次從無到有,從落後到趕超,正是因為不斷實踐,不斷創新。只有不斷的創新實踐,才能讓我們處可為之世,做有為之人。

作文結尾寫作技巧:

1、自然結束

在把內容表達完了之後,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設計藴意深刻的哲理語句,這樣的結尾稱為“自然結束法”。它完全避免了畫蛇添足、無病呻吟的毛病,顯得單純明快、樸素無華。但講究“自然”並不意味着隨心所欲,馬虎草率,而是順着文思發展的自然趨勢結束全文。

2、畫龍點睛

這種結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結束時,以全文的內容為依託,運用簡潔的語言,把主題思想明確地表達出來,或者在全文即將煞尾時,把寫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這種結尾方法又稱“卒章顯志法”。有時,用來總結全文的還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詩句,這樣的結尾更是言簡意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抒情議論

用抒情議論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夠表達作者心中的情緒,激起讀者情感的波瀾,引起讀者的共鳴,有着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抒情議論式結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採取這種方式結尾比較自由,好的“抒情議論式”結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充足感。

4、首尾呼應

結尾與開頭相呼應,寫出既呼應開頭又不簡單重複的語句這種結尾方式是各類文章極常見的收束方法。這種收束方法能喚起讀者心理上的美感,產生一種首尾呼應,渾然一體的感覺。

5、點化主題

有些記敍文的結尾,同時要提示讀者注意瞭解文章的主題,但是作者不是用邏輯思維的方式直截了當表述出來,而是用比喻、象徵等形象化的方式加以暗示,給讀者留下一片想象的餘地,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悟,產生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6、描寫結尾

以人物描寫或景物描寫結尾,往往會在樸實中渲染一種或恬淡、或哀傷、或明麗、或迷濛的意境,表現出一種詩情畫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