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談讀書作文彙編八篇

來源:文萃谷 3.18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談讀書作文8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談讀書作文彙編八篇

談讀書作文 篇1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我們讀書為了什麼?為了考試?不,讀書是為了讓我們增長知識,給我們未來的美好生活,給我們報效祖國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不吃讀書苦,便吃生活苦。學習、讀書是辛苦,但這是在你認真讀的前提下,我們也要在辛苦中尋找樂趣,當你認真讀完一本書,與別人説起時頭頭是道,別人投來那佩服的眼光,便會讓你感到別人所體會不到的樂趣。

“讀書”,讀書,此“讀”非彼“讀”。所謂讀書是要我們讀出聲來,背一背好詞好句,思考書中的哲理,及時寫下批註感悟,聯想自己的實際經歷再讀一遍。這樣,才能把一篇文章、一本書真正地“吃”透。

知道了方法,不會運用也是白搭。“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得好,受用一生,讀得不好,不如不讀,還浪費時間。學習書中的好的方面,去利用它,將書上的知識化為自己的知識,對我們各個方面都有好處。等到你真的能做到每一條學習方法,將這些方法爛熟於心,你便會愛上讀書,便可以做到手不釋卷、廢寢忘食,便會贊同毛主席曾説過的一句話“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我們都知道,只要是經過毛主席手的書,上面會密密麻麻批滿了文字,全是讀書時感悟與心得體會

我們如果能運用這種方法讀每一篇文章,讀得多了,“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神通。”也不是難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思鄉時,有文化之人會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沒有讀過書的人只會不停念道:“我好想家!”當你書讀得多了以後,就連你的言行舉止也會讓人感到你是一個有文化的、有修養的人。當你無聊時,便可以用讀書來充實你的生活,享受讀書的人可以用讀書減少自己的壓力,將讀書視為一種“解壓”,這種解壓方式還可以讓你的大腦保持活躍,總而言之是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書籍是全人類知識的總結。”我們可以在讀書中瞭解歷史,我們也可以在讀書中欣賞經典,更可以從讀書中得到啟發和感悟。人類的知識精華,全都記錄到了書中而流傳千古,有了繼承,才有了更好的發展和創新!

談讀書作文 篇2

我可能是個乖孩子。你看那古人匡衡鑿壁偷光,熬夜讀書;你看那季羨林教授兒時鑽在米缸裏讀書,害得家人找不到;你看那夜晚點着煤油燈讀書的高爾基,給自己惹了一鼻子的灰……

我不應該問是什麼讓古今中外的人如此着迷,因為這個問題太好回答,但我還是要問,為什麼書有如此之大的魔力,可以將人牢牢吸引,為之痴迷?

要搞懂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説説書是什麼。在發明了造紙術後,人們對書的理解越來越趨向於現代意義上的書籍。然而,表面上看,一本薄薄的書貌似沒什麼實際用途,不過稍厚一些的書或許可以用來當磚頭蓋房。你可能會笑我“嘿,兄弟!別傻了,書怎會有燒出的磚堅硬呢?”你説得對,書這件東西,不能讓你冬有避寒之所,夏有納涼之處,頂不了一日三餐,抗不過風霜雨雪,那為什麼人們得到書還如獲至寶呢?這時,你可以找出《中國古代建築史》,在這本書中,你不僅能知道房屋建築的基本內容,還能知道從古到今建築背後的經濟、政治背景,你可以通過書上的知識掌握建造房屋的一切本領。可以説,在這裏,書是立柱,是房椽,是斗拱,是榫卯,是精美的琉璃,是大器的漢白玉浮雕,是秀麗江南的青磚黛瓦,是雄偉壯觀的飛檐翹角。這樣,書的價值可不等價於一塊土磚了吧!

書之所以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零零碎碎,是因為它有自己豐滿的形象特點。他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你可以回到三國欽佩英雄人物的忠肝義膽,也可以向愛因斯坦請教《相對論》的深奧知識。它是質樸的,也是浪漫的。你可以和汪國真一起朗讀《熱愛生命》,也可以和李白一起領略蜀道之難。它是温暖的,也是刺痛人心的。你可以安靜地和畢淑敏“與這世界温暖相擁”,也可以和莎翁為哈姆萊特的結局悲哀。總而言之,書是一位寬宏而包容、仁慈而善良的人生益友。

雖説書是位人生益友,但“你以為我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至於為什麼要交這個人生益友,來聽我為你詳談。周恩來總理在青年時就曾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他勤奮讀書,努力讓日後的中國像那句話一樣:“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現在的中國,如他所願。周總理個人的成就與他小時候的勤奮苦讀是密不可分的。若是沒有滿腹詩書的支持,他怎會充滿底氣地使中國發聲,在中國乃至外交史上做出如此巨大的貢獻?

你可以將自己的目標定為成為一個偉大的人,但要明白,實現這個理想的道路必定是坎坷而漫長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了成為你想成為的人,讀書便是你圓夢之旅的第一步。

讀書的意義需要自己用心領悟,而怎樣去讀書,也是值得人思考的。眾所周知,坐落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哈佛大學,從中走出了8位總統和33位諾獎獲得者,攀上了“教育的珠穆朗瑪峯”。若想知道哈佛的學生是怎樣讀書的,你可得起個大早,去凌晨四點半的哈佛圖書館看看。雖是凌晨四點半,但圖書館早就燈火通明,不聞人語響,只有翻書聲。不用説,哈佛學生的讀書量是不可估量的。在圖書館,哈佛著名的二十條訓言就張貼在內。“此刻打盹,你將做夢;此刻學習,你將圓夢”,精英之所以為精英,是有原因的。讀書就是這些學神的“學神”。別再問我該怎樣讀書——如果你想改變自己改變生活改變平庸,就去讀書;如果你想成為偉大的人,就去努力讀書。

讀書不應該是屬於文人學者的標配名詞,而應是每個人的人生益友。書從來不是或華麗,或晦澀,恰恰相反:

書是一縷風,一縷清風,愈清愈怡人;

書是一杯茶,一杯濃茶,愈濃愈飄香;

書是一壺酒,一壺老酒,愈老愈醇厚……

談讀書作文 篇3

書如一泓清泉,洗淨因喧囂而浮躁的靈魂;書如一盞明燈,點亮因繁華而迷茫的道路;書如一片面包,填飽因空虛而飢餓的精神。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讀一本好書對於青少年來説,不僅僅是文化的積累,還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更應該捧起一本本前人留下的經典,用心品味,用心研讀。

兒時,我們沉浸在格林兄弟與安徒生建造的一個又一個童話世界。白雪公主的善良讓她收穫了王子真摯的愛情;皇帝的虛偽讓他光着身子走在大街上被小孩子嘲笑;醜小鴨在逆境中努力生活最終變成白天鵝……看似幼稚的童話故事卻在兒時給了我們明辨善惡是非的啟蒙。一本本童話,代表的是滿滿的童年,沒有為成績而憂愁,為生活而煩惱,僅僅住在那個小王國裏,閲讀着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着那種純粹的美好。

如今,隨着年齡與知識的增長,接觸的作者越來越多,給我最大影響的便是魯迅先生。這個在文壇上獨樹一幟的矮個子先生,卻在世人面前展現出高大威猛的形象。他拿筆桿子當槍使,總是準確無誤地射進敵人的本質;他借狂人之口,揭露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他以阿Q可笑的一生,批判了“精神勝利法”對人們的毒害。透過他的作品,我感受到一個以一己之力拯救民族的思想家的努力,也學會了清晰而理智地面對現實問題。每一次的閲讀,都覺得內心的喧鬧漸漸被書聲掩蓋,不懂的東西漸漸變得脈絡清楚。也許這就是“我讀書,我成長”。

以後,還有很多作品等我探索。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莫言的《生*疲勞》,屠格涅夫的《羅婷》……這些轟動世界的名家大作構造了一個個虛幻的精神世界。它們在等待,等待有人叩開文學的大門,潛下心來閲讀,享受遠離浮華人間的另一種境界。

從古到今,先人求知的精神激勵着世人,靜下心來,去尋覓一個個高尚的人,透過他們的世界感受知識與力量的完美結合,文化與民族的激烈碰撞。讓我們不妨放下手機與遊戲,離開酒吧與KTV,尋一處安靜的地方,捧着那些智慧的結晶,體會閲讀帶給我們的'快樂!

談讀書作文 篇4

書籍是智慧的結晶,是能給予人們未來的知識權者。和書為伴,和書為友,乃是人生一大樂事。好書讀得越多,心胸越開闊,有助於敞開你那敏感的心扉,對五彩繽紛的世界瞭解得更深。讀書可改變你的人生,可以載你通向八方的橋樑。

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想象,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智慧。可以豐富你的精神世界,豐飽你的作文水平,俗話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可不是誇張的説法,水滴看起來小,積多了便成了大海,這不同讀書一樣嗎?作文寫得好,慣在讀的書多。

書籍是人類思想的寶庫,是一個美好而純潔的精神世界,他會引導你走向人生的光明大道,會給你明智的選擇,引導你去做一個完善的自我,會給你添加光彩,引導你走向遙不可及卻又近在眼前的明天。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永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這和植物人沒什麼兩樣吧,只會依賴別人。

孫中山先生説過;“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就是好讀書,只要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生活。”所以説,每一本好書都是人生的一層階梯,我們只有並且只能不斷往上爬,爬得越高,望得越遠。加油!

談讀書作文 篇5

人生一大樂事——讀書。

一杯濃烈的咖啡,有人説它苦澀;有人説它香甜,各執其辭。讀書亦是如此,有的人認為是一件快樂的事,有的人認為是一件痛苦的事。那麼讀書到底是一件快樂的事呢?還是一件痛苦的事?

巴羅曾經説過:一個愛讀書的人,他必定不至於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温情的安慰者。只要有書的陪伴,就有無窮的歡樂,必然會遇到很多的苦,但達到了一個境界,就會真正體會到此苦亦為甜,此甜藏於苦中。

我們現在還是學生,學生就應該好讀書,讀好書。但我們被學習,考試,升學等壓力纏繞於一身,除了為完成任務還是完成任務,久而久之,就認為讀書特別乏味,枯燥,是苦差事。因此,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讀書觀,認為讀書時人生一大樂事,把壓力拆除,拋向天地之間。

正如“頭懸樑”,“錐刺股”,“囊螢映雪”等故事中的主人公,他們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他們為了讀書,受到了身體上的痛苦,但是他們覺得苦嗎?不苦,因為他們熱愛讀書,早已把痛苦拋向九霄雲外的地方。“五柳先生”陶淵明他也不是常常“好多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嗎?他們通過讀書,陶淵明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品質,昇華了內心。讀書難道不是人生一大樂事嗎?

培根説:“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聰慧,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讀書使我們有百利而無一害,難道不是人生一大樂事嗎?“鳥魚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正值青春期的我們有着積極進取的心態,有着勇於拼搏的豪情。

因此,我們應該把讀書作為享受,人生一大樂事。善於讀書,熱愛讀書,從中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和自身價值。

談讀書作文 篇6

經常聽到很多同學談起讀書,有些人是為了獲得一紙文憑,有些人讀書是希望自己能夠高談闊論,有的是為了增長才幹,也有很多人是為了尋找真理。我覺得讀書要讀出效率,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當然是勤奮了,它是取得好成績的奠基石。有的同學抱怨自己學習成績不理想,是天資差腦子笨,繼而學習熱情不高,鑽研不下去。我認為,學習要勤奮才能取得成功。所謂的勤奮,指的是堅持不懈的精神。需知道,一個人的天賦好固然是個好條件,可是如果不勤奮學習,那麼聰明也是無用的。北宋時期有個叫方仲永的人,5歲吟詩作賦,人們都認為他是個了不起的神童,到了20歲竟然變成了一個平庸無奇的人。方仲永的才華日益衰退,是因為他的父親整天帶他四處炫耀,沒有努力讀書的結果。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天賦再好,如果不勤奮努力,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大科學家牛頓在上國小時,也不曾被當作弱智兒嗎?這樣來説,一個人的天賦並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勤奮肯學的刻苦精神。

第二點,是勤于思考,這是學習成功的必經道路。眾多聞名世界的偉人都具有勤于思考這樣可貴的品質。如果瓦特不勤于思考,就不會從水蒸氣將壺蓋頂起的現象中受到啟發,發明蒸氣機;如果愛迪生不勤于思考,也就不能成為“發明大王”了。可見勤于思考是每個希望成功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只有勤于思考,才能使我們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當然,我説的勤于思考,是建立在科學的、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的,而不是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

第三點,就是多問了,這是最重要的環節。為什麼我們要提倡多問呢?其一,人與人智力有差異,因此理解的快慢與程度必然有所不同。有時,別人對某個問題早已理解,自己卻依然一頭霧水,如果肯不恥下問,那麼就會很快縮小與別人的差距。其二,老師的傳授自有她的重點,但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求同學們多開尊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以多問來彌補你的不知。這樣,既能讓老師更多瞭解學生理解的薄弱處,也能令自己不囫圇吞棗,似懂非懂地接受新知識,再者更能培養自己善於探索的治學品質,真可謂一舉多得。

第四點,就是要博覽羣書。在學校,有的同學只是埋頭讀書本的知識,而對課外知識孤陋寡聞,使自己陷於困惑,有人認為讀那些與自己專業無關緊要的書是浪費時間。其實不然,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只一味鑽研一門學問,他的知識面是很窄的。正如學生只學語文或數學,便覺得單調,枯燥,易生厭煩之心。所以倘若能在學習閒暇之時,看看其他書籍的話,既增加了趣味,又長了見識,特別是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人類所掌握的知識量每隔七八年就要翻一番了,如果我們不隨時用新的知識來充實自己的頭腦,那麼即便你今天是個知識淵博之人,明天就完全可能成為一個知之不為的人。

最後,我要説的是:我説的書是有益身心健康的、適合學生的書。

談讀書作文 篇7

快樂是什麼?快樂是一杯茶,能使人心曠神怡;快樂是一絲晚風,能吹走夏日的炎熱;快樂是一縷火焰,能温暖冰冷的心;快樂是一汪清泉,能滋潤人的心田。

和上面的快樂之事相比較,讀書更是一大樂事。記得我上國小時,最初接觸《三國演義》、《水遊傳》等名著,其中有許多字詞句我都不理解。我那時讀書往往只注重情節,囫圇吞棗,不懂之處,跳過也就算了。儘管如此,我還是喜歡讀書,而且越讀越有味,越讀越有勁。

進了中學,隨着年齡的逐漸增大和思想的日趨成熟,讀書的慾望愈加強烈。讀書給予了我無窮的樂趣,成為我日常生活中與吃飯、睡覺一樣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讀書,要用心地讀,要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像辛勤的蜜蜂不斷釀蜜一樣。讀書是非常愉快的事情,比三月踏青,六月裏喝雪水更加令人舒暢,更有樂趣。

當你消極悲觀時,讀書可以使你熱愛人生,可以喚起你對未來的信心和對生活的追求。

讀書的樂趣是無窮的。每讀一本好書,這種樂趣就增加一分。明月高懸的夜晚,品讀老舍的小説,獨有一番滋味;烈日炎炎的正午,抱着幾篇魯迅的雜文,或許能體會出生活的真諦。

總之,讀書是很有滋味,非常快樂的事情。讀書也許就是令人快樂的密碼之一吧!

談讀書作文 篇8

有人以書為心,有人以心為書。讀書者,一曰解心靈之飢渴,二曰解知識之飢渴。飢渴者,求知也,求智也。

——題記

以書為心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應是以書為心者所言。所謂以書為心,即探求,求知。心中對這個奇妙異幻的世界有無限的好奇,以得到答案為樂。方程式、定律、未解之謎、奇異現象……一個個吸引人的標題,一段段大自然給予的真理,造就一位位給人類作出偉大貢獻的數學家、科學家。他們不僅以書為心,而且在許多書中尋找更多未解的問題,於是又有更多的真理公佈於世。

讀書要有“勤”,能“苦”。勤,勤者多得,因為他能接觸比平常人更多的書籍,這意味着他能獲得更多真諦;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些人,稱之為學者。

以心為書

心,是個奇幻莫測的無底洞。它能創造出許多情感, “哭笑不得”、“又恨又愛”、“鄉愁情愁”這類比比皆是。這就是人類和動物的最大區別。

這類人,與其説他們是讀書,不如説是讀心。讀心靈中的悲憤、喜悦、仇恨、愛情、仰慕、妒忌……其快樂決不遜於知識方面的滿足。這是一種感覺,不同的心説着不一樣的感情,但是語言是一樣的。

一汪清泉,一片芳草,一川崎嶇。

我也是個讀心者。

我需要得到更真實的情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教會我勇敢地面對人生的每一次挑戰,而且只要相信自己,便無過不去的障礙;《名人傳》以三個世紀偉人的生平經歷,讓我瞭解了文豪、大家們的內心;《簡·愛》説,精神上的堅強比身體上的高大更強悍;《做人·立身·處世》用蒼老而不失威嚴的口吻教育我該是個怎樣的人,怎樣才能成為堂堂男子漢屹立在這個世界上,怎樣問心無愧……

心靈上的充實,才能對知識有“勤”,有“苦”,才可以更上一台階。

這些人,稱之為智者。

探幽

幽靜的角落,往往涵藏着更大的真理。——因為喧鬧的地方已經被蒐羅一空且為世人所知了。黑暗遠比光明更富有吸引力。

所以才有了“蛀書蟲”(著書蟲)……世界上不能沒有他們,他們才能推動歷史的巨輪向前行。因為舊的書“蛀”光了,必然會有更新更好的書面世。這就是文化的進步。

不管是以書為心,還是以心為書,寫書者為讀書者開闢道路,而讀書者讀書多了也會變成寫書者,就這樣讀讀寫寫,寫寫讀讀,一代換一代,書海無涯。——我是一個乘船者,也是一個划船者——這就是我的水手日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