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學生作文創作的源動力論文

來源:文萃谷 3.11W

一、“為有源頭活水來”——尋找作文的根源

對話,學生作文創作的源動力論文

對於作文的概念,《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稱國小低年級作文叫寫話,中高年級叫習作。它強調學生的作文如繪畫的寫生一樣,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不拘形式地寫下來。説得通俗一些,作文就是用筆説自己想説的話,用書面語言記錄口頭語言,作文是以書面語言為特徵的。説得形象一些,作文就是學生精神的家園,是自己人生的“史記”,又是他們生命的呼喊和心靈的歌唱。

那什麼叫對話呢?狹義的講,對話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的談話,即我們平常所説的以口頭有聲語言為特徵的“聊天”“説話”等。廣義的對話,也包括了不直接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談話,就是指那些發生在人與人的精神產品,亦即人與各種文本之間,通過人對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開的那些內心無聲語言。現代社會,對話的意義變得越來越廣泛,人們已經習慣於把“對話”與“民主”“平等”“理解”“寬容”等聯繫在一起。

説,就是交流,就是對話,是集思廣益、各抒己見,是謀篇佈局、譴詞造句,是個人思維的積累、集體智慧的閃光。

寫,就是用筆説話,就是作文,是獨立思考,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二、“問渠哪得清如許”——對話讓作文變得有意義

1.對話提供作文的內容。我們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聞所見必然不同。何況,相同的客觀事物,由於人的不同,感知的角度不同和感悟的深度不同。如此龐大的信息系統如何才能使大家共享呢?只有對話。

對話為作文創設情景,讓作文與生活融為一體。

作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他源自生活卻高於生活。為此與其説是在反映生活,倒不如説是在感受生活,感觸心靈。在那些司空見慣的人和事物中,總有一些有滋有味的東西。譬如:那能薰死蚊子的臭腳、可當鬍鬚的玉米鬚、令人饞嘴的巧克力、住在六樓的煩惱。這些自然真切、極富個性的作文材料,就是在東拉西扯、品味生活中誕生的。

2.對話喚出童趣童真。讀讀現在孩子的作文,很難察覺那份可貴的天性。天真爛漫的童心、純樸無瑕的童趣、嬌憨逗人的童語等都被千篇一律的內容、矯揉造作的情感、成人化的語言代替了。朱自清曾經説過:“作文説是做人訓練也無不可。”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生活體驗及思想認識,影響着他們的做人準則。試想,一個只會編假話、説套話的孩子,將來會長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所以,我們必須走近學生,以平等的態度與他們交流,在對話中傾述心聲,瞭解善惡,在對話中滿足需求、尊重意見,急他們所急,樂他們所樂,使他們漸漸敞開心扉,説出真話,表露真心。一旦童心袒露,童趣就能揮灑,童真就能釋放。

3.對話,鍛鍊了作文的思維。思維是語言的內核,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對話過程實際上是把思維結果表達出來的過程,是整理加工的思維,思維在對話過程中始終保持着積極活動狀態。對話,可以縮短自身的感悟時間,鍛鍊思維的敏感性;對話,可以更全面、更辯證地認識事物,鍛鍊思維的開闊性;對話,可以使語言流暢表達,鍛鍊思維的條理清楚、靈活性等。對話鍛鍊着人的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提高又為作文奠定了基礎。

4.對話轉變作文的模式。反思傳統的作文,一個最嚴重的問題是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傳統作文的“題”由老師出,“意”由老師寫。學生挖空心思地尋找材料,運用技巧填補老師定下的作文思路和模式,製造着千人一面的“雷同文”。這種作文不僅個性全無,空話連篇,而且缺乏真情。

如何解除學生的緊箍咒呢?對話。從民主平等的對話偵破,發現個人內心感受,捕捉心靈的瞬間變化,宣泄喜怒哀樂的情緒,領悟生活的意義,發現生活的價值。使他們由注重技巧的作文重點轉向對生活素材的積極挖掘和積累,從被動地完成走向對生活的關注,使其認識到關注生活、反映生活、體驗生活就是作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