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的核心分析

來源:文萃谷 2.08W

上週參加了一個公開課主題是時間管理。去的原因是,我很好奇這門課到底講什麼,時間真的能管理嗎?在充斥着“拖延症”、“壓力”這些詞語的生活中,時間到底是什麼?

時間管理的核心分析

當然我知道,時間管理的工具很多,什麼“重要-緊急”四象限法啦,番茄工作法啦,GTD(Getting Things Done)啦。可是這些工具到底有多大用處?

兩個小時過得很快,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各種智能工具在時間管理中的運用。我看到了一個智能手機超級強大的功能,從日程表共享到EverNote的使用,我甚至感覺這個手機已經做到了極致,它可以搞定時間管理的一切。

我承認,最初我被課程中PPT的展示頁面擊中了,我從來沒看過那麼精準的日程安排共享到團隊每個人的日曆中,詳盡到幾點幾分起牀睡覺時間的日誌,涉及家庭生活各個方面的記錄清單……在回來的路上,我的腦海裏一直在想一個小孩子拿着鉛筆在寫清單的場景。可我總覺得,如果只是單純地使用這些工具,好像還缺了點什麼。

一天中午,趁午休,我晃到學校旁邊的曉風書屋。在結賬的時候,我忍不住問一個兩鬢有些斑白的女店員:“互聯網這麼發達,紙質書還能做下去嗎?”女店員拿着書,笑笑説:“所以要堅持,慢慢來吧,總有一天會迴歸的。”那一刻,“慢慢”兩個字打動了我,我突然看到了時間在她身上拉長的影子,依然是每天的24小時,但是對於這個書店的經營,計算單位不是小時,不是天,可能是年,甚至是幾年。

時間,既客觀又主觀。客觀之處在於無論每個人處於什麼狀態,一天24小時是固定的.;主觀之處在於對時間的調配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大部分人認為自己時間管理出現問題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完美主義、無法堅持、不敢放棄、無法接受懶惰。在我看來,時間管理最最核心的問題是,你是否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你是否清楚自己做的事情對自己的意義。

現在的我們,太喜歡追求“快”了,我們喜歡各種APP,喜歡各種工具書,各種模型,各種數字,我們早已習慣用“高效”來標誌我們的生活,用“工具”來管理我們的生活,希望儘量在24小時裏做更多的事。其實所有的時間管理工具,都只是一個表象,並不是説它們沒有用,關鍵在於你要怎麼用這些工具讓你的生活更加有意義。

就像書店的女店員,如果她來進行時間管理,我相信,她的日程表一定和別人的不一樣,她要做的事情的清單也和別人的不一樣。對於她來説,“慢慢”會貫穿到她的每一個日程安排中。所以,成功的時間管理的前提是你不能被工具、被方法所綁架。

有句話是“每天早晨把你叫醒的不是鬧鐘,而是你的夢想”,聽起來很雞血,卻也實在。有了自己清晰的想法,你可能願意提前一個小時去上班,去享受自己掌控生活的感覺,而不是匆忙地等待時間的宣判;你也可能依然會遲到一些,但是你的時間充滿了縫隙,允許你體驗生活中不同的面貌;你可以精準地使用各種APP,幫助你安排好時間,分清主次,讓你更高效地工作;你不會把時間花在去思考自己的狀態到底是不是“拖延症”,因為你已經開始去做了;你也沒空去考慮自己的不完美,因為你知道,不完美的過程也有意義;甚至,你可以接受自己的“懶惰”,因為你知道,“懶惰”對於此時的你很重要;你也願意花時間去學習如何改掉自己拖拉的壞習慣,因為你知道它會擋住你的路。

所以,時間是你自己的影子,你是什麼樣兒,時間就是什麼樣兒;你朝哪兒走,時間也會去哪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