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司知識寶典

來源:文萃谷 1.5W

壽司是日本傳統美食之一。主要材料是用壽司醋調味過的維持在人體體温的飯塊,再加上魚肉,海鮮,蔬菜或雞蛋等作配料,其味道鮮美,很受日本民眾的喜愛。

壽司知識寶典

  一、什麼是壽司?

壽司是一種米飯與魚貝類食材(實際上不止魚貝類,但定義上這麼説)結合的日本料理。壽司在各國語言中的發音皆為「sushi」,中文直接使用的是日文漢字。除了「壽司」這個漢字寫法,還可以寫為「鮨」、「鮓」。所以在日本看到鮨或鮓,也是壽司的意思。

從大類別上看,分為醋飯與生鮮魚貝結合的生壽司,日語稱為「早鮨」,和米飯和魚貝食材經乳酸菌發酵而成的熟壽司,日語稱之為「熟れ鮨」。細分的話,除去日本各地區的特產種類外,常見種類就有10種以上(等下會介紹)。而其中最出名,也是最能代表日本壽司的是捏製壽司,日語稱為「握りずし」,握壽司不僅是壽司的代表,同時也是江户前壽司的代名詞,日語相同。大多數國家,保留日語的羅馬音,稱為「sushi」。

  二、壽司的起源

中尾佐助於公元1966年(昭和41年)所著的《栽培植物と農耕の起源》中稱,壽司的原型是老撾的山地民和婆羅洲(馬來羣島中的其中一島)的燒畑農耕文化交融後的複合文化。

篠田統於1970年(昭和45年)所著的《鮨の本》中記載,東南亞的山地民,因為地處高地,當時的保鮮技術還很落後,無法輕易獲得並長期保存鮮魚。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保存魚類食材,這種方法就是壽司的起源。

石毛直道和Kenneth Ludle於1990年共同著作的《魚醤とナレズシの研究 モンスーンアジアの食事文化》中記載,東北泰國和緬甸的平野部,水田地帶的水稻種植區的一種魚類保存方法衍生。

而壽司的漢字「鮨」,公元前5~3世紀,在中國最早的辭典——《爾雅》中出現。作為醃漬物的魚為鮨,肉為醢。而後漢的'《説文解字》中記錄「鮺,藏魚也。南方謂之魿,北方謂之鮺。從魚,差省聲。」指的就是魚的貯藏形式。《漢語大辭典》中記錄:鮺,醃魚,也作“鮓”。但並沒有文獻記載“鮺”的具體醃製、保存細節,因此鮺是不是壽司的前身已無從考證。而其通假字“鮓”則有解釋

《説文.魚部》:“鮓,藏魚也。”《淵鑑類函》卷三八九引《漢書》:“昭帝時,釣得蛟,長三丈,帝曰:此魚鱔之類。命大官(御廚)為鮓,骨肉青紫,食之甚美。”蛟,指鯊一類的大魚。《晉書.列女傳》:“[陶]侃少為尋陽縣吏,嘗監魚梁,以一坩鮓遺母。”南朝齊王融《謝司徒賜紫鮓啟》:“東越水羞,實罄乘時之美;南荊任土,方揖鮓魚之最。”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安祿山恩寵莫比,其賜膳品,月有野豬鮓。”葅為以鹽和曲發酵醃漬的食材。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時期,魏國依據《爾雅》編撰的《廣雅》中鮨與鮓並沒有作區分。東晉郭璞的《爾雅注》中亦是如此。依各種文獻記錄,鮓在中國古代並不流行,所以壽司真正起源於東南亞。而因為工藝類似於中國古代的鮓,所以使用了「鮨」、「鮓」作為すし的漢字寫法。

也就是説古代的最原始的鮓是一種用米發酵來保存的魚。米是不食用的,人們吃的是魚。與現在的主流生鮮壽司完全不是一種東西。當然,現在依然保存了古法的壽司料理,只是工藝、衞生與賣相上都要比當時精細。現在的古法壽司被稱為「熟れ鮨」。

日本的熟壽司起源於彌生時代,當時傳入了水稻的耕種技術。平安時代中期制定的延喜式記載了日本各地的熟壽司。當時以鮎、鮒、鮑居多。除了魚類,還有野豬肉、鹿肉等肉類,也被製成熟壽司。

室町時代,把熟壽司的發酵期縮短數日,作為「漬け牀」的米飯也一起食用。這時就比較接近於現代壽司了。但這種仍然是依靠米飯發酵產生的酸來醃漬。而最早不依靠發酵使用醋飯來醃製的壽司是在江户時代。當時只有鮒這一種魚用這此法制作。而且醋飯是不食用的,還是隻吃魚。至於從何時起,連同「漬け牀」一起食用,沒有文字記載,無從考證。只知道是在室町時代以後才有的這種食用方法。

之後日本發展出很多新式的壽司分支,但真正使用鮮魚,現制現食的壽司還是從明治後期的江户前壽司開始的(早期的江滬前壽司雖然是現制現食,但種還是是以醃魚為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