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概述及技巧

來源:文萃谷 3.49K

想要學習武術的朋友們對於形意拳相關知識以及技巧,肯定許多武者行要學習瞭解的,那麼下面是關於形意拳的詳細知識內容。

形意拳的概述及技巧

  一、概説

形意拳也叫“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拳”。關於形意拳的得名,説法不一,有人認為此拳要求“心意誠於中,肢體形於外”,外形和內意高度統一,故名“形意拳”;其二,此拳取動物的特長,象形取意,取法為拳,所以稱之為“形意拳”。其內容以五行拳和十二形拳為基本拳法,拉法以三體式為基礎。 據考證,形意拳形成於明末清初,最早流行於山西永濟一帶,尊村人姬際可(字隆豐)首傳此拳。、自清乾隆年間,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一帶廣為流傳,在不斷髮展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運動風格。 山西一帶的形意拳:基本拳法都以三體式、五行拳、十二形拳為主,有些地區站被不用三體式,而用“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拳為十形。單練套路有五行連環、雜式錘等,還有對練和各種器械。特點是拳勢緊湊,勁力精巧。 河南一帶流行的形意拳多稱為“心意拳”,拳法以十大形、四拳八式為基本拳法。樁法有雞腿樁、鷹熊樁。、單練套路有龍虎鬥、十形合一、上中下四把等。其特點是拳勢勇猛,氣勢雄健。河北的形意拳,近 代因與山西交流頻繁,內容較為接近。它的特點是拳勢舒展,穩健紮實。 總體來説,形意拳的運動特點是:樸實簡練、動靜分明,動作嚴緊、手腳合順,身正步穩、快速整齊,勁力充實、穩固沉着。拳諺中所説的“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起如鋼銼,落如鈎竿”、“邁步如行犁,落腳若生根”、“三尖相照”、“三節相隨”等都形象地反映了形意拳的技術風格特點。

  二、形意拳的`基本技法

(一)頭要上頂,項要豎直:

“頭為周身之主”,形意拳要求頭要保持中正,頸項有意識地豎直,動作儘管有起落旋轉,一頭部始終要向上頂勁,不可俯仰歪斜或自由搖晃。它必須在自然豎直之中含有輕微的頂勁。與頂頭豎項相關的還須使嘴自然閉合,牙齒要扣好,舌尖抵上顎,神態要自然,精神須集中,不可皺眉努目、咬牙切齒,下領裏收,用鼻呼吸。

(二)肩要檢,肘要墜:

鬆肩也呷‘沉肩”或“垂肩”。形意拳要求隨時注意肩關節鬆沉,肘關節鬆墜,兩肩微合抱。鬆肩和舒胸(涵胸)結合起來,還可助氣下沉;使下肢更加穩固。打拳出拳時,臂不要完全伸直,肘略成弧形彎屈下墜。凡兩臂收放,肘要緊靠兩肋,使全身的力量貫注到上肢,周身完整一氣。

(三)腕要塌,掌要撐,

拳要緊;在一般情況下,出掌都必須腕部下塌,掌心向前下方,既有向前的頂力,也含有向下按的力,五指微分,食指上挑,拇指外撐。使虎口形成半圓,掌心內涵,手的各部不可鬆軟懈勁。它的出拳,則要求五指握緊,拇指壓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節指骨上,食指向前突出,拳面斜形如螺狀,稱為“螺絲拳”,腕須直,不可向上翹起,力量要貫注到拳的最前端。

(四)背要拔,胸要涵:

拔背也稱“緊背”、“圓背”,是由兩個方面構成的。第一,由於頭上頂,頸部豎直,腰部下塌,就使脊背有上下拔的感覺。第二,藉助於兩肩的鬆沉,肩向前抱,胸部內涵,拳掌前伸時背闊肌盡力向左右伸展。這樣,背部肌肉上下左右都維持一種張力。涵胸又稱“舒胸”,是指胸部舒鬆含蓄。涵胸和拔背是相互聯繫的,做到了拔背,也就能體現出涵胸。形意拳在運動時,涵胸拔背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着動作的伸縮而有所變化,以助拳勢。

(五)腰要塌,脊要正:

形意拳所有變換招勢,左轉右旋,都着重於周身的完整與協調。因此要求腰部在運動過程中始終要塌住勁,起到主宰的作用。塌腰決不是腰脊僵滯,而是鬆展自然有彈性,成為上下動作的樞紐。 脊椎的要領和腰部不可分割,只要注意塌腰和頂頭,就能做到脊椎正直。在運動時,隨着動作的轉換,脊椎也應有所伸縮、轉折,以幫助臂、腿、腰的蓄勁發力,但不能故意扭曲和搖擺。

(六)臀要斂,肛要提:

要求臀部有意識地向裏收斂。所謂“提肛裹胯”或“穀道內提”,都是指的斂臀提肛。收斂的方法是使肛門括約肌稍加收縮,這樣就約束臀部突出,保證了腰脊和尾骨的中正,也促進了涵胸拔背、氣沉丹田。所以歌訣説:“提肛收臀,氣貫四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