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護師《兒科護理學》章細菌性痢疾真題解析

來源:文萃谷 7.09K

導語:細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簡稱菌痢,亦稱為志賀菌病(shigellosis),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

主管護師《兒科護理學》章細菌性痢疾真題解析

  真題:

95.患兒,8歲,1d前突然出現發熱驚厥,有裏急後重,經詢問有不潔飲食史,可能是

A.急性喉炎

B.急性支氣管炎

C.急性細菌性痢疾

D.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E.急性腎小球腎炎

正確答案:C

  病因

  1.病原菌

引起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為志賀菌,又稱痢疾桿菌,屬於腸桿菌科志賀菌屬,為兼性厭氧的革蘭陰性桿菌,有菌毛、無鞭毛、莢膜及牙胞,不具動力,最適宜於需氧生長。按抗原結構和生化反應不同將志賀菌分為4羣(痢疾志賀菌、福氏志賀菌、鮑氏志賀菌、宋氏志賀菌)和51個血清型。目前我國以福氏和宋內志賀菌佔優勢,某些地區仍有痢疾志賀菌流行。

志賀菌進入機體後是否發病與細菌數量、致病力和人體抵抗力有關。痢疾志賀菌的.毒力最強,可引起嚴重症狀。宋氏志賀菌感染多呈不典型發作。福氏志賀菌感染易轉為慢性。致病力強的志賀菌只要10~100個細菌進入人體即可引起發病。某些慢性病、過度疲勞、暴飲暴食等因素可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有利於志賀菌侵入。

志賀菌侵入腸黏膜上皮細胞和固有層後,引起炎症反應和小血管循環障礙,導致腸黏膜炎症、壞死及潰瘍。病變主要累及直腸、乙狀結腸,嚴重時可波及整個結腸和迴腸末端。

所有志賀菌均能產生內毒素和外毒素。內毒素可引起全身反應如發熱、毒血癥、感染性休克及重要臟器功能衰竭。外毒素有腸毒素、神經毒素和細胞毒素,分別導致相應的臨牀症狀。

  2.傳染源

傳染源包括患者和帶菌者。患者以輕症非典型菌痢患者與慢性隱匿型菌痢患者為重要傳染源。

  3.傳播途徑

痢疾桿菌隨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排出,通過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觸,或蒼蠅、蟑螂等間接方式傳播,最終均經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4.人羣易感性

人羣對痢疾桿菌普遍易感,學齡前兒童患病多,與不良衞生習慣有關;成人患者機體抵抗力降低、接觸感染機會多有關,加之患同型菌痢後無鞏固免疫力,不同菌羣間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桿菌之間無交叉免疫,故造成重複感染或再感染而反覆多次發病。

  臨牀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1~3天(數小時至7天),流行期為6~11月,發病高峯期在8月。分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

  1.急性菌痢

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狀與消化道症狀,可分成四型:

(1)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癥表現,畏寒、發熱達39℃、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裏急後重。先為稀水樣便,1~2天后稀便轉成膿血便,每日排便數十次,量少,失水不顯著。常伴腸鳴音亢進和左下腹壓痛。一般病程10~14天。

(2)輕型(非典型) 全身中毒症狀、腹痛、裏急後重、左下腹壓痛均不明顯,可有低熱、糊狀或水樣便,混有少量黏液,無膿血,一般腹瀉次數每日10次以下。糞便鏡檢有紅、白細胞,培養有痢疾桿菌生長,可以此與急性腸炎相鑑別。一般病程3~6天。

(3)重型 多見於年老體弱或營養不良的患者。有嚴重全身中毒症狀及腸道症狀。起病急、高熱、噁心、嘔吐,劇烈腹痛及腹部(尤為左下腹)壓痛,裏急後重明顯,膿血便,便次頻繁,甚至失禁。病情進展快,明顯失水,四肢發冷,極度衰竭,易發生休克。

(4)中毒型 此型多見於2~7歲體質好的兒童。起病急驟,全身中毒症狀明顯,高熱達40℃以上,患者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皮膚花紋、反覆驚厥、嗜睡,甚至昏迷,而腸道炎症反應極輕。按臨牀表現可分為休克型(以感染性休克為主要表現)、腦型(以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為主要表現)和混合型(兼具以上兩型的表現,最為兇險)。這是由於痢疾桿菌內毒素的作用,並且可能與某些兒童的特異性體質有關。

  2.慢性菌痢

菌痢患者可反覆發作或遷延不愈達2個月以上,可能與急性期治療不當或致病菌種類(福氏菌感染易轉為慢性)有關,也可能與全身情況差或胃腸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關。主要病理變化為結腸潰瘍性病變,潰瘍邊緣可有息肉形成,潰瘍癒合後留有瘢痕,導致腸道狹窄。分型如下:

(1)慢性隱匿型 患者有菌痢史,但無臨牀症狀,大便病原菌培養陽性,作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黏膜炎症或潰瘍等菌痢的表現。

(2)慢性遷延型 患者有急性菌痢史,長期遷延不愈,腹脹或長期腹瀉,黏液膿血便,長期間歇排菌,為重要的傳染源。

(3)慢性型急性發作 患者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後症狀已不明顯,受涼、飲食不當等誘因致使症狀再現,但較急性期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