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師資格考試《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基礎知識要點

來源:文萃谷 2.8W

幼兒園工作計劃中,家長工作計劃已是重要內容。共同教育好幼兒,使幼兒的全面素質得到提高,這不只是幼兒老師的責任。那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資格考試《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基礎知識要點,歡迎大家參考學習。

2017年教師資格考試《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基礎知識要點

  一、嬰幼兒發展的涵義

嬰幼兒是嬰兒和幼兒的統稱,嬰兒是指0~1歲的兒童,幼兒是指1~3歲的兒童。嬰兒與幼兒之間有莫大的聯繫,因此在許多的兒童論着、醫學論着、兒童早期教育等會將它們合併起來説,以示方便理解。

嬰幼兒發展,是指嬰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體和心理方面有規律地進行量變與質變的過程。其中,身體的發展是指嬰幼兒機體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包括形態的增長和功能的成熟。心理的發展,是指嬰幼兒的認識過程、情感、意志和個性的發展。對學前兒童來説,其身體的發展與心理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兒童年齡愈小,其身體發展和心理髮展之間的相互影響也就愈大。

嬰幼兒發展的過程是指從胚胎形成到出生,從出生到幼兒期不同階段的連續生長髮育的過程,其生長髮育的規律是年齡越小生長髮育越快,年齡大了以後則減慢。孩子出生後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長髮育最快的時期。後半年速度變慢,以後速度再逐漸慢下來。

  二、嬰幼兒發展的影響因素

嬰幼兒的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有先天的和後天的因素;有生物的和社會的因素:有生理的和心理的因素;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因素。這些因素都會對兒童的發展產生不同的作用。

(一)生物因素

嬰幼兒首先是有生命的有機體,嬰幼兒發展首先要服從於生物學的規律。生物因素包括遺傳素質,先天素質和制約發展的成熟機制。

1.遺傳素質為嬰幼兒發展提供了物質前提

遺傳素質是指嬰幼兒從親代那裏獲得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生物特點。如機體的形態、結構、感官特徵和神經系統的結構和機能等特點。特別是人的大腦的結構和機能的特點。遺傳素質是嬰幼兒身心發展的物質前提條件,人在感知以前,必須有各種感知器官,人們具有思維,必須有特殊組織的物質一腦的存在。不然,人就無從感知,無從思維。所以遺傳素質對嬰幼兒發展提供了物質前提和可能性。

2.胎內環境等先天因素對兒童發展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以來,對胎兒發育的研究,科學地説明了母親的營養、疾病、藥物和情緒對胎兒發育有重大影響。已有研究表明,由於母親營養不良或出生後第一年中營養不良,胎兒的腦細胞數量會低於正常數,有時只達預期數量的60%。母親的營養還會影響胎兒出生以後的智力發展。如哈勒爾於1955年一項實驗研究,對營養不良的孕婦,一半人給以營養補助,另一半人給以安慰劑,在他們孩子3~4歲進行智力測定時,發現給予營養補助的一組孩子智力的平均分數高於另一組。如果孕婦患有某些嚴重疾病時。常常會引起流產、早產和死胎或導致胎兒患病或先天缺陷。如果孕婦濫用藥物。就會影響血液中的化學成分和細胞的新陳代謝,從而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因此母體環境對發育中的胎兒有很大的影響,

3.成熟機制在兒童發展中的制約作用

因為遺傳素質是不斷成熟的。遺傳素質的成熟影響着嬰幼兒身心發展的過程及其階段。學前兒童保教要遵循兒童成熟的規律。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是按照特定的順序有規則、有次序進行的。通俗地説,兒童的發展有一張“時間表”,他們的發展必然遵守這張時間表。這種用來指導發展過程的機制,就是成熟。對於兒童來説,成熟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動力。沒有足夠的成熟,就沒有真正的發展。脱離了成熟的條件,學習本身並不能推動發展。着名的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兒科醫生格塞爾指出:“兒童在成熟之前。處於學習的準備狀態。”所謂準備,就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機制的變化過程。只要準備好了。學習就發生。而在未準備之前,成人應等待,等待兒童達到對新的學習產生接受能力的水平。各種學習、訓練內容,都是在兒童達到一定的成熟水平時展開的。例如,訓練一個七個月的兒童爬行是完全可能的,但這時訓練他走。則由於機體的構造和機能尚未成熟,不僅不可能也無益。

(二)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包括兒童所處的社會、家庭、教育機構等各種環境因素。1.環境引導和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的發展

環境是指兒童周圍的客觀世界。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一切生物都離不開適宜的自然環境而生長髮育。但對人的身心發展來説,不僅需要自然環境,更需要社會環境。如果離開了人類的社會環境.就不可能產生人的心理,眾所周知,印度狼孩的事例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我們這裏所討論的主要是社會環境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人一出生就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生活。社會環境的範圍很廣,從大的方面看,包括他所處的時代、所處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從小的方面看.包括對兒童有直接影響的家庭及其成員、親友、鄰里、教育機構、同伴等。這些社會環境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着兒童的發展。兒童的先天素質能否得到發展。向什麼方向發展、達到怎樣的程度都受到他所處的社會環境的深刻影響。

環境的影響很複雜、多樣,其中有自發因素的`影響和自覺因素的影響。自發因素影響是指那些無特定目的、未經組織的、帶有偶然性地發生作用的影響,其中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如果完全依賴自發因素的影響,將導致兒童發展的放任自流。自覺因素的影響,如家庭有意識的教育影響和教育機構的教育,都對兒童發展起主導作用。

2.家庭環境對兒童發展奠定基礎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最初環境。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環境是指家庭的經濟和物質生活條件、社會地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及家庭成員的語言、行為及感情的總和。它對學前兒童的影響主要包括物質環境、心理環境和教養方式。實物環境是指家庭中生活、學習物品是否充足,如何擺設與使用:心理環境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態度及情感交流的狀態,家庭中人與人是否和睦,尊老愛幼.各盡其責,商量諒解,語言是否文明有禮等;教養方式是指是否民主平等,尊重兒童個性,鼓勵自主獨立等等。

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環境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奠定基礎.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兒童發展。對兒童生長髮育、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其影響是長遠和深刻的。如,我國着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在回憶母親時寫道:“……她的言行德操,在我家垂為風範,勤儉操家,事親和順。審利害,察是非,英斷決疑,教養子女,視嚴實寬,協助親朋,既豐且勤。……”,母親還教育他“……要取得真才實學,真有實識、報國始有方……”正是在這種家庭環境的薰陶下,茅以升養成了愛祖國、愛家鄉,刻苦鑽研。奮發學習.勤儉樸實等優良品質,成為我國近代着名的科學家。

3.教育機構的教育在兒童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教育是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中的自覺因素。它與遺傳、家庭相比較,對兒童身心發展中具有更為獨特的作用。它是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用一定的內容和方法,對兒童實施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引導和影響活動。它決定兒童的發展方向.為兒童的發展提出明確的方向和目標:運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組織活動和學習.尊重了兒童的年齡特點:教育從環境中過濾了符合兒童身心健康的內容:有利於兒童全面發展;教育具有系統性,注重的是兒童終身發展。由此可見,社會教育機構的教育因素與一般的環境因素的不同在於它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是一種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所以,通過這種教育可以使兒童優良的遺傳素質得到充分的顯現,使遺傳所提供的某種可能性變為現實性.並可影響和改造不良的遺傳素質。教育還可以對環境加以取捨.並可發揮和利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減少或消除不利因素,從而促進兒童健康、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兒童自身的能動性

兒童的發展,除了受生物、家庭環境和教育等因素影響外,還取決於其自身的能動性。這是決定兒童發展方向與發展水平的又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兒童的能動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兒童在發展過程中,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而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他們對環境的刺激有較強的選擇性,並表現出作為獨立的生命體所具有的能動性;(2)同樣的環境對於不同的兒童可以產生不同的影響;(3)從兒童的心理髮展來看,兒童認識外界是兒童內部的主動活動的過程;(4)沒有兒童自身能動性的體現,其他因素的作用也難以完全得到實現。

綜上所述.兒童的發展決不是某一種因素單獨影響的結果,而是多種因素綜合地、系統地相互作用的結果。有了生物因素為前提,環境因素具備的情況下,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對兒童的自身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我們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強調遺傳、環境和教育的作用,更不能忽視兒童主觀能動性對其發展的重要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地認識兒童的發展與教育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