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合集15篇)

來源:文萃谷 6.34K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紮實開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優秀的方案,方案是闡明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書面計劃。那麼什麼樣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歡迎大家分享。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合集15篇)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

1我國機電技術的發展現狀

其生產製造了其它行業所需要的設備和產品,滿足了其它行業發展的技術需求,也是社會人民生活產品的主要來源,其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機電技術作為製造業中的重要技術,決定了製造業在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製造業是所有產業得以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以來,隨着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科技研發能力的提高,我國在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改革與更新發展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步,主要體現在數控技術的成果、集成製造技術的成果等等。在數控技術的研究方面,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着手進行研發。通過對外國相關技術和產品的借鑑,加上我國研發人員自身的能力,我國在數控技術研發的技術以及產品方面都獲得了重大成績,與此同時,我們還建立了自己的研發基地,實現了數控技術方面的自主研發、自主開發、自主生產。現在,我國國內的數控技術行業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實力,具備了一定的競爭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我國經濟發展和生活的需求,為我國工業與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設備,同時也對我國的國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另一方面,在集成製造技術及其產品方面的發展,我國也取得巨大的進步。

2高職機電技術教育專業人才的定位

人才培養的成敗關鍵在於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及其實際性,只有明確了人才培養的目標,才可以清晰地確定培養的人才類型、所應用的行業。目前,我國機電技術的應用與發展關鍵在於其工作人員尤其是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與素質水平,由於工作人員缺乏一定程度的技術實力,形成了製造業格與創新的瓶頸。現今,我國對於機電技術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很大,一方面,要求該專業的人才需要在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掌握了機電技術教育專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術,另一方面,還要求其面臨實際技術問題的時候具備較強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關於機電一體化各個環節的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

3高職機電技術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優化

3.1在理論教學方面進行優化改革

理論教學體系涉及了三大模塊,它們分別包括硬件模塊、軟件模塊以及拓展模塊,其中對這些模塊進行細化的課程設置包括了基礎文化及人文社科課程、計算機技術課程、技術基礎課程、專業技術課程、專業拓展課程。這個理論教學體系是根據機電技術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來制定的,其加強了學生的基礎,拓展了專業面,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技能、創新能力以及適應能力。該理論體系內的各個模塊與各個課程彼此分工合作,彼此貫通銜接,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實現培養全面的、專業的、複合型人才的目標。

理論教學體系涉及了三大模塊,它們分別包括硬件模塊、軟件模塊以及拓展模塊,其中對這些模塊進行細化的課程設置包括了基礎文化及人文社科課程、計算機技術課程、技術基礎課程、專業技術課程、專業拓展課程。這個理論教學體系是根據機電技術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來制定的,其加強了學生的基礎,拓展了專業面,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技能、創新能力以及適應能力。該理論體系內的各個模塊與各個課程彼此分工合作,彼此貫通銜接,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實現培養全面的、專業的、複合型人才的目標。

3.2在實踐教學方面進行改革措施

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了四個方面的培養內容,它們是:技術機電一體化基礎知識認識和技術素養、常規機械製造和機電加工技能訓練、工藝與工裝設計及創新能力培養、認識和適應現代企業環境,其中細化的實踐內容涉及了校內的實驗技能的訓練與操作以及校外的實習見習,主要的教育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式。實踐教學既是高職院校機電技術教育專業教學體系中的重點所在,也是其特色之處的體現。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面對現代如此多變的市場要求,可見傳統培養模式所培養的人才已經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全新的改革。優化後的實踐教學可以直接客觀有效地培養學生面臨實際技術問題時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從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的實踐性這個特點出發,必須營造一定條件的工程環境,方可實現實踐教學的目標。由此,這就需要高職院校投入更優質的教學設備,同時也要求提供更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同時,高職院校應當注重其產學研合作的教育,通過社會企業的幫助,獲得設備、資金、項目機會甚至技術專業人才的協助,從而實現對實用性與應用性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和企業合作來開發高新科技產品,建立研發實驗室,以重要的產品作為研究課題,例如電子、汽車等等。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和政府部門的合作來共同建立科學技術創新的基地,來提高社會企業的競爭能力,同時也強化了學校的科學技術建設與發展,提高了學生們的專業技能與知識水平。除此之外,通過高職院校的產學研教育的開展,還可以培養高級機電技術應用型人才。

4結語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裏,社會經濟獲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在對外開放的同時,我國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科教興國戰略是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發展戰略之一,為了實現技術應用專業的複合型人才的培養計劃這個目標,必須從實際出發,從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進行改革和建設。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

高職院校以培養職業技能強,提高學生就業為基本出發點,因而其教學方式也以實踐為主,並面向企業發展。高職影視動畫專業為此需引進項目化課程體系,完善和革新傳統的教學體系、課程內容和組織形式,從而提高質量,構造符合自己專業特色的課程,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方便。

高職影視動畫專業特色

高職影視動畫專業結合了動畫和漫畫兩者的特色,要求學生在掌握動畫設計理念的同時,也要熟悉動漫設計並能實際操作。另外,該專業也需要學生及時瞭解影視界的發展方向,熟悉並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這些都是高職影視動畫專業獨有的特色。

項目化課程體系

項目化課程指的是在原有教育的基礎上,通過以學習任務為核心,有目的的選擇和安排課程內容,並完成所安排的任務的一種學習模式。這種模式具有兩大要點,其一:在整個課程安排過程中都以學生意願為前提;其二:項目化課程多用於解決問題這一方面。不難看出項目化課程的寓意在於通過學生自願的學習,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技能來解決一些問題。同時學生在整個課程模式中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素養。

項目化課程通過將教與學結合到一起,完善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使得理論可以在實踐中很好的被應用。傳統教學中老師是主角,都是通過老師主動教、老師催促學生們學,而項目化課程則轉換了角色,學生由原來的被動轉變為主動,同時也由原來的以課本理論為主轉變為實踐為主。

教育的目的是人才,而不是培養讀書機器,為此高職學校教育也主要是為社會培養可以在實踐中很好發揮特長的人才。他們既熱愛學習也對操作很感興趣,並且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不僅肯定了他們的能力,也給予了他們信心,最終結果是他們對工作的積極性也有所提高。由此我們可以肯定教學方案的知道思想就是:以個人能力提升為目標,着重於實踐,培養操作力強的人才。

如何運用於影視動畫專業人才培養中

1.項目化課程內容的設計

從前面的講述可以看出,項目化課程對於培養新型高技能人才極其重要。為此有必要在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同時合理規劃課程內容及目標。此處,我們就高職影視專業的影音處理為例,從中選取了比較典型的任務,並且通過精讀提出了合理的課程教學內容。

(1)基本模式劃分,在動漫課程的影音處理中通常將內容以模塊形式劃分,工作流程則按這些模塊進行,各個模塊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課程學習內容,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影音處理中用到的軟件及計提實施步驟。(2)畢業設計階段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的提高與畢業設計完成的好壞密切相關,為此做好這一模塊的工作相當重要。畢業設計通常包括5個方面:第一:清楚所做項目的背景以及具體內容;第二:學生通過查閲資料、小組探討制定實施方案,這一過程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和工作能力;第三:依據制定的方案,通過組內成員的`合作順利完成工作;第四:將所得的成果展現給人們看,並進行解説;第五:項目結題,這個階段可以增強人們的團隊精神,提高職業素養和技能。在整個畢業設計階段,一直都強調在畢業設計中要有創新性,這樣做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知識應用能,使得他們不僅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同時也具有強的操作能力,為他們以後找工作做一鋪墊。

2.評價方式

任何事物或是工作的好與壞都可通過相應的標準來進行評價,同樣的課程教學的還壞以及學生學習的情況也可以進行考核。在進行項目化課程的考核時,通過考核其職業技能為方式進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考慮學生的基本情況,以學生平時所表現的能力並依據評價方案來進行評價。評價方案的制定需結合以下4個方面:(1)針對項目課程考核,首先就每個項目進行評價,最後各個項目的總成績作為學生的項目課程的得分;(2)結合小組和學生自身的考核;(3)評價時同時考慮項目完成的過程和最終成果;(4)評價異同化。

3.推行與企業合作,重視基地建設

合作是當前最為火熱的一種實現雙贏的方式,動漫專業課程實施時,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實現了訂單式培養,並且建立了相應的培訓工作室,並且學校也給學生去企業實習的機會,使得學生更好的掌握專業技能,並能熟練操作。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實習平台,同樣的各大企業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服務,他們對學生到他們各自的企業實習很是歡迎,並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指導,為學生儘快適應工作環境起到很大的幫助。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3

一、培養目標及基本要求

(一)培養目標

面向風險管理及保險行業,培養具有良好的風險管理基礎和保險業務知識,能夠從事風險管理、保險實務和保險監管等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複合型保險專門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能夠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

2、較好地掌握專業領域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掌握相關學科知識,熟悉相關政策和法規,具備從事保險相關職業要求的知識和技能,符合行業高層次人才的資格認證要求。

3、較好地掌握計算機及信息工具運用技能,具備較強的統籌決策、組織管理和業務實施能力,能夠組織保險相關工作的運行、協調與管理,符合監管部門規定的任職要求。

4、較好地掌握一門外語,能夠閲讀外文專業資料,使用外語開展保險相關工作。

二、招生對象

具有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學歷(或本科同等學力)人員。

三、學習方式與年限

全日制學習年限一般為2年;非全日制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其中累計在校學習時間不少於1年。

四、培養方式

(一)採取校內課程學習和校外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培養方式。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進行多學科、寬口徑培養。招生院校應建立適合不同培養方向的校外實踐基地,鼓勵採用頂崗實習形式開展實踐教學。

(二)成立由校內導師和校外專家共同組成的導師組,或實行校內外雙導師制,發揮集體培養作用,吸收企業與行業組織或監管部門中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參加論文指導工作。

(三)鼓勵案例教學並逐步增加在教學中使用案例的比例,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強調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聘請有實踐經驗的業務專家、企業家和政府官員開設講座或承擔部分課程。

(四)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包括考試、作業、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撰寫專題報告等。

(五)加強實踐環節。

五、課程設置

實行學分制,總學分不少於 33 學分。

(一)必修課程(15學分,含學位公共課)

1、政治理論類課程(2學分)

2、外語(3學分)

3、保險學研究(2學分)

4、保險法律制度與監管政策(2學分)

培養單位可根據培養方向及院校特色自行設置每門課程均為2學分的三門專業必修課。

建議培養單位將宏觀經濟政策、合同法、風險管理研究、保險財務分析、保險數理基礎作為專業必修課。

(二)選修課程(12學分)

選修課程包括限選課(4學分)和任選課(8學分)。

培養單位可根據培養方向及院校特色自行設置每門課程為1-2學分的任選課。任選課應根據培養目標要求進行設置,通過不同系列課程組合的菜單式課程,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多元選擇。

鼓勵培養單位將我國保險及相關行業中高級從業人員資格考試課程或國際保險業及相關行業普遍認可的專業資格考試課程作為開設任選課的選擇範圍。

(三)實踐教學(6學分)

實踐教學包括課堂模擬實務教學和校外實踐基地及企業實習,校外實踐基地及企業實習為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實踐教學累計不少於 1學年。

六、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要突出學以致用,體現學生運用保險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創新和實用價值。論文形式可以是研究報告、調研報告或案例分析報告等。

論文評閲人中至少有1位是校外專家。答辯委員會成員中必須至少有1位具有豐富的保險實務和風險管理經驗且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校外專家。

七、學位授予

完成課程學習及實習實踐等培養環節,取得規定學分,並通過學位論文答辯者,經學位授予單位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授予保險碩士專業學位。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4

由於本次實施的是新的人才培養方案,難免會在實施前的準備工作和實施過程中缺乏經驗,造成在實施細節上不夠連貫,以下是“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一、培養目標

培養具備環境科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等從事科研、教學、污染治理、環境修復、環境管理、環境規劃與評價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二、培養規格

本專業所培養的學生應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和政治理論水平;遵紀守法,身體健康,敬業愛崗,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等基本素質。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3)瞭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熟悉國家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瞭解環境科學的理論前沿、應用背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狀況;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以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以及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7)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一定的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掌握環境監測與環境質量評價的方法以及進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技能。

三、專業特色

本專業設置污染預防與控制、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等兩個專業方向。重點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突出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特色,並且具備環境評價、管理綜合的能力。

四、支撐學科

化學、生物學、環境自然科學、環境技術科學、環境人文社會科學。

五、專業主幹課程

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環境微生物學、環境學概論、環境生態學、水污染原理與工藝、化工原理、環境毒理學、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管理學、生態學

六、修業年限

四年(彈性修業年限3-8年)。

七、授予學位

理學學士。

八、畢業總學分要求

本專業須修滿指導性教學計劃中規定課程總學分160學分,其中必修課93.5學分,選修課39.5學分,集中性實踐環節27學分,方準畢業。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5

一、招生對象與學制

(一)招生對象:高中畢業生或中職畢業生

(二)學制:三年全日制

二、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

(一)人才培養目標

電梯工程技術專業依託於電梯企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工業企業和區域經濟發展最新要求,面向電梯銷售、維修與調試、管理、服務行業第一線需要,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具備電梯安裝、維保、調試、電梯工程項目管理等專業知識和核心職業技能,具備行業職業資格,有一定的專業拓展和創新能力、良好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團隊精神,能從事現代化電梯安裝、檢修、運行維護及施工現場管理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本專業就業面向電梯設備的安裝與調試、檢修與維護、項目管理、產品銷售等工作。

(二)人才培養規格

本專業所培養學生應具備的主要知識、能力、素質和證書要求:

1.知識要求

(1)掌握以電工基礎和電子技術為主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

(2)掌握電機、電力拖動和電氣控制設備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基本分析方法;

(3)掌握安全用電、節約用電方面的.基礎知識;

(4)掌握電梯設備安裝調試與維護方面的專業知識;

(5)掌握變頻調速、單片機和PLC控制系統方面的專業技術知識;

(5)瞭解企業管理和電梯設備的市場營銷方面的知識。

2.技能要求

(1)具備一定的工程製圖和識圖的能力;

(2)具有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練使用AutoCAD軟件和常用辦公自動化軟件;

(3)具有熟練操作和使用常用電工電子儀器、儀表的能力;

(4)具有對電梯設備進行安裝、調試、維護、故障診斷與處理的能力;

(5)具有對一般電氣控制系統進行PLC改造的能力;

(6)具有單片機控制技術應用能力;

(7)具有對電梯設備進行銷售、管理、使用與維護的能力;

(8)具有電梯設備售後服務技術能力。

3.素質要求

(1)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和良好身體素質;

(2)具有吃苦耐勞,善於鑽研和愛崗敬業精神;

(3)具有溝通、團隊協作和創新意識;

(4)具有一定的生產組織與質量管理以及社會表現能力。

4.證書要求:

(1)通過計算機基礎知識考試取得計算機B級證書;

(2)電梯行業從業資格證(電梯特殊設備操作上崗證)初級資格證;

(3)維修電工中級資格證

三、培養模式

本專業按照學院“校企深度交融,工學有機結合”培養模式的思路,以就業為導向,加強校企合作,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完善“以企業職業崗位需要為培養目標,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工學結合為手段”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依託校內外實訓基地,開展工學交替形式的校企合作培養,融技能培養人工作過程,將課堂搬進工廠、把企業引進學院,加強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零距離對接,使企業技術骨幹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師生參與企業生產全過程,職業道德與素質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6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旨在培養德才兼備、具有創新意識與國際視野的通用型翻譯專業人才。畢業生應具有紮實的雙語基礎、較寬廣的知識面、較高的跨文化交際素養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瞭解中外社會文化,熟悉翻譯基礎理論,較好地掌握口筆譯專業技能,能熟練運用翻譯工具,瞭解翻譯及其相關行業的運作流程,並具備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夠勝任外事、商務、教育、文化、科技、軍事等領域中一般難度的筆譯、口譯或其它跨文化交流工作,能夠成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引進國際先進技術與文化的生力軍,適應地方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需要。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語言和翻譯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接受漢語和外語兩方面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的訓練,掌握跨文化交際和漢外口筆譯基本技能,具備口筆譯基本能力,並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從事翻譯、研究、管理等工作的專業水平及較好的素質和較強的能力。具體要求如下:

1.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具有改革創新意識和國際競爭意識,具有奉獻精神和團隊精神;具備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個人行為規範,誠信守法、公平競爭的意識;

2.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英語口頭及書面表達能力、與海內外人士交往的社交能力,以及使用計算機及網路技術不斷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專業知識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

3.掌握語言知識與能力,包括外語語音、詞彙、語法知識、外語聽説讀寫能力,漢語知識與寫作能力,演講與辯論能力,語言學習能力;

4. 掌握翻譯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能力,包括口筆譯技能、口筆譯理論、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譯者綜合素質;

5.具有第二外語實際應用能力,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和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

6.掌握翻譯需要的相關知識與能力,包括中外社會文化知識,語言學與文學知識,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翻譯工具的知識、國際商務知識、公共外交知識;

7.具有較強的外漢語轉換能力。

三、學制與學位

學制:4年,實行3到6年的彈性學制。

學位:文學學士

四、核心課程

綜合英語、英語閲讀、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英語寫作、現代漢語、古代漢語、高級漢語寫作、翻譯概論、英漢翻譯、漢英翻譯、應用翻譯、聯絡口譯、交替傳譯、中國文化概覽、英語國家概況、跨文化交際。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7

摘要:應用型本科教育可以較好地解決知識經濟社會對大量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並有利於改變本科教育單一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從而解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多樣化培養模式和發展目標的問題.深入研究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及其運行條件,對於深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廣東白雲學院實際,對基於能力本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進行了探索研究.

關鍵詞:人才培養;應用型;能力本位;方案構建

目前我國經濟處於轉型期,同時高等教育向大眾化方向發展進度加快,應用型本科高校對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定位必須重新認定,找準自己在高等教育結構中的位置,構建具有特色的辦學模式和教育模式,從不同的方位滿足社會發展的多維需求,但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能力需求,嚴重影響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隨着社會的進步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社會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多樣化的需求,促使高等教育逐步產生類型的分化,應用型本科教育應運而生[1].現階段,由於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還在探索中,多數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還是照搬研究型大學,培養的人才很難滿足社會多樣化的需求.應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制訂符合區域發展現狀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形成發展優勢,是院校建設、適應和服務區域發展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廣東白雲學院作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直致力於應用型人才培養,在基於能力本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方面進行了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1基於能力本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指導思想

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需要解決理念、方案和實施三個層面問題,需要明確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並在此基礎上優化和落實人才培養方案[2].

1.1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

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擴大學生自選專業、自選課程的權利,實施“彈性學制”;推動從“教”到“學”的轉變,以信息資源與現代教育技術為支撐平台,以學分認證為手段,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推行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對接、自主學習與互動教學相融的教學模式改革,提升學習成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能力.

1.2樹立“特色意識、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

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主要路徑,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緊密依託行業企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以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為提升人才質量的重要內容,注重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以國際合作為重要手段,學習和借鑑國際先進的辦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及管理模式等,提高學校整體辦學水平.

1.3以培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

體現“重基礎、強實踐、擅應用、長技能”的人才培養指向,構建能力本位及四個對接為核心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即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提高人才培養的三個符合度,即目標與社會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養方案與培養目標的符合度、培養結果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符合度.

2基於能力本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基本原則

2.1突出市場導向及能力本位,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要順應地方現代製造業、戰略性新型產業與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趨勢,圍繞產業升級轉型、技術創新需要,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細分職業面向及崗位(崗位羣),準確定位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科學分析與界定崗位或崗位羣能力,按照能力培養要求設置課程模塊、設計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按照科技發展水平和職業資格標準設計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按照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的原則,整合相關的專業基礎課、主幹課、核心課、專業技能應用和實踐課,形成“專業+專長”的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羣或課程模塊[3];支持與行業企業等合作開發在線開放課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課程體系改革.

2.2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強化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統一

在強調崗位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具有終身學習的健康體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質;着力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通過學習,構建起適應終身教育及社會發展變化需要的知識、能力和基本素質;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開設就業創業指導必修課程,鼓勵課外實踐與創新創業、允許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探索建立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機制,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有機融合,強化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2.3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工作與學習結合,突出工程實踐能力

打破按照學科內容設置課程教學內容的思維定勢,按能力培養要求設置課程模塊,確保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遵循教育基本規律,系統規劃教學體系,總體實現“兩體系三並遞進”模式:將實驗、實訓、實習與理論教學並舉、並重、並行,其中理論教學的遞進體現為“學科基礎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專業教育”的遞進;實踐教學的遞進體現為“基本技能培養———綜合應用能力和設計能力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遞進.實踐教學學時佔專業總學時的比例達到30%以上,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實訓實習的時間累計達到一年.強化校企合作育人,緊密依託行業企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2.4統籌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的整體優化

將學校人才培養定位目標貫徹、落實到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中,改學科導向型的課程設置為專業導向型,從知識邏輯體系向技術邏輯體系轉變.通過刪、減、並等措施降低課程內容重複率,優化整合課程內容,減少必修課比例、壓縮課內總學時,增大選修課選擇範圍和豐富選修課內容,均衡各學年學分,提高教學效率;統籌人才培養全過程,按照推行完全學分制及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規劃課程結構及比例,構建“大平台+小模塊”模塊化課程體系,縱向優化人才培養方案[4].同時,橫向統籌和規劃跨學科和跨專業課程,構建和完善學校各類各級平台課程,加強課程的`標準化建設,多視角審視人才培養方案設計,逐步實現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的整體優化.

2.5強調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彰顯“以學生為中心”個性化特色

制修訂人才培養計劃時,各專業在學校統一指導思想和規定的框架下,在學科及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或專業方向課程、專業選修課程設置以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實踐性教學環節、教學過程安排等方面,可根據各專業的具體情況,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採用不同的做法,體現專業的不同特點,發揮各專業的優勢,形成專業的特色.

3基於能力本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基本要求

3.1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

各專業應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深入行業、企業進行調查研究,正確把握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產業轉型升級和人才市場需求狀況,細分職業面向及崗位(崗位羣),進一步準確地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形成本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及職業面向分析報告.在此基礎上,準確描述人才培養目標,即符合學校“培養一線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定位要求和符合本專業職業面向的定位及體現本專業特色,並明確主要的崗位(崗位羣)或工作領域.

3.2分析崗位(崗位羣)能力需求,明確人才培養的業務規格

針對典型的工作崗位,進行崗位描述、典型工作任務及職業素養與能力要求分析,並對所有典型的工作崗位的職業素養與能力要求進行歸納、綜合,形成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能力要求,總結精煉後,具體描述為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人才培養規格和要求(即業務規格).在注重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的針對性的同時,強調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明確本專業職業資格證要求,所有專業原則上應達到三級或以上(可設1個主要證書和2-3個可選證書),強化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3.3構建以職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與職業標準對接為核心的課程內容體系

構建以職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教學內容體系[5].打破按照學科內容設置課程教學內容的思維定勢,科學分析與界定崗位(崗位羣)的基本能力,按能力培養要求設置課程模塊,設計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構建基於崗位(崗位羣)基本能力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交互融合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基於“能力本位”原則,課程內容體系落實“兩個對接”:一是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依據職業崗位、職業標準及相應的基本培養規格要求,將專業基本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落實到具體課程和實踐環節中;二是課程設置與職業資格證對接,依據各專業所確定職業資格證要求,設置相應的課程和實訓環節,確保課程內容及訓練與職業資格證掛鈎.

3.4注重設計論證、規範編制,維護人才培養方案的嚴肅性

為了對專業人才培養進行系統、充分論證,所有專業原則上均應按照基於能力本位的指導思想重構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進行相應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同時,為了便於教學安排,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基礎上,形成人才培養方案編制要求,人才培養方案的內容用文字和表格表達,力求簡明、清晰.此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一經論證定稿,對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具有高度指導性,在執行過程中原則上不得隨意修改,以維護其嚴肅性.

參考文獻:

〔1〕徐琳.新形勢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與實施———以高職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為例[J].商業文化,20xx(29).

〔2〕肖瑤,吳靈均,曹丹.民辦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理論研究[J].智富時代,20xx(8).

〔3〕樊繼軒.基於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對民辦高校“本科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養”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xx(1).

〔4〕徐理勤,顧建民.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及其運行條件探討[J].高教探索,20xx(2).

〔5〕黃日強,許惠清.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的特徵[J].外國教育研究,20xx(5).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8

論文摘 要:簡單介紹了我國眼視光專業人才現狀,以山東省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眼視光專業為例,對高職高專眼視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探討,具體闡述了該院眼視光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制定,調整及優化,為國內其他同類院校提供了寶貴經驗。

論文關鍵詞:眼視光 人才培養方案 培養模式

1 我國眼視光專業人才現狀

近幾年來,由於學生近視發病率的逐年快速上升、眼鏡消費觀念的改變,人們對眼鏡的要求不僅從科技含量、新材料的應用,還是款式設計等要求越來越高,眼鏡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中國已逐步成為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眼鏡生產和消費國家。根據“十二五”規劃精神,眼鏡產業是重要的民生產業、富民產業之一,在新的形勢下,我們的行業該如何發展,如何升級轉型,驗配服務該如何向個性化、人性化縱深發展。因此,培養高素質的驗光、配鏡人才不僅是廣大消費者的迫切需要,也是眼鏡市場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企業最急需的人才是高級實用型人才,這種人才的培養正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範疇。因此,儘快培養高素質的驗光配鏡人才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社會的需要。

2 學院眼視光專業培養體系的制定

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眼視光技術專業始建於20xx年,20xx年學院與日本豪雅(上海)光學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專業建設委員會,共同建設和發展眼視光技術專業;20xx年合作開辦“豪雅視光冠名班”;隨着該專業的不斷髮展前進,培養體系也逐步完善。本着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宗旨,學院提出了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20xx年以後,學院與豪雅光學有限公司聯合開發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共同制訂課程標準和考核標準;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快速提高學生素質。企業單位定期派遣技術專家來校指導、講課,學院定期派遣學生和老師到企業學習和實習;企業每年向優秀學生提供獎學金。近年來,該專業在日本豪雅、日本尼德克、上海天鴻光學和寧波明星等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辦學水平和專業建設得到迅速發展。近3年來,該專業畢業生還未畢業,就已被眾多企業預訂一空,目前本專業畢業生遍佈全國各地,發揮了高職生技能更高、適應性更強的特點,併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幹。

3 學院眼視光人才培養體系介紹

(1)“實景模擬、就業為根”模式。以促進學生就業為中心,創新教學模式,按照視光師真實的工作過程設計工作任務,通過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建設理實一體化教室,滿足學生學習的行動過程。通過教學做一體化、職場體驗、實境訓練、頂崗實習、人才推薦、社區服務、技能展示、課證融合切實增強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就業能力,做到學習工作融合,真正實現了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觸。

(2)“由簡到繁、工學結合”模式。教學內容的設計都是以驗光配鏡實際工作過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每個學習情境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學習情境之間呈遞進關係。雖然工作任務的內容由簡單到複雜,但完成任務的過程不變,都能夠反映出其工作對象、工具、工作方法、組織方式、工作技能和工作要求等;同時,將國家職業資格標準或行業、企業標準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優化訓練條件,創新訓練手段,提高訓練效果,使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順利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實現“教育性”與“職業性”的融合。

(3)“雙重考核,激發自主學習”模式。建立過程性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知識考核與技能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強調技能考核的重要性、突出過程性考核,調動了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起到了促進作用。

(4)“雙師帶動,推進結合”模式。在教學總體設計上,突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充分發揮校內實訓基地和外實習基地的作用,一部分學習情境的學習在校內實訓室完成,主要由校內主講教師和實訓老師負責完成。一部分學習情境的教學可安排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以企業兼職教師為主,校內主講教師協助完成。

(5)“工學交替、企業頂崗”模式。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就業能力,學院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根據企業需要,從學生第二學期開始,學院就把學生分成固定的實習小組安排到學院固定的校外實訓基地班實習上班。實習期間學生和企業的正式員工一樣,遵守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學院定期與學生實習企業的領導和外聘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暑假期間儘量安排學生在家庭住址所在地的眼鏡公司進行上班實習,暑假結束後撰寫一份實習和市場調查總結;另一種方式就是頂崗實習,採取校企聯合建立健全頂崗實習的相關管理辦法(包括頂崗實習管理辦法、實訓指導教師管理制度、頂崗實習成績評定標準等),共同制定實習任務書,做好頂崗實習任務下達,實習全過程管理、實習成績考核與評價工作;建立並完善學校與企業聯合簽發的“工作經歷證書”制度;完善實訓基地兼職教師管理制度;聘請企業專業骨幹參與實踐教學管理,制定學生生產性實訓成果的評價標準和企業評價學生實習質量標準。

4 結語

我院眼視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從20xx級到20xx級都是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根據畢業生的反饋及市場的需求在不斷的進行調整優化,形成一套動態的方案,以使畢業學生成為“懂技術、會經營、能管理”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

參考文獻

[1] 賙濟.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 辦讓人民滿意的高等職業教育[Z].20xx.

[2] 國務院辦公廳.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Z].20xx-05-19.

[3] 陳解放.基於中國國情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路徑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xx(7).

[4] 馬樹超,範唯.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再認識[J].中國高等教育,20xx:13-14.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9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適應醫藥衞生事業發展需要,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初步臨牀工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進一步深造基礎,能在各級衞生保健機構在上級醫師的指導與監督下,從事安全有效的醫療實踐的應用型人才。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自然科學、基礎醫學和臨牀醫學方面的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接受臨牀技能、溝通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初步的醫療、健康宣傳、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一)態度目標

1.熱愛祖國、遵紀守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願為祖國的衞生事業和人類身心健康奮鬥終生。

2.關愛病人,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將維護民眾的健康利益作為自己的職業責任。

3.樹立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觀念,持續自我完善,不斷追求卓越。

4.具有與病人及家屬進行交流的意識。

5.在職業活動中重視醫療的倫理問題。

6.尊重患者個人信仰。

7.實事求是,對於自己不能勝任和安全處理的醫療問題,應該主動尋求其他醫師的幫助。

8.尊重同仁,有團隊合作精神。

9.樹立依法行醫的法律觀念。

10.樹立成本效益觀念,在考慮病人及家屬利益的同時注意發揮衞生資源的最大效益。

11.具有科學態度、創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12.履行維護醫德的.義務。

(二)知識目標

1.掌握與醫學相關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基礎知識和科學方法。

2.掌握生命各階段的人體正常結構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狀態。

3.掌握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原因、發病機理、臨牀表現、診斷及防治原則,認識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基本的藥理知識及臨牀合理用藥原則。

5.掌握圍產期的保健原則和計劃生育的醫學知識。

6.掌握全科醫學基本知識,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預防和篩查的原則。

7.掌握臨牀流行病學的有關知識與方法。

8.掌握中醫學的基本特點,瞭解其診療原則。

9.掌握傳染病的發生、發展以及傳播的基本規律,掌握常見傳染病的防治原則。

(三)技能目標

1.全面、系統、正確地採集病史,系統規範地體格及精神檢查的能力,規範書寫病歷的能力。

2.較強的臨牀思維和表達能力。

3.內科、外科、婦產科和兒科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處理能力。

4.一般急症的診斷、急救及處理能力。

5.運用循證醫學的原理,針對臨牀問題進行查證的初步能力。

6.從事社區衞生服務的基本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

8.能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研究醫學問題及獲取新知識;能用一門外語閲讀醫學文獻。

9.能對病人和公眾進行有關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預防等方面知識的宣傳教育。

10.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學制與學位

學制:5年,實行4到7年的彈性學制。

學位:醫學學士

四、核心課程

人體解剖學(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病理學、診斷學(物理診斷學、臨牀技能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0

1 國外視光學教學概況

國外關於眼視光技術具有非常清晰的分工,主要分為二個部分:

第一部分在醫學院培養的基礎上,為了有效防治眼病。

第二部分在視光學院培養的基礎上,為了達到眼視覺的健康,負責驗光配鏡。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當中,出現視光學院和視光系的時間較早,其發展已經過一百多年,形式多種多樣,而且擁有一定的規模,相當於醫學院。視光學專業的學制主要以4+3 為主,也就是學習醫學基礎課、光學基礎課、視光學專業等課程一般是利用四年的時間。上述課程的主要內容有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組織胚胎學、藥理學、經典光學、幾何光學、眼科光學、視光學理論與方法、視功能檢測與診斷、眼科疾病、雙眼視力、低視力學、視力矯正、環境視光學、接觸鏡等。學習數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學和微生物學一般情況下利用三年的時間。在達到學習要求取得光學博士後,還不能達到視光學工作的標準,還需參加國家關於視光師職業資格考核,只有達到合格後取得有關證書後才行。

當前,很多人都擁有視光師職業資格,可以從事視光師工作,美國視光師與人口總量的比例達到了11 000∶1,澳大利亞則達到了1 2 7 5 0 ∶ 1 , 眼光師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但需要提出的是,視光學院和視光系學習的課程不包括醫學基礎和臨牀學科,特別是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在過去較長時期內,很多學生雖然取得了畢業資格,但沒有處方權,在治療疾病時無能為力。

2 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眼視光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特色不明顯。

專業設置沒有考慮到當地實際情況,存在着較為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因為不能全面分析當地產業發展情況、當地經濟發展情況、行業分佈情況、企業需求情況,在設置專業時不能達到社會的需求,不能適應當地經濟發展,培養的人才不能達到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在建設課程體系方面已得到人們的認可,也就是採用工學結合的做法,但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依然應用傳統學習模式,不能將理論知識有效應用於實踐當中,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與職業技能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實訓基地內涵建設不完善。

3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3.1 眼鏡行業發展狀況

我國眼鏡協會的統計數字顯示,在最近幾年的發展當中,眼鏡產業平均每年增長速度突破了17%。有關專家認為,眼鏡產業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還需得到較快發展,將會產生大量的工業產值和出口量,專家認為二者平均每年增長率都將突破11%和12%, 在國內主要產區將會湧現大量的生產企業, 年產值也會得到大幅提高,將會突破一億元,在大量中心城市會湧現數以千計的銷售連鎖企業,估計一些優秀企業每年銷售額將突破一億元。在眼鏡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企業要求擁有高素質的工作人員,如依據國際標準程序開展全面驗光配鏡技術、驗配隱形眼鏡技術、加工先進技術設備技術、應用視光儀器技術、眼科檢查與治療技術、修理眼鏡技術等。

3.2 職業崗位

對眼視光技術人才的要求, 可以從事眼科檢查、檢查視功能、驗光、配鏡、檢查測量、修理、設計配戴等工作,具備驗配隱形眼鏡技術,可以從事銷售眼鏡和管理工作。對應於眼鏡行業職業崗位能力的職位有二種:第一,眼鏡驗光職位,主要包括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等五個級別。第二,眼鏡定配工職位,主要內容有初級、中級、高級和技師四個級別。

4 眼視光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設置在培養專業人才方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搞好課程建設才可能提高教學質量。高校的眼視光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應該主要針對培養人才的職業崗位能力,講求實用性。再有,在設置課程時還需考慮到培養人才的職業遷移能力和職業素質、基本素質。

4.1 構建專業課程體系的`技術路線

認真研究培養專業人才的目標、原則和具體實施措施,建設較為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路線,才能保證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順利進行。在研究產業發展情況、行業崗位對人才的職業能力職業素質的要求情況、企業人才成長規律、學生如何學習、學校擁有師資力量如何、教學實訓設備可以發揮哪些作用等內容的前提下,實現科學排列與組合專業課程的目的。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取得行業與企業的支持,以職業資格國家標準為依據,進一步充實課程教學內容,創建更為合理的課程體系。與時代發展相適應,及時引進先進技術與設備,學習當前世界上的新理論與新技術。

4.2 課程體系結構模式

建設課程體系結構模式,也就是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各類課程之間的關係,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具有決定性影響。眼視光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結構模式主要應該考慮學生的職業能力、依靠通用課程、傳授專業技術、發揮頂崗實習的作用。要意識到當前社會發展與技術進步一日千里,利用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

4.3 構建基於工作過程的實訓、實習課程體系

在眼視光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課程標準要以培養較高的職業能力為目的,發揮實訓教學的作用。學習過程中應用驗光配鏡技師職業資格國家標準,依靠工作過程建設實訓與實習課程,在充分研究課程的基礎上開設實訓項目、設置實訓項目,利用現場模擬與頂崗實習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講求職業性、實踐性與開放性。在實訓基地開展專業理論學習,依託項目發展、保證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當中。要求理論學習時間與實踐時間達到平衡,生產性實訓時間應在全部實踐時間中佔到80%以上。課程考核方式應該全面結合應用校內理論考核、利用實訓基地考核實踐能力、企業頂崗實習、國家職業資格考核等多種做法。

5 整合社會資源,加強實訓內涵建設

高職教育要實現區域性與職業性。高校眼視光專業要具有一定的特點,要發揮具有一定發展能力的眼鏡行業協會的作用,同時結合骨幹企業開展有效合作。

行業協會掌握着當前最為豐富的行業發展信息,在校企合作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學校在設置專業時要考慮到整個行業的發展,要爭取達到具體企業的實際要求。要充分利用眼鏡行業協會,要充分研究企業需求,利用訂單式培養的做法,設計最為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利用課程建設、引進師資、應用實訓基地等各種做法,使合作收到最好的效果,使人才進入社會後發揮最大的作用,達到各方滿意的效果。大力發展眼視光技術專業,講求品牌化發展,同時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科學配置校內與校外資源,建設最為先進的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建設包括校內與校外二個部分。校內實訓基地的作用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校內研發服務基地主要對學生的畢業服務。校內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對學生開展綜合實訓。校外實訓基地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做法是頂崗實習。

在建設實訓基地過程中要做到校內與校外協同發展,在頂崗實習和實現學生就業的前提下,實訓學習要做到系統性。校內實訓要進一步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校外實訓要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實訓內容應該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與連貫性。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要突破原有模式的束縛,要與企業車間相仿,達到教學實訓、生產實訓、畢業設計與開發服務等各個方面的一體化發展。在教學實訓時,以培養學生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為主,使教、學、做三者結合在一起;在生產實訓過程中,講究突出學的工,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術與頂崗技能;在畢業設計與開發服務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項目,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1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比較紮實的英漢雙語基礎知識和語言基本技能,具有較為系統的翻譯理論知識、比較紮實的翻譯基本功、較為流利的語言表達能力、一定的翻譯批評和翻譯鑑賞能力,能夠基本勝任不同領域基本難度的文學翻譯、商務翻譯、典籍翻譯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語言和翻譯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接受漢語和英語兩方面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的訓練,掌握跨文化交際和英漢互譯的基本技能,具備口筆譯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具有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良好的道德素質與文化修養;

(2) 掌握語言知識和能力,包括英語語音、詞彙、語法知識,英語聽、説、讀、寫能力,漢語知識與寫作能力,演講與辯論能力,語言學習能力;

(3)掌握翻譯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能力,包括口筆譯技能、口筆譯理論、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譯者綜合素質;

(4)掌握翻譯需要的相關知識和能力,包括中外社會文化知識,語言學與文學知識,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翻譯工具的知識,國際商務知識,公共外交知識;

(5)瞭解翻譯學的理論前沿和應用前景,瞭解翻譯專業的行業需求和發展動態;

(6)熟悉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7)具有較強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實際工作能力和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

(8)具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

三、專業方向

本專業設文學翻譯、商務翻譯和典籍翻譯三個方向。

1. 文學翻譯方向

學生能夠了解文學文體的特點,具有一定的文學鑑賞能力,掌握文學翻譯的技能與知識,能對各種體裁和題材的文學作品進行翻譯實踐和初步的理論研究,具備對文學翻譯進行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後能夠獨立從事一般難度的文學翻譯實踐和翻譯研究。

2. 商務翻譯方向

學生能夠了解商務翻譯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商務知識,掌握商務翻譯的技能與知識,能對各種商務文本進行翻譯實踐和初步的.理論研究,具備對商務翻譯進行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後能夠獨立從事一般難度的商務翻譯實踐和翻譯研究。

3. 典籍翻譯方向

學生能夠了解不同體裁和題材的典籍特點,具有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掌握典籍翻譯的技能與知識,能對各種典籍文本進行翻譯實踐和初步的理論研究,具備對典籍翻譯進行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後能夠獨立從事一般難度的典籍翻譯實踐和翻譯研究。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2

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實施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性計劃,體現學校的辦學思想和育人理念。獨立學院辦學方法和人才培養目標、方案與普通高校存在着差別,獨立學院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不同於研究型大學的一本院校,也不同於教學研究型大學的二本院校,它更注重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同時,獨立學院又屬於本科院校,不同於強調技能的高職高專,它的辦學目標是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培養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本科應用型人才。因此,獨立院校應根據自身辦學特點,從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專業特色、課程體系等方面不斷進行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本文以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為例,探析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

一、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高等院校設置最普遍的文科專業之一,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從事文祕、記者、編輯、教師等相關工作的人才。隨着我國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綜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等教育也隨之轉變為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結合體。以新機制、新模式設立的獨立學院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面臨新的挑戰。獨立學院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人才,關係到傳統專業向現代專業轉型和發展的問題。

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目前普遍存在着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不夠明確的問題。大多數獨立學院在設置漢語言文學專業初期,人才培養目標往往完全參照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照搬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追求理論系統性、完整性,以學科理論為中心,注重傳授知識。而獨立學院的綜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素質基礎與一本、二本院校有許多差異,完全照搬其人才培養方案,不僅會影響獨立學院綜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更會導致所培養的學生缺乏鮮明專業特色和實用技能。

二、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意義

獨立學院的發展已初具規模,改革與實施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在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提升自己競爭優勢和滿足社會需求方面有着重要的意義。隨着社會的發展,只有在實施過程中對已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地調整和創新,才能較好地滿足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解決獨立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使他們在工作中儘早地適應崗位。同時,應在對已畢業的學生就業情況進行追蹤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獨立學院的辦學宗旨,其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在理論能力方面應比高職高專學生強,在職業技能方面又要比一本、二本院校的學生強。既要具備本科的理論專業知識,又能把知識運用於實踐,具有一定的職業技能,這是培養綜合應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獨立學院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既要重視理論課程的教學,又要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實施,人才的多元化培養,在原來專業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加強相關技能的培訓,尋找專業教學與社會需求的切合點,拓展專業就業方向,充分發揮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理論技能與應用能力,使學生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有更大的生存與發展空間,以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具體措施

與着重培養研究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的一本、二本院校不同,獨立學院的學生理論知識要求有所降低,但實踐能力要求有所增強。與專門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高專也不同,獨立學院的畢業生應是理論基礎相對紮實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漢語言文學作為應用型專業,找準定位、設置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成為專業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

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為:改革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素質教育的體系,以構建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素質結構。為達到這一目標,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應以課程改革為核心,優化課程內容,增加實踐環節,調整並優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模塊的結構比例,構建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並付諸實施。

(一)優化課程,建立和完善教學保障機制

實施綜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建立有效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除了擴大自有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隊伍,加大自有師資隊伍培訓力度,還應從電台、電視台、報社等單位聘請具有雙師素質的兼職教師任教,建立一支專兼結合,以白有專職教師為主、兼職教師為輔,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修訂教學計劃,全面實施課程改革,優化課程,增加實踐環節,建立以“應用”為特徵的理論教學體系,以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實踐教學體系,採用以基地、學校、行業結合為主的教學模式,建立漢語言文學專業與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合作機制,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繫實際,在具體工作實踐中提高應用能力。

(二)調整課程模塊比例,注重實踐教學

教學計劃的修訂、課程的調整,既要滿足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又要滿足學生個人未來的發展,使學生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有實用的專業技

能。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組織專家修訂教學計劃,優化課程體系,注重實踐、應用性課程的開設。構建“教學+實踐”的課程體系,根據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基礎課、專業技能和人文社會科學有關課程的設置,增加技能課的開設,多方位拓展專業方向。一方面,根據學生就業興趣和計劃,優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為學生進入某工作領域發展打好基礎,做到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另一方面,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有選擇地傳授新聞宣傳、文書檔案、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並進行相關技能培訓,使學生具有從事相應工作的能力。為突出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培養,設置相關職業課程,例如言語藝術、祕書學、公共關係學、文祕寫作、新聞採訪與寫作、檔案學、實用禮儀等課程,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技能,提高學生採編寫、組織、協調、交流溝通等能力。為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提升職業競爭力,學院鼓勵學生在完成規定課程教學後參加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考試、測試,取得職業技能資格證書。要求學生參加科技創新與素質拓展活動以獲得相應學分,如普通話測試。此外,根據學生就業興趣和計劃,開設多門選修課,如速記學、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學原理等課程,滿足將來從事不同工作的學生有目的地選擇相關課程,使學生成為具有實用技能的複合型人才。

目前,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中專業課佔45%以上,文化類和教育理論類課程佔25%,實踐課程僅佔5%,這樣的設置很難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因此,必須對現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結構和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增加實踐環節和實踐時間,形成以實踐應用能力為主、突出學生理論與技能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以及學生在生存中求發展的能力,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充分體現獨立學院的辦學特色。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調整並優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模塊的結構比例,實踐課程學時增加15%以上,第一學年設置為期2周的社會調查或文學採風活動,第二學年設置為期2周的社會工作實習,第三學年設置為期4周的社會工作實習,第四學年設置為期2個月的畢業實習。同時,構築並實施綜合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體系,通過加強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如與一些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共建實習基地,已建好的語音實驗室、線性編輯實驗室、攝影攝像實驗室和《天行健》校刊、《晨曦報》、廣播站等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

(三)發揮學生社團作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獨立學院綜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除了要加強校內外的實訓、實習基地建設,還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學生社團是發揮學生組織協調、管理溝通能力的重要平台,在社團活動中,學生可以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可以發揮活動能力強、參與意識強的特點,提升自我培養意識和能力。因此,獨立學院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應致力於發揮學生社團作用。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以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的,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該學院在第二課堂組織開展眾多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專業相結合,以求實創新、鍛鍊自我為宗旨的特色活動,使學生的潛能、才華及創新精神得以盡情施展與發揮。學院定期舉辦社團活動、班級特色活動、學科創新活動,充分挖掘、發揮學生才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形成“人人有舞台”的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促使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總之,獨立院校應根據自身辦學特點,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和改革,在培養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下,充分利用地方優勢資源,強化專業特點,使培養目標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3

人才培養方案是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以及培養過程和方式的總設計,對保證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規格,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高職船舶電氣專業學生畢業後面向國內、外的航運公司就業,擔任船舶電子電氣員職務,面臨着國際船員勞務市場的競爭,學生必須要滿足STCW最新公約的任職資格要求和國家海事局海船船員適任標準的要求。船舶電子電氣員的前身是船舶電機員,上世紀末STCW公約95修正案取消了對船舶電機員的強制性配置要求,部分航運企業取消了電機員崗位,電機員的工作轉由輪機員分擔,但部分輪機員由於缺乏電子電氣知識和信息技術而不能有效地履行職責,造成部分職能缺位,對船舶的安全營運造成一定的影響。國際海事組織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於20xx年通過了STCW馬尼拉修正案,該修正案明確提出設置船舶電子電氣員這一新職務,強調了電子電氣員的必要性,並規定了具體的任職要求。為了履約中國海事管理機構也發佈了新的海船船員考試發證規則,制定了船舶電子電氣員的適任考試和評估大綱。由於STCW公約95修正案生效後部分航運企業取消了電機員崗位,多數航海類院校基本上都停辦了船舶電氣專業,我院則由於認識到船舶電氣管理的專業性和重要性而一直保留着該專業,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該專業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也存在着培養方案不太合理等問題,使得人才培養的效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偏差較大,船員的綜合能力比較差。

高職航海類學生的專業思想、業務技能等方面相對較好,是未來中國海員隊伍中的主力軍,因此基於以上背景,為了培養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船舶電子電氣員,實現我國成為船員強國的目標,有必要對高職船舶電氣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研究優化。

1.高職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

1.1 人才培養目標有待重新認識

我國的航海高等教育實行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軌制,雖然高職航海類院校的定位是職業教育很明確,但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實際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時間只有兩年半,而培養高級船員的目標與普通高等教育是相同的,要和本科學生參加同樣的資格考試和評估,因此高職航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在實際執行的過程當中還是有點定位不清,尚未形成既有特色又能與普通高等航海教育相互銜接的體系。此外教育部20xx年10月發出的《關於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準確把握定位和發展方向,自覺承擔起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時代責任,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其中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是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最新定位提法,因此我們需要對高職船舶電氣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研究優化。

1.2 課程設置不太合理

我國航海類院校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按學科體系建構的,課程設置方面專業課程和培訓項目必須滿足海事主管部門的相關規定,通識課程的設置必須滿足教育主管部門的相關規定。航海類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崗位與本科院校相同,學生要和本科院校的學生通過同樣的海船船員適任證書考試和評估,拿到海船船員適任證書,而學制比本科院校少一年,因此課程體系基本上屬於本科壓縮型,主要專業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是相同的,高職院校的教學計劃是將本科的教學計劃斬頭去尾。

另外隨着船舶朝着大型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船舶電氣技術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力電子技術、控制技術、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等新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船舶,這就要求船舶電子電氣人員的業務知識必須跨通信、導航、電氣、電子、自動控制、計算機等多個學科,部分技術內容以前不屬於船舶電機員的職務範疇,但是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將它們劃歸船舶電子電氣員管理,如船舶通信技術、導航技術等,這部分內容在過去的課程體系裏也沒有涉及到,所以我國船舶電氣專業的課程體系已不能很好地適應國內海上交通運輸發展的需要和國際航運人才市場競爭的需要,因此需要對高職船舶電氣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研究優化。

1.3 教學內容過於陳舊

高職船舶電氣專業相當一部分的教學內容比較陳舊。船舶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船舶電氣技術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以前還算是比較先進的設備已逐漸被淘汰,而被一些新技術、新設備所代替,而以前部分課程還在講授這些比較陳舊的內容;有些新技術在以前的課程體系中沒有涉及到,但是目前已經在船舶上廣泛應用,如工業控制網絡技術、微機控制技術、電力推118進技術等,這就使得部分船員對於船上的新設備不會保養、不會管理、不會維修等,嚴重影響了船舶的航行安全。此外船舶電子電氣員和以前的電機員相比增加了通信導航技術和船上人員的溝通與管理等內容,因此高職船舶電氣專業的教學內容要能跟上這些航海新技術的變化和滿足公約的最新變化,培養出符合高科技時代要求的航海類高端技能型人才。

1.4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較為落後

由於高職教育比高等學歷教育起步要晚,在教學上教師更多地沿襲了學歷教育的教學方法,停留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階段,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講授,教學手段比較單一,理論不能有效地聯繫實際。

1.5 人才培養模式有待創新

為了培養與用人單位崗位要求能有效對接的高技能人才,我院自20xx年起在省內率先推行“訂單式”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學院邀請訂單單位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參與學院的人才培養全過程,聘請一些與學院聯繫密切的航運企業的電機員作為兼職教師。由於定位準確、措施有力,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由於受辦學體制等外部環境的影響,航運企業對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參與度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面還需進一步擴大,培養模式有待進一步探索與創新。

1.6 師資力量配備不盡合理

高職船舶電氣專業教師隊伍建設雖然有了很大進步,但是總體上來看師資結構還是不盡合理,教學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年齡結構上,老教師偏少、新教師偏多;雙師素質結構上,高校畢業生多、有實際工作經歷的少;學歷結構上,本科學歷多、研究生學歷少;職稱結構上,中低職稱多、高級職稱少;另外個別核心專業課程還未形成具有一定縱深和發展潛力的教學梯隊,兼職教師缺乏相對穩定性。

1.7 實驗實訓設備需要進一步完善

高職船舶電氣學生畢業後在遠洋船舶上負責船舶電氣設備的維護保養和檢修,動手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因而需要特殊的專業訓練設施和實習訓練船。但是目前高職船舶電氣專業學生的培養存在着沒有學生專用實習訓練船,實驗室設備比較陳舊,有些設備不夠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大大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效果。

2.高職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研究

為了主動適應國際海事組織全面審查和修改後的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和國家海事局有關海事法規的要求,適應航海事業發展和航海科技進步的需要,提高我國船舶電子電氣員在國際海員勞務市場上的競爭力,我們針對以上培養方案的不足或不太合理的地方對我院高職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優化研究。

2.1 科學制定人才培養目標

在制定高職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時,我們邀請航運企業參與進行職業分析,對崗位進行能力分析和分解,描繪出職業能力的整體構架以及維持這些能力的支撐知識,確定該專業的素質、知識與能力結構,從而制定出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高職船舶電氣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滿足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和國內海事機關的有關規定要求,着重考慮船舶電氣專業的國際通用性和行業准入性,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端技能型船舶電氣人才,因此高職船舶電氣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具有明確的職業定向性和國際化特徵,除了如道德品質、身心素質等最基本的大學生素質要求外,還要緊密結合船舶電子電氣崗位的需要,體現出該崗位的特定需求,如具備專業英文資料和業務函電的讀、寫能力,具有較強的英語聽説、會話能力;掌握國家海船船員適任標準規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通過無限航區主推進動力裝置3000KW及以上船舶電子電氣員適任評估和考試,獲得船舶電子電氣員證書;掌握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規定的專業技能,並通過相應的考試和評估,獲得各項專業證書;具備相關的海運法規和船舶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等。

2.2 優化調整課程體系

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規定船舶電子電氣員必須具備“電氣、電子和控制工程”、“維護和修理”、“船舶操作控制和船上人員管理”三個功能模塊,因此我們根據這些崗位功能的能力要求,打破傳統的以學科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強調整體功能以實現培養目標的要求,調整、優化、重組課程,建立與職能要求、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及素質教育體系。

制訂課程體系時以適應國際航運人才市場的需求為目標、以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為主線,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突出高職特色,基礎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教育和培訓的知識和技能全面覆蓋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3000KW及以上船舶電子電氣員的適任標準。

船舶電氣專業學生動手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因此對船舶電氣專業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的要求相對較高,在培養時應堅持突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原則,在傳授專業課知識的同時,應着重培養他們如何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課程體系優化調整時加強了實踐教學環節,增加了實訓的時間和內容,以使學生紮實掌握船舶電氣設備管、養、修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2.3 更新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更新緊跟行業發展和國際公約及國內法規修訂,反映先進技術成果和職業崗位新要求,充分體現“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教育理念。由於船舶新技術已大量使用,而傳統的課程體系多年來變化不大,造成船員的知識陳舊;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也對船舶電子電氣員提出了一些新的職務要求,因此高職航海類院校應對現有的課程內容作出相應的調整,使人才培養能夠符合公約要求和航海技術發展的需西。

在課程內容設計時,一方面我們以“必需、夠用”的專業知識為基礎,減少傳授理論知識的比重,增大實操訓練的比重,強化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例如《船舶電機學》課程內容,理論性太強,學生學習起來很吃力,而在實際船舶電氣管理方面應用又很少,所以我們將理論性太強的內容大幅度刪除,增加大量的電機維護與保養實訓內容;對專業課程如《船舶電站》、《機艙自動化控制》、《船舶通信與導航系統》、《船舶電機與電力拖動控制》等,均設置了較多學時的相應實踐課程,加大學生的實訓力度,為學生儘快適應工作崗位做好準備。

另一方面我們大幅度更新課程內容。船舶電氣技術更新換代很快,許多以前還算是比較先進的設備已逐漸被淘汰,而被一些新技術、新設備所代替,我們就將以前部分課程中這些已不太適合的教學內容刪減掉,及時將船舶電氣技術相關的新知識、新科技、新技能引進課堂,比如《船舶電站》課程,以前的教學內容還涵蓋着一些晶體管控制設備,而目前船舶已大量採用微機、PLC等控制技術,我們就將以前的這些已淘汰設備的內容刪除,引進比較先進的微機控制設備。有些新技術目前已經在船舶上廣泛應用,但是在以前的課程體系中沒有涉及到,如工業控制網絡技術、微機控制技術、電力推進技術等,我們在進行課程體系改革時也引入課堂,因此我們增加了《單片機原理與應用》、《PLC及現場總線》、《計算機網絡應用》和《船舶電力推進技術》四門課程。還有部分技術內容屬於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新劃歸船舶電子電氣員職務範疇的,如船舶通信技術、導航技術等,我們在課程體系改革時也增加了這部分內容,因此我們增設了《船舶通訊與導航系統》、《電航儀器》兩門理論課程和《船舶通信導航設備維護》實訓課程。船舶作為一個對外交流活動很頻繁的行業領域,目前設備的技術資料基本上都是英文版,對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要求很高,所以我們在《船舶電氣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中也增加了船舶導航系統、通信技術以及相應技術手冊等資料。

我們在調整課程內容的同時還進行了必要的課程整合,例如《船舶電機學》的內容我們將其理論性太強的.內容刪減後將其與《電力拖動控制系統》合為一門課程;《將自動化理論》和《機艙自動化控制設備》合為《船舶機艙自動控制》一門課程。

2.4 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

一是充分利用模擬器和現代化模擬機艙,推行“教、學、做體化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學練並重,使得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目前我院已經建設了包括現代化模擬機艙、輪機模擬器電站模擬器等多套大型模擬器,正在建設電力推進和高壓電力系統模擬器,並大力提倡模擬器教學的研究與改革,教師120在教學過程充分利用學院現代化模擬機艙和模擬器等實訓設備,採用問題教學、案例教學、現場教學、實物教學等多種方式方法有機結合,讓學生開展角色模擬,置身於模擬的工作情景、場景及仿真環境中學習、操練以提前適應工作崗位。二是教學手段靈活多樣,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船舶電氣專業課程規劃和製作了大量的課件、音視頻教學資料等,教學過程中將多媒體與模擬器緊密結合、互為補充,能從根本上改變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方法。三是重視優質教學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與共享,探索基於網絡的教學平台。我院信息化建設水平較高,校園千兆互聯網絡覆蓋整個校園,實現辦公、教學、管理的電子化和現代化,能夠滿足本專業進行網絡教育的教學需要。本專業教師除了完成了部分專業課程的精品課程建設外,還在國家骨幹院校建設過程中進行了部分優質核心課程建設,這些課程在網上建立了包含教學大綱、實驗大綱及實驗指導書、實習大綱及實習指導書、教案文本、多媒體課件、學習指導、習題集及習題解答、在線測試、網絡互動等在內的課程教學平台。

2.5 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過程中我們以“適任技能為本位、創新深化並重、多種模式共行”的思路,在繼續深化“訂單”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實現人才培養效果最優化。我院在國家骨幹院校建設的過程中針對航海行業的特點,以航海技術、輪機工程技術兩個專業為試點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創新並形成了基於生產性實習船的“雙向四段”式人才培養模式,以實現高端技能型航海技術和輪機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縮短畢業生崗位適應時間。“雙向四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組織實施形式為“校?船”雙向和“學院—生產性教學船—學院—實船”四個階段,我們也考慮下一步將“雙向四段”人才培養模式引進船舶電氣專業的人才培養中。

2.6 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師資隊伍建設是高職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保障,我們採取“內培外引、校企合作培養、專兼結合”的原則,努力打造一支由專業帶頭人、骨幹教師、“雙師型”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的“雙師型”教學團隊。一方面我們大力加強在職教師的培養,有計劃地安排專業教師到國內外航運公司的先進遠洋船舶上上頂崗工作或到有關企事業單位的生產一線進行鍛鍊,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專職“雙師”素質師資隊伍方面大力加強教師的引進工作,從企業中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電機員充實專業教師隊伍;另一方面在航運企業中廣泛遴選兼職師資,聘為兼職教師,但是由於船員的流動性比較強,兼職教師的穩定性不夠,因此我們還積極探索與合作企業聯合招聘人才的模式,合作企業招聘的船員在公休期間可以到學校任教、利用他們的豐富實踐經驗現場指導學生實踐和指導學生進行技能比賽等,學校則在船員的職務晉升培訓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和傾斜,這樣既能保證船員能夠順利晉級,又能加強學院雙師隊伍的建設,實現校企雙方互惠互利。

2.7 完善實訓設備

船舶電氣專業作為我院的特色專業,專業建設一直受到學院的高度重視,已累計投入1000餘萬元用於實驗實訓設施建設,已經建成了“現代化模擬機艙”、“船舶電力拖動實訓室”、“船舶主機遙控實訓室”、“船舶電站實訓室”、“主機遙控實訓室”等大型實訓室。但是由於以前的船舶電氣是以強電為主,電力拖動及電站這方面的設備一般較多,但是網絡、導航、雷達、無線電話等設備則相對較少,這方面的實訓設備需加強。因此我們在現有教學設備的基礎上,通過新建與擴建,建設融教學、職業培訓、技能鑑定、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功能於一體的實訓基地,以滿足船舶電氣學生培養的需要。

3.結語

船舶技術的發展和國際公約及國內法規的修訂使得高職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的效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偏差較大,為了培養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船舶電子電氣員,我們依託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船舶電氣專業課程內容與教學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對我院高職船舶電氣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研究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完成後,在20xx級船舶電氣專業進行了試運行,教學效果顯示本方案較好地符合船舶電子電氣員職業技能培養的實際需要。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4

摘要: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與實施,是人才培養落到實處的重要基礎。本文立足於高職會計專業的建設現狀,從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內容、方案實施的措施兩個方面,闡述了新時期高職會計專業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實施措施

人才培養方案是指導教育教學,落實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依託。高職會計專業在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應突出人才培養方案的導向性,並充分落實到教學之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

一是要突出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屬性,以服務學生就業為重點,強化課程體系的優化;

二是契合會計專業特性,落實“理論”+“實踐”的教學構建,以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而在培養方案的落實中,落實條件的創設,特別是教師隊伍與精品課程的建設、教學管理改革的推進,都是落實人才培養方案所需的具體措施。因此,從培養方案的構建,到方案的實施,應立足高職院校的教育屬性、會計專業的特性,兼顧統一、全面部署,有效落實。

一、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關鍵在於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完善的課程內容體系,強化目標導向下,人才培養措施的有效落實。高職院校應突出專業能力的培養,以能力本位理念為指導,實現綜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

1.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的導向性尤為重要,是教育教學構建的重要基礎。對於高職院校而言,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突出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雙重兼顧。從市場需求而言,人才培養目標的構建,應突出就業目標的定位,以專業特色為亮點,拓展學生的綜合能力。面對不同的就業劃分、不同的市場氛圍,人才培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更強調“專業+能力+就業”的集中體現。專業特色要突出會計的專業特徵,強化崗位能力的培養。

2.課程內容體系。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落實,具體體現在課程內體系統的構建之中。高職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因此,課程內容體系要實現“理論體系”與“實踐體系”兩大板塊,通過“平台+模塊”的課程體系突出人才培養的實效性。如圖1-1所示,是某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課程內容體系。在該體系中,強調理論知識內容的同時,也突出專業模塊的構建,通過“專業模塊課程羣”,學生不僅有專業知識的學習、也有實踐實訓的空間,“理論”+“實踐”的教學環境得到優化,實現對學生專業綜合能力的有效培養。

二、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

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是方案發揮作用的重要基礎。而如何確保方案實施到位,並有良好的實施環境,強調高職院校應積極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強化精品課程建設、教學管理改革,夯實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基礎。

1.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應依託教師隊伍建設。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更適應當前會計專業的發展需求,並滿足專業教學改革的內在要求。高職院校一是要注重教師的教育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二是切實做好人才引進工作,依託綜合型應用人才的引進,壯大現有的教師隊伍。

2.推進精品課程建設。基於專業發展、人才培養的視角出發,高職院校應強化精品課程建設,提高專業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對於高職院校而言,可以立足於院校的專業特色,結合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開發契合學校實際的專業教材,建設具有特色的精品課程,更好地服務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對於地方高職院校而言,應在特色專業的基礎之上,大力強化精品課程建設,深化會計專業發展。

3.深化教學管理改革。人才培養是變化的過程,僵化的教學管理顯然無法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為此,高職院校可以在傳統教學管理的基礎之上,實施“彈性學制”,為學生專業學習創設更加寬鬆的環境。在學分與學年的關係上,允許學生在2-4年間完成。並且,針對教學的實際需求,合理調整課程內容體系,確保教學內容體系能夠滿足並服務好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契合當前高職教育教學的改革發展。總而言之,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與實施,是一個系統而複雜的工作,強調方案構建的科學性、實施的有效性,才能確保方案在人才培養中的導向作用。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中,應強化人才培養目標的目標,基於職業教育的特性,強化“就業、市場”在目標中的體現。而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着力點在於夯實實施的基礎,創設良好的內外環境。依託精品課程建設、雙師型教師建設等實施措施,確保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李建玲.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xx(03).

[2]周豔.中高職教育銜接視角下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和實施[J].商業會計,20xx(02).

[3]劉波.以能力為主的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J].武漢電力職業學院學報,20xx(07).

[4]李輝.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五段遞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實施[J].財會月刊,20xx(03).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5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設核心是建立現代職業教育的教學體系,必須以實踐教學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全面素質教育為目標,建立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特徵的教學體系。在教學體系建設中,必須以校企合作為平台,建立體現職業教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工學結合為特徵,設計貫穿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以企業資源為補充,建設滿足職業教育特徵的教學資源,以實現專業與企業崗位對接。

關鍵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實踐教學;校企合作

建設現代職業教育的教學體系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是學校特色建設的關鍵。職業教育既然作為一個類型存在於高等教育的叢林中,必然需要其具備與其他類型的高等教育有凸顯特徵的改革方向。擺脱學科教育的職業教育雛形影響,以特色專業建設與改革為核心,以校企合作為平台,以培養社會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建設適合社會進步的現代職業教育的教學體系,使得高職院校定位準確、安於其位、辦出特色,才能實現職業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工作水平的新跨越。

一、以校企合作為平台,建立工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直接面向企業生產一線,直接面對社會就業崗位的選擇,而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規格、用人標準和素質要求,直接影響職業教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因此,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僅需要遵循教學規律,更重要的是要滿足企業人力資源發展的需要。所以進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必須引入企業的參與,進行社會人才需求分析,堅持以能力培養為目標,並通過企業專家的認證。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和修訂過程中必須滿足以下原則:

1.以專業面向崗位分析為前提的專業素質定位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起源於人才市場需求分析。通過對生源的知識水平分析,尋求專業人才培養的起點。通過深入地市場調研,跟蹤企業人才需求的變化,確定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明確專業的職業面向(主要就業單位、部門和崗位)。依據生源的知識水平和就業崗位主要工作任務對專業培養目標(知識、能力、素質目標)準確定位,並確定應取得的職業資格證書和等級,明確專業學生畢業標準,從而為專業課程體系設計提供依據。

2.以專業素質定位為依據的專業課程體系設計

按照專業培養目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形成支撐目標實現的課程,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建設中,重點在於主幹課程及教學要求的設置,主要職業技能訓練及教學要求的設計,專業教學進程表的編制,各類課程的學時與學分安排。從而形成以能力為核心,以素質為本位的專業課程體系。通過分析相同專業在不同崗位上的能力要求,形成相同專業基礎平台上的不同崗位特定能力的方向培養,確定支撐特定能力培養的課程設置,滿足企業崗位能力需求。

3.以崗位工作任務為導向的專業核心課程設置

核心課程的設置,關鍵在於廣泛深入地社會調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特別要關注本專業領域技術的發展趨勢。將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專業能力結合崗位所對應的職業資格要求,依據工作頻率分析法,歸納出專業培養的若干個行動領域,並轉換成相應的專業教學的核心課程。以核心課程為中心設計職業課程鏈,把企業的崗位技術標準與課程教學標準相銜接,將證書考試大綱與課程教學大綱相融合,將職業資格鑑定考核與課程考核相貫通,以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4.以學分制管理為基礎平台的專業教學體系改革

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正確處理好德育與智育、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正確處理好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三者之間的關係。發揮學分制的特點,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重視學生個性發展。逐步推進課程的整合與改造,適度減少必修課比重,加大選修課的開發力度,提供學生自我發展的選擇空間,實施實驗實訓基地的開放管理,將學生綜合素質考核納入學分制管理,實施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一體化,將學生日常管理納入到學分制管理體系。逐步建立起一套適合高職學院學分制相適應的、面向全校學生的內力培養的系列課程,全面覆蓋整個專業教學過程。

5.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實踐教學體系設計

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實踐,素質的形成依託實踐。建立適合專業培養的實踐性教學體系,將能力培養貫穿教學全過程,體現着專業課程結構的職業教育特徵。因此要設計以校內實驗、訓練、實習為重點,校外實習、綜合實訓為延伸,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為基礎,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為方向,企業技術人員為實訓教學主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從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比重,淡化課堂教學的學科痕跡,減少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注重生產性、工藝性、綜合性實訓,使學生更好掌握從事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技能。

二、以崗位需求為特徵,設計貫穿能力培養的專業教學體系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是教學體系的設計。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是以崗位羣應具備的能力分析為依據,建立起一個適合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所以,在教學體系的建設中,必須打破學科教學的約束,建立起以工學結合為特徵,貫穿能力培養、體現崗位需求的教學體系。也就是以就業為導向,通過校企合作模式,通過工學結合途徑,以掌握專業技術和專業能力為主體,建設基於工作過程獲得能力遞升的專業課程體系,以提升旨在提高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質量。

1.以職業教育為特色,建設模塊式的專業課程體系

依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圍繞知識、能力、素質分析結論,體現企業需求和學生自我發展選擇,設計支撐專業培養的課程體系。按照通識課、職業基礎課、職業技術課、職業方向課和職業素質課的課程體系,按照必修課、限選課、任選課設計學分課程構架,設計項目教學模塊,以完成項目教學模塊為學期劃分,從而實現多學期分段式的`教學組織模式改革。各專業課程體系中,要依據職業技能資格取證的工種,強化核心課程和實訓項目的開發。加大適合社會需求和學生自我發展的素質拓展選修課程,實施學生素質教育課程三年期間的全覆蓋。從而確保學院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實現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目標,以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2.以任務驅動為依據,建立循序漸進的專業實踐體系

職業教育的重點在於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體系的關鍵在於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根據專業培養能力不同階段的任務區別,將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設計為若干階段:以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適應社會能力階段;培養大類專業基本能力的基本技能階段;培養滿足專業面向需求的技術技能階段;培養滿足專業方向的核心技能階段;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綜合技能階段等等。通過實驗訓練、實習實訓等教學手段,實現不同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同一性和相異性的統一,同一專業不同就業崗位羣的實踐教學方向分枝,使得學生能力的培養具有專業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以項目導向為指導,設計“工學交替”的專業教學體系

專業教學體系是專業培養理念與途徑的體現,影響着教學內容與途徑的先進程度,實施“工學交替”,是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學生第一學年在學校學習必須的專業基礎知識,融入基本技能訓練;第二學年主要以針對必須掌握的專業技術知識實施教學,專業技能實訓主要依託在企業進行生產性實習;第三學年在學校完成職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後,選擇相應就業崗位羣,在校內進行核心技能專項實訓;安排在就業頂崗實習單位進行畢業前的綜合技能實訓,並在完成畢業編寫後返校答辯。全過程覆蓋的適應社會能力的教育與訓練按照地點不同,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實施。這樣,通過學校—企業—學校—企業—學校的閉環教學途徑,並結合以項目導向的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形成專業“工學交替”的專業教學體系,使培養的學生更加貼近企業的需求,實施的專業教學更加貼近生產一線。

4.以教學質量為標杆,強化學生頂崗實習的過程管理

畢業綜合實訓(頂崗實習)是學生上崗前的實戰演習,是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關鍵環節,是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評價依據。為此學校必須建設“頂崗實習教學管理平台”,搭建頂崗實習網絡教學全過程管理與監控,暢通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的信息通道。學生處應協助企業做好學生的日常管理,教務處協助企業做好教學安排,專業系部協助企業做好教學的實施,企業負責學生實習教學與考核,企業參與學生的畢業指導和答辯,督導室適時安排人員前往現場進行教學進度檢查,瞭解企業對學生評價。為了加大學生畢業答辯工作的指導,學院每年應根據學生實習單位的變化,對答辯工作指導委員會成員進行調整,並指導各專業答辯工作組完成答辯任務,從而確保畢業綜合實訓(頂崗實習)期間的教學監控。

三、以企業資源為補充,建設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資源

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是企業發展與進步,職業教育教學體系的實施依託於企業的合作。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經驗給我們以啟迪,沒有企業作為職業學校的支撐,不可能有高質量的品牌專業,也就不可能實現學生的高質量就業。那麼與企業的合作,就不僅需要企業全過程的參與學校教學,更需要的是企業有效資源的投入,以彌補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資源不足,形成校企互動互惠、效益良好的長效機制,共同完成現代職業教育的質量跨越。

1.企業介入學院教學改革與建設

職業學院實行董事會指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是一種模式創新,學院董事會主要成員單位引入企業,以便把握學院教學建設與發展重大事項的決策。學院成立由企業專家介入的專家委員會是一項必要改革,以便研究和論證學院教學改革和學院建設的具體方案;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以實現校企合作的常態化管理。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吸收企業技術骨幹參與專業建設與改革,以實現校企合作項目具體實施,構建專業特色,實現促進專業與產業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

2.建設企業參與學生學習評價機制

學校與企業相結合,不僅體現在共同制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及實習計劃,共同承擔教學及教材編寫,更要注重對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和實訓基地建設標準制定的參與,以體現專業教學與產業生產的對接。通過企業人員介入課程教學與考核、實訓環節指導與考核、畢業指導與考核等,來拓展學生技能水平評價的外延,充實學生通過現場經歷充實技能教學的內涵,從而促進技能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3.校企共同實施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藉助於企業的資源彌補目前職業教育發展中遇到的資金困境。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參與項目建設和提供技術及設備支持,建設和完善“校中廠”實訓基地,為課程學習情境的設計提供支撐。並由企業技術人員擔當實訓課程主講教師,以提高校內實訓實習項目開出率和實踐教學水平。利用企業優質的人力、技術和設備資源,建立“廠中校”實訓基地,以實現技術含量高、設備投資大和生產環境難以仿真的實訓項目教學,滿足專業現場實習需要,為完成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高質量的基地拓展,確保實踐教學計劃落實。

4.校企聯手構建雙師結構的師資隊伍

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了校企聯手共建師資隊伍的模式;職業教育的教學體系決定了專兼職教師隊伍的成員構成;職業教育的教學特徵決定了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必須與企業合作。教育部在教高司函[20xx]82號文中,對高職院校建設教學團隊提出建設目標,“雙師”結構的團隊主要由學校專任教師和來自行業企業兼職教師組成,以專業(羣)建設作為開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開發、設計和實施專業(羣)人才培養方案。因此,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加大“雙師”結構的師資隊伍建設。一是聘用企業技術骨幹擔當兼職專業帶頭人;二是聘請企業技術人員來校擔任兼職教師;三是調整校內有現場工作經歷的教師擔任實驗實訓教師;四是加快雙師素質教師的培訓力度;五是聘用一批企業兼職教授參與學校教學改革與建設的決策,舉辦體現現場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及先進管理理念的講座。通過校企聯手塑造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

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商品生產的現代化,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衡量標準也在發生轉變,更加看好學生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工學結合、能力遞升為主線,加大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和改革,實現職業教育的質量跨越,培養高端技能型的企業一線員工主力,為提高企業人才密度提供人力資源和智力保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