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學改革方案

來源:文萃谷 3.21W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常常需要預先準備方案,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文書。我們應該怎麼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語文教學改革方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語文教學改革方案

國小語文教學改革方案1

一. 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接受信息)、寫作能力(書面表達)、口語交際等能力(出口成章)。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 改革切入點

1、課前查閲蒐集資料。

2、閲讀教學:課堂教學和課外閲讀。

3、開展語文綜合性、研究性學習。

4、考試評價。

三. 實施要求、方法、途徑

(一)小語教材中有許多值得探究的信息點,引導學生課前預習時要善於發現,通過多種途徑查閲蒐集相關資料,進行理解、處理、整合,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養成蒐集資料,練習查閲的習慣。蒐集的方法可以多樣,如上網、去圖書室、看電視、調查訪問等。

(二)閲讀教學

1.課堂閲讀教學

突出以讀為主的訓練

在閲讀教學中,朗讀是基本訓練之一,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文章的精義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筆,只有通過反覆朗讀才能體味得到,而非分析講解所能代替。成功的朗讀訓練,可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激起情感共鳴,從而自然地達到“情動於中動形於外”的境地。因此,課堂上要給學生儘可能多的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通過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課文的語言特點。

強化朗讀感悟――以讀促解,以情促悟

以讀為主,注重感悟,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閲讀教學新理念。

(1).以朗讀代替聽答,促進理解。

傳統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是教師機械訓練,學生被動學習。這種“機械” 與“被動”在閲讀教學中表現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學生缺少閲讀實踐,缺少朗讀感悟。我們要致力於克服弊端,走出誤區。要堅持以教師的導讀代替講與問,以學生的朗讀代替聽和答。通過多讀來強化感悟與體驗,達到以讀促解的目的。

(2).主線推進,橫向聯動,加強整合。

就一篇課文或一節課的閲讀教學操作而言,一般都存在一個“主線推進” 的'問題。傳統語文教學是將“理解課文內容”作為主線推進的,這是一種典型的“理解式閲讀”,且是單線獨進,不及其餘的直線式教學,其結果只能是少慢差費。我們要根據語文課標的新要求構建一種以“朗讀課文”作為主線推進的閲讀教學新模式,保證學生充分的閲讀實踐,強化朗讀感悟,也十分有利於學生的閲讀積累。

以朗讀課文作為主線推進,但不是單線獨進,不是讓學生死讀傻讀,而是着眼於三維目標和語文教學的諸多任務,實行“橫向聯動”,在朗讀課文的進程中左顧右盼,整體觀照,將識字、詞句體悟、內容理解、寫作技法、認識能力、創新思維、情感態度等等都一一滲透落實。橫向聯動的關鍵是“整合”,即將一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活動、教學手段都融於“讀” 中,以讀促思,以讀促解,以讀促記,以讀促説,以讀促寫。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讓學生讀中識、讀中悟、讀中説、讀中問、讀中議、讀中寫、讀中練、讀中用。

(3).調動情感參與,深化情感體驗。

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是強化朗讀感悟的催化劑。只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他們的學習才會有動力,有潛力,有活力,他們對課文的主體感受和感悟理解才會更真切,更深透,閲讀教學才能達到高層次和理想化的境界。(責任編輯:admin)

國小語文教學改革方案2

一、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及研究意義

隨着課改的進一步深入,《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大部分教師已率先用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大膽地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課堂較多地出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開放型語文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新要求。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首先着眼於人的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目中有人的教育。以此觀點對照現在語文課堂教學,目中無“人”的現象還是比比皆是,那種把學生當着等待灌輸的容器的“滿堂灌”、“填鴨式”且置之不論,就是那些所謂“啟發式”的課堂教學,又有多少是真正把學生看作是活生生的有靈性的人呢?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應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積極推進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二、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路和途徑

(一)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特徵

1、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環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角度看,師生只是先知者與後知者的關係,並不存在尊卑關係。從情的角度講,國小生與教師一樣,在人格上是獨立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都需要教師的理解與尊重。教師需要尊重,學生也需要尊重;學生需要愛,教師也需要愛。互尊互愛的師生關係,才是民主、平等、對話的師生關係。

2、組織國小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專門提及合作學習,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合作學習認為,學習是滿足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對於教學來講,合作學習的假定是:“只有願意學,才能學得好。”只有滿足學生對歸屬感和影響力的需要,他們才會感到學習是有意義的,才會願意學,才會學得好。從合作學習的整個過程看,其情意色彩滲透於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尤其是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共同提高,既充滿温情和友愛,又像課外活動那樣充滿互助與競爭。同學之間通過提供幫助而滿足了自己影響別人的需要,同時又通過互相關心而滿足了歸屬的需要。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有大量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有機會形成良好的人際技能。當學生們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時,他們學到的就會更多,學得也就更加愉快。

合作學習把生生互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並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一種十分重要的互動方式加以科學利用。生生互動是教學系統中尚待進一步開發的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教學活動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些教師儘可能的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培養國小生合作與交流的同時,調動每一個國小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的積極性。

3、課堂上的評價方式多樣化

新課程要求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的單一評價方式,學生由被動接受評價到主動參與評價。課堂上的評價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教師評價。語文學習具有重感悟和情感體驗的特點,因此評價要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重視運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成績與進步。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每一次成功與進步的評價,能使學生獲得對語文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和情感。教師在評價時要善於抓住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思維、語言表達或合作意識和技巧等方面的優點加以表揚。

(2)、學生互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應該是評價的主人。課堂上教師應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並教會學生如何互相評價。

(二)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方法

1、朗讀法

教師通過聲情並茂,抑揚頓挫的朗讀,把文章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韻出神入化地渲染給學生,讓他們去細細品味。除了範讀外,還可讓國小生自己進行朗讀。學生朗讀使教師與學生跟教材的距離均衡,通過分角色讀、個別讀、分組讀、接龍讀、齊讀、競賽讀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語感,理解內容,體會感情,貼近教材,感受文章節奏。

2、想象法

人的思維力、想象力非常奇妙。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既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對知識的接受,又點燃了學生熱情的火花。在教師有表情的朗讀同時,讓學生閉目,發揮想象、調動聽覺、嗅覺、味覺來感知課文中的景色美、人情美、意境美。使學生“入其境”,進而“會其意”,培養了國小生的創造思維。

3、表演法

讓國小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親自感受課文的情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個生動、直觀的理解。通過表演法不僅使所有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而且,運用動作、語言、表情來加深同學們的理解、幫助記憶。

4、比較法

所謂比較法,就是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繫點、相同點,採用類比的方法,也就是求同辨異法。俗話説:“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讓學生找出同類型不同文章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點,有助於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文,開拓思維空間,提高研究問題的能力。

5、懸念法

懸念是指人的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它往往使人對所講內容產生一種欲知後事如何的迫切需求。懸念所造成的這種“急盼”、“渴知”的心理狀態,使學生注意力加倍集中,求知慾尤為旺盛,思維更加敏捷。

6、故事法

心理學家認為,國小生的心理特點是容易接受生動有趣的東西。挑選一

些與課文有關的故事,既豐富課文內容,又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起他們的興趣。

7、音樂法

音樂能提高人的鑑賞水平,陶冶人們的性情,淨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道德修養,推動人們奮發向上,它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國小生帶到特有的意境中。

(三)、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注意問題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體現語文課的特點。有些教師用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取代朗讀,課堂上聽不見琅琅的讀書聲。而《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而且貫穿於各學段的目標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因此,語文課要“以讀為本”,讓學生通過讀達到對語言的理解、品味和積累,獲得情感的薰陶。

2、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注重實效性。個別教師在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學生還未輪流發言完就草草收兵。合作學習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因此,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提供一定的學習材料,更重要的是給予時間上充足的保障,避免合作學習流於形式。,3、課堂上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活動要有一定的比例。有些教師課堂上過多地讓學生活動,最終導致課堂處於失控狀態。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學習,符合國小生學習特點,教師應抓住學生學習中有困惑的地方,設計出相應的問題情境以啟發學生思維,並參與協商、鼓勵和監控學生的交流和討論過程,但不是包辦代替,不是控制學生討論的結果。4、課堂上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新課標強調學生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這也意味着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説是值得付出的代價。教師也應該對學生的探索精神給予鼓勵,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5、課堂上學生展示課前預習學習成果的時間要適當控制。學生展示課前預習學習成果必須為本課學習任務服務。如果安排展示課前預習學習成果的時間偏長,反而影響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所以,應把激發興趣作為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避免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調動起來。

三、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可行性及應用價值

以前,在國小語文學習活動中,學生是被動的、消極的,是被灌輸的器皿,是書本的奴隸,教師的“應聲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長期固定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產生了厭煩情緒,認為課文閲讀不外就是知道里面所講意思,存在這種心理現象比比皆是,學語文簡直一點味道都沒有。《語文標準課程》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國小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即要求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教師也不再是課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務是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充當語文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的興趣,發揮其學習的主體精神,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幫助。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應用價值:

1、可以激發國小生學習興趣,營造愉悦的學習氣氛。“興趣”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教學中,學生就會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培養學生多向思維,激發其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由原來的“要學”變成“會學”。

2、能夠引導國小生自由閲讀,拓展思維的遷移與發散。現代教育十分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注重引導學生自由閲讀,自由表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只要教師提出的學習內容是學生感興趣的,自然樂意去學。如果教師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目的地把學生引向目的地,讓學生説出自己想説的話,自由提問,自由發表,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自主鍛鍊思維,拓展思維,使思維素質產生髮散和遷移。

3、可以國小生培養審美情趣,薰陶道德情操。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操,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國小生的心靈是純潔的、美好的。語文教材中有童話、寓言、故事、詩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靈,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國小生的情感是易於激發的,之所以對課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升騰起崇敬之情,對祖國山河的壯美為之讚賞,對不幸人們的同情……都是為情所驅動而產生的體驗。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渲染教學氛圍,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益,達到培養審美情趣的目的。

4、能夠鍛鍊國小生實踐活動,提高閲讀能力。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閲讀一向是語文教育的重頭戲。閲讀文章時,可以培養學生利用各種工具書,及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渠道查閲各種信息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學習所帶來的滿足感及成功感,有效地促進學生閲讀的興趣。這樣,從閲讀課文,理解課文自然上升到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動手動腦的綜合能力,多層次、全方面地提高學生的素質,使教學效益立竿見影!

四、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及實施過程

第一階段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培養途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如,閲讀教學中的討論、交流,作文教學中的評議、修改)有意識地培養口語交際能力;二是在口語交際課上引導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三是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鍛鍊口語交際的能力。

第二階段培養中年級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創新意識,簡單地説,就是求是求佳意識。這種意識表現為好奇性、想象性、敢於冒險、敢於向困難和權威挑戰等心理傾向。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

《語文課程標準》也體現了對個人的獨特見解、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的重視,“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中年級(3----4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判斷能力,因此,教師要在正常的閲讀、習作、綜合性學習教學的同時,側重對中年級的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訓練。

第三階段培養高年級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現代社會發展的最重要標誌之一就是信息量劇增、信息傳遞速度快捷、信息傳播途徑多樣化。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和傳播媒體的飛速發展,要求每位合格公民都要具備蒐集、整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國小語文教學要適應信息化社會的新變化,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源,拓展視野,獲得選擇、判斷信息的技能。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蒐集信息。(標準5--6年級)”,“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學習閲讀。(標準5--6年級)。”語文課不僅僅侷限於課堂上的40分鐘,還應從生活出發,把生活和課堂很好地聯繫起來。這就需要課前作一些準備,從書籍、電腦等媒體中搜集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信息。所以,教學中,教師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同時,應側重對5----6年級學生培養在準確認識和理解信,息的基礎上,正確地處理、運用信息,並重視信息的表達形式和表現結果的能力。

綜上所述,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加強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應當重視陶冶學生的情趣和情操,培養學生的靈性與想象力、創造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語文課堂教學改革,需要將國小生還原為“自由生長的生命”的人,才能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