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學如何改革

來源:文萃谷 6.8K

數學課堂教學

國小數學教學如何改革

一、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

“再創造”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説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在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

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後,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釐米,求圓的面積。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的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釐米,問題迎刃而解。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角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於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捨棄過多,過細的鋪墊,儘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習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悦,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合諧、愉悦的教學氛圍各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比如我在講“循環小數”這一部分內容時出示蝸牛4分鐘可爬行7米,蜘蛛3分鐘行駛5米。讓學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數學問題,當提出想比較兩種動物誰跑的比較快時,自己去找尋答案,在計算過程中遇到循環小數的問題時,由於好奇心自己依靠課本這位“老師”找到答案。在講“三角形面積計算”中出示課件讓學生幫助農民伯伯計算不同圖形的菜地的面積,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國小數學教法改革的方向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稱為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的倫理觀是高度尊重學生。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生本教育中老師的教不能定位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應該起着學習引路、學習幫助、學習激勵的作用。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是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數學新課程提倡在課堂上,生與生、師與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在這過程中,數學教育從“文本教學”迴歸到“人本教育”,老師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絕對的權威,而是學生的朋友和夥伴。老師主動走進學生的心靈,一方面要“尊重”、“保護”、“關愛”學生,另一方面又要“喚醒”、“激勵”、“發展”學生。

傳統的國小數學教學方法更倚重與穩定的模式,其側重在於如何完成教學任務,而新的'課程觀念則關注人,我認為新的國小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應該確定一個方向,或者説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無論任何形式的教學方法,其思考的出發點和歸宿應該是如何讓學生對數學保持足夠的學習興趣,如何滿足他們對情感和知識的雙重需要,如何在感興趣的前提下獲得更多的數學素養,總之一句話,應該圍繞學生進行改革。教師應確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學不是為了完成誰規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而是為了實現對學生的一次呼喚、溝通和激發。在具體的方式方法上,可以多考慮情境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形成充滿人文關懷和飽滿情感的課堂,使學生在規定的情境中“多感”,調動起各種感官,拉近文章中情境的距離,從而潛移默化的受到各種影響和教育。

國小的數學教學內容符合國小生身心發展規律,結合了國小數學教學的各種訴求。從教材設計上來看,內容多在發掘學生潛能、啟迪學生心智上着力,意在挖掘出學生真實的內心情感,讓他們懂得真善美,從而成為一個獲得全面發展的自由個體。為了便於學生的學習,符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教材多采圖片、動畫等符合兒童內心世界發展的元素。但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中國小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被教師有意或者無意的忽視了,他們只是把那些他們所認為的知識不厭其煩進行重複的講解。這種方式使學生麻木,喪失了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會把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對新知識的渴求情感磨滅。玩是所有兒童以及成人的天性,在任何一個生物種羣中,遊戲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數學課堂改革途徑

課堂還給學生,用心靈撞出思維火花

(一)“愛意”充滿課堂:沒有“愛意”的課堂算不上是理想課堂。課堂上師生之間充滿“愛意”,課堂才會變得有活力,教師才會遊刃有餘地教,學生才會自由自在地學;課堂上有了“愛意”,師生間才會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師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塞給學生,學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師的想法;課堂上有了“愛意”,教師不會將目光僅僅侷限於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存在。如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可以説“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願意回答的學生,不妨滿懷期待地説“你先試試,輕輕地説給老師聽聽”“我就知道你一定行,這不,説得多好、多響亮呀!”……在教師暖暖的愛意中,學生往往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從而自主的學習和發展。

(二)“創意”引領課堂:只有營造和諧、自主、創意的課堂氛圍,摒棄那種教師高壓式、灌輸式、一問一答式等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表現好奇心、挑戰心、想象力等,從而才會提出一些極具創新思維的問題。

生活融入數學,讓學生體味數學樂趣

(一)生活實例融入數學:結合身邊的實例融入到數學課,讓教與學跳出教本,走到現實生活中,使數學課堂大起來,超市的價格標籤,銀行的利率,家裝材料的購買面積估計以及食堂菜譜的調查統計表等等,都可以成為學習數學的源素材。

(二)數學問題迴歸生活: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為此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鞏固理解。

教學設計改革的具體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儘量摻入較多的生活元素

“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這是新課程標準針對數學教學改革所提及的一點。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很多數學教師已經將《新課程標準》誤讀,或者全盤否定傳統教學,要麼就只從字面理解,不進行揣摩和研讀。很多教師將體現生活性理解為簡單地講解幾道生活化的數學應用題。這些方法不是不正確,而是不完整。若想真正實現數學學科的生活化,除了列舉生活常識之外,還要千方百計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將生活數學化。

這就要求教師不要只侷限在課堂上這短暫的四十五分鐘,而要做到時時刻刻尋找靈感。比如生活中的鐘表、春遊時的人數統計、競賽中的分組等,都能很好地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培養國小生的數學意識。 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前,教師首先佈置課前觀察作業:要求學生觀察家中的物品,哪些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通過課前的觀察,可以增加國小生對幾何體的認識,使他們形成初步的理性認識。

2.引導學生自主操作實踐,進行小組式的合作探究

要培養國小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國小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就要放手,放心地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傳統教學中之所以會出現“滿堂灌”的結果,就是因為教師的教學觀念過於陳舊,以為國小生是依賴性很強的個體,缺乏主見和個性,誤將國小生的奇思妙想解釋為異想天開、無厘頭,認為是缺乏知識性建構的結果。而多年來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生是最富於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才。

教師不能將其扼殺,更要積極開發其潛能。動手操作實踐是培養學生想象力,激發學生創造潛能,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機會和平台,比如自己裁紙製作正方體和長方體,小組合作制作文具和飛機模型,鼓勵他們自己的某些設想等。教師在這一環節中一定要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角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要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實踐操作和合作交流,並將學習的知識進行挖掘和再創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