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方案(精選20篇)

來源:文萃谷 2.44W

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圓滿進行,時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文書。我們應該怎麼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題研究方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題研究方案(精選20篇)

課題研究方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以教育科研為中心,以教改和課程改革為契機,大力開展課題研究,努力提高本組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以教育科研增強本組的教研氛圍。

二、工作要點

1、加強新教學理念理論的學習,更新教育觀念。

組內定期組織教師學習新教學理念。學習相關教育教學理論和《新課程標準》(歷史、思想品德)學習材料,集體學習與教師自學相結合,要求教師樹立現代教育觀念,與時俱進。

2、大力開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改革是開展教研課題工作的一個重點,每學期組內每位教師要上一節公開課,教師相互觀課、議課,加強切磋與交流,以便對新的教學理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3、人人蔘與課題研究,塑造學者型教師。

本組人人蔘與的課題是《教會學生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觀看相關教學光碟,全組人人上研究課,人人撰寫課題研究、教學案例,並且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寫一篇有一定價值的教育教學論文,每學期期末將進行一次教研課題論文評選與交流。

4、大力開展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學習活動。本年度政史組組織本組教師學習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活動課程,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並將有關典型教學案例進行記錄,與本組教師交流,討論,總結,積極撰寫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論文,並將在年末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論文推選活動。

5、積極開展學科競賽活動。

本組在教務處的領導下,依靠教研組認真開展政治、歷史輔導工作,制定具體的輔導計劃,指導學生開展小論文,小調查,小製作,小發明的競賽活動。

6、規範教研活動,提高教研質量。教師每週有專門時間(星期一、星期三晚自習)進行集體備課與教學研究。

課題研究方案 篇2

一、問題的提出

(一)課題背景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育系統、社會各界對於特色教育的要求表現出強勁的勢頭。學校特色教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長教育的發展,已經成為學校建設的一個基本評價因素,同時也是學校辦學特色的有機的組成部分。體育訓練工作一直是學校工作重點之一。更早地發現、有意識地培養體育訓練苗子,也是新時期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工作項目。

我校是一所有着優良體育傳統的學校,是温州市體育特色學校(籃球項目),温州市體育傳統學校(田徑項目),瑞安市田徑、排球訓練基地。目前體育組有10名骨幹教師,本科率達到100%,學校現有在校學生1500多名。學校組建了校田徑隊、籃球隊、排球隊、乒乓球隊,共有在訓運動員100多名。我校的各體育代表隊近年來在瑞安市、温州市及省裏的各項比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校的競技體育正逐步展露出良好發展勢頭的同時,也突現出了一定的問題,運動員苗子的選拔問題,訓練時間的安排問題,科學化訓練問題,以及運動員的輸送問題等等,這些具體問題及待解決。解決現階段我校體育特長生的培養問題,對於促進我校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深化教育改革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我校體育特長生的選拔的機制是什麼,如何吸引國小的優秀苗子在國中階段來我校就讀?

2、如何合理利用我校現有的資源,對各項目進行科學訓練?

3、如何解決學生特長髮展與學業學習之間的矛盾?

4、如何解決體育特長生的輸送問題?

(三)研究意義

1、理論價值:本課題的研究有助於加深對特長教育理論的研究。

2、實踐意義

①本課題的研究有助於加深對特長教育現象的認識。

②本課題的研究有助於推動我校體育教育發展及我校體育競技水平的提高。

③本課題的研究有助於促進我校素質教育工作的落實與發展。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同領域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體育特長教育一直受到社會和教育部門的關注,不少學校,尤其是高中及其以上學校,已經有了校本的較為豐富的特長生教育培養的經驗和發展的優越環境。但是在國中階段,體育特長生的培養問題還是一個較為嶄新的課題。如何處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與體育特長髮展的問題,如何實施有效的特長苗子的選拔問題,等等,還是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的問題。但是,隨着教育事業的發展,及人們對於教育的理解的加深,素質教育,特別是特長教育的研究必將有一個飛速的發展。

三、研究目標、內容與對象

1.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實施,形成選拔、培養體育特長生的本土化經驗。

(2)依託通過本課題的實施,促進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發展。

(3)通過本課題的實施激發我校體育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熱情,進一步促進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2.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通過活動考察,開展學校體育特長生教育現狀的調查觀察研究,確定苗子,逐步開展訓練工作。

(2)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閲有關文獻資料,瞭解相關動態和有效經驗,開展體育特長教育理論方法研究。

(3)經驗總結法:不斷將獲得的信息進行定性的分析,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總結學校體育特長教育的本土化經驗。

(4)實驗法:將20PC級運動員組建一個體育特長班,與20PC、20PC級的運動員的學業成績和運動成績進行對比分析,檢驗組建體育特長班的可行性。

3.研究對象

我校各項目體育訓練隊的08級09級10級的在訓運動員。

四、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確定方案:分析課題研究的目的、方向、現有條件,確定研究的具體方案,明確職責任務,設計材料記錄方法。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採用調查觀察法、網絡資料查詢法、實驗法着手收集相關材料,確定各訓練隊隊員的基本情況,開展訓練工作,整理各級比賽的競賽成績,運動員的輸送情況,定期召開研討、交流會,及時總結經驗,調整計劃。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綜合材料信息,召開專題會議,分析研究材料,形成關於農村國中體育特長生培養的具體措施,撰寫課題研究總結報告,課題鑑定。

五、研究條件分析

(一)我校有一批體育教育科學研究的中堅教師,他們具有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經驗和研究的熱情。

(二)學校已經成立了各類體育訓練隊,配備了訓練的基本設施,學校在政策、人員等基本條件上必將給予本課題研究以極大的`支持。

(三)學校每年訂閲了大量的教育教學報刊雜誌,同時學校上網電腦、打印機,這些條件都在研究信息的獲取與處理等方面上給予課題組以極大的保證。

(四)人民羣眾對子女教育期望值的不斷提高,對多樣化、高質量的特色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讓子女上好學成為人民最大的願望。隨着城鄉一體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持續開展,城鄉差距的進一步縮小,農村學生的特長髮展的需要必將越來越迫切,這是本課題研究的客觀要求。新的課程改革要求,要從人的發展的角度來處理教育問題,“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全面評價學生”等課改理念是本項研究的政策理論支撐點。

六、課題組成員分工

課題負責人:體育組組長負責課題研究工作,撰寫課題研究方案和結題報告,組織、策劃、協調課題研究活動。課題顧問:中學高級教師有着20多年的教學和訓練經驗,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指導。

課題組成員:

七、預期成果及形式

1、結題報告,彙總課題研究的所有過程材料與成果材料,撰寫結題報告,主要研究和研究成果等。

2、相關論文,課題組成員撰寫有關各項目科學訓練的論文,總結,心得。

3、專題報告,課題組成員根據課題的主題撰寫專題報告,提煉有關運動員選材、科學訓練、運動員輸送等方面的專題報告。

4、相關案例,課題組成員根據特長生的訓練、生活動態撰寫有關體育特長生培養的典型案例。

課題研究方案 篇3

體育活動是影響幼兒生長髮育不可缺少的積極因素,它不僅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的生長髮育,而且能促進幼兒的身體素質和基本的活動能力,提高幼兒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是培養幼兒優良品德和促進幼兒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一、選題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在實際工作中,常常偏重於專項體能活動,很少使用廢舊材料製作的器械活動,形式上是熱熱鬧鬧,而運動質量卻不高。在幼兒園的體育活動中,由於器材不豐富,使用率低、目的性不強、器材投放不合理等,造成體育活動內容單一,對孩子肢體和動作的訓練也缺乏針對性、系統性。在難以確保幼兒每天有兩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並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通過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探索,不斷優化我們上林苑幼兒園的户外體育活動,增強體育活動的趣味性、多樣性,提高幼兒的創新意識、合作意識,讓幼兒具有強健的身體。

二、研究目的

(一)研究活動的總目標

1.製作多種多樣的體育器材,創設活動環境,引導幼兒體驗活的樂趣。

2.充分發揮户外體育活動的整體功能,使孩子德、智、體各方面能得到全面發展。

3.教師通過探索,實踐,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二)各年級研究活動目標

小班: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幼兒在走、爬、鑽、跳、滾接等方面

中班:通過走、跑、跳、拍皮球等方面鍛鍊幼兒的體能,靈活性的運用器材,體現器材的趣味性……

大班:通過走、跑、跨跳、匍匐爬、跳繩、拍球等方面鍛鍊幼兒的體能,豐富幼兒户外體育活動。

三、操作實踐

(一)優化户外體育活動的素材

為了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陶冶他們的.情操。從觀察、研究幼兒入手,瞭解每個幼兒的發展需要,根據每個幼兒發展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促進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

1.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我園在體育器材在配置上只有購買的和一些簡單的器材,所以我們可以因地制宜,變廢為寶,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用油桶、報紙球、繩子等製作自己使用的活動器具。如我們可以將小竹棍當成接力棍、跳竹竿舞、走迷宮等等,同時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廢棄的飲料罐和塑料瓶,如:將粒粒橙、酸奶瓶等用鬆緊帶連接起來做成拉力器;還可以用各種易拉罐做成高蹺,做成梅花樁練習平衡能力等等的一些活動。

2.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一物多玩。例如我們前面用竹子製作出來的金箍棒,我們也有很多種玩法:“鑽洞、跳格子、跳竹竿舞、扮演孫悟空玩金箍棒、走迷宮”等等。還可以用一些廢紙做成紙球,可以進行拋、扔、投等多種玩法儘量拓展幼兒的發散思維。

(二)優化户外體育活動的指導

為了將活動從“形式”引向“過程”,從“內容”引向“發展”,從而增強教師的目標意識,我們課題組制定了相應的開展户外體育活動的目標。我們遵循層次性、操作性的原則,既有長期目標,又有近期目標。我們參照各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目標,針對各班不同水平的幼兒,遵循層次性、操作性的原則,設置了不同層次的目標。

1.晨間鍛鍊活動

為提高幼兒晨間鍛鍊的質量,我們在組織形式及內容編排上儘量採用分散式,以自制的材料為主,內容豐富,使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三五成羣地湊在一起,選擇自己的同伴、自己喜歡的內容,全面鍛鍊身體,提高體能。

2.户外體育活動

户外活動我們也將以器材為主,多給幼兒一些自由的活動空間,儘可能多安排活動,讓孩子想盡辦法擴大户外活動空間。提供簡單的材料供遊戲進行,讓幼兒在想象情境中愉快地遊戲,使户外體育活動更富特色。讓幼兒擁有活動的選擇權,成為户外活動的真正主人,使户外體育活動達到活而不亂、有條不紊、生動活潑,從而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發展幼兒的活動能力,培養幼兒良好個性和養成自覺參加户外體育活動的習慣。

3.體育教學活動

我們將體育教學的內容延伸到户外活動之中,《開展體育活動觀摩》和《開展户外體育器械評比活動》,幫助幼兒練習鞏固,並不斷創新提高,使户外體育活動與體育教學有機結合,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充分體現器材的使用的科學合理,豐富體育活動的趣味性,我們把體育教學寓於有情節、有角色、有競賽的遊戲之中,使之新穎生動,而且有目的、有計劃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增強體質。並針對大、中班不同的年齡特點,採用競賽性的遊戲,開展《户外體育活動評比活動》以激發幼兒的積極性,提高練習的效果,培養幼兒積極進取精神的和集體責任感、榮譽感。

四、成員組成與分工

組長:肖國苗上林苑幼兒園園長,主持課題的全面工作。

成員:衞燕上林苑幼兒園保教主任,協助做好課題研究

成員:陸續上林苑幼兒園保教主任,協助做好課題研究

成員:杜進上林苑幼兒園教師,協助做好課題研究

成員:武曉上林苑幼兒園教師,協助做好課題研究

五、研究內容

月份

研究主題內容

主持人

xx年

7—8月

1.召開教研會議,傳達教研計劃,明確學期任務及要求

肖國苗

2.組織教師學習幼兒園户外活動的有關文章

肖國苗

xx年

9—12月

1.如何開展户外活動中體育器械的投放研究

衞燕

2.小班“自制體育器械在户外活動中的使用”觀摩活動

陸續

3.中大班“自制體育器械在户外活動中的使用”觀摩活動

衞燕

4.如何使體育器械在户外活動中有效使用的研究。

肖國苗

課題研究方案 篇4

研究目的

1、進一步學習有關有效練習與設計的教育教學理論,與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結合,不斷豐富和拓展研究方式方法。

2、推進作業分層佈置與落實工作。

3、學生作業情況追蹤調查以及現狀分析。

4、課堂練習有效設計策略研究

5、課題組成員每人完成一篇有效練習教學案例和一篇課題研究論文。

研究措施

1、課題實施細化分層研究。課題組每月進行一次課題活動,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研究的小主題,根據課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制定、調整研究措施。

2、制定學期研究方案。研究教師根據本學期的研究重點,結合自己的教育問題,制定相應的研究計劃。計劃要目標明確,措施詳細,操作性強。課題組每位成員在一單元教學完成後,應作出單元小結,整理整個單元中的'教學情況,並針對研究過程中的實際隨時做好調整工作。

3、加強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認真寫好教育教學日記,不斷總結得失,進行反思,及時上傳相關研究資料。

4、參加課題研究的人員,每月需認真撰寫與研究內容相關的案例、教學反思,定期做好總結。

5、與其他學科、其他老師密切協作,定期做好學生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為後斷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6、課題組成員每人開一次公開課。

活動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本學期課題研究工作計劃。(負責:xx)

2、佈置落實各課題組成員的研究目標和任務。(負責:xx)

3、教研組討論制定子課題研究工作計劃。(負責:各教研組長)

三月份:

1、各課題組上交子課題組工作計劃,新課題組上交開題報告及計劃。(負責:xx)

2、課題組活動,進行理論學習與研究,落實開設研究課人選,討論擬定課堂教學反饋內容。(負責:課題組長)

四月份:

1、開展課題組研究課活動。(負責:教研室和課題組)

2、上交一篇教學設計。(負責:xx)

3、學生作業情況調查。(負責:xx)

五月份:

1、課題組活動,組織理論學習與研究,佈置下階段主要研究任務。(負責:xx)

2、開設研究課活動。(負責:教研室和課題組)

3、組織課堂教學反饋。(負責:教研室和課題組)

六月份:

1、課題組活動,組織理論學習。(負責:課題組長)

2、課題組成員上交課題研究論文和總結。(負責:xx)

3、課題組進行階段工作總結,獎勵教科研積極分子。(負責:xx)

課題研究方案 篇5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後,全球經濟一體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會生活數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變化對教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時代發展對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國掀起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熱潮。這次新課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學生為本,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為了每一位兒童的全面發展。課堂是落實課程改革的場所,學生的生命活動主要是在課堂度過的,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着學生素質的形成,影響着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很強的活動,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了教學的生命。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髮展,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有效性”問題。當前人們對課程改革的“關注點”由轉變教學方式轉移、聚焦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反映了課程改革正經歷着一個由外及內、由表及裏的深化過程,但是由於課程改革的複雜性,人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的經驗,課堂教學改革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維目標”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層次低下、預設與生成衝突等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

目前,教育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已開始重視新課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工作,並進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嘗試,但對於正確的效益觀、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有效教學和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有效教學評價的標準等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實踐,在實施推廣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為努力實踐新課程的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校開展“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的歷史意義。 我校承擔過國家級、省級多項實驗,特別是全國引探教學法“四互”研究實驗中,我們創造了許多有益的案例,促進了學生素質的發展,教師的教科研整體素質大幅度提升,多次被評為市先進單位,這為我們選擇此課題開展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和實驗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教育教學基本原理與重要研究成果的啟示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家斯皮羅在1991年提出學習分為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高級學習要求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方法創設情境,從不同角度多次認識同樣的材料,教師的學習是基於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師研究是以案例為載體的實踐研究。

2、行動學習理論:英國人雷格·列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行動學習的理論。教師的行動學習,可以理解為:為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學習,針對自己的教學問題而學習,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案例與反思的教學,首先要教師學習有問題意識,不斷反思自己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維果茨基教育理論:20世紀30年代初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斯基提出,人類的學習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進行,是一種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對話,個人與自我的對話,個人與他人的對話,個人與理論的對話,個人與實踐的對話。

4、關於課堂有效學習的內涵

(1)課堂有效學習是相對於無效和低效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並高效率地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增長能力,獲得發展的學科學習活動。這裏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課堂教學活動應有利於學生獲得教學目標預設的知識、技能,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長能力、獲得發展是高一級的學習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有效能的基礎上的高要求,強調教學要講效率和效益。

(2)學生的發展就其內涵,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缺少任一維度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發展就其層次,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教學促進發展,就是把最近發展區不斷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發展就其形式,有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外在發展是一種以追求知識的記憶、掌握為標誌的發展,新課程強調着重追求以知識的鑑賞、判斷力與批判力為標誌的內在發展;發展就其機制,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新課程在注重從已知推出未知,從已有的經驗推出未來發展的預設性發展的同時,強調不可預知的生成性發展;發展就其時間,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新課程既注重即時的可測性和量化的當下發展,更關注面向未來、着眼於可持續和發展後勁與潛力的終身發展。

5、關於有效學習條件

(1)已有知識經驗的價值研究。貯存於學生記憶中的原有知識、

技能是學生新的學習的重要的內部條件,新內容的學習,是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增長和改造,因此,學習活動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新知識之前,首先必須激活學生長時記憶中相關的原有知識。有效學習,必須聯繫、憑藉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2)動機和情境。即非認知方面的有效學習條件。動機是有效學習的前提核動力,情境是學習動機產生的保證。把所學知識與一定的真實任務情境掛起鈎來,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解決情境性的問題,在真實(或擬真)、具體的情境中,學生產生學習動機,主動積極地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3)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或任務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實現學習的自主定向;小組同學之間的分工、合作和互助問題解決學習;問題解決本身的探究學習;學生聽講、讀書、實踐操作、觀察、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達成學習目標,需要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三、課題研究主要內容

課題研究從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發掘、預設並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點,引領教師積極應用,構建以“有效學習”為主導的教學體系。內容包括:

1、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以行為反思行為”的教學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領會、理解、實踐、充實、昇華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課程理念下實現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途徑與策略;透視數學課堂,從自己或他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出發,

以解決教學難題為歸宿,通過對自身或他人實踐的反思,或主動地設計與嘗試,來檢驗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檢驗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以自身教學行為的改善和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最終目的。

2、立足於科學性、可行性、靈活性和有創意性,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內容與方式的研究。通過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國小生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的科學評價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完善國小數學課程評價體系,豐富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要點與基本策略。

3、根據學校的實際,選擇如下子課題開展研究:

(1)合理組建合作小組策略研究

(2)有效學習優化策略的研究

(3)不同類型學生學習策略的有效性指導研究

(4)國小數學不同學習領域中有效課堂教學案例研究

四、課題研究目的

1、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的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課題研究方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能理解意思並靈活運用。

2.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蒐集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培養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後捐獻器官、能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教學難點:

抓住父親的語言來理解一家人對死後器官捐獻這一行為看法的轉變。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情感

以配樂朗誦導入新課,在舒緩的音樂聲中,讓孩子們感受這位接受角膜移植手術重見光明的人的心聲,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失明者的同情及對捐贈者的感謝,為課文的深入學習奠定一個情感基調:愛就是永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初讀課文,從整體人手瞭解課文內容,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課文的生字新詞。在讀文中老師可以適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讀音,並進行多音字的講解。在這一環節老師要幫助學生理清課文內容,使學生對文章有個整體印象,完成課後出現的表格練習,初步瞭解作者一家為盲人所做的事情。並隨機板書:琳達母親父親温迪。

三、熟讀精思,探究文本

1.讀中品味,領悟情感。

在這一環節中,首先引導學生讀書,找出描寫琳達和温迪首次聽到器官捐獻時是怎樣反應的有關語句,然後以情境朗讀的形式,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温迪的反應形成對比,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心理的變化過程。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找一找有關父親的語句,理解父親所説的話,再抓住重點詞語聯繫上下文談談對“最珍貴”的理解,讓學生體會到:這份禮物會給盲童、盲童的家庭、捐贈者家庭帶來美妙、自豪和驕傲,這份禮物也就顯得格外的珍貴。

本環節的設計以父親的話為中心,從全文的前後照應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覆的誦讀中加深學生的理解,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讀中感受,讀中思考,讀中昇華。文中父親的無私奉獻、博愛的情懷如涓涓流水滲入學生心田,使學生受到刻骨銘心的薰陶和感染。

2.心靈體驗,深化情感。

父親的無私奉獻、博愛的情懷也感動了温迪,這時老師適時過渡:琳達會為父親所作的一切感到驕傲,還有誰會感到驕傲?接着出示句子

孩子熱淚盈眶,走過去緊緊擁抱外公。

老師指導學生朗讀,感受温迪激動的淚,驕傲的淚。然後學生分角色讀温迪與母親的對話,再次感受這份“驕傲”。

通過多種形式的感悟,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朗讀重點語句,出示

在這一刻,我領悟到父親獻出的遠非一副角膜,他所遺留的仍輝映在我女兒的眼睛裏——怎樣的一種驕傲!

父親的一番話曾給琳達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此時此刻,女兒的話又給她怎樣的觸動?怎樣的一種驕傲!這時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通過這一小節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到:温迪的驕傲來自於外公的無私捐贈,來自於母親為外公所做的一切。琳達的驕傲緣於14歲女兒那激動人心的肺腑之言,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

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只有抓住關鍵詞“驕傲”,上引下聯,左叩右擊,在語言環境裏品味、內化,讀懂“驕傲”,讀懂“有意義”的深刻內涵,讓每個學生都為這一幕留下永恆的記憶。

學到這裏,學生已經能夠體會課文中人物的心理:失去父親僅僅兩週之後,琳達又失去了她那可愛的、令人自豪的女兒温迪,這將是多麼大的打擊呀,此時此刻的`琳達,已不像剛聽到母親身體的一部分將要捐獻給別人時那樣痛苦和極不理解了,而是像父親那樣,平靜地面對這一切,再一次簽署了器官捐獻同意書。

這時,老師引導學生懷着感激之情給琳達讀一封來自遠方的信,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

這樣設計安排,旨在激發學生的強烈情感,在對温迪一家的深深敬佩之餘,獲得對永生的理解,觸動心靈,昇華情感。

四、迴歸主題,昇華情感

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迴歸課文,用心記住那些觸動我們心靈的話語,再讀感悟。然後課件出示、交流有關的資料,讓每個學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確對待死亡,自願死後捐贈器官,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同時,培養學生努力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意識和熱心幫助他人延續生命的態度。這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到這些驚人的數字,聯繫一下課文內容,此時此刻你想説些什麼?把你最想説的話寫下來,可以是一段心靈感悟,也可以是一首小詩。

結尾的昇華旨在喚醒學生的一種意識,樹立起對生命的熱愛,具有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願望和熱情。

板書設計:

永生的眼睛

母親捐獻角膜

琳達父親為他人着想

女兒精神永存

課題研究方案 篇7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基礎,也是數學思維與方法的載體,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前提。現代的一些學者認為“數學的學習過程,就是不斷地建立各種數學概念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説,數學的概念教學應該是教學命脈之一,所以我們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數學概念,思考其相應的教學對策和措施。在我區教師專業素養大賽課堂教學比賽中,初賽與複賽確定的`課題《相交線》《變量與函數》都是概念課,從比賽中看有接近一半的選手在概念教學上還存在一些問題,許多教師往往忽視概念教學的重要性,教學中教師只簡單地給出定義,尤其不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只重視概念在解題中的應用,這也是我們選擇概念課教學來研究的目的之一。此項研究也是我們學科十二·五哈市科研課題《新授課研究》的子課題。那麼如何在原來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數學概念課教學?在教學中應讓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體悟在此過程中的思想方法。將做為我們學科本年度研究的小課題。

二、研究的策略及過程設計

1、吃透概念的結構,研究揭示概念教學的主要過程。

教研員與名師工作室的八名成員,做為課題的先行組織者,利用名師工作室的名師團隊,進行研究、分析、論證,形成概念教學的主 要框架。本學期每位名師利用此框架進行教學實踐一次,深度體會感悟。

2、學科開展專項教研活動,從理論層面到實踐操作,進行系列

研究,檢驗並完善形成的教學框架,學科教師經歷研究的過程,體會教學中應讓學生如何經歷概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體悟在此過程中的思想方法。

計劃本年度兩個學期,每學期進行一次專項研究。

本學期11月12日利用教研活動,進行概念教學實踐研究。 形式:名師工作室教師同課異構。

3、分團隊在教學實踐中在此領悟其內涵,形成比較完備的概念教學基本框架。

4、區域聯合體活動研究,區域聯合集體備課,確定概念課教學內容,可在區域聯合體活動中通過同課異構加以論證。

11月26日區域聯合體活動,名師參與指導的青年教師同課異構。

三、研究方法

採取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

四、研究人員確定

1、名師工作室所有成員

2、六、八學年全體教師

五、成果的預期

1、形成比較完備的概念教學基本框架。

2、學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廣泛應用。達到學科教師會備概念課,會上概念課,會評概念課。

課題研究方案 篇8

一、課題背景

以20xx年9月,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新課程教育為新的契機,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中應運而生的新型課程,其設置既反映了世界課程改革的整體走勢,又體現了我國課程改革的現實需要。該課程與以往學科課程相比具有明顯的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它要求面向學生的世界和社會現實,注意體現地方課程的獨特性和豐富性。但教育部下發給各實驗區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僅僅給出目標、內容、評價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則,缺乏大量可供借鑑的案例,給操作上帶來重大困難;另一方面,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具有極強的地方性,使得它在內容上不可能統一,無法形成統一的教材和教參,這給教師一下子無所適從。鑑於此,提出了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研究這一課題。結合綜合實踐活動及課改的深入,我們發現課程實施的問題正逐漸凸現出來,教師日益感受到一種困惑:即在教材與新課標之間有着一片模糊的、不確定性的領地。新教材是新課標理念的載體,廣闊的領地等着教師去挖掘、去耕耘。“生活中的化學教學的研究”正是對我們在實施新課程中如何更好地實踐新教材的一種新的思考與嘗試,力求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封閉的阻礙學生髮展的“純知識的教學”模式,順應學生的學習規律,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多需求設計教學,拓展知識的內涵,讓教學更富人情味,讓學習洋溢生命氣息,使學生在學習中釋放自我潛能,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二、概念界定

生活中的化學是指貼近生活,緊挨我們生活的化學世界。

生活中的化學教學是指讓學生用化學視角觀察生活、生產和社會的有關化學問題,擴大學生視眼,拓展知識的.內涵,挖掘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理解各個化學知識點,帶着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化學知識的學習和研究,理解化學概念,擴大化學的感染力。

三、研究目標

(一)課題研究總體目標:

1、提高學生主動探究意識和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2、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組織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二)課題研究工作目標:

1、形成促進貼近生活的課堂教學的基本範式。

2、形成促進貼近生活的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模式。

3、形成促進貼近生活的作業設計的案例收集。

4、形成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採用教育行動研究,輔以調查研究、比較法、問卷調查法、個案研究法、文獻資料法。

五、研究的基本內容

充分挖掘各種各樣的教學資源,對資源進行重新組合與調整,溝通學生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的橋樑,為學科課程提供廣泛的感性背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日制九年級義務教育的化學課本為載體,為課本知識的運用提供實踐的平台,注重學生的主動實踐、獨立思考、積極探究與合理表現,釋放自我潛能,獲得個性的和諧發展,讓學生做到學而用之。生活中的化學教學的研究從三個方面展開:

1、設計貼近生活的課堂教學

生活中到處有化學,要善於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挖掘出化學知識的影子,把它加工成化學問題情境,將它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入到課堂教學中。

2、佈置貼近生活的作業題

設計要求是能讓作業題體現趣味、強調學生親身體驗、學生自主發展、突出思維開放、學科有效整合等特點。

3、展開貼近生活的研究性學習

根據課程需要,教師或學生選擇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或者與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展開有化學學科特色的課外活動。

研究過程中要注意課內落實與課外延伸相結合,放飛學生自我潛能;給學生提供“組合”式教學,關注學生自我需求;讓學生參與教學設計,享受學習喜悦;注重多元評價,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六、研究步驟

本實驗研究為3年連續性實驗,分三個階段進行。

1、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

20xx年6月20xx年2月:課題的申報、開題,組織課題實施,設計並收集案例,重點是改革學校育人的主渠道課堂教學,制定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目標體系,探究貼近生活的課堂教學的教學策略,優化課堂教學,不斷反思教學與研究。

2、第二階段:課題研究階段

20xx年3月20xx年1月:設計並收集案例,重點是課堂教學,同時研究貼近生活的作業題和研究性學習,不斷反思教學與研究。在總結第一階段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完善實驗方案,建立完備的評價體系。

3、第三階段:課題總結階段

20xx年2月20xx年6月:設計並完美教學案例,對實驗進行全面總結、展示實驗成果。撰寫研究論文,總結課題成果。

七、成果形式

1、教師隊伍同心同德,博採眾長,不斷促進專業發展,一支具有主體性和創新意識的研究型教師隊伍初步形成。

2、學生各方面協同發展,主體意識和創新能力強,在比賽、評比中獲獎。

3、形成實驗研究報告,編撰實驗成果集,教師論文獲獎,對外有教學觀摩課、研究課等。

八、實驗措施

1、成立課題組,明確職責,定期向專家、學校彙報實施進展情況,及時取得專家的指導和幫助。

2、依據制度,加強管理。依據學校教科研管理制度,加強實驗過程管理,確保實驗課題穩步推進,良性開展。

3、廣泛交流,加強研究。加強合作交流,積極參加學校教科研沙龍活動,加強實驗變量及相關變量的研究,以個案研究促進實驗進程。

4、深入總結,加強評估。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以科學的態度調整研究方法及措施,對課題研究加強有效評估、調控。九、組織機構

課題研究方案 篇9

一、課題的提出

近幾年來,隨着經濟高速發展,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向城市,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不斷增加,目前,全國留守兒童有2300萬,佔全國農村兒童20%。我校地處城市邊緣,這種現象更嚴重。這些兒童由祖輩或親友監護,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費回家,對子女的行為品德、學業成績、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無力管教。這部分兒童正處於成長教育的關鍵時期,卻無法享受道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他們大多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教育缺失的環境中,再加上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發展的異常。據調查:在厭學、逃課、打架、偷竊行為的學生中,“留守學生”佔了一大半,在社會青少年作案記錄中,“留守學生”佔了60%。所以,目前加強“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勢在必行!這不僅關係着億萬家庭的幸福和快樂,而且關係着社會的長久發展,更對學校德育工作的研究發展方向提出了挑戰。我國目前雖已關注這些孩子,並在政策上給予這些留守兒童很多優惠,但如何彌補這些留守孩子情感上的飢渴,還需要我們一線的教師作進一步的探索實踐。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着眼於留守學生的教育發展,反思學校教育工作,探究改進教育工作的途徑與方法。

2、改進教育工作根植於留守學生的現狀與需求研究,從而體現新課程理念,讓教育工作服務於社會。

3、尋求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證教育教學效果的提高與留守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4、以留守學生特定羣體為單位,組織實驗研究,通過對比尋求有效教育途徑。

三、課題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尋求有效的對策,改變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態。

2、開發留守兒童的情商,激勵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社會,孝敬父母,提升親情。

3、通過補償親情活動,使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得以迴歸。

4、構建對留守兒童親情補償教育的模式。

5、通過研究解決如何使留守兒童健康地成長。使留守兒童和普通兒童一樣在愛的藍天下快樂地學習成長,同時進一步豐富“三位一體”教育理論的內涵。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通過問卷、調查瞭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個性心理品質、基本狀況和存在的問題。

2、監管人的基本狀況和生存現狀。

3、監管人的現狀與留守兒童個性品質形成的關係。

4、探索留守兒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5、建立符合留守兒童身心特點的良好品質的培養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經驗及理論。

五、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通過分析研究,制定具體計劃開展實踐研究,力促留守學生獲最佳發展。

2、調查法。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把握留守學生的現狀與需求,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3、經驗總結法。組織並鼓勵教師不斷髮掘,及時提煉研究中的成功經驗。

4、文獻資料法。利用校園網絡聯繫彌補留守學生的親情缺陷。查閲相關資料,參考或應用相關成果,進行綜合分析,以求實踐創新。 5、案例研究法。將研究對象的成長經歷,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時作提煉驗證並反思。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研究準備用16個月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完成課題方案的制定、申報工作。

2、確定課題組成員分工,進行理論資料的準備。

3、通過調查分析,起草“課題實施方案及實施計劃。

第二階段:研究階段。

1、根據實施計劃進行研究,全面實施方案。

2、定期研究、調查,蒐集第一手資料,整理分析,寫成階段性研究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對課題研究的進程進行系統分析,形成課題總結報告,並將專題論文、案例彙編成集,為做好推廣工作和開展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七、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

(一)發放問卷,調查研究:首先對我校“留守學生”的生活、學習及受監護狀況進行兩類問卷摸底調查,取得有效的調查數據,分類建檔;找出“留守學生”存在各種問題的原因;撰寫調查報告。

(二)蒐集材料、汲取理論。設置四個檔案盒(計劃與總結、學習資料、教學案例、成果資料),隨時隨地準備收集過程資料。購買閲讀留守兒童研究資料,網上了解當前課題研究的動態,定期舉辦課題研究沙龍活動並積極聽取專家講座。

(三)具體實施,深化研究。

1、建立親情聯繫站。

指定教師建立校園親情聯繫站,定期開展心理疏導,親情聯繫等活動,讓學生有地方説話,使留守孩子“離開父母不乏親情,留守在家不缺關愛”,讓學校成為留守孩温馨的新家。

2、建立留守兒童自主管理模式。

通過開展“我能行”活動,引導留守兒逐步形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引導留守兒逐步形成我會做家務;引導留守兒逐步形成自覺、自律等的良好行為。

3、建立代管家長責任制度。

通過結對幫扶,建立一對一幫扶關係,邀請小夥伴到家中做客等,使留守少年兒童感受到温暖與親

4、組織“留守兒童”開展兩地書親子情活動。有相當多的父母一年才能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認為給孩子吃飽、穿暖、有學上、有書讀就萬事大吉了,忽視與孩子的心理溝通與交流,導致孩子對父母很陌生,親情關係出現了障礙。即使溝通也是依靠電話(農村現在還根本沒有普及網絡),但口頭語與書面語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且通電話的過程中往往也會有監護人在場,學生難以敞開心扉訴説。也許正是這種“咫尺天涯”的距離感,使孩子無法充分感到人間最為珍貴的`親情滋味。為此,我們在開通親情電話的基礎上,將組織指導學生給遠在異鄉的父母寫親情書信,以此給留守孩子與父母的心靈溝通創設平台,孩子可將平時在生活中想説卻又因為種種顧慮而沒有説出來的話暢快地表達出來,以達到互相交流感情、消除隔閡、增進了解的目的,使親情在彼此交流中得到培植。學生給父母寫的信,可以彙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可以傾訴自己的煩惱,可以表達自己的願望。同時鼓勵家長、長輩對學生的書信要進行回覆。我們要求全校的留守學生,每個月要向父母寫一封信,並安排一定的老師對信的內容加以指導。使他們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5、“親情導師制”活動。

學校根據留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親情導師制”活動,將那些在品行或學習上特別需要幫助的留守學生,分組安排老師進行重點

課題研究方案 篇10

一、內容分析:

計算是國小數學中一基重要的基礎知識,學生的計算能力強弱與否,直接關係到他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多年的國小數學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計算的正確率一直是影響學生成績的主要問題。可以説,提高國小生的計算能力,已經成了當前國小數學教學的一個突出問題。

1、培養國小生數學計算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智力是國小數學教學的目的和任務之一,也是人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在國小階段給學生打好數學初步基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對於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提高全民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是數學課堂教學現狀的需要。數與計算是人們生活、學習、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數學方法。在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科學中各個領域都有非常巨大的變化,但是,基本的計算方法卻沒有多大的變化。這充分説明國小數學中計算的基礎性和工具性。對於每個人來説,僅在國小階段學習整數、小數和分數四則計算及其混合運算。因此,在國小階段學好以上計算,並形成一定的計算能力,這是終身有益的事情。

二、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分析

在計算練習中,學生的計算錯誤經常發生:不是看錯數字,就是寫錯數字;不是抄錯數字,就是漏寫符號;或是加法忘了進位,減法忘了退位,加法當減法做,乘法當成了除法,小數點忘了或點錯了一位;有時甚至會出現一些無法理解的錯誤等。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歸納為知識性錯誤和非知識性錯誤。知識性錯誤是指學生對於計算法則概念或運算順序的不理解,或者沒有很好的掌握所導致的錯誤。非知識性錯誤是指學生不是不懂得運算導致錯誤,而是由於不良的學習習慣所導致的錯誤;如抄錯數字、不認真審題、注意力不集中、易受負遷移干擾等。

1、概念、法則理解不清

概念和法則是學生思維的基本形式,又是學生進行計算的重要依據。只有正確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計算法則才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有些錯誤是由於學生對數學概念理解不清而引起的。

如:23.76-(13.76-3.58)=23.76-13.76-3.58=6.42錯誤原因是學生在去小括號時沒有減變加,不理解已知一個數減去兩個數的差,等於用這個數先減去第一個數,再加上第二個數,反之同理。又如:1.25×(80+4)=1.25×80+4=100+4=104錯誤原因是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運用還不清楚。再如:624÷6=14、780÷3=26歸結為學生對以下概念不夠清晰:計算除法時,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數以後,除到被除數的哪能一位不夠1,就對着那一位商0,這裏學生對0的佔位作用認識不夠及在什麼情況下應該用0佔位這一知識點沒有掌握。對“商的最高位確定後,不夠商1的'就商0”理解不清,因此出現跳位商和空位的錯誤。

2、運算不認真

如:數字抄錯:1.35÷15在列豎式的時候寫出13.5÷15,還有的計算題數據較大,運算步驟過多時,學生就會產生排斥心理,表現為極不耐煩,不認真審題,沒按運算順序進行計算,沒有耐心去選擇合理算法,從而導致錯誤出現。

3、思維遷移的影響

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作用。積極作用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消極的作用則干擾學生學習新知識,如:7.68-2.75+1.25=7.68-4=2.68錯誤原因是學生受到容易計算部分、能簡便計算、比較熟悉部分等強刺激的作用而造成干擾,而導致錯導。又如:4.9+0.1-4.9+0.1=5-5=0錯誤原因是學生把湊整作為思孝的唯一方法,形成錯誤的思維定勢。再如:10.6-0.6×(0.72+1.28)=10×2=20錯誤原因是學生一眼就看出10.6-0.6、0.72+1.28均可以湊成整數,從而導致計算錯誤。

4、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學生錯誤重要原因。首先學生對學習重要性和正確性的必要性認識不足,不感興趣,解題只是為了應付老師的檢查,沒有力求準確的情緒傾向,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結果出現錯誤。其次是耐心不足,在計算時學生都希望很快能算出結果。因此,每當遇到較為陌生的算式或較複雜的算式時,就不能耐心地去審題,選擇合理的算法。在怕難怕繁、耐心不足的情況下進行計算,常會出現錯誤。

三、研修方式:

1、利用業餘時間多看書,多讀教育書籍,在教學中積累經驗,寫好教學論文,上好示範課,在小課題實驗研究中擔任主角,並在研究中做好反思日誌。

2、更好地運用多媒體平台和教學課件,結合實際以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儘可能把嘗試教學法滲透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並且定期做相應的總結。

3、加強教科研信息交流。利用網絡優勢,及時反映教科研動態,以得於掌握信息、借鑑運用先進的理念。同時還要反悔教學設計、教學隨筆及小課題研究成果和困惑寫在自己的博客上,以利於互相交流,互相提高。

四、採取的主要措施:

1、創設情境,理解算理。

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因此,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來理解算理,只有理解了算理,學生的計算的準確性才有保障。

2、重視口算訓練。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學生如果形成了熟練的口算技能,就能有效地提高正確運算的速度。為了培養學生能夠正確地計算,提高正確計算速度,在教學時必須注重加強品牌能力訓練。一位數加一位數及相濟的減法;一位數乘一位數及相應的除法,是四則計算的基礎,必須百分之百地正確、熟練地口算。

視算和聽算是口算訓練的兩種基本形式,視算是通過眼看、腦算、口説得數;而聽算則要通過耳聽、腦記並計算,才能得出得數。在口算訓練中經常變換口算形式,將視算與聽算相結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口算興趣。

3、開展競爭,形成技能。

開展競賽符合兒童年幼好勝、不甘落後,喜歡錶揚的年齡特點,競賽中,通過競爭可以促使學生計算技能的形成。

4、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計算得以正確、迅速的保證。許多國小生計算法則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會發生錯誤,主要是缺乏嚴格的訓練,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計算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書寫認真,可減少錯誤,提高計算的正確率。還要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審題的習慣不僅應用題教學中要注意培養,計算教學中也要注意培養。國小生由於觀察不仔細,感知產生錯覺,表象模糊,會遺漏細節,會出現各種錯誤。例如:忘記進位、退位,漏寫、漏抄、抄錯或將運算看錯等等。所以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數字和運算符號,明確運算順序;二想,想算特點,可否利用運算定律,運算性質進行簡便運算;三算,應用法則計算時要邊算邊檢查,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計算的正確性。

5、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計算法則。

知識和能力是密切聯繫相互促進的,培養學生計算能力必須以理解掌握數的概念、四則運算的意義、運算定律和法則為基礎,“理解”要求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應在教學中創設情境,使學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更為突出。所以教學時,要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以加深學生對法則的理解。這樣教學比實物相加抽象,比數與數相加形象,有助於學生理解進位的道理。在創設情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計算法則時,要注意及時抽象,不能讓學生停留在具體的形象思維上,應幫助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及時抽象出計算法則。法則得出後,要引導學生應用法則進行計算。在應用法則的開始階段,要讓學生詳細地講出思考和計算的過程。經過一定的練習後,可要求學生計算時默默想計算的每一步,邊想邊算。學生基本掌握法則後,可簡化中間的環節進行計算。學生學習計算法則都是從單個法則開始的,在教學中應進一步將這些法則聯繫起來,形成法則系統。

6、精心設計與安排好練習。

要使國小生計算達到正確、迅速、合理、靈活,就需要進行必要的練習。要精心設計練習題,精心安排好練習。首先練習要有明確的目的。練習不應僅限於鞏固知識,把知識轉化為技能,而且要有利於學生深化知識的認識,使知識轉化為能力。要重視練習過程中的思維因素,把計算練習和思維訓練結合起來。教材中的重點是學生思維的轉折點,也是練習的重點。其次練習要有充分的準備。教師要了解課本中練習題的安排意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補充並分類。在練習課中,有複習練習課,有鞏固練習課,有新授練習課等等。此外,練習的序列要按照知識的序列來設計。一堂課的練習要分層次進行,逐步加深。

五、預期研究結果:

儘量在短期內使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和技巧,平時養成認真檢查的習慣,並且靈活運用計算方法快速計算。

課題研究方案 篇11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一)、課題的提出

心理學研究表明:六、七歲的國小生正處於智力開發的最佳期,求知慾強,既具有豐富的情感,又善於形象思維,正是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的過渡時期,個人課題研究方案。因此,把寫話教學提前到低年級是科學和必要的。但是,現實存在的困難是這個時期的學生缺乏必要的寫作知識、技能,大量會講的字詞不會寫、不會用,會寫的字又不能滿足完整表達的需要。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對於低年級的寫話要求是“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説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了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日記是最自由的書面表達形式,繪畫是國小低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的表達的形式。我發現,用“圖文結合”的形式來幫助孩子開始寫話,不僅充分尊重了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又能降低寫話書寫表達的難度,更快地促使他們口頭和書面語言發展。

圖文日記的形式激發了學生寫話興趣,降低了日記的寫作難度,建立了學生寫話的信心和恆心。在研究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會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事、物,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通過敍事或抒情、議論等方式在日記中表達出來,逐步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勤思考,多練筆的好習慣。通過寫日記探索出有效提高國小低年級學生寫話能力的路徑,為中、高年級的習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國小生日記的界定:國小生日記,即指國小生把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下來。

圖文日記:以畫面為主,以文字為輔的初級“寫話”形式,孩子用這種形式把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用筆記下來。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內容:

1、研究用圖文日記提高國小低年級學生的寫話能力的方法。

2、研究圖文日記促進國小低年級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的'方法。

3、探索適合低年級學生寫話訓練的形式和方法。

(二)、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法。通過專題輔導,自學討論,認真學習作文教學的學術論文,夯實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2、檢測法。通過前期檢測,瞭解實驗前國小低年級學生作文能力的實際情況,通過實驗後的檢測,掌握具有説服力的數據,用以證實實驗的效果。

3、行動研究法。通過對實驗班前後的比較,從中歸納出實驗所取得的優勢。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進行歸納總結,從而,探索圖文日記的具體操作方法。

三、課題研究讀書學習計劃以及具體時間安排

(一)、所讀書目

《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美)坎貝爾等着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圖解語文》江偉英着新世紀出版社

(二)、閲讀設想

從即日起至xx年6月,工作日利用午休時間讀1小時書,暑假期間利用每天下午時間讀書。

(三)、具體時間安排

xx年6月——xx年7月完成《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的閲讀。

xx年8月——xx年9月完成《圖解語文》的閲讀。

xx年10月——xx年1月完成相關篇目的閲讀。(根據課題研究的所需選擇更多書籍)。

四、完成讀書筆記與課例分析的具體時間安排

(一)、完成讀書筆記的具體時間安排

1.網上收集理論知識,學習相關知識xx年6月

2.《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xx年6月——xx年7月

3.《圖解語文》xx年8月——xx年9月

4.每天讀書1小時,每月寫兩篇讀書筆記。

(二)、完成課例分析的具體時間安排

1、xx年7月完成研究案例分析(現狀調查及分析)

2、xx年9月完成教學案例分析

3、xx年5月完成教學案例

五、申請結題

xx年6月完成課題研究,申請結題。

研究結果以論文或報告的方式表現,規劃方案《個人課題研究方案》。

課題研究方案 篇12

一.研究背景:

1.目前農村國中教學中存在了很多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是基礎薄弱、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物理教學面臨學生怕學、老師難教的現狀。如何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結構、怎樣提高教學效果?很現實地擺在教師面前。

2.近年來,我校在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方面做了以下工作:⑴我校開展了“合作課堂”的試點工作。⑵學校重視教研組、課題組的成立和建設,切實抓好課堂教學改革,學校結合實際,各教研組、課題組進行高質量課、彙報課、研究課等的觀摩。

二、研究價值:

1.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全面發展。

2.促進教師觀念和教學行為的變革,從而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並有助於提高教師科研水平。 3.改變陳舊的教學方式,建立開放的、適應當下教育形勢的教學體系。

4.形成全新的`課堂教學設計模式、評價體系,有助於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凸顯學校辦學特色。

三、課題內涵(課題界定):

課堂教學設計與開發不僅是促進教師自我反思的一種動力,它還代表了觀察和組織再現現實的一種方法。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教學設計與開發可以被認為是教師用來清晰地表述他們的觀察和表明他們的教育學理念的一種有用的工具。它能有效促使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興趣,並進行教學反思,並從自己的教學體驗中獲得有益的東西,或從編寫教學設計、分析他人的教學設計以及相互交流中強化自己的決策意識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四、研究內容:

1、構建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課堂教學設計模式研究。

2、新課程理念下物理課堂教學設計管理研究。研究寬鬆有序、和諧健康的育人環境及開放型管理模式。

3、新課程理念下物理課堂教學設計效果評價研究。研究適合國中物理教學及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體系和手段。

4、新課程理念下物理課堂教學策略,制定研究通過教學程序、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媒體,作業設計等因素的選擇和確定的研究,促進課堂教學最優化。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步驟、時間等)

(一)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從《物理課程新標準》、素質教育理論等書刊廣泛涉獵。

2、研究法。通過課題理論學習,教學設計的評析,教學過程的實施、評價等活動,檢驗研究成果。

3、總結法。在不同階段進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總結中,探討教材、學生、教師之間如何有機整合。

(二)步驟和時間:

1、準備階段(20xx年3月)。收集理論資料,學習相關理論,申請立項。

2、實驗學習階段(20xx年4月)。成立課題小組,擬定實驗方案,學習相關資料,確定實驗人員,組織學習,取經交流。

3、全面實施操作階段(20xx年5月-20xx年2月)。按課題實施計劃展開研究,開展研討、定期進行課堂教學觀摩和研討活動,開展經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動,在實踐中研究分析研究適合本校的教學設計和優化方法,進行論文交流整理,保管資料。

4、實踐總結階段(20xx年3月)。運用經驗總結法,收集資料,總結階段性成果,撰寫案例和論文,檢測比較,中期彙報,將實驗成果向全校推廣。

(三)總結結題階段:(20xx.3):

1、總結實驗成果,撰寫研究報告。

2、結題。

六、預設成果:

1、階段性成果

(1)相關學科關於課題的階段性小結、論文、經驗總結。

(2)優秀教學設計,特色個案。

2、總結性成果

(1)參與研究教師的心得與體會,

(2)論文、優秀教學設計、典型課件

(3)各種材料彙總總結

課題研究方案 篇13

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切實促進我校教育教學工作持續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將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層次推進,引導學校教研組和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研究,把科研與教學、教研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我校教學工作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戰略轉變。經學校研究,特制定如下“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從教育教學中的小事情,以小見大,實實在在,對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討論立為“小課題”,開展實實在在的研究,並通過小課題研究工作,探索總結教研、科研、培訓互相促進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實施目標

(一)通過小課題研究,切實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學有效性。

(二)從機制上保證教研活動課題化,形成教研組科研氛圍,提高教研成效,促進教研組建設。

(三)通過小課題研究,提高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總體思路

以教師個人為主申報進行小課題研究。形成以課題研究引領教學和教育實踐的校本科研機制,引導教師立足自己的教學和管理實際,觀察發現教育教學現象中存在的問題,在常規教研活動中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研討解決問題,提煉形成教學策略,指導自己和同伴的教學行為,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從而實現學校教育的發展。原則上,從上一學年的“智慧項目”中擇優轉化,即把有一定實踐積累的“智慧項目”改為課題,進行深化研究。

四、小課題研究的途徑

小課題研究常常以課堂為現場、以教學為中心、以教師個人為主體、從實際出發開展教學研究。在小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們可根據各自的不同興趣、不同特長、不同需要和教學實踐中發現的不同問題進行個性化的研究,甚至得出個性化的結論。

五、實施流程

(一)選題。教師根據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查閲、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認真分析篩選,確定研究課題。選擇的研究課題,應該具備“針對性強、切口小、研究週期短”的特點,一般應是所任學科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問題、一種現象、一個案例等。小課題研究週期不要太長,原則上是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

(二)申報立項。參加“小課題研究”的學科組(教師),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等。學校教科室組織力量對提交的課題進行審核,在一週內公佈立項的小課題。

(三)實施研究。課題負責人組織成員按照課題方案,有計劃地開展研究工作,積累研究過程資料(同時完成附件二、三),建立小課題研究檔案袋。將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開展實踐研究,從而解決問題。教導處教研處將對研究進行督查指導。

(四)結題(包括中期小結)。每個學期結束,都要開展小課題研究成果總結鑑定彙報會(週期屬於一學年的,要開展中期成果鑑定彙報會),學校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

課題成果一般應是一份總結報告。結題程序為:

(1)課題組及時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2)將研究報告、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交學校教科室;

(3)學校教科室組織有關人員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佈評審意見。

(五)成果鑑定與推介。結題後,學校將對開展的小課題研究成果進行鑑定、評獎。對優秀的研究成果進行全校推介,推動成果在學科內及學科間的應用與共享。

六、課題管理

(一)營造良好的小課題研究氛圍。學校積極倡導和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並提供理論上和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具體指導。要進一步強化“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實、快”為教育科研工作指導方針,促使廣大教師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祕感,引導課題組選擇一些內容具體、切口小、週期短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克服傳統課題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現象。

(二)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小課題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小課題研究的指導和評審等工作。加強研究的過程管理,對立項的小課題研究建立電子檔案。制定小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評定、表彰獎勵等制度,確保小課題研究紮實有序地開展。

(三)培訓小課題研究人員。進行專題培訓,介紹與小課題研究有關的教育理論等,指導教師通過多種渠道查閲相關資料,激發教師研究小課題的興趣和研究慾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豐碩的研究型教師。

(四)深化小課題研究。要把課堂教學作為實施小課題研究的主渠道,積極開展以上課、説課、評課為基本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深入探究各學科教學的基本策略;研究組成員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分析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研討對策和措施;課題組內部也可以開展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育案例、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等不同系列的小課題研究成果評比活動,引導教師研教結合,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七、教師小課題研究技術評審組

(一)領導組

組長:邵健勝

副組長:朱曉仙

組員:丁少劍朱敏燕葛俊佳王玉婷鮑佳樂徐子華

教師小課題研究領導小組職責:

負責規劃、計劃、督導教師開展小課題行動研究。中期進行檢查指導;最後進行小課題鑑定評審工作。

(二)指導組

組長:丁少劍

副組長:朱敏燕

成員:胡旭亮莫燕君謝雲鶴

負責組織教師學習小課題實施方案,幫助教師選題,實驗過程督導檢查評價指導等具體指導工作。

八、其他

(一)小課題成果按照具體等級在教師個人年度中加分。

(二)教科室將優先考慮將優秀的校級小課題培育成市級及以上課題。

(三)教科室定期對校級小課題的材料進行整理歸檔。

課題研究方案 篇14

一、課題名稱:

《幼兒生源問題初探》

二、問題的提出:

本園位置處於孟家溝村,前身為孟家溝國小,地理位置較為優越。幼兒園的性質為公立幼兒園,無論在幼兒教師師資隊伍和教學物資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幼兒園的生源現狀卻不甚如人意,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去了相對較遠的孟家溝仁和小區裏面的私立幼兒園。目前國家正在大力發展幼兒教育,這對我們幼兒園的發展是個很好的機遇,但生源是幼兒園生存發展的根本,在有利的環境下,如何擴大幼兒園的生源,更好的發展我們的幼兒園,提高幼兒園的知名度成了我們當務之急所面臨的問題,所以我們選擇了這一課題。

三、研究對象:

幼兒園全體幼兒及其家長

四、研究時間:

20xx年10月-20xx年6月

五、研究方法:

以實驗研究法為主,觀察法、操作法、調查法、談話法、文獻法等方法為輔。

六、研究的.目的:

(一)讓幼兒認識各種常見的色彩,學習正確的塗色方法,對多種色彩感興趣。

(二)通過幼兒對周圍環境和美術作品的感知,誘發幼兒興趣,陶冶幼兒情操,開啟智力,在獲得美感和喜悦的同時激發幼兒的創新精神。

(三)通過“觀察—體驗—發現—想象—表現—創造”來開展活動,讓幼兒觀察、遊戲、創作等具體實踐活動來進行,學習色彩的運用。

課題研究方案 篇15

一、課題名稱:

如何解決學生在跑動過程中身體前傾角度的問題

二、研究背景:

體育課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育狀況和個性發展。

隨着科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對體育教學的研究也深入開展起來,這就需要我們體育教學必須建築在科學的.基礎上。中學階段,學生正處於身體生長髮育階段,從生理到心理狀態正是迅速發展時期,對於一生中增強體質打基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抓好體育教學,加大學生的興趣,有效增長學生體質。

三、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調查研究與制定方案且開始實施研究解決問題。研究目標主要是解決學生跑步時身體前傾角度原因教學方法的研究、教學效果評價的研究等。

第二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本階段的研究目標主要是鞏固研究課題實施和對本課題研究的過程進行資料收集整理、總結,完成調查與研究報告。

四、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研究,進一步加深對《標準》新理念的理解,為在理念與實踐之間架起橋樑,做些初步探索。

2、通過本課題研究,讓學生了解或初步掌握跑步時上體前傾角度問題原因的理論與實踐知識。知道在跑的練習時注意調整自己的跑步姿勢。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針對“學生跑步時上提前傾角度問題原因”設計及實施與策略進行一定的研究,形成有一定科學性、可行性、推廣性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五、研究過程設計

1.準備階段(20xx.2――20xx.4)組建課題組。收集有關材料,組織學習,制訂課題方案。

2.研究階段(20xx.5――20xx.8)根據課題設計方案紮實開展研究工作,邊實施邊小結,不斷完善課題實施方案,撰寫階段研究報告,認真做好課題資料的收集和積累工作。

3.總結驗收(20xx.9――20xx.10)整理各類資料,完成實驗結題報告,迎接上級有關部門的驗收.

課題研究方案 篇16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本課題的核心概念:國小生自主學習習慣

我認為國小生“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一種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下,學生髮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並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從而獲取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2、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要改變過去那種權威式的教學關係,不是讓學生在教師、家長的壓力下學習,而是自主地、主動地去學習,以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生動活潑的學習局而,把學生從沉重的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

1、課題研究的內容:

1、培養國小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1)從小培養閲讀習慣

(2)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3)培養常用工具書的習慣。

(4)培養學生有效的預習的習慣

(5)培養學生善做自主學習筆記的習慣。

(6)培養學生善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並勇於追根究底的習慣。

(7)認真複習、獨立自主的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

2、自主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與方法的培養和指導。

(1)掌握方法,鼓勵閲讀

(2)優化課堂結構,減輕課業負擔

(3)提出要求,自主探索

(4)、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培養學生在親歷活動中養成學習的習慣

(6)、要發揮表揚的功效

2、擬定步驟:

1、現狀調查及分析(20xx.3——20xx.4)

2、擬定可行性措施(20xx.4——20xx.5)

3、可行性措施的實施(20xx.6——20xx.9)

4、效果調查與分析(教學案例分析)(20xx.10)

5、研究總結(撰寫結題報告20xx.11)

3、課題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採用問卷調查、個別談話和學生座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調查。

2、行動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並及時積累,積極思考、研究,邊研究邊實踐,促進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

3、經驗總結法:採用問卷調查、個別談話和學生座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調查,與第一次調查進行比對,得出研究效果。

三、課題研究讀書學習計劃以及具體時間安排

研究過程中完成一定量的讀書筆記。與同事溝通,及時交流研究進展信息和學習、研究體會。

為了很好的完成本課題的研究工作,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在完成日常教學及其他工作之餘,抽取一定的時間閲讀一些教育理論書籍。

1、所讀書目:

·《學生兵法.做自主學習的主宰》歐陽芬,孟微微,周山豹吉林大學出版社

《全新正版.走進杜郎口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崔其升,謝金國中國林業出版社

相關的期刊篇目

2、閲讀設想:

從即日開始至20xx年10月期間,每天在工作之餘,抽取40—60分鐘的時間完成預設的讀書量。

3、具體時間安排:

完成《學生兵法.做自主學習的主宰》閲讀的時間為20xx.3—20xx.6

完成《全新正版.走進杜郎口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閲讀的時間為20xx.4—20xx.7

完成相關的期刊篇目的閲讀時間為20xx.9—20xx.10期間的適宜時間。

四、完成讀書筆記的具體時間安排

1.網上收集理論知識,學習相關知識

2.《學生兵法.做自主學習的主宰》歐陽芬、孟微微、周山豹吉林大學出版社

3.《全新正版.走進杜郎口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崔其升,謝金國中國林業出版社

4.每天讀書30分鐘,每月寫三篇讀書筆記

五、完成課例分析的具體時間安排

1、20xx年6月完成研究案例分析(現狀調查及分析)

2、20xx年10月完成教學案例分析

六、申請結題

20xx年11月完成課題研究,申請結題。

研究結果以論文或報告的方式表現。

課題研究方案 篇17

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切實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持續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將學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層次推進,引導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研究,把科研與教研、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學校教學工作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戰略轉變。經學校研究,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從教育教學中的小事情、小現象、小問題入手,對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討論立為“小課題”,開展實實在在的研究,並通過小課題研究工作,探索總結教研、科研、培訓互相促進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實施目標

1.通過小課題研究,切實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學有效性。

2.從機制上保證教研活動課題化,營造教研組科研氛圍,提高教研成效,促進教研組建設。

3.通過小課題研究,提高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總體思路

以備課組為單位,組織構建研究團隊,開展研究。備課組長要做好引領工作,教師個人要單獨申報一項小課題進行研究,形成以課題研究引領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的研訓一體的校本研訓機制,引導教師立足自己的教學和管理實際,觀察並發現教育教學現象中存在的問題,在常規教研活動中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研討解決問題,提煉形成教學策略,指導自己和同事的教學行為,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從而實現學校教育的發展。

四、實施流程

1.選題。填寫《小課題研究方案》。學科組(教師)根據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查閲、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認真分析篩選,確定研究課題。選擇的研究課題,應具備“針對性強、切口小、研究週期短”的特點,一般應是所任學科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問題、一種現象、一個案例等。小課題研究週期不要太長,原則上是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

2.申報立項。參加“小課題研究”的.學科組(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向教科室提交《中學小課題研究方案》,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等。教科室對提交的課題進行審核,在一週內公佈立項的小課題。不合格的,須重新選題、申報,直至完成立項。

3.實施研究。課題負責人組織成員按照課題方案,有計劃地開展研究工作,積累研究過程資料(同時完成附件二、三),建立小課題研究檔案袋。將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開展實踐研究,從而解決問題。教科室將對研究進行督查指導。

4.結題(中期小結)。程序是:

(1)課題組及時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2)將研究報告、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交教科室;

(3)教科室組織有關人員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佈評審意見。

5.成果鑑定與推介。學校將對開展的小課題研究成果進行鑑定、評獎並納入學期量化考核,對優秀的研究成果進行全校推介,推動成果在學科內及學科間的應用與共享。

五、課題管理

1.營造良好的小課題研究氛圍。學校積極倡導和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並提供理論上和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具體指導。不斷強化“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實、快”為教育科研工作指導方針,促使廣大教師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祕感,引導課題組選擇一些內容具體、切口小、週期短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克服傳統課題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現象。

2.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小課題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小課題研究的指導和評審等工作。制定具體可操作的《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加強研究的過程管理,對立項的小課題研究建立電子檔案。制定小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評定、表彰獎勵等制度,確保小課題研究紮實有序地開展。

3.培訓小課題研究人員。進行專題培訓,介紹與小課題研究有關的教育理論等,指導教師通過多種渠道查閲相關資料,激發教師研究小課題的興趣和研究慾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豐碩的研究型教師。

4.深化小課題研究。要把課堂教學作為實施小課題研究的主渠道,積極開展以上課、説課、評課為基本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深入探究各學科教學的基本策略;研究組成員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分析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研討對策和措施;課題組內部也可以開展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育案例、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等不同系列的小課題研究成果評比活動,引導教師研教結合,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六、小課題領導小組

組長:李居濤

副組長:劉甲田

成員:孫晉斌張會侯成峯趙炎馬強趙雪梅

課題研究方案 篇18

一、 課題的提出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閲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閲讀和前書寫技能。”第一次把幼兒閲讀教育列為幼兒語言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幼兒閲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閲讀是一個人維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而早期閲讀的經驗是獲得閲讀能力的關鍵。親子閲讀是實施早期閲讀的一種基本形式,也是符合學齡前幼兒年齡特點的最有效的形式。

然而現實生活中,在電視、電子遊戲和網絡構築的聲光世界裏,我們的孩子與書本的距離越來越遠。相當多的家長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進行親子閲讀,有部分家長試圖在家中和孩子進行親子閲讀,但由於在閲讀中存在着許多困惑也很難堅持。因此,試圖通過該課題的實踐研究,向在園幼兒家長推廣親子閲讀的理念,促使家長和幼兒老師迴歸閲讀生活,重新體驗和認識閲讀的價值。以“親子教育”為紐帶,共同探討關於“親子閲讀”的家庭環境創設、適合各年齡段親子共讀的童書類型、親子閲讀的方式以及有效策略等。

二、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親子閲讀:又稱“親子共讀”讀的`所指物是“圖書”,“圖書”是包含文字、圖畫、圖解、插圖等多種符號元素的整體。指在家庭中家長(父母或祖父母)和幼兒(3-6歲)共同來解讀圖書,從中提取意義,雙方獲得滿足的過程。即以書為媒介,以閲讀為紐帶,讓孩子和家長共同分享的閲讀過程。

三、研究目標

1、幫助家長認識親子閲讀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閲讀觀。

2、幫助家長提高閲讀能力,提高親子閲讀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3、總結親子閲讀的方式方法、策略,推廣親子閲讀模式。

四、研究內容

1、在園幼兒家庭親子共讀的現狀調查和分析

2、影響家長為孩子選擇童書的因素研究

3、幼兒園指導親子閲讀的內容與方式的研究

4、各年齡段幼兒閲讀特點以及閲讀興趣培養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調查瞭解幼兒家庭親子閲讀的情況,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歸納原因並提出建議。

2、案例研究法: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個別家庭親子閲讀情況做好案例撰寫和分析記錄。

3、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閲教育理論文獻,廣泛收集與課題相關的素材,掌握新的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並進行整理和分析,聯繫實際,不斷為課題的研究提供最新經驗和理論依據,保證課題向縱深發展。

4、行動研究法:教師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教育理念在整個課題實施的過程中進行研究,主要包括“計劃、實施、觀察、反思與評價”等環節。

5、經驗總結法:在大量積累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及時總結,反思、提煉、修正自己的教育理論,貫徹《綱要》精神,逐漸從實踐上升到理性,探索並總結開展有效親子閲讀的策略。

六、研究對象

選取40名幼兒為實踐研究對象

七、研究步驟

(一)課題準備階段:20xx 年 5月——8 月

制定研究計劃,進行文獻研究,瞭解國內外研究現狀與成果。圖書館、網上查詢收集文獻、學習相關理論文章。

(二)實施研究階段:20xx 年 9 月——20xx年3 月

1、對幼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瞭解現狀。

2、提高家長對親子閲讀重要性的認識。

3、瞭解影響進行家庭親子閲讀的一些因素。

4、對個別家庭和幼兒進行案例追蹤和分析。

5、指導親子閲讀的內容與方式的研究。

6、各年齡段幼兒閲讀特點以及閲讀興趣培養的研究。

同時,撰寫相關讀書筆記、研究論文,進行課例展示活動。

(1)、20xx年5月—20xx年1月,閲讀教育專著兩本,例如《我的圖畫書論》,《幼兒早期閲讀研究與實踐》並完成讀書筆記。

(2)、20xx年2月-4月,閲讀《早期教育》《學前教育》期刊,完成個案分析一篇。

(3)、每學期閲讀幼兒繪本或圖書多本並完成讀書筆記。

(4)、建立個人博客,及時更新相關內容。

(三)成果總結階段:20xx 年4月——6月

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論文、結題報告,申請成果鑑定。

八、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報告。

2、個案追蹤記錄。

3、課題研究論文與隨筆。

4、活動實錄、多媒體課件等影視資料。

課題研究方案 篇19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研究的背景、現狀以及問題。課外閲讀是指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閲讀活動,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內閲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閲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國小課外閲讀指導策略”是指教師從學校學情出發,給予學生必要的讀書指導,也就是研究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激發學生課外閲讀興趣,擴大學生課外閲讀量,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並保持一種積極的、主動的、愉悦的情態,投入到課外閲讀中享受學習的快樂,體現閲讀的個性化。國外對於課外閲讀一直是很重視的。如美國多利斯.布朗研究發現,早期給孩子讀書,能夠教會孩子學會分享和參與,對孩子將來的學習及心理的健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經過研究認為:課外閲讀為教學提供“廣闊的智力背景”,並“能發展學生的才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都重視中國小的閲讀教學實驗。中國傳統教育歷來重視學生的課外閲讀。進入當代,對課外閲讀的研究理論也有增無減。如萬雲英在其《注意培養兒童的課外閲讀興趣》中指出,國小各年級學生獨立閲讀理解水平的高低,與其平時課外閲讀書籍量的多少有很大關係;舒華的“課外大量閲讀對兒童伴隨學習具有重要意義”的論述;伍騰提出的為享受樂趣而讀書的理論等。新課改以來,許多兒童文學理論家也對兒童文學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做了大量的研究。

綜上所述,國內外針對兒童課外閲讀的研究理論的確不少,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視,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收效還不太令人滿意。在國小階段,對國小生進行課外閲讀有效指導的教師還比較少。另外,中國國小語文課外閲讀指導策略在理論上的研究還不夠系統、深入,未能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因此,在這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討,必將有助於我們的語文教學改革。

2、研究目的及意義。

一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國小語文教學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明確規定國小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於150篇。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50萬字。課外閲讀是語文實踐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堂閲讀的繼續和拓展,是閲讀能力訓練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鑑於這些,國小語文課外閲讀的指導是勢在必行。

二是我校當前閲讀現狀的需要。我校學生全部來自農村,自學校開展了“書香校園”活動,學生的課外閲讀較之以往有了很大進步,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認識不足,理解偏差。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大量的閲讀能夠為學生提供廣博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口頭表示能力、書面寫作能力等綜合素質,促進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從而使其個性健康發展。自我校開展“書香校園”活動以來,部分家長、學生的課外閲讀觀念有了一定改變,85%以上的家長認為課外閲讀有利於學生的發展,也願意投資為孩子購買幾本課外讀物。可是,她們印象中的“課外讀物”僅僅限於“教輔資料”、“優秀作文選”之類的書籍,她們認為這些讀物能提高孩子的考試成績,是對孩子有益的。也有的家長認為,為孩子買兩三本課外書就行了,甚至這幾本書至少能夠管到孩子國小畢業。部分家長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對家庭教育缺乏必要的認識,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考試考得好就能夠了,缺乏從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意識。與此同時,由於她們的工作原因,不可能也沒有時間給予自己的孩子較多的指導與引導,許多家庭沒有書櫃,也沒有閲讀的意識與習慣,在家長的直接影響下,許多學生每天進行課外閲讀的意識和習慣較差。

(2)書源較少,好書難覓。一方面,孩子的生活環境讓她們沒有條件接觸豐富多彩的課外讀物,沒有條件接受科學、有效的課外閲讀指導,僅僅侷限於手裏一本《優秀作文選》,或是幾本幾年沒有更新的課外書;另一方面,文檔僅供參考由於許多學生家長自身文化素質不高,也不可能幫助學生挑選合適的圖書,再加上平時工作較忙,週末也往往沒有時間陪孩子一起光顧新華書店去挑選合適的圖書。長此以往,學生自然不可能讀到比較多的優秀圖書;第三,我校圖書室中的圖書資源也不夠豐富,裏面的大部分圖書還是“普九”時期上級為了達標統一配置的,雖然圖書的總量不少,但真正適合學生閲讀的圖書其實也並不多。這樣一來,學生的閲讀量與閲讀面自然不可能有較大範圍的突破,學生的閲讀質量自然也不可能有較大程度的提高。

(3)注重形式,走馬觀花。大部分孩子手裏有一、兩本課外讀物,但這些之中,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買書時是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態給孩子購買的,書的內容孩子並不一定喜歡,加之內容長期得不到更換,孩子的閲讀興趣極不濃厚。因此,閲讀時,只是走馬觀花,對書的內容不求甚解,更談不上能對提高自身素質有所幫助了。甚至,有的孩子只在每週二早讀全校統一的課外閲讀時間,拿本課外書做做樣子。

(4)興趣不濃,自覺性差。根據調查,我們發現,許多學生對課外閲讀興趣不濃,甚至能夠説是很淡,有一小部分同學根本沒有閲讀的興趣,雖然已是國小中年級或者高年級的學生,幾乎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課外書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眾所周知,興趣是做好許多事情的老師,只有對這件事情有了興趣,才可能發自內心地去做,去認真探索,學生進行課外閲讀也只要有了興趣,才不需要教師和家長去督促。根據分析,發現許多學生把時間浪費在電腦網絡遊戲上面,有多位家長向我反映: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利用週末時間進網吧打電腦遊戲,平時每天晚上則沉迷於電視動畫片,缺乏閲讀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有些學生在家長的督促下閲讀一些書籍,也是流於形式,效果很差。

(5)、缺乏指導,收效甚微。國小生由於年齡特點,往往不懂得如何去選擇圖書進行閲讀,在閲讀過程中也不懂得如何去讀精、讀透一本書,雖然語文老師難得會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但畢竟不可能每個人都指導得特別仔細、到位。而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一方面沒有這個意識,也不具備這個能力,對學生的課外閲讀往往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只要看到學生捧着書,怎麼去讀,是不是讀出效果來則往往不被她們所關心。而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圖書還有可能讀得認真一些,不太感興趣的,或者尚未入門的圖書則一般不容易受到她們的喜歡,她們也沒有自制力會強制自己去認真閲讀。這樣一來,學生不掌握正確的閲讀方法,即使是認真讀過幾本書,也往往是文檔僅供參考囫圇吞棗,收效甚微。基於以上原因,我們課題組提出了對學生的課外閲讀情況進行研究的課題方案。

二、研究目標。

1、從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入手,點燃學生對課外閲讀的渴望,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

2、經過研究,使教師形成正確的閲讀教學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親歷閲讀的過程中實現多重對話,初步構建集字詞句積累、閲讀理解、情感體驗、口頭表示、書面表示等多維一體的語文發展體系。

3、經過校本研究和專家引領等途徑,構建學習型教師團隊,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研究氛圍,幫助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使教師主動成為行動研究者,研究並形成一定的課外閲讀指導策略,從而形成學校教科研特色,使“課外閲讀”成為學校的課改亮點,促進實驗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和專業成長。

三、研究內容。

1、研究如何指導學生選擇閲讀內容。

2、研究如何組織閲讀的交流研討。

3、研究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閲讀。

4、研究如何拓寬學生閲讀的渠道。

5、研究如何優化閲讀的評價。

四、研究範圍。

閲讀的概念是看(書報)並領會其內容。課外閲讀是指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閲讀活動,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內閲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閲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農村國小生課外閲讀指導策略研究旨在研究如何指導農村學生合理分配時間,教給學生課外閲讀的方法策略,從而指導學生進行更有效的課外閲讀。

五、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深入家庭,學校班級,就學生課外閲讀狀況細緻調查,科學客觀地記載、分析,找準問題所在。

2、行動研究法:針對閲讀教學實踐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

3、個案研究法:選取典型對象進行研究。對收集到的各種個案進行細心地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斷以進一步提出改進建議。在研究開始、過程中、結題時,均以研究對象進行單項或綜合的調查、分析,形成專題調研報告。

4、經驗總結法: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分析、總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

5、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和運用國內有關課外閲讀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在比較的基礎上,為課題研究尋找可靠的理論依據。

六、研究步驟

1、課題研究準備:經過動員學習,使課題研究實驗人員明確文檔僅供參考此研究的重大意義,並深入學習,轉變觀念,建立機構,制定措施,保障實施計劃按步驟順利進行。

2、課題研究實施: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10月)

1.問卷調查全校學生的課外閲讀情況

2.收集專家、教師、家長、學生對課外閲讀的建議。

3.更新、充實學校的圖書室、閲覽室、班級圖書角。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23年5月)

1.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動機制。

(1)營造晨讀、午讀氛圍。

(2)每週的閲讀課正常上起來。

(3)開放閲讀覽室,指導閲讀。

(4)班級設立“讀書快樂吧”組織。

(5)開展與家長與教師的.共讀活動。

(6)組織、引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讀書徵文活動。

2、開展豐富多彩的閲讀活動。

(1)學校“經典誦讀社團”,開展正常的社團活動。

(2)每月開展讀書系列活動。

(3)組織學生參與“誦讀經典”活動等。

(4)舉行讀書報告會、我的閲讀故事評比等活動.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23年6月——20xx年8月)

1、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2、撰寫結題報告。

3、推廣研究成果

七、研究人員分工

陶月俠:申報課題,設計研究方案、撰寫研究報告。

羅永華:組織與協調工作,教學理論指導,把握課題的研究方向。

張學軍:負責具體研究工作;撰寫階段小結。

陶斯亮負責開展調查問卷、調查分析、撰寫中期報告。

宋麗梅:整理典型案例、收集各類資料分類歸檔。

鄭愛芳:負責研究過程中聲像、圖片資料的拍攝、記錄等。

八、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課題組成員的研究能力:

本課題成員由自治區級、吳忠市級骨幹及青銅峽市級骨幹培養對象組成。她們都曾經參與過市級、中心級、校級的課題研究。

陶月俠:紅星中心國小教研組長,國小高級教師,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課堂駕馭能力強,教學質量高。

陶斯亮,紅星中心國小副校長,國小高級教師,吳忠市級骨幹教師,語文綜合能力強,有自己獨樹一幟的教學風格。全面負責課題的研究。

羅永華:紅星中心國小校長,國小高級教師。自治區級骨幹教師,善於從教育教學的理論高度分析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並提出解決的方法,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善於撰寫論文,多篇論文獲獎。

張學軍、宋麗梅、鄭愛芳:國小高級教師,長期從事國小語文教學,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善於把電教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緊密結合,具有一定教研能力。

九、保障措施。為了保證課題的紮實推進和有效實施,我們還將狠抓以下“四個落實”:

1、時間落實。一是統一指導的時間要落實,每週開設1節課外閲讀指導課,指定一定量的時間為課外閲讀活動時間;二是學生自由閲讀的時間要落實,減少作業,增加自由閲讀的時間,將每天下午第六節課(學校成立的《經典閲讀》社團)時間讓學生自由閲讀課外書。

2、活動落實。開展讀書故事會、佳作欣賞會、人物評論會、優秀詩文朗誦賽、讀書筆記展評等活動,使課外閲讀成為一種有組織的集體活動。

3、指導落實。首先應選好讀物,能夠是教師統一指導的讀物,能夠是學生自由選擇的讀物,也能夠是由教師結合課文推薦課外讀物。在上好閲讀指導課的同時,要指導學生搞好每週一詩、讀書記載和自辦報刊,同時有選擇地觀看知識含量高的影視節目和光盤(如影視欣賞、電子閲讀、上網瀏覽等)。

4、檢查落實。對課外閲讀要經常檢查、督促、交流、評價。如經過隨時個別詢問、檢查讀書筆記、小組調查或“閲讀彙報課”等形式進行檢查反饋。對學生課外閲讀的篇目、字數要經常統計,對閲讀筆記要經常檢查,創立和使用閲讀成長記錄袋,督促學生形成習慣。要及時發現好的典型,組織交流,擴大影響。

十、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課題成果的預期:

通過開展此項課題研究,解決農村國小生課外閲讀中對課外閲讀價值認識不足,自覺閲讀興趣不濃,不喜歡讀文學類的書籍,教師課外閲讀指導不夠的問題。怎樣在新的課改背景下,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閲讀課程資源,實現課內外閲讀教育的銜接和整合,加強對學生課外閲讀興趣的激發和閲讀方法的指導

2、呈現方式:

(1)採用問卷調查的形式瞭解學生在課外閲讀中存在的問題

(2)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撰寫《農村國小有效開展課外閲讀的實踐研究》的相關論文。

(3)撰寫《農村國小有效開展課外閲讀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報告。

(4)階段性成果總結。

(5)學生閲讀積累分類彙編成冊。

(6)學生優秀閲讀評比展示。

(7)完成《農村國小有效開展課外閲讀的實踐研究》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方案 篇20

一、問題的提出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體驗分析、探究、實踐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各學科課程標準向學科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開發各種學習資源,在教學中樹立全新觀點,探求新方法、新模式,大膽改革,優化課堂,形成開放性的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

從本校實際情況看,我校在培養學生質疑問題方面的研究基礎紮實,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研究成果豐富,成效顯著,全校師生共同研究的熱情高漲。我校各學科教師學歷達標率高,科研意識強。我校的教學設備充足。這一切表明,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索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因此,我校在選擇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時,把培養學生問題放在首位,以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目標,確定“教學中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為研究課題,科研促教,把我校建設成為適應21世紀要求的現代化學校。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心理學認為,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經常會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和解決問題,這種意識促使人們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從而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當人的大腦處於“問題”狀態時,他的思維也處於靈動、緊張、流動的狀態之中,促使其有強烈的“推陳出新”意識,有敏鋭的洞察力,能夠通過某一現象的啟發,引起頓悟、產生靈感。因此,問題意識的培養,是開發大腦的重要途徑。

現代教育論認為,學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有主動獲取知識的要求,有強烈的探究的慾望和能力基礎。而對學生資源的開發,也無過於培養其問題探究的意識。無論從傳統教學方法的'繼承,還是從現實的教學實踐考察,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依照學生自身認知發展的規律,通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促進其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不少教學實踐表明,創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一切創新、一切創造反正無不源於問題,又終於問題。

本課題借鑑中外關於問題意識培養的寶貴經驗,着眼於從鄉鎮國小實際出發,依照教育規律,在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我們借鑑以下理論:

1、根據皮亞特的學生髮展認識論、理論教學理論。7-12歲期間為兒童思維發展的起步階段,主要程度選擇得當,完全可以對國小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

2、根據認知遷移理論。問題意識的培養將會對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產生正遷移。

3、根據系統論的觀點。教學是一個全面的系統,各科目教學作為子系統是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問題意識的發展,會促進學生認識和心理品質的發展。從而使學校的整體教育和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課題的研究目標體系

本課題研究目標分為三個層次,即學生目標層次、學校目標層次和社會目標層次。

1、學生目標層次。本課題的實施主體是我校全體教師和學生,其根本目標是通過對問題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推動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這是本課題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標。具體分解為:

(1)挖掘學生的問題意識潛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使學生具有發現問題的敏鋭性;

(3)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學會關注、學會做事的能力與品質。

2、學校目標層次。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是由學校領導和教師共同實施的,因此,課題的實施也必然會因此學校自身的變化。通過課實驗,學校內部要達到的目標是:

(1)學校的領導全面掌握課題研究的方法,樹立新的教育教學觀,科研興校;

(2)學校的教師要掌握課題的研究方法,自覺地進行科研實踐,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3)教師能寫出可供發佈的專題課改論文,學校完成並出版一部以上有關教改的專著;

(4)學校的硬件建設達到較高的水平。

3、社會目標層次。

(1)學校爭取在問題意識培養方面達到同等國小先進水平;

(2)學校學生在整體素質方面在市內進入先進水平,在區名列前茅;

(3)使學校在省市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課題實施的方法原則

1、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學生在問題意識的培養中是無可爭議的主體。問題意識的培養,應該成為這個教學模式方面的改革,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2、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

3、適應學生身心年齡特徵的原則。教師應根據現代認知理論的成果指導自己的教學,根據不同年級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和認知特徵,選取適當的科技內容和方法或方式。

4、實踐性原則。注重實踐探究的重要性,理論聯繫實際。

5、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

五、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

1、組織形式。“教學中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創新素質的探索”研究課題由市教育局與區教辦共同領導,由校長專門負責,由本校學科帶頭人組成研究小組,分層管理,分工合作,條塊分明,帶領全校師生共同實施研究。

2、師資培訓。師資素質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除本校培訓外,我們還請市富有經驗的教育學專家到校培訓。

3、家長工作。家長的支持十分重要。我們重點是求得家長,尤其是家長學校的骨幹委員、各年級家長代表的理解和支持。我們通過家長學校的講座、座談會、家訪等方式引導他們,使他們支持學校的工作。

六、課題研究步驟

學習與設計方案階段:20xx年8月至20xx年6月

教師培訓階段:20xx年6月至20xx年12月

方案實施階段:20xx年7月至20xx年6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