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方案彙編15篇

來源:文萃谷 2.86W

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圓滿進行,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點。那麼問題來了,方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題研究方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題研究方案彙編15篇

課題研究方案1

體育活動是影響幼兒生長髮育不可缺少的積極因素,它不僅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的生長髮育,而且能促進幼兒的身體素質和基本的活動能力,提高幼兒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是培養幼兒優良品德和促進幼兒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一、選題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在實際工作中,常常偏重於專項體能活動,很少使用廢舊材料製作的器械活動,形式上是熱熱鬧鬧,而運動質量卻不高。在幼兒園的體育活動中,由於器材不豐富,使用率低、目的性不強、器材投放不合理等,造成體育活動內容單一,對孩子肢體和動作的訓練也缺乏針對性、系統性。在難以確保幼兒每天有兩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並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通過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探索,不斷優化我們上林苑幼兒園的户外體育活動,增強體育活動的趣味性、多樣性,提高幼兒的創新意識、合作意識,讓幼兒具有強健的身體。

二、研究目的

(一)研究活動的總目標

1.製作多種多樣的體育器材,創設活動環境,引導幼兒體驗活的樂趣。

2.充分發揮户外體育活動的整體功能,使孩子德、智、體各方面能得到全面發展。

3.教師通過探索,實踐,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二)各年級研究活動目標

小班: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幼兒在走、爬、鑽、跳、滾接等方面

中班:通過走、跑、跳、拍皮球等方面鍛鍊幼兒的體能,靈活性的運用器材,體現器材的趣味性……

大班:通過走、跑、跨跳、匍匐爬、跳繩、拍球等方面鍛鍊幼兒的體能,豐富幼兒户外體育活動。

四、操作實踐

(一)優化户外體育活動的素材

為了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陶冶他們的情操。從觀察、研究幼兒入手,瞭解每個幼兒的發展需要,根據每個幼兒發展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促進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

1.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我園在體育器材在配置上只有購買的和一些簡單的器材,所以我們可以因地制宜,變廢為寶,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用油桶、報紙球、繩子等製作自己使用的活動器具。如我們可以將小竹棍當成接力棍、跳竹竿舞、走迷宮等等,同時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廢棄的飲料罐和塑料瓶,如:將粒粒橙、酸奶瓶等用鬆緊帶連接起來做成拉力器;還可以用各種易拉罐做成高蹺,做成梅花樁練習平衡能力等等的一些活動。

2.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一物多玩。例如我們前面用竹子製作出來的金箍棒,我們也有很多種玩法:“鑽洞、跳格子、跳竹竿舞、扮演孫悟空玩金箍棒、走迷宮”等等。還可以用一些廢紙做成紙球,可以進行拋、扔、投等多種玩法儘量拓展幼兒的發散思維。

二)優化户外體育活動的指導

為了將活動從“形式”引向“過程”,從“內容”引向“發展”,從而增強教師的目標意識,我們課題組制定了相應的開展户外體育活動的目標。我們遵循層次性、操作性的原則,既有長期目標,又有近期目標。我們參照各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目標,針對各班不同水平的幼兒,遵循層次性、操作性的原則,設置了不同層次的目標。

1.晨間鍛鍊活動

為提高幼兒晨間鍛鍊的質量,我們在組織形式及內容編排上儘量採用分散式,以自制的材料為主,內容豐富,使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三五成羣地湊在一起,選擇自己的同伴、自己喜歡的內容,全面鍛鍊身體,提高體能。

2.户外體育活動

户外活動我們也將以器材為主,多給幼兒一些自由的活動空間,儘可能多安排活動,讓孩子想盡辦法擴大户外活動空間。提供簡單的材料供遊戲進行,讓幼兒在想象情境中愉快地遊戲,使户外體育活動更富特色。讓幼兒擁有活動的選擇權,成為户外活動的真正主人,使户外體育活動達到活而不亂、有條不紊、生動活潑,從而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發展幼兒的活動能力,培養幼兒良好個性和養成自覺參加户外體育活動的習慣。

3.體育教學活動

我們將體育教學的內容延伸到户外活動之中,《開展體育活動觀摩》和《開展户外體育器械評比活動》,幫助幼兒練習鞏固,並不斷創新提高,使户外體育活動與體育教學有機結合,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充分體現器材的使用的科學合理,豐富體育活動的趣味性,我們把體育教學寓於有情節、有角色、有競賽的遊戲之中,使之新穎生動,而且有目的、有計劃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增強體質。並針對大、中班不同的年齡特點,採用競賽性的遊戲,開展《户外體育活動評比活動》以激發幼兒的積極性,提高練習的效果,培養幼兒積極進取精神的和集體責任感、榮譽感。

四、成員組成與分工

組長:xxx上林苑幼兒園園長,主持課題的全面工作。

成員:xxx上林苑幼兒園保教主任,協助做好課題研究

成員:xxx上林苑幼兒園保教主任,協助做好課題研究

成員:xxx上林苑幼兒園教師,協助做好課題研究

成員:xxx上林苑幼兒園教師,協助做好課題研究

五、研究內容

月份

研究主題內容

主持人

xx年

7—8月

課題研究方案2

為切實抓好微型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升我校教育科研水平,就加強我校微型課題研究管理,規範研究過程,約束研究行為。特作如下規定:

1、“微型課題”可由教師個人申報並獨立承擔研究工作,也可2人自由組合成立研究小組,共同承擔課題研究工作。無論是教師個人單獨承擔還是小組合作研究的,課題批准立項以後,均須制定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或研究方案,並在規定時間內向學校提交研究計劃方案(申請表)和微型課題研究月度計劃。

2、課題組成員一般不超過2人,課題組長負責制定小組的研究計劃,並組織成員按計劃分階段實施本課題組的科研工作。課題組成員必須有明確的分工和各自的職責,做到圍繞目標、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共同完成課題任務。

3、課題承擔者必須按計劃組織實施研究工作,月末要填寫好研究活動情況紀錄,撰寫階段性小結或反思,裝入課題檔案袋。平時要主動向學校教科室彙報課題研究推進實施情況,適時邀請學校領導和校內外老師參加有關本課題的研究課、學術研討、論文交流及其他形式的階段成果交流展示活動。在課題研究時間過半時,應及時撰寫課題中期總結。

4、課題研究工作完成時,應系統整理、準備好各種資料,向學校教科室提交課題研究方案、過程管理材料、結題報告、“成果鑑定表”等材料,提出結題鑑定申請。

5、課題承擔者要詳細記錄研究活動過程,並注意做好各種研究資料的收集、整理、歸檔工作,每個課題要建立一個專門的檔案袋,課題結題時各種研究資料要隨袋遞交教導處,由學校作為教育科研檔案保存。

6、建立以校長為首,分管教學副校長、教科室主任等骨幹組成的微型課題管理小組,負責檢查督促學校各課題承擔者和課題組按計劃開展研究活動情況。

組 長:楊國民

副組長:陸建良 沈豔紅 成 瓊 楊曉莉

學校將把微型課題研究納入學校學期和兩週工作安排的範疇,在多方面為微型課題研究提供方便和資助,協助各課題承擔者和課題組召開 “微型課題”研討會,開展“微型課題”階段成果交流、研究課展示等活動,並做好階段檢查工作,在學期期末按學校制定的《虞園國小微型課題研究工作考核表》(見附表)對各承擔人和課題組的研究工作進行專項評估,課題結題時間協助承擔者成果鑑定及資料收集等工作。

7、學校對按照計劃正常開展活動、研究成果比較突出的課題承擔人和課題組給予嘉獎:凡通過市局審核鑑定取得結題證書的;按期完成、研究成果顯著的微型課題,學校給予課題組一定金額的獎勵。

8、學校把微型課題研究列為學校教師的年度考核評先、職稱晉級以及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評選的主要內容之一。

附:微型課題的資料收集與檔案管理

①微型課題的資料統一使用A4紙,按立項申請表、月度計劃、分月記載、研究報告、論文,過程資料等裝入微型課題檔案袋,在檔案袋封面按以上順序列出清單。

②微型課題的資料由個人提交,教科室統一收集和歸檔管理。

③微型課題的資料應具備真實性和實效性,反對網絡下載或抄襲。

三點希望:一是各課題研究人員要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二是各課題研究人員要在課題研究中學習如何研究,學會研究。三是各課題研究人員要在問題中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

課題研究方案3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一)、課題的提出

心理學研究表明:六、七歲的國小生正處於智力開發的最佳期,求知慾強,既具有豐富的情感,又善於形象思維,正是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的過渡時期,個人課題研究方案。因此,把寫話教學提前到低年級是科學和必要的。但是,現實存在的困難是這個時期的學生缺乏必要的寫作知識、技能,大量會講的字詞不會寫、不會用,會寫的字又不能滿足完整表達的需要。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對於低年級的寫話要求是“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説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了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日記是最自由的書面表達形式,繪畫是國小低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的表達的形式。我發現,用“圖文結合”的形式來幫助孩子開始寫話,不僅充分尊重了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又能降低寫話書寫表達的難度,更快地促使他們口頭和書面語言發展。

圖文日記的形式激發了學生寫話興趣,降低了日記的寫作難度,建立了學生寫話的信心和恆心。在研究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會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事、物,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通過敍事或抒情、議論等方式在日記中表達出來,逐步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勤思考,多練筆的好習慣。通過寫日記探索出有效提高國小低年級學生寫話能力的路徑,為中、高年級的習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國小生日記的界定:國小生日記,即指國小生把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下來。

圖文日記:以畫面為主,以文字為輔的初級“寫話”形式,孩子用這種形式把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用筆記下來。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內容:

1、研究用圖文日記提高國小低年級學生的寫話能力的方法。

2、研究圖文日記促進國小低年級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的方法。

3、探索適合低年級學生寫話訓練的形式和方法。

(二)、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法。通過專題輔導,自學討論,認真學習作文教學的學術論文,夯實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2、檢測法。通過前期檢測,瞭解實驗前國小低年級學生作文能力的實際情況,通過實驗後的檢測,掌握具有説服力的數據,用以證實實驗的效果。

3、行動研究法。通過對實驗班前後的比較,從中歸納出實驗所取得的優勢。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進行歸納總結,從而,探索圖文日記的具體操作方法。

三、課題研究讀書學習計劃以及具體時間安排

(一)、所讀書目

《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美)坎貝爾等着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圖解語文》江偉英着新世紀出版社

(二)、閲讀設想

從即日起至xx年6月,工作日利用午休時間讀1小時書,暑假期間利用每天下午時間讀書。

(三)、具體時間安排

xx年6月——xx年7月完成《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的閲讀。

xx年8月——xx年9月完成《圖解語文》的閲讀。

xx年10月——xx年1月完成相關篇目的閲讀。(根據課題研究的所需選擇更多書籍)。

四、完成讀書筆記與課例分析的具體時間安排

(一)、完成讀書筆記的具體時間安排

1.網上收集理論知識,學習相關知識xx年6月

2.《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xx年6月——xx年7月

3.《圖解語文》xx年8月——xx年9月

4.每天讀書1小時,每月寫兩篇讀書筆記。

(二)、完成課例分析的具體時間安排

1、xx年7月完成研究案例分析(現狀調查及分析)

2、xx年9月完成教學案例分析

3、xx年5月完成教學案例

五、申請結題

**年6月完成課題研究,申請結題。

研究結果以論文或報告的方式表現,規劃方案《個人課題研究方案》。

課題研究方案4

一、分析學生閲讀現狀

閲讀能力在我們語文學習能力中佔據核心地位,它是學生理解課文的助手,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但現實中學生的閲讀現狀是不容樂觀的,在傳統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下,學習計劃安排、教師精力分配以及家庭教育的側重點都發生了偏差,於是相應的,學生就養成了很多不良的閲讀習慣:有的學生不愛讀書,有的學生不會讀書。除了課堂上的閲讀,有些成績優秀的孩子回家後只啃教科書,有些頑劣的孩子把時間都打發在了休閒上,根本不讀書,長久下來,學生的閲讀領域變得極為狹隘,所能接受的只能是漫畫之類的休閒書刊。這種現象實為可惜。

古人説:“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我一直認為閲讀是種習慣,既是習慣便可養成,從正面意義而言,閲讀習慣的養成,還能由內而外轉化人的氣質,因此,在班級環境中,我們應該帶領孩子領略閲讀的樂趣,組建班級讀書會,用心領着心、用生命領着生命,和孩子們一起走進語文教學新的領域——‘班級讀書會’。在‘班級讀書會’中營造濃郁的書香氛圍、細細品讀讀書的情趣、積澱厚重的人文素養。

二、營造班級讀書氛圍

(一)、建立班級書架。“眾人拾柴火焰高”,設想由每個學生提供3-5本書,我們書架中就有了200多本書,這樣一來,既可以方便學生自己課餘閲讀,又可以與同學互通有無。()這些書是動態的,新書被不斷帶來,而學生都閲讀過的“舊書”則被定時清理出來,由學生帶回去,這樣就能使班級書架做到常換常新。為了更好的保管圖書,提高圖書的使用率,我們還可以成立了“班級圖書管委會”,做好了圖書的登記、借閲工作,確保書架正常運轉。

(二)、成立讀書小隊。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情況(興趣、人緣、家境等)組建“書友隊”,共同研讀一本書。一個小隊讀完一本書了就可以跟其他小隊互換,這樣,一學期每位學生只需買一本書,但也能閲讀至少6本書,完全可以保證孩子的閲讀量,教師開展閲讀指導也比較便利。

(三)、落實時間,開設“讀書課”。教師要靜心為學生安排閲讀經典的時間,否則活動不能落到實處。一學期我們一共才教學20幾篇課文,有些老師用近一個月的時間來複習課文內容,這是不值的。我們可以嘗試着開展了幾節“班級讀書會”的典型課。筆者在實踐階段開了兒童文學《窗邊的小豆豆》之《大冒險》、《校歌》及《窗邊的小豆豆》三次班級讀書會。

(四)、建立獎勵制度。對讀書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孩子應及時給予獎勵,以保護他們的閲讀熱情,這就需要建立日常的獎勵制度。筆者思考是否可以這樣做:每看一本書或讀書筆記撰寫認真的,獎勵一顆五角星;集十顆五角星換取一張書籤,集五張書籤換獎一本書。這樣的獎勵制度使人人都能受益,個個能積極爭先。對設計精妙,感悟深刻的讀書記錄卡,在教室裏予以張貼表彰,在學校網站上也積極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閲讀成果。

三、探究班級讀書會模式

模式如下:

選擇閲讀內容——個體獨立閲讀——班級共同研讀。

課題研究方案5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能理解意思並靈活運用。

2.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蒐集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培養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後捐獻器官、能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教學難點:

抓住父親的語言來理解一家人對死後器官捐獻這一行為看法的轉變。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情感

以配樂朗誦導入新課,在舒緩的音樂聲中,讓孩子們感受這位接受角膜移植手術重見光明的人的心聲,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失明者的同情及對捐贈者的感謝,為課文的深入學習奠定一個情感基調:愛就是永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初讀課文,從整體人手瞭解課文內容,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課文的生字新詞。在讀文中老師可以適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讀音,並進行多音字的講解。在這一環節老師要幫助學生理清課文內容,使學生對文章有個整體印象,完成課後出現的表格練習,初步瞭解作者一家為盲人所做的事情。並隨機板書:琳達母親父親温迪。

三、熟讀精思,探究文本

1.讀中品味,領悟情感。

在這一環節中,首先引導學生讀書,找出描寫琳達和温迪首次聽到器官捐獻時是怎樣反應的有關語句,然後以情境朗讀的形式,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温迪的反應形成對比,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心理的變化過程。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找一找有關父親的語句,理解父親所説的話,再抓住重點詞語聯繫上下文談談對“最珍貴”的理解,讓學生體會到:這份禮物會給盲童、盲童的家庭、捐贈者家庭帶來美妙、自豪和驕傲,這份禮物也就顯得格外的珍貴。

本環節的設計以父親的話為中心,從全文的前後照應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覆的誦讀中加深學生的理解,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讀中感受,讀中思考,讀中昇華。文中父親的無私奉獻、博愛的情懷如涓涓流水滲入學生心田,使學生受到刻骨銘心的薰陶和感染。

2.心靈體驗,深化情感。

父親的無私奉獻、博愛的情懷也感動了温迪,這時老師適時過渡:琳達會為父親所作的一切感到驕傲,還有誰會感到驕傲?接着出示句子

孩子熱淚盈眶,走過去緊緊擁抱外公。

老師指導學生朗讀,感受温迪激動的淚,驕傲的淚。然後學生分角色讀温迪與母親的對話,再次感受這份“驕傲”。

通過多種形式的感悟,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朗讀重點語句,出示

在這一刻,我領悟到父親獻出的遠非一副角膜,他所遺留的仍輝映在我女兒的眼睛裏——怎樣的一種驕傲!

父親的一番話曾給琳達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此時此刻,女兒的話又給她怎樣的觸動?怎樣的一種驕傲!這時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通過這一小節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到:温迪的驕傲來自於外公的無私捐贈,來自於母親為外公所做的一切。琳達的驕傲緣於14歲女兒那激動人心的肺腑之言,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

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只有抓住關鍵詞“驕傲”,上引下聯,左叩右擊,在語言環境裏品味、內化,讀懂“驕傲”,讀懂“有意義”的深刻內涵,讓每個學生都為這一幕留下永恆的記憶。

學到這裏,學生已經能夠體會課文中人物的心理:失去父親僅僅兩週之後,琳達又失去了她那可愛的、令人自豪的女兒温迪,這將是多麼大的打擊呀,此時此刻的琳達,已不像剛聽到母親身體的一部分將要捐獻給別人時那樣痛苦和極不理解了,而是像父親那樣,平靜地面對這一切,再一次簽署了器官捐獻同意書。

這時,老師引導學生懷着感激之情給琳達讀一封來自遠方的信,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

這樣設計安排,旨在激發學生的強烈情感,在對温迪一家的深深敬佩之餘,獲得對永生的理解,觸動心靈,昇華情感。

四、迴歸主題,昇華情感

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迴歸課文,用心記住那些觸動我們心靈的話語,再讀感悟。然後課件出示、交流有關的資料,讓每個學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確對待死亡,自願死後捐贈器官,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同時,培養學生努力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意識和熱心幫助他人延續生命的態度。這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到這些驚人的數字,聯繫一下課文內容,此時此刻你想説些什麼?把你最想説的話寫下來,可以是一段心靈感悟,也可以是一首小詩。

結尾的昇華旨在喚醒學生的一種意識,樹立起對生命的熱愛,具有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願望和熱情。

板書設計:

永生的眼睛

母親捐獻角膜

琳達父親為他人着想

女兒精神永存

課題研究方案6

一.課題名稱:

體育課堂中如何運用遊戲進行教學課題負責人:王全鋒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體育課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育狀況和個性發展。以往的體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純粹的技能訓練,是一種反覆操練的練習,這種急功近利的學習使得體育課堂教學效率十分低下。而高效的體育課堂教學會關注學生的運動技能、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諸多方面的培養,這就需要我們體育教學必須建築在科學的基礎上。可以通過遊戲的形式抓好體育教學,加大學生的興趣,有效增長學生體質。

三.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1、自新課標實施以來,體育課一直沒有一套完整的教材,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自由發揮的空間較大,這樣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有着很大的激情發揮。

2、通過遊戲的教學開發學生智力,在玩中學、在學中練,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通過遊戲教學,從增強學生體質出發,不僅能鍛鍊學生的身體,掌握知識,還能拓展學生的德育教育。所以一個好的遊戲能給學生帶來身體和心靈上的終身教育。

4、積累好的遊戲資料,促進教學工作的進展。

 四.課題主要研究內容: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進一步改善我們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有效的、可持續的成長,在實施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使他們能夠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熱愛體育運動,熱愛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培養高效的教師,教師要通過課題研究與實驗,重塑教師的角色,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高效性,促進教師高效的專業發展,為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師資保障。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構建高效教學氛圍,有力地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校體育教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推進學校體育更好、更快地發展。

五.實驗對象和研究方法:

1、實驗對象:在國小1—6年級隨機選擇兩個班的一線的體育教師,另選兩個班為對比班

2、研究方法:調查法、試驗法、文獻資料法、對比法、類比法、評價法。

 六.研究措施及活動安排:

以理論研究為基礎和前提,以行動研究、實驗研究為主要途徑,具體措施安排如下:

1、初期階段(2月份),查閲收集有關資料,以座談法為主要方法、努力尋求理論與實踐的通道。

2、中期階段(4月份)以行動和實驗研究方法為主,確定實驗班,通過研究證明修正和完善原有理論假説,求真務實,上好每一堂實驗課,根據季節、氣候特點安排教材內容,增加遊戲的內容特點,配合主教材,安排各類型遊戲。

3、後期階段(7月份),整理加工,對研究的情況進行實事求是的評析、總結。對各方面有價值的理論和經驗進行整合、提煉,總結教學經驗,讓其符合改革精神,培養全面發展合格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七.預計的研究結果:

體育課堂中如何運用遊戲進行教學,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符合課標精神,能促進學生的體質,發展各種身體素質。

課題研究方案7

課題研究目標:

提升全系統對於新人半年內留存的戰略認識,圍繞新人半年內留存的核心需求,激發提升新人七留的核心羣體,重點解決新人在半年內留存的核心問題。從而配合總公司新人育成制式培訓體系的有效推廣,以更加豐富的形式,更加有效的方法,聚焦關鍵動作,明確各方職責,結合隊伍發展的實際,因地制宜地落實留存舉措,切實提升新人七留率。

課題研究的基礎:

在全系統原有成熟的新人育成體系持續推廣實施的基礎之上,針對專業可以改善,培訓可以解決的因素進行研究,通過不同形式,針對不同階段和角色,搭建促進新人七留率提升的專業體系。

研究方案之根本訴求:

解決在隊伍快速發展過程中,大量新人在入司半年內的被關注被幫助問題。聚焦提升新人七留率的核心因素形成解決方案,搭建由公司原有培訓體系、萃取分享、核心課程和主管輔導相互搭配的專業提升體系。

研究方案之研究需求:

明確新人七留率在新人育成全鏈條中的重要意義,用數據説明新人半年內留存對於新人育成的現實作用,以及對新人在壽險營銷職涯規劃方面的影響。

聚焦7個月新人的三大困惑:迷茫,懷疑,無助

研究方案之關鍵動作

建立新人七留率有效提升的專業系統模塊

“三位一體”(三個關鍵因素

1) 心態——榜樣(選擇相信)——經驗萃取技術(新人個人成長、新人團隊建立)

2) 能力——模式(基本工作流程和規則)——核心課程研發(新人認同的,符合業務拓展規律的基本保費生產模式,客户經營模式與基本晉升規則)

3) 成長——主管(應知應會和輔導)——重點課程優化(梳理出新人育成課程中階段安排與關鍵課程,結合主管輔導十單元,明確新人半年內每一階段主管的基本輔導任務)

“三位一體”(一個戰略定位)

1)對合格新人的基本畫像(明確重視新人篩選)

2)對半年內新人培養重要性的樹立(強化七留的戰略意義)

研究方案之基本框架

明確課題框架(縱橫交錯,各三點)

縱向:(內容)

1、七留概念與意義(不同角色的基本職責和協作——培訓條線、主管推薦人、新人自身)

2、三位一體(榜樣樹立、工作模式建立、主管輔導——案例萃取解決技術層面的問題)

3、追蹤評估體系(選定一些優秀公司的經驗和工具進行借鑑——KPI及追蹤的工具)

橫向:(”三位一體”的落地形式):

1、萃取課件/視頻,解決信心與心態

2、核心課件(專業課程),植入基本模式

3、專屬工具(追蹤),掌控提升效果

研究方案之課題組人員分工

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參與項目老師的崗位職責和核心優勢進行分工。基本方向為:

1、概念認知篇(3-4個課件)——基層營管幹部與省公司層面老師相互配合——站位高,接地氣的老師

2、“三位一體”——心態、能力、成長——以培訓條線的專業老師為主,熟悉課程體系,有研發優化能力以及有經驗萃取經驗和實踐的老師(人數佔大頭)

3、七留的追蹤與工具——有數據統計特長或長期負責新人育成的老師(新人育成運作和指標考核優秀的單位優先)——KPI的解讀、追蹤動作、追蹤工具(新人育成全鏈條)

課題研究方案8

時間:20xx.8

立項號

20xxXKT-SX006

課題名稱

《幾何直觀在國小低段數學中的運用研究》

負責人

張帥旗

所在單位

臨潼區任留街道辦任留國小

研究背景:

在國小低段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出現學生在給出結果,老師在總結時用抽象的文字敍述後,學生因為年齡小,抽象思維水平不高,有些問題感到解釋不清、不知如何用語言表達,陷入了“冷場”的窘境。同時這個階段的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高,不少學生缺乏靈活、有效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和方法。

研究意義:

首先,幾何直觀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很重要的科學研究方式,在科學發現過程中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對於數學中的很多問題,靈感往往來自於幾何直觀。

其次,幾何直觀是認識論問題,是認識的基礎,有助於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最後,幾何直觀是揭示現代數學本質的有力工具,有助於形成科學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藉助幾何直觀,揭示研究對象的性質和關係,使思維很容易轉向更高級更抽象的空間形式,使學生體驗數學創造性工作歷程,能夠開發學生的創造激情,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在許多情況下,藉助幾何直觀可以把複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幾何直觀不僅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並且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中。因此在國小低段數學學習中滲透進行幾何直觀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枴杖”,也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提升學生數學素養,這也有助於更好地銜接國小高段數學教學,為孩子今後進一步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我們選擇了《幾何直觀在國小低段數學中的運用研究》作為我們的研究課題。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幾何直觀:(開題報告幾何直觀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幾何或者其他數學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

國小低段的孩子們思維水平止處於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過渡,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幾何直觀憑藉圖形的直觀性特點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直觀的圖形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抽象思維同形象思維結合起來,充分展現問題的本質,能夠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開啟智慧的鑰匙,突破數學理解上的難點。在教學中通過對學生空間想像能力、直觀洞察能力和用“圖形語言”來思考問題等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認識幾何直觀在數學學習中的意義和作用,初步學會數學的一種思考方式和學習方式。

題研究的步驟分三個階段:

1、在“圖形與幾何”領域內容的教學中嘗試對演示、操作、畫圖等教、學方式的研究,探索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2、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嘗試通過對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夯實學生圖形領域內容基本功,發展學生圖形猜想意識等的研究,探索發展學生直觀洞察力的有效方法。

3、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嘗試通過引導學生用圖形解釋、理解、分析、記憶數學知識或現象的研究,探索出有效發展學生用“圖形語言”來思考問題能力的方法。

實施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學習,並對研究情況進行不斷的反思和改進,並撰寫相關案例、論文。根據預設的研究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課題研究。

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報告和論文,申請成果鑑定。

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調查報告。對國小低段學生將幾何直觀在數學學習中的運用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瞭解該課題研究的學生基礎。

2、階段性研究小結。對每階段的研究進行反思、總結,並對下階段研究的內容、形式等進行調整,以通過不斷的反思、調整,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3、案例、論文。通過對在研究過程中的一些典型個案的收集和分析,反思實踐中學生髮展情況,積累鮮活的案例,形成案例分析;通過對整個研究過程的反思、總結,提煉出行之有效的發展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幾何直觀的方式、方法和途徑的運用,形成論文。

4、結題報告。

綜述課題研究情況,總結在一年的研究過程和學生幾何直觀能力發展的狀況,提煉出有效的教學方法,體現研究成果的價值。

注:正文楷體小4號,篇幅控制在A4紙6頁的範圍內。

課題研究方案9

20xx年2月開始,我校在中心校領導的指導下,進行了《國小作文教學研究》的課題研究。在研究中,我們立足農村學校實際,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進行紮實有效的作文教學研究,摸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農村國小生作文教學之路。課題研究方案如下:

一、研究背景:

國小作文教學長期以來倍受爭議,國小生怕作文,愁作文,作文缺乏真情實感,脱離現實生活的不真事實,使作文教學陷入了困惑和危機中。原本豐富多彩、生動自然、情趣十足的生活,在學生腦海中竟很難留下印象,原本使人愉悦情感、吟詠成趣的寫作活動,竟成了令學生搜腸刮肚、望而生畏的苦差事。尤其在農村,國小生由於見識少,知識面窄,作起文來更是閉門造車,內容空洞,情感缺乏,不會從身邊選材,學生作文成了無源之水。

我校地處農村,教師的應試思想較為嚴重,作文在考試時由於閲卷教師往往在分數上人為的縮小差距,導致教師在作文教學上產生了惰性,平時不甚重視作文教學,久而久之,有的語文教師作文教學處於應付狀態,簡單機械的讓學生仿寫或背作文,竟不知如何教學生作文了。

學生作文是一項集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性等於一體的複雜的腦力勞動,寫作過程往往是學生心理和情感的體驗過程,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為生活而寫,作文便成了人際交往和生命感受的過程,培養學生習作是語文教師的重點工作,我們覺得確實應該進行紮實有效的作文教學研究,摸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農村國小生作文教學之路,進行國小生活

化作文的訓練,試圖從“生活化”的角度來優化作文教學,賦作文教學以生活的靈性,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因而我校教研組的語文教師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出發,從農村生活的實際情況出發,嘗試着邁上了“生活化”作文教學改革之路。

二、研究的依據

新課標要求依據: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總目標指出:“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國小生要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的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這就是説在作文教學中,既要進行用字、譴詞、造句、謀篇的綜合訓練,又要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記憶、思維等的能力。

三、研究組織

為了保障課題研究順利開展,學校首先成立了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具體分工如下:

領導小組

組長:王紅梅,負責課題的主持規劃。

副組長張娟,負責課題的組織管理(負責課題組的組織、落實、檢查、指導)。

成員:全校語文老師

四、研究的方法和步驟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

通過觀察、提問、檢測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孩子寫日記、勤練筆等做好監督引導工作。

(2)行動研究法

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通過多讀、多寫、多練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教師在教學中加大作文教學的力度,勤抓落實,促進學生作文水平提高。

(3)經驗總結法

以新課標的理念為理論指導,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出發,通過反思教學過程,發現閃光點,對閃光點進行歸類,提煉出經驗,以利於更深入、科學的繼續實驗、研究,最終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統的研究成果。

五、研究過程:研究過程分三階段:

1、準備啟動階段:(20xx年2月)

工作目標:為課題的啟動作充分的準備工作。

主要工作:成立課題組,進行課題論證,召開課題論證會;

2、初步研究階段(20xx年3月)

工作目標:組織學習,培養實驗工作的有關人員;廣泛吸取意見,進一步完善課題實驗方案。

主要工作:以聽評課為研討形式,組織作文教學活動,通過“聽説評議思”的方式,來初步完成。

3、深化研究階段:(20xx年4月)

工作目標:全面實施課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學習和吸收先進的作文教學理念,努力在實踐中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學的新思路和操作方法。完成實驗方案所規定的實驗內容,達成課題研究目標。

主要工作:以理論為鑑,教師探索在實踐中生活化作文教學的新思路和操作方法,並進行交流,初定模式。

4、結題總結階段(20xx年5月)

工作目標:全面形成課題成果,達成實驗研究目標,課題結題鑑定。主要工作:完成課題研究報告、檢測報告,全面實施。

六、對實驗老師的要求:總體要求是:

①實驗老師不斷地自我學習、實踐、反思;

②實驗成員之間經常性地交流和探討;

③課題專題課觀摩:課題組成員每人每學期開一節作文觀摩課,擬挑選年輕有為較適應課改精神的老師上較大範圍的作文公開課;

④不斷地積極探索、踴躍撰寫有關農村國小作文的論文,課題組領導積極向教科局推薦發表、入選彙編。

大家必須明確的是:

①實驗的過程應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實驗老師要虛心學習,善於擠時間,認真閲讀報刊、雜誌中有關理論文章,積極從網絡上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

②實驗的過程應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實驗老師要勇於實踐,努力探索提高農村國小生作文水平的新途徑,從每一節課做起,並注意積累實驗的原始資料。

③實驗的過程應是一個交流的過程。實驗老師要經常和課題組其他老師交流實驗過程中的得與失,互相啟發,共同進步。

④實驗的過程應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實驗老師要及時反思自己的實踐,使之提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實踐。

⑤實驗的過程應是一個更新教育觀念的過程。實驗老師要轉變觀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的潛能,使老師和學生的素質都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七、研究的預期效果教師取得的成果:

1.論文研究過程中的階段性成果,以論文的形式推薦教學論文登報。

2.結題報告撰寫3000-5000字左右

3.資料彙編。學生取得的成果:

1.學生的寫作水平有大幅度、大面積提高。

2.爭取一部分同學能有習作在正規報紙、刊物上發表。

八、成果呈現形式

1、按高標準要求作成果展示;

2、向教育報刊積極推薦發表我課題組老師有關農村國小作文教學的專題論文;

3、在不同階段不斷地以各種形式展示學生的習作,並對優秀作文發獎鼓勵。

課題研究方案10

研究者:

來鳳縣百福司民族國小 粟海燕

課題名稱:

國小高年級快樂作文的教學研究

課題成因:

快樂作文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和培養學生自覺習作的習慣,實現新課程標準對國小作文要求的有效途徑,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快樂作文教學必將大有可為。

課題簡介:

使學生能夠把學習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的快樂、苦惱等感受,主動訴諸恰當的語言文字,寫出有血有肉、有感而發、生動耐讀的文章,讓學生寫作文成為像吃飯、睡覺那樣的自然慾望。

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創設情境,增強習作興趣。

1、觀察情境,提煉重點,寫出真情。觀察情境的內涵就是去觀察世界,即觀察大自然、社會生活、藝術作品或具體的實物。它是根據兒童的思維、心理和學習語文的特點提出來的。如:春天到了,帶孩子們走出教室到小花園尋找春天,感受春風拂面,陽光和煦的明媚春光;下雨了,讓孩子們趴在窗口觀察雨景及行人的反應;秋遊時,讓他們看看秋天的田野,感悟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為了寫好觀察日記,發動他們搞一些飼養活動,如養蠶,觀察蠶的生長過程;養兔子,觀察它的分娩及餵養小兔的過程;種蒜頭,觀察變化過程。然後,引導他們進行觀察,並在批改後及時加以肯定,使學生感受到樂趣。有了樂趣,才有主動性;而有了主動性,才有創造性。經過自己的精心飼養和仔細觀察,他們的觀察日記寫得繪聲繪色,且極具個性。

2、遊戲情境,體驗樂趣,抒發感受。遊戲是孩子們的天性,通過設定的遊戲有感而作,也是提高習作興趣的一個好辦法。如,結合“六一”遊園會讓學生通過遊戲習作,學生興趣很濃。遊戲結束後都能積極交流活動中精彩難忘的情節,通過對自己的活動,以及其他同學的語言、動作和情緒等敍述,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很快完成了作文,而且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學生經歷了活動的全過程,真實體驗了其間的樂趣,有了自己的親身感受,當然有話可説,有感可發,有情可抒,再也不會感到作文是一種痛苦的事。遊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的寫作素材,又營造了寬鬆的氛圍,增加了興趣,減少了恐懼感,讓學生樂於寫作。

3、實踐情境,體驗成功,得到發展。將語文教學中的“課外閲讀、口語交際、習作”與“主題系列化綜合實踐活動”融為一體,用活動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口語交際、習作的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活、積累素材、提煉思想、豐富情感、產生表達的慾望和興趣,在運用口語交際和寫作進行活動當中,學習練習口語交際和寫作,同時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

4、想象情境,拓寬思路,激發美感。想象力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認識功能。真正的創造是想象活動的結果,有計劃地設計安排想象情境對進一步發展兒童的創造能力十分有效。在五年級下半學期第一、六單元作文教學中,我嘗試創設想象情境進行習作,獲益匪淺。先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想象,藉助童話的手法進行誇張擬人的想象,拓寬了他們的想象空間。接着提供激發創作慾望的題材,為他們習作做好必要的內容鋪墊。如,寫童話時,先選取他們喜歡的海底世界為大前提,為他們提供一些海底動物的知識作鋪墊(如海龜、珊瑚、海馬、海象等),再讓他們根據這些知識進行新形象的綜合創造,編排生動的故事情節,寫出優美的、富有科幻意義的作文,享受到了成功創作的樂趣。

二、鼓勵學生寫出多類型作文,充分體現習作個性。

1、作文“日記化”。 降低行文難度。作文“日記化”就是把依次作文的任務分散到幾篇日記中逐步完成,藉此逐步降低作文的難度,使絕大部分學生取得好成績,提高寫作興趣。如第九冊第一單元習作要求是:

(1)寫一件暑假中自己經歷過的或看到過的、聽到過的`事。

(2)寫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3)注意語句通順。三個要求全部達到,對部分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如果讓學生以日記形式分成三次寫,就可以分散難度,提高作文質量。

第一次,只要寫暑假中一件真實的事,即可得“優”;第二次,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修改,達到語句通順,即得“優”;第三次,要求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尤其是經過部分,通過範讀、評議、自己修改,明確敍述經過時把主要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及自己的心理表達出來即可得“優”。這種針對同一件事分散時間逐步深入地完成作文的形式,表面上是降低了要求,其實是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地達到了寫作要求,是絕大部分學生所喜歡的,達到了快樂作文的目的。

2、作文“書信化”。 拉近與實際生活的距離。以寫信代替作文,把作文的內容、要求轉化到書信的寫作中去,也是快樂作文的一種有益嘗試。因為寫信可以比較自由地傾注自己的感情,容易寫出真情實感來。如:寫《一件難忘的事》,這是一個選材很廣的題目,既可以寫富有意義的人或事,又可以寫令自己慚愧、得意、激動、興奮的人或事,但是學生覺得題目不新鮮,提不起勁。換一種方法,把作文要求稍作改變,即請學生給親戚、朋友、老師、同學寫一封信,訴説令你難忘的一兩件事。寫給自己熟悉的人,學生覺得比較親切,字裏行間藴含着童趣、童真,令人感動。

3、作文“詩歌化”。 激發創造性想象空間。兒歌、兒童詩一直以節奏輕快、語言活潑、琅琅上口等特點深受學生喜愛,模擬創作有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比如,學完了《快樂的足球賽》,就可以嘗試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模仿着寫兒童詩。寫人、寫事、寫物均可,每行字數不限,能押韻最好。想到自己也能成為“小詩人”,學生習作興趣盎然。

4、作文“課文化”。 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在<桂林山水>教學中, 我創設的四次情境,充分調動了兒童豐富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對課文所表現的桂林山水的美景和文質兼美的語言材料的理解,並通過綜合介紹桂林神奇的自然風光這一語言訓練,引導孩子表達對客觀世界美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其中我憑藉“結合課文語言,向老師、爸媽介紹桂林山水的美景”的兩次情境創設,巧妙地從閲讀教材中引出表達的話題,前兩次的情境創設,使學生充分朗讀了課文,仔細欣賞了課件圖片,積極地感知、積累了語言,這為表達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最後的寫作環節中學生都能寫出有個性的好文章,達到了寫作的目的。

研究方法:個人研究,集體參考,提出意見。

預設步驟:

一、在平時的作文課中進行實驗,並做好記錄、經驗分析,不斷總結。

二、利用校本教研時間,積極爭取上研討課,從而集組內成員智慧,對個人課題進行研究。

三、學期末寫出有關方面的論文。

研究措施:

一、堅持集中學習和個人自學相結合。

二、多學習別人的經驗做法,開拓思路,博採眾長。

三、鼓勵學生訂閲《快樂作文》、《作文與做》等作文期刊,並鼓勵學生積極投稿。

四、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作文競賽,並鼓勵學生彙編個人作文集。

預期成果:

優質課教案、CAI課件、論文、學生優秀作文集。

課題研究方案11

國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説錯、改錯、悟錯

一、問題的提出(為什麼研究)

新課程標準要求國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要使得學生的數學能力真正得到培養和發展,就必須使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給予學生獨立從事學習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有自由思考的空間,而不是通過對學生進行大運動量的訓練。

現象分析在日常數學教學中,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學習比較浮躁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只滿足於知道自己這道題錯了,而不去深究錯在哪裏,甚至錯了就錯了,對了就對了,不去理會,更不用談對錯題的認識了。有時,即使馬上重新做一遍原來的題目,可能還是拿不到滿分。有的學生只是簡單地把錯題重做,而不去分析錯因和預防再次出現錯誤的方法,不去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忽略了步驟和過程。還有的學生自己作對就行,從不關注他人發生的錯誤。學生並沒有形成良好的改錯習慣,而是被動地遵循老師的旨意讓改就改,不讓改就不改。

針對以上問題我覺得急待解決的問題有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如何引導學生正確修正自己的錯誤,如何引導學生合理反思自己的錯誤。基於這樣的思考,我提出了國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説錯、改錯、悟錯這一課題。(研究什麼)我研究本課題針對的對象是我所教學的兩個教學班級的全體學生,個案研究與整體研究結合。價值分析我研究本課題的價值在於促使學生反思能力的提升;增強學生主動發現錯誤,分析錯誤,解決錯誤的能力,讓錯變得非常清晰可見,有序系統;改變學生的學習品質;對部分學生的認知障礙和缺陷進行矯治;最終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目的。

問題成因及相關因素分析

1、學生學習習慣散漫懶惰,不願意去主動改錯。

2、學習方法不當,不知道如何改錯。

3、學習只追求量,不追求質,不能錯一反三。

二、研究的內容

1、通過實踐研究,探索國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説錯、改錯、悟錯的策略和方法。

2、通過實踐研究,探索國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説錯、改錯、悟錯的課堂教學思路。

3、通過實踐研究,尋求有效的評價學生説錯、改錯、悟錯過程的方法。

4、通過實踐,收集整理學生説錯、改錯、悟錯的案例四、研究的方法與策略調查法:

即通過學生問卷調查及家長個別訪談,深入瞭解學生的學習環境與心態,作為研究的依據。通過查閲、研究、分析相關資料瞭解最新國中數學教學科研動態與成果。

個案法:把每個學生自己對個體所發生的錯題的整理和分析,作為個案進行分析,並給以客觀的評價。行動研究法:讓學生準備改錯本或改錯卡,尋求合理的使用方法。引導學生髮現自身和他人的錯誤並加以分析,在小組學習中實現自改和互改。五、研究的過程

1、確立課題,制定方案,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設計調查問卷為研究準備第一手材料。(20xx。3)

2、實施研究(20xx。4 20xx。7)

3、整理資料,形成課題報告及論文(20xx。7)

4、預期效果及成果形式1、預期使學生養成説錯、改錯、悟錯的習慣,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有效學習的能力。

5、成果:小課題研究報告論文

課題研究方案12

一、課題的提出

提出《國小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這一課題,基於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基於對當今作文教學改革現狀的思考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作文教學改革已初具成效,學生習作已由以往的説“假話”“大話”“空話”“套話”轉變為説“真話”“趣話”“情話”,更多的是對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嚐,教師也逐步樹立了“為情趣而作文”、“為做人而作文”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作文教學追求做人的真諦。趁着這股改革的東風,我校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學研究”的課題一定會讓我們語文教師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經驗,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開展作文教學的實踐研究活動,以實現師生語文素養的共同提高。

2、基於我校作文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我校的作文教學有一定的科研基礎。20xx-20xx年我們承擔了縣級課題《國小生作文心理障礙與矯正》研究並結題。隨着近兩年的推廣取得了較喜人的成績,我們的語文教師進一步積累了一定經驗,對作文教學的內容、方法指導、評價機制等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因此,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作文教學生活化課題具有更大的意義,使以往課題研究的成果得以推廣,得到滾動式發展。

3、基於我校農遠應用的條件

我校為農遠模式二學校,20xx年被評為縣“優秀學校”,所有教師均能熟練應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能夠很好地支持音頻、視頻、圖像等媒體信息,將文字、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有機結合,以圖文並茂、聲形輝映的完整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還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學生打開記憶的倉庫。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大量閲讀,進而提高作文水平。隨着我校信息技術硬件裝備的不斷完善,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習作展示和交流的機會已成可能。將現代化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整合起來,能夠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為學生成長服務。

二、概念的界定

本課題中的“生活”主要指學生所有的日常生活積累,教師創設的各類活動或情景,和在教師指導下不斷拓展的學生的生活時空。

作文教學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學中,讓作文教學的內容從學校、家庭向社會、自然延伸,要寫生活內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讓生活走進作文教學的課堂,讓作文教學充滿時代的氣息和活力。也就是説作文教學要面對國小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尋求作文與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使作文走近學生生活,為作文教學注入時代的“活水”。

其實,作文本身就是一種生活。作文不單單是一種教學活動,更是學生全身心投入的生活。作文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活生生的生命活動過程,作文是學生表達、交流的需要,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理論基礎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説,是生活決定教學。從效力上説,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生效。”“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生活”是人類一切活動的總稱。教育的範圍與生活的範圍相等,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陶行知生活理論拓寬了教育的時空,形成社會教育的大教育觀。它主張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奉自然為宗師,以社會為大課堂,也就是把課堂、書本、學校延伸到大社會、大自然中去,也把大社會、大自然引進學校、課堂,加強社會實踐環節。

(2)其他教育家、作家的“生活教育”理論

葉聖陶先生説:“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字。”“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葉老的話,給我們指明瞭作文教學的方向,充實的生活,豐富的積蓄是寫作成功的必要條件。

作家茅盾曾經指出:“我們身邊應該時時有一支筆、一本簿,無論到哪裏,都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一樣地敏鋭,把你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語文教師要科學地營造生活化情景,引導學生投入於生活,強調作文教學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以及自然生活緊密結合。培養學生蒐集生活中感知到的材料,啟迪他們觸發靈感,概括生活,創造生活,學生就能寫出感情真摯、觸摸心靈的優美作文。

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寫作自述》中説過:“我生在北京,那裏的人、事、風景和賣酸楊梅、杏兒茶的吆喝的聲音,我全熟悉。一閉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張彩色鮮明的圖畫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膽的描寫它。它是一條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條活潑潑的魚兒來。”這就道出了一個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地貼近生活,讓生活“原汁原味”地從我們的筆下流淌出來,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善於調動入微感覺,捕捉生活中令人心靈顫動的極細小的生活“切片”。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多次呼籲:“要變語文自我封閉性為開放性,開發語文教育空間,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潑的學生,不用機械訓練消磨學生的青春。”“語文與生活同在,把語文學習擠到狹小的課堂裏,擠到無窮無盡的練習中,學生幾乎不讀書不看報,與自然接觸少,與社會接觸少,學語文的源頭被堵塞,積澱儲存少得可憐,有怎能學得好呢?”

著名的語文教育家李鎮西的作文教學就力主“生活化”,他在教學作文時所用的訓練材料,都儘可能來自學生生活,要求學生作文時必須説真話、寫真事、抒真情,他説:“每一位學生的生活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每一個同學的心靈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他寫出來的東西就應該是自己心靈的軌跡和生活的鏡子。”

作家契訶夫認為,應該打開窗户,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映入學生的腦海,藉以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

(3)、活動建構的理論

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反對讓兒童被動地接受成人的説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他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各種觀念,而在於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原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活動內化理論和皮亞傑的知識建構理論都指出:學生基礎生活經驗基本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

(4)、新課程改革理論

教育部頒發的《基礎課程改革綱要》十分強調:“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各門功課都應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改變課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新課程強調要“積極開發並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強調不僅要考慮學科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

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構建學習,學生學習的內容應當是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強調教育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教學更不能脱離生活,脱離生活的教學就失去了兒童主動學習的心理基礎。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重在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和信心。”

四、研究的目標

1、作文是為了同別人交流思想、情感、經驗,達到某種交際的目的。因此,本課題研究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實際能力,培養交際能力,尤其注重培養主動學習的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2、生活作文目標是作真文與做真人的統一,生活作文研究必須樹立做人與作文的協調統一的目標,以期達到生活與寫作的同步前進、協調發展,最終為達到生活教育理論求真人的目標服務。

3、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習慣: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時地以“我手寫我心”;養成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

4、探索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通過實驗研究,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各年齡階段的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的作文教學的策略。

5、生活作文指導課與作後評講課研究的探索與實踐。

6、構建作文教學生活化的評價體系:學生自我評價,同伴互相評價,教師家長評價。

五、研究的主要內容

1、致力於生活教育理論的運用與發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博大精深,我們的首選策略是通過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來提高教育教學的自覺性,通過生活作文的研究來豐富生活教育理論的內容。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實踐才是深入的實踐,沒有生活教育理論來指導的生活作文實踐是難以奏效的。

2、牢固確立作文教學的生活本源觀所謂“本源”,是指事物產生的根源。學生作文的本源是來自生活。“生活本源”,是指學生的作文來源於日常生活,作文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從觀察、體驗日常生活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周圍的世界,認識生活,熱愛生活,做生活的主人。這是貫穿國小作文教學始終的主線。讓學生生活“語文化”,就是讓學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時間及學習內容,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學校、家庭、社會、自然生活中養成時時學語文、處處用語文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和水平。

3、追求多種形式的生活作文表達方式,豐富生活作文的寫作內容

(1)“循環日記”日記是作文的輔助形式,“循環日記”是作文的補充和延伸。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明確組長和組員,排列好先後順序。每組同學合用一本日記本,依次輪流寫作。每天輪一個人,寫什麼內容,什麼體裁都由自己決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後寫的同學要先當讀者,認真閲讀自己前一位同學的日記,並寫上“評語”。然後,再做作者,也寫一篇日記做交流。這樣,每天都有若干個同學同時習作。輪到小組內作後一個學生寫完後,就是“一輪迴”。一輪迴,一評比,評出班內這一輪的“最佳習作小組”、“最佳作者”、“最佳讀者”。評比的重點是感情是否真摯和語言是否順暢。評出的優秀日記,每天都要抽空讓小作者在班裏朗讀。寫“循環日記”可以使學生養成隨時隨地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的習慣,使他們的眼睛和大腦迅速敏鋭起來。“循環日記”可以使學生健步踏入一個“生活寫作生活”的良性循環軌道,可以把讀和寫、寫和評、寫作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到寫作的輕鬆,協作的快樂,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2)畫生活中的畫,寫生活中的事手畫、眼觀、嘴説,可調動各種感官,有利於語言表達。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觀察,以豐富生活,積累情感;多思考,以獲取靈感,提高認識;多練筆,以表達意願,鞏固技法。在國小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不斷拓寬學生生活的領域,引導學生從“我”的世界走向“周圍的世界”,從“我”的生活走向”社會羣體”的生活。從作文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一句話,要讓學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充滿幻想和想象的內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做到了這一點,國小生能繪童心、露童趣、敍童樂,就能寫實在的事物,寫豐富的想象,抒發真情實感。多引導低年級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瞭解、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或者要他們走到社會上去,體驗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再用筆把他們記錄下來。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能寫一句,就寫一句;能寫幾句,就寫幾句。對寫的內容再配一幅漂亮的畫。寫得好,畫得好,及時鼓勵。“繪畫寫話”,學生喜歡,讓學生在快樂中學會作文!

(3)在活動中體驗生活,寫出精彩。教師要經常引導並帶領學生參與生活,觀察、體驗生活,積累有關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記錄他們的見聞和感受,使他們在學習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如種植花草樹木,讓他們瞭解植物的生長過程;飼養蟲魚鳥獸,瞭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參與家務勞動及公益勞動,體驗勞動的滋味;考察家鄉生態環境的變化,從而懂得保

護環境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體會實踐的感受。如學會技能獲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讚揚的歡樂;遇到困難、挫折時的懊喪;受到責備、誤解時的難過與憤慨引導學生把這一切裝進自己的“作文素材庫”。開闢第二課堂活動陣地,“玩”出文章根據學生的特長、興趣愛好組織各種興趣小組,學生們通過參加自己喜歡的興趣小組的活動,一定有很多的收穫與感受,如果記下來,留下的不僅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記,生命的律動。

(4)捕捉時機,即興寫作抓住點滴靈感,嘗試激情寫作。

在生活中,永遠會有新奇的事物使學生思維的火花不斷閃現。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點滴靈感,嘗試激情寫作。每位學生自備課外練筆本,教師提倡學生自由表達,不規定內容,不規定題目,自由寫作,個性表達,做到形式多樣化,取材生活化,語言兒童化,讓作文成為學生傳情達意的工具,讓寫作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學生們能以“生活”為基礎,以“真實”為準則,去描繪那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喜怒哀樂的家庭生活,五彩斑斕的社會生活,絢麗多姿的自然生活。讓學生們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我筆訴真情”,從切身的生活中來,到繽紛的生活中去,讓生活作文充滿情趣。

(5)利用電教,讓習作插上翅膀(作文過程是學生嘗試使用學會的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是他們對生活素材的描摹。)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能夠很好地支持音頻、視頻、圖像等媒體信息,將文字、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有機結合,以圖文並茂、聲形輝映的完整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還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學生打開記憶的倉庫。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大量閲讀,進而提高作文水平。隨着我校信息技術硬件裝備的不斷完善,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習作展示和交流的機會已成可能。將現代化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整合起來,能夠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為學生成長服務。

4、加強生活作文指導課的研究

作前指導是學生習作成功的重要保證,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語言儲存,完成見聞、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輸出。作前指導一是夯實表達基本功,即做到“能以妙筆繪春秋”,用紮實的訓練提高寫作技巧;二是要打開學生思路,調動生活積累,減少訓練作文的“假”的因素,以激發動機,提高興趣,促進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環。此外,還要重視寫中指導,除了傳統的課堂巡視、個別指導外,可以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可以採用“現説現錄”“現評現改”的“現場教學”新方式。這樣可以促進學生有説到寫、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既讓學生高效地掌握

基本的習作知識與技能,又真切地體會到了作文的輕鬆快樂,還完整地呈現了作文的過程與方法。這樣兼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的課應該是比較理想高效的。

5、生活作文評講課的研究

作後評講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礎上進行的,作文評講必須體現發展性,通過評講發展學生的認識和表達生活的能力。通過評講,解決本次作文的普遍問題,提高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師可以先示範評改,然後集體嘗試修改,再由每位學生作自我評改,讓學生們逐步養成“推敲”的作文習慣。

6、生活作文批改方法的研究。

生活作文堅持“學生是作文批改的主人”的觀點,研究改革批改方法,切實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克服“教師批得累死,學生無動於衷”的弊端,變教師埋頭苦批為學生互批互改,變書面集中批改為分散輪流批改,變統一要求批改為分層批改。同時,我們鼓勵每個學生閲讀批改,小組討論批改。讓學生懂得:“文章不厭百回改”;“好作文往往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

7、師生共同開展“大閲讀”活動。讓閲讀成為生活的一種需要,一種習慣。教師要讀讀文學作品,增強文化底藴。要求孩子們讀的書,教師首先要去讀一讀,真正成為孩子們閲讀、作文的引路人。

8、教師要養成寫下水文的習慣。一方面,讓學生們“親其師,信其道”,另一方面,有利於教師們的專業成長,讓師生在課題研究中共同成長。

9、家校攜手,形成合力。教師還應該多與家長溝通,指導家長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多給予孩子參與家庭生活活動的機會,多帶孩子外出活動,公園、工廠、鄉村、田野教師甚至可以把此項活動作為回家作業佈置給學生及家長,讓學生真正地融入到社會、自然中去,感知現實生活,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真實感受,這樣,我們的生活化作文才會走到一條光明大道上來。

六、研究原則

1、實踐性原則。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增加學生親身活動的機會,注重主體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積累,通過實際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用手、用眼、用口、用腦,在活動中啟發多種感官去獲得直接經驗,增加感性認識,以實現學生寫作素養的形成,人的發展。

2、主體性原則。學生是生活的主人,當然也是學習的主人。生活作文是強調學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導、評講、批改中,學生都是主人。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作文教學中真正成為主人,培養學生寫作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3、開放性原則。針對以往作文課堂封閉、作文內容封閉、指導和批改封閉、訓練手段封閉、習作心理封閉等弊端,在實施這一研究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開放性原則。開放教師的訓練觀念,拓展學生的時間空間,讓學生開放心境,內容上注重時代性、社會性、教育性,形式上力求靈活多樣,形成開放性的作文教學渠道。

4、因材施教原則。人與人之間不僅先天遺傳有別,每個學生的作文水平也不在同一水平線上。要讓作文教學生活化,就必須在作文教學中“目標分層、命題分解、教學分檔、指導分類、評批分度、修改分次”,使每個學生的作文水平在各自的基礎上不斷提高。

5、愉悦性原則。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愉快地教,學生才能愉快地學。教師要通過豐富生活內容幫助學生搜索和提煉寫作素材,用富於感染力的教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在艱苦的寫作過程中,體會到表達的樂趣,師生在愉快的教學活動中共同體驗教與學的美感和愉悦,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6、發展性原則。生活向前發展,作文也向前發展。發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則之一。作文教學過程要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和生活能力的發展。

7、和諧性原則。生活作文是強調學生的整體發展,特別強調學生認知能力與表達能力的和諧發展,生活作文也正是學生對生活的認知與表達的統一。

七、研究方法

1、現狀調查法:課題組教師選定研究對象,分析學生現有作文水平,教師授課方式,教材內容,學生生活等,找出對策。

2、文獻資料法:通過蒐集資料,總結實驗學校、優秀教師的研究成果、教學經驗,及時瞭解同行的研究動態和特色,從而不斷調整本課題的研究策略。

3、行動研究法:根據研究目標與策略進行實踐,邊實踐邊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優化教學效果。

4、經驗總結法:課題實施過程中,根據研究的重點,總結研究的得失。

5、效果對比法:將實驗前後情況作比較,以瞭解實驗的成效。

八、研究步驟

1、前期準備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蒐集信息,並進行分析、歸類、篩選有價值的信息,制訂課題研究方案,並申報立項。

(2)落實課題組織人員,分析教師、學生作文教學現狀。

(3)組織課題研究組人員深入學習,深刻領會方案的內涵。

2、中期實施階段(20xx年6月~20xx年1月)

根據課題研究方案組織實施,並做好對實驗目標、實驗內容進行調查、記錄、調研、研討展示等工作。主要工作安排:

(1)進一步學習相關理論,積累和甄選與本課題有關的材料、經驗總結、論文等作研究借鑑用,逐步構建作文教學生活化教學模式。

(2)開展各種形式的課題研究活動。如問卷調查、課題研究課、教學沙龍、教學競賽等。

(3)做好中期階段分析總結工作,並修訂完善實施方案。

3、後期實施總結階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

(1)根據中期實施階段的經驗和調整的實驗方案,繼續做好實驗工作,進一步完善實驗的作體系。全面總結,形成課題研究報告。

(2)組織課題結題,接受上級檢查、評估、驗收;展示課題研究成果(學生作文集;教師論文案例集等)。

九、課題研究的組織負責人:

程勁鬆:男,39歲,校長,本科文學學士,高級教師,安徽省“鄉村教師育人獎”獲得者,東至縣首屆“教壇新秀”,池州市第三屆骨幹教師,池州市第二屆小語會理事,負責縣級課題並按期結題一項,十餘篇論文獲縣級以上獎,其中全國一等獎1篇。

彭春林:男,42歲,副校長,農遠管理員,本科,高級教師,參與縣級課題並按期結題一項,5篇論文獲縣級以上獎,其中市一等獎1篇。

成員:

何東昇:男,49歲,專科,高級教師,參與縣級課題並按期結題一項,1篇論文獲縣級獎。

黃福田:男,52歲,專科,高級教師,參與縣級課題並按期結題一項,5篇論文獲縣級以上獎。

十、課題實驗成果表達形式,預期產生以下一些成果:

1、《國小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課題研究報告。

2、生活化國小作文課堂教學材料與相關教學論文的彙編。

3、國小語文課堂教學訓練方式的有效轉變。

4、用實績展覽等形式,邀請上級教育專家進行鑑定、驗收。

課題研究方案13

一、課題研究背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遊戲伴着兒童發展,兒童在遊戲中成長。課間遊戲是幼兒園自主性遊戲之一,由於課間遊戲在活動內容、地點、對象的選擇上完全由幼兒自由控制,自由安排,孩子們可充分展示自我,課間遊戲為幼兒提供了主動開展各種遊戲的環境,孩子們可以輕鬆的進行交流、交往,因此受到幼兒的喜歡。課間遊戲也是教師瞭解孩子發展、增進師生感情、實施教育的良好契機。

但是事實上,當前幼兒園往往只把課間遊戲看成是一日活動的過渡環節,容易被忽視。幼兒園課間遊戲內容較少、形式單一,且缺乏較強的整合性、系統性。教師對課間遊戲存在認識上的誤區,特別是對於小班課間遊戲,一些老師認為,讓孩子們好好玩一下,自己輕鬆一下,或者做一些準備工作,只要注意安全,就可以了,於是就出現了“放羊式”的現象,而且課間遊戲時間得不到保證,不是被侵佔就是被挪用。針對本園小班課間遊戲中存在的問題,我計劃開展“幼兒園小班課間遊戲的實踐研究”,探尋適合小班課間遊戲的內容及材料,並探索有效的組織方法和策略。

二、課題的界定:

(一)課間遊戲。

是指:在教學活動之間或教學活動與集體遊戲之間開展的遊戲活動。

(二)幼兒園小班課間遊戲的實踐研究。

是指:通過幼兒園小班課間遊戲的組織與實施,研究適合小班課間遊戲的內容、材料及有效的組織方法和策略。

三、課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教師小班課間遊戲意識不足的問題。

2.小班課間遊戲的內容較少的問題。

3.小班課間遊戲的材料貧瘠的問題。

4.小班課間遊戲的指導策略較單一的問題。

四、理論依據:

(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幼兒園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遊戲環境,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二)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遊戲理論。

皮亞傑開拓了從兒童認知發展的角度考察兒童遊戲的新途徑,他強調活動的重要性,強調兒童遊戲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結構,強調遊戲的情感發展價值。這些理論對我研究幼兒園小班課間遊戲有很大啟發。

(三)學前遊戲論。

《學前遊戲論》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它以理論聯繫實際為原則,詳盡闡述了幼兒園遊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以及在幼兒園設計、組織與實施遊戲活動的策略和方法。這本著作對於我選擇小班課間遊戲的內容、材料以及研究小班幼兒課間遊戲的有效指導方面有很大幫助。

五、研究方法設計:

1.行動研究法:在實踐中不斷進行總結、反思、調整、修正方案、調整目標,使研究更富成效。

2.文獻資料法:學習幼兒教育學、心理學及遊戲理論知識,瞭解有關幼兒課間遊戲的專業知識,並分析幼兒園小班課間遊戲的現狀與動態,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3.個案研究法:對幼兒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表現出的典型行為進行觀察、記錄,並進行系統地分析。

4.經驗總結法:對教育實踐工作及時的回顧、反思、總結、調整工作思路。

六、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內容:

(一)理論假設:

我認為如果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為指導思想,以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遊戲理論以及《學前遊戲論》研究結果來指導本課題的研究,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通過提高教師的遊戲意識和開發能力,逐步建立起小班課間遊戲材料庫,並加強對小班課間遊戲的實踐研究,就可以明確適合小班課間遊戲的內容

和材料以及有效的組織方法和策略。同時,幼兒與教師都能在課題實施過程中獲得情感、態度、知識等多方面的發展,並對小班課間遊戲的發展也有推動作用。

(二)研究目標:

1.培養小班幼兒對課間遊戲的興趣,開發多種潛能,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展。

2.豐富小班課間遊戲的內容,提供適宜的遊戲材料。

3.探索小班幼兒課間遊戲的有效指導策略。

(三)研究內容與重點:

1.豐富小班課間遊戲的內容。

2.提供適宜的小班課間遊戲材料。

3.挖掘課間遊戲的教育價值,探索小班幼兒課間遊戲的有效指導策略。

(四)研究的思路:

對當前幼兒園開展小班課間遊戲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研究,運用《綱要》精神及遊戲理論指導課題研究。根據課題研究方案,豐富小班課間遊戲的內容,提供適宜的小班課間遊戲材料,挖掘課間遊戲的教育價值,探索小班幼兒課間遊戲的有效指導策略。在實施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調整課間遊戲的目標、內容、材料、指導策略,並邀請有關的專家、同行進行指導論證。

七、課題研究操作措施:

(一)落實課題研究工作,規範課題管理。

在園長的引領下,由我全面負責整個課題的研究工作。同時做好以下工作:

1.在自己的“博客”中,設立有關課題研究的理論學習、研究體會、方案設計等專題內容。

2.每學期至少開展針對兩名幼兒的“個案跟蹤研究”。

3.撰寫課題研究計劃與總結。

4.每學期至少撰寫一篇有關課題研究的論文。

5.圍繞課題研究進行至少一次公開展示研究活動。

(二)開展理論學習,轉變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始終引領着教師的教育行為。開展課題研究更要求我們不斷更新與充實教育理論知識、科研知識。圍繞本課題研究,我將加強遊戲知識的學習。同

時,在專業雜誌中,瞭解有關幼兒課間遊戲的最新研究動態,借鑑、研究有效的指導策略,使自己能採用更合適的教育行為來幫助小班幼兒開展課間遊戲,促進小班幼兒的發展。同時,邀請青年教師培訓班指導老師與同組學員觀摩與指導,在與專家、同行“面對面”的交流中更好的感悟課題研究內涵,瞭解小班課間遊戲的基本知識。

(三)遵循科學原則,加強實踐研究。

在研究過程中,我將主要遵循多樣性、興趣性、發展性等多項原則,培養小班幼兒對課間遊戲的興趣,開發多種潛能,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創建一個能與幼兒、家長、同行積極互動的網絡平台,形成一個豐富的小班幼兒課間遊戲資源庫,包括文本資料、照片資料、視頻資料等。同時平台中也將開闢專欄將我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的經驗、困惑與大家分享、探討。

八、課題研究對象:

趙樓幼兒園小班幼兒。

九、課題研究過程:

(一)前期準備階段

1.課題立項準備:收集相關資料,進行調查與分析,初步設計課題研究方案。

2.制定課題工作計劃,確立研究的重點與難點。

3.加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教學、教育科研能力。

(二)具體實施階段

1.搭建課題研究網絡平台,根據方案開展研究工作。

2.開展課題觀摩活動。

3.做好個案資料和遊戲集等課題研究資料的積累、整理工作。

(三)總結結題階段

1.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2.收集整理各類資料,完成課題結題工作。

十、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建立了較為健全的教科研管理網絡,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和課題研究制度,能夠為我的課題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證和幫助。我園配備了

現代化的辦公設備,保證我能方便、快捷地蒐集信息、瞭解最新教育動態。幼兒園訂閲、購買了相關的書籍與刊物,為我查閲文獻資料提供了物質保障。

十一、預期研究成果形式:

1.結題報告。

2.個案、隨筆、研究論文等課題研究資料。

3.小班課間遊戲集。

課題研究方案14

一、課題名稱:

如何解決學生在跑動過程中身體前傾角度的問題

二、研究背景:

體育課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育狀況和個性發展。

隨着科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對體育教學的研究也深入開展起來,這就需要我們體育教學必須建築在科學的基礎上。中學階段,學生正處於身體生長髮育階段,從生理到心理狀態正是迅速發展時期,對於一生中增強體質打基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抓好體育教學,加大學生的興趣,有效增長學生體質。

三、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調查研究與制定方案且開始實施研究解決問題。研究目標主要是解決學生跑步時身體前傾角度原因教學方法的研究、教學效果評價的研究等。

第二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本階段的研究目標主要是鞏固研究課題實施和對本課題研究的過程進行資料收集整理、總結,完成調查與研究報告。

四、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研究,進一步加深對《標準》新理念的理解,為在理念與實踐之間架起橋樑,做些初步探索。

2、通過本課題研究,讓學生了解或初步掌握跑步時上體前傾角度問題原因的理論與實踐知識。知道在跑的練習時注意調整自己的跑步姿勢。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針對“學生跑步時上提前傾角度問題原因”設計及實施與策略進行一定的研究,形成有一定科學性、可行性、推廣性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五、研究過程設計

1.準備階段(20xx.2――20xx.4)組建課題組。收集有關材料,組織學習,制訂課題方案。

2.研究階段(20xx.5――20xx.8)根據課題設計方案紮實開展研究工作,邊實施邊小結,不斷完善課題實施方案,撰寫階段研究報告,認真做好課題資料的收集和積累工作。

3.總結驗收(20xx.9――20xx.10)整理各類資料,完成實驗結題報告,迎接上級有關部門的驗收.

課題研究方案15

一、調研的目的及意義: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隊伍的素質是學校發展的關鍵,抓好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從而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是學校發展根本。為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全面提高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建設一支現代化、高素質、有特色的教師隊伍,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特根據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安排,進行“如何依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加快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課題調研活動。以系統地分析新時期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所面臨的新情況、新特點,研究行之有效的新對策,提出下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路和措施。

二、調研內容

在總結近年來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做法的同時,學校為了進一步掌握教職工的現狀,4月中旬將對全體教師、部分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進行問卷調查和座談,通過此次問卷調查及座談,發現制約我校在加快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方面的問題及成因。最終拿出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三、調研形式:

本課題主要以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設立意見徵求箱等方法,及時總結、分析。

四、調研安排

第一階段:(4月上旬--4月中旬)

做好課題調研計劃。結合學校實際,針對“如何依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加快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制定好調研計劃,落實責任人和調研人員,保證調研工作有序、順利開展;

第二階段:(4月中旬日--4月下旬)

進行課題前期調研工作。通過召開教師座談會、進行以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為主題的講座、課題參與人員實地參觀等形式,徵求意見,掌握資料。

第三階段:(5月上旬--5月下旬)

對課題進行分析。通過深入分析、在師生及家長中廣泛討論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形成分析報告。

第四階段:(6月上旬--6月下旬)

調研課題整改落實。對調查研究成果進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轉化和應用、落實,形成有針對性的調研成果報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