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作文【精】

來源:文萃谷 2.49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習俗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精】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

中國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呢?這裏有着不少的傳説,最著名的的就是為啦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啦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與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鍾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鍾馗,醒後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醜陋,以為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説中國古代百姓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2

端午節是我們柯橋的一個非常美好的節日,我們在過端午節的時候都會多出一個平常用不着的比賽,這一個特殊的比賽,只有在端午節的時候才會有,那就是賽龍舟了,你們在端午節不只能大飽眼福才可以大飽口福呢,因為説到端午節的時時候,我們其中一個習俗是賽龍舟的,還有一個習俗,名字叫包粽子的。

粽子外面的形狀,像一個平看着的沙漏一般,但是麼,它的漏沙子的地方變得圓了一些,他們一般都是用普通的米做的,但是雖然米是差不多的,不過你可以在裏面放各種不一樣的東西,放到粽子裏面,有往裏面放的肉的,這一種粽子,如果燒的時候火候和時間控制的好,那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是,在眾多的粽子中,也免不了有幾個比肉粽子差一點的,這個粽子叫豆沙粽,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粽子裏面放了豆沙的,這個燒的好,可以嚥下去,但是如果燒的很差,那就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難以下嚥了,再有一種中的的在有肉的基礎上還加了蛋黃,那就叫做蛋黃肉粽了,它的口感很好,不過有時候他的蛋黃只有一點點,所以他就有了這麼一個缺點了……

跟粽子最有關的故事就是屈原投江了,屈原這位愛國主義詩人聽到了國家被滅亡的消息,選擇了以身殉國,因為屈原高尚的情感打動了後人,就把屈原投江時的這一天定為了端午節

端午節,這是一個美好的節日,美好的人,美好的物,構成了一道柯橋的美麗的風光,家家吃着粽子,看着龍舟,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節日風光。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3

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在杭州人眼中可算是一個大節日。白天,人們划船、賽龍舟,傍晚,家家户户趕做起粽子來,還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餚。一到夜晚,人們便團聚一起,吃着粽子,聊着家常,好不熱鬧。是什麼原因讓人們這麼重視端午節呢?那還得從一段傳説講起。

相傳古時候,一位名叫屈原的人看到自己的祖國被欺凌,心如刀絞,肩負使命身處險境,卻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受盡凌辱卻堅守自己的名節,在走投無路之時於是便投河自盡。屈原死後,百姓們痛苦萬分。漁夫們紛紛帶上自己的工具去捕撈屈原的屍身,有些人則往河中扔糯米糰等食物,以防他的屍體被魚吞噬。之後,每當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想到愛國的屈原,用各種方式來紀念他。

隨着時間的推移,當年做糯米糰的事情以及吃粽子的習俗被保留了下來。製作粽子看似十分簡單,但每一個步驟卻極其講究。首先得將粽子葉清洗乾淨,並且將它折出一個角,圍成一個圓錐狀的凹槽,絕不能有空襲,再將淘好的浸滿醬汁的米倒入粽葉中,在米過半時放入一塊肉。之後用糯米將粽葉填滿,並用紅繩將粽子包裹嚴實。呈現出一個有四個稜角的小綠塔。最後,將在製作完成的粽子放入水中煮熟,過了一段時間,粽葉的清香便慢慢溢滿房間的每個角落。

除了吃粽子,划龍舟也是精彩的節目之一,人們用划船的方式,來驅趕那些食肉的魚羣,為此,每當這時候,各地的人們還會舉行划龍舟的比賽呢!划龍舟這個習俗已經深深融入了江南百姓生活中。

端午節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更是用不同的方式來寄託了對家人朋友的美好祝願以及愛國情懷。端午節就這樣,在人們的歡笑與實踐中,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4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户户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

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粽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裏藏着紅紅的粽肉,鹹粽子裏白白的粽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裏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5

今天,是中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而這一天主要紀念一位戰國末期的偉大詩人——屈原。

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在戰國時,屈原雖忠於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屈原被流放後,仍然為國着想,心中十分悲憤。在這期間,他寫下了許多名著,其中代表作有《離騷》《九歌》等,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 “楚辭”這種文體也是他創立的。

而端午節的由來也有許多傳説,而最著名的傳説主人公當然以屈原為主。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現在,我聞到了一股粽子的香味。朋友,你今天吃了粽子嗎?快去吃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

記得小的時候,因為只有端午節才能吃到粽子,每逢將近節日的時候,恨不得一天吃幾頓都是粽子,這也是我愛上糯米的原因。現在,粽子成了一種美食,可以隨時買到好吃的粽子,只是始終吃不出記憶中的味道。 原本端午節是紀念屈原老先生的節日,然而現在,身在他鄉,端午節成為了我思念家鄉粽子的節日,即使吃不到,也要想想。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一大節目,説實話,我只見過一次,每次看賽龍舟的人特別多,家裏人擔心我們小孩不夠壯,被人擠到河裏去,所以極力反對我們參加這種熱鬧活動。 家鄉的端午節雖然比較簡單,沒有元宵、中秋那麼重要。但是所謂的傳統習俗也還是有三個的,不知道我有沒有記錯或是遺漏。一是要煮鹹鴨蛋來吃,當然也可以有雞蛋、鵝蛋等等。二是門上插艾草。艾草,據説能夠辟邪,艾草的另外一個用處就是曬乾以後,擰成繩子狀,用火點住一頭,慢慢燃燒,由於是繩子狀,燃燒不是很充分,會有很多煙,而這些煙就可以用來驅蚊。所以端午節後,等艾草曬乾,我們就經常這樣在院子裏點上艾草繩,用來驅蚊。三是吃桃子,我喜歡吃那種硬硬的青桃子,不是很甜,但有點甜;軟的桃子太甜,而且桃汁會淋的到處都是。 其實,家鄉的端午節的習俗就是這樣,在簡單中就能帶出家鄉的純樸,和端午節節日的歡樂以及鄰里間的一種互動。 唉,好想家,好想家裏的親人,在端午節到來之際誠祝家裏一切都平安! 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記得買粽子吃哦!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一團一、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一團一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

説到端午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賽龍舟,懸艾葉,聞香囊,包粽子,忙碌而又開心!

其實關於端午節的來歷,現在至少有四,五種説法,諸如:紀念屈原説;吳越民族圖騰祭説;起於三代夏至説;惡月惡日驅闢説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説。傳説屈原投江後,漁民們划着漁船去打撈他的屍體,後來慢慢演變為今天的賽龍舟。屈原投江後,當地的村民為了不讓他的身體被魚啃食,就把糯米投入江中,但多被蛟龍所食,後來屈原託夢給村民,經過屈原的提醒,村民們才把糯米用葉子包起來,再用綵線纏繞,形成了粽子的最初形態。

過端午節,人們喜歡將艾葉掛於門上或用綵線綁在手腳上,意為驅邪辟邪。人們在這一天還會吃粽子,賽龍舟,紀念屈原投江。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的節目。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米,因水中含鹼,用茭白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我們祖國各地的人們,用他們不同的方式和習俗,共同慶祝着這個傳統的節日。“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濃濃的粽香,濃濃的親情,濃濃的歡聲笑語……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

“五一”勞動節一過,就到了五月初五端午節。今天,我就和大家來説説端午節吧。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重五節,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相聯繫。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腳踝上,成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還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這一天,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中國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萬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為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吃屈原的遺體。這位愛國詩人屈原到底有着怎樣的英雄事蹟,才讓人們對他如此敬愛?

我又不由得想起了家鄉的端午節。每當到了端午那一天,奶奶總要提前將艾葉草煮的水準備好,給全家人洗臉。這時候,奶奶總要在一旁一遍遍地小聲祝福着:“保佑啊,全家沒病沒災啊……”現在,我們離開老家已經好多年了,只有再放寒暑假的時候才會回去了一趟。很少會在端午節的時候回老家去,更不會再用艾葉草煮的水洗臉。但奶奶的祝福總會在那一天響起。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

要説起家鄉的風俗,我必然會仔細回想,因爺爺奶奶早逝,我便節假日去的都是外婆家。我是個“不合格"的家鄉人,為何故説,因為我對風俗這是一竅不通啊,這可不是謙虛。

記得我年幼時,5月5日端午節,外婆在三更半夜雞鳴時便起牀了,因雞鳴很響亮,我便被吵醒了,睡眼朦朧的我,清清楚楚地記得外婆並不拉燈,緣由是因燈太亮,擔心吵醒我罷了,現在回想起來滿滿都是對我的愛呀,外婆輕悄悄的起牀,輕悄悄的穿衣,麻利極了,接着便看看我,這時,我閉着眼睛只睜一條縫繼續看她做事。

外婆出去了不久便回來了,一種沁人心脾的奇特的香味,不用多説,香味便是艾草那獨特的香味,外婆用艾草掃了房屋便一根根的插在牆縫中。用來淨化空氣,驅蚊蟲,其風俗,有句俗詩叫“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就是艾草。

記得還有個方法,就是用藥草洗漱。外婆粗識草藥,外婆上了山,她對山瞭如指掌,一會兒採好了草藥,大約10種,把它們洗乾淨和水煮,當水漸漸從清水轉變成了好看的琥珀色就大功告成了。

對了,還有一大主角就是吃粽子,粽子一開始就是紀念屈原的,因為屈原他杞人憂天。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好人。後來屈原想不開就投江自盡,百姓擔心他被魚兒吃掉,於是包了許多粽子,不讓魚兒吃掉他。

端午節過了,我回到了家,這次端午節過得還挺開心的呢。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1

五月五,是端午,粽子飄香,龍舟鬧。在端午節當天有各種各樣的習俗,如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包粽子和看賽龍舟。

關於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還有一段傳説。愛國詩人屈原積極革新政治,受到舊族的反對。在五月五日那天,他懷着悲憤和絕望的心情跳進了汩羅江。

善良的人們為了不讓魚和蝦吃他的屍骨,就把粽子扔進江中並通過賽龍舟來趕走魚蝦。

後來,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的習俗。

在端午節這一天,我們班舉行了別開生面的包粽子活動。特意邀請了會包粽子的家長來為我們做示範。首先,我用右手把兩張乾淨的粽子葉捲成圓錐形。然後,小心翼翼的把糯米舀進粽葉裏。接下來,把剩下的粽葉蓋過去。最後,用細線把它捆好。眼看就要完成了,可是,俗話説的好看起容易做起難。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小男孩,總想着鑽出來透透氣。哎,無奈之下我只好再向家長請教。家長手把手耐心的教我,我終於把粽子包好了。

放學回到家,我飛快地做完作業,打開電視機,觀看划龍舟比賽。比賽開始了,有紅隊和黃隊。紅隊先超過黃隊,加油吶喊聲此起彼伏,過了一會,紅隊慢了下來。黃隊看時機成熟了,就像脱韁的野馬趕了上去,最終黃隊贏了。

在端午節裏,既能吃上美味的粽子,又能看到精彩的龍舟比賽。這個過程,這種氣氛,這種樂趣,真讓我回味無窮!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2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大致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掛艾葉菖蒲,賽龍舟,飲雄黃酒……

端午節又怎能少了粽子呢?每到端午前後,在株洲城鎮上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粽子。鄉下,人們一般都用翠綠的粽葉包粽子,通常是用玉米、紅棗、紅珠豆、花生、包穀、花豆、大豆、臘肉等攙和在用木鹼灰和槐米浸染過的糯米中,用粽葉包裹成三角或小寶塔形,再用棕葉線紮緊,五個一串,放入鍋中煮熟即可。清香撲鼻,令人食慾頓生。到端午節這天,株洲城鄉家家户户在房屋門口用葛藤沿大門懸掛,將艾葉、菖蒲、桃枝或草棘刺插在大門兩邊,意寓祛病除邪。家裏自配雄黃酒,全家大小輪流嘬飲少許。

香噴噴的粽子熟了,黃澄澄的雄黃酒釀好了,“賽龍舟的船”也準備好了,端午節也就隨着風而來了。彩繪的龍舟,整齊的着裝,如潮的人羣,那熱烈的場面實在令人悠然神往。

我可愛的家鄉,一年四季,節日不斷:春天,春節的腳步姍姍來遲;夏天,一起慶祝黨的生日;秋天,國慶的禮炮絢爛奪目;冬天,過小年的氣氛感染全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歡樂不斷。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3

“百里不同於風,千里不同於俗”,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

今天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説到端午節,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那些綠色衣服、香甜肉餡的小粽子。

我拿起一片又長又綠的竹葉,把它捲成一個三角形的“小碗”,把洗好的米飯放進去,再放幾片培根,最後用一條又厚又白的“被子”把培根蓋上,把竹葉折起來,用彩繩綁好,一個可愛的小粽子就做好了!我仔細研究了一下,説:“小粽子,小粽子,你怎麼看起來這麼好看?我不想吃你。罪過是什麼?我把你放進蒸籠煮三個小時再出來。好吧,這就是決定。”我命令母親:“快,打開監獄的門,把小粽子扔進去,煮3個小時再放出來!”媽媽笑了,然後按照我的吩咐,把小粽子放進鍋裏。時間一天天過去,3個小時後,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鍋蓋,一股香味撲面而來。我趕緊拿起粽子,打開粽葉,咬了一口。竹葉的香味和米飯的粘稠感瀰漫在我的嘴邊,我咬了一口。這一次,我吃了燻肉,這使我有很多回味。吃完粽子,我舔了舔手指,跑到媽媽身邊問:“媽媽,媽媽,粽子還在嗎?我完了“然後,”媽媽説,“桌子上有很多東西。”媽媽還沒吃完,我就衝到桌子邊開始吃

生活的每一點都體現着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4

這幾天,你在大街上可能聞到一種氣息,那,就是端午節的氣息。今天,我們來深入瞭解這文化底藴深厚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重五等。

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版本,其中以屈原投江為最普遍。據説屈原因被楚懷王貶為庶民,當時秦國又想統治整個中國,可自己又無能為力,悲痛不已,於是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而死。後人為紀念屈原,以他投江的日子定為端午節。也難怪唐代文秀會寫下“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在端午節,我們除了瞭解它的由來,還要了解一些習俗。

吃棕子。屈原投江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棕以驅逐蛟龍,到今天又演變成吃棕子。

賽龍舟。仍是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冒雨爭相划進洞庭湖。為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漸漸發展成龍舟競賽。

當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是不吉的數字,而五月初日,更有鬼怪出,於是在這一天,人們在門前掛菖葉,艾蒲等,以驅鬼。

……

相信大家在瞭解了端午節後,會明白這些由來與習俗,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大家要把這些文化一代代傳揚!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5

夏季最令我難忘的節日要數端午節了,看着那三角形的粽子,就直饞人;聞着艾草淡淡的香味,吃着糯米夾着紅棗的粽子,使人忍不住想起它的來歷。

春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被奸臣所陷害,不得不背井離鄉。他想起奸臣陷害他人的場景,想起朝廷腐敗的場景,一邊走,一邊吟詩。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江邊,他歎了一口氣,氣憤地跳入汨羅江。村民們看見了,就拿起用竹筒包好的糯米,乘着小船,向屈原跳江的地方駛去。他們紛紛扔下糯米,為的是讓魚、蝦、龜等動物吃飽之後,就不會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

屈原跳江的這天正好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在每年的端午節吃竹筒劃小船,到後來變成了吃粽子,賽龍舟。

去年的端午節,依然記憶猶新。早上一醒來,便聞見一股艾草香味。我一骨碌翻下牀,走到廚房,媽媽正在做粽子,媽媽説:“文博,我們一起包粽子吧,包完了咱們就看賽龍舟去。”我答應了一聲就跟着媽媽包粽子了。包粽子有個技巧,一隻手托起艾葉,另一隻手夾起一塊紅棗,放在艾葉上。將艾葉放在桌上,放少許糯米,把艾葉兩邊捲起來,一個完整的粽子就做好了。

大老遠的地方,就已經聽到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了。橋頭擠滿了人羣,岸邊人山人海,五艘龍舟一字排開早已準備就緒,就等那槍聲發號施令。只聽得“砰”地一聲響,五艘龍舟爭先恐後,兩岸的吶喊聲不絕於耳。“一二,加油”一艘龍舟已到達終點,人們大喊勝利。

艾葉發出的香味,它是想告訴人們,不要忘記屈原,不要忘記五月初五,我們的習俗——端午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