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過年的風俗習慣有哪些(精選10篇)

來源:文萃谷 2.55W

回族是有很多風俗的,他們的習慣跟其他的,民族也不一樣。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回族過年的風俗習慣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回族過年的風俗習慣有哪些(精選10篇)

回族過年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篇1

第一,回族的服飾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護身體。這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還戴蓋頭、搭圍巾等等。二是裝飾的作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這是人類美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如男子穿襯衫、套青坎肩,女子點額、染指甲,在衣服上繡花,都有裝飾的因素。三是具有宗教的作用。有些回族穆斯林為了參加一些宗教活動或受宗教的影響,頭纏戴斯達爾、穿準白、穿麥賽襪子,婦女搭蓋頭,除了保護身體和裝飾外,還有宗教的因素,構成了回族服飾的多重民俗性格。

第二,回族服飾中,頭飾是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如回民從過去到現在,男子的白帽、戴斯達爾和婦女的蓋頭等傳統範圍是最廣泛的,無論是在江南水鄉,還是在北方的黃土地、黑土地上,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頭飾的習俗是很明顯的。這一習俗與中國漢族的服飾習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漢族服飾習俗中,衣服的傳統範圍最廣,特點最明顯,而頭飾習俗次之,甚至可有可無。由於回族重視頭飾習俗,其帽子、蓋頭、戴斯達爾等選料頗講究,注意乾淨、整齊。

第三,回族服飾講究整齊、美觀、簡樸舒適、乾淨衞生,不穿妖豔華貴的衣服,特別是男子不衣豔色,不着異冠;愛美但不以為奇,“淡粧濃抹總相宜”。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這種特點與回族的來源和宗教有一定的聯繫。

伊斯蘭宗教崇尚黑、白、綠三色,中國史書上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和“綠衣大食”之稱,“大食”是古代波斯人對阿拉伯人的稱謂的漢語音譯。至今世界各國穆斯林仍崇尚黑、白、綠三色。

我國回族視白色為最潔淨、最喜悦和最清白的色。伊斯蘭宗教創立後,曾對教民説:“你們穿白色衣服,它是你們最好的衣服。”在現實生活的實踐中,回民體會到在炎熱的夏天,穿白色可以反射熱量等,因此,戴白帽、穿白衣已成為回族服飾習俗的特點之一。

回族還喜歡穿綠色和黑色服裝。回族穆斯林認為綠色是神聖的顏色,穆斯林到沙特阿拉伯的麥加朝聖,一般都打綠旗。阿拉伯國家制作的供穆斯林祈禱用的地毯,底色一般都是綠色。我國回族舉行阿訇“穿衣”儀式時,阿訇一般都戴綠色帽,穿綠準白(袍子)。回族年輕婦女還戴綠蓋頭,穿綠褲子等。回族還喜歡穿青坎肩,戴黑蓋頭,穿黑袍子等,給人以想象和純淨的心情。

第四,回族戴戒指的習俗,一是受到阿拉伯國家風俗和伊斯蘭宗教的影響。在阿拉伯國家,穆斯林女子訂婚時,一般都要視其男方的經濟條件,要適當的金銀首飾作為聘禮。伊斯蘭宗教允許婦女戴金飾這個習俗至今在一些國家還沿襲着。在土耳其,現在給女子訂婚時,一般要一百克左右的金銀首飾。二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來中國經商的穆斯林善於經營珠寶和金銀首飾,經濟條件也好,所以,他們的妻子、女兒都佩戴首飾。這一點早在宋代就有記載。三是受到中國漢族的影響,在中國漢族戴戒指的歷史有兩千多年,早在商代就有人戴指環。以上這些因素對回族佩戴金銀首飾都起了直接和間接影響。

回族過年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篇2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意澤。伊斯蘭宗教歷每年10月1日為開齋節,是穆斯林在順利完成一個月的齋功後喜慶開齋的日子。各國穆斯林都很重視這個日子。這天"會禮"之前,要沐浴、用香,穿最乾淨美麗的衣服。上午到清真寺舉行"會禮"活動。"會禮"以後,相互祝賀節日幸福。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每當這天,自治區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的領導同志都分頭向穆斯林祝賀節日。穆斷林各家都備有油香、油炸果子、香茶等,招待賓朋,互相贈送節日食品。

伊斯蘭宗教歷每年9月為齋月。因伊斯蘭宗教歷沒有閏月,每3年就比公曆少1個月,所以按公曆計算,齋月並沒有固定的日子。齋月期間,穆斯林只許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這就叫守齋(亦稱封齋或把齋)。齋月的開始和結束,一般都以見新月為準。齋月結束,於伊斯蘭宗教歷10月1日開齋,故稱開齋節。

回族過年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篇3

開齋節,伊斯蘭三大宗教節日之一。伊斯蘭宗教有其本身曆法,以月球環繞地球的運行來計算,亦即是陰曆。與中國農曆不同,它沒有用閏年來調整與陽曆的同步關係。伊斯蘭曆第九個月稱為“萊麥丹”,就是教徒守齋的月份,每三年向前提早一個月,因此有時在冬天出現,有時在夏天,今年由陽曆六月二十七日晚開始。按照目前的日出日落時間,教徒需由早上約四時二十分起守齋,至傍晚約七時十分才可吃簡單清淡的晚餐。

回曆九月一日至十月一日為齋月,十月一日為開齋節,在新疆地區稱為“肉孜節”。開齋節也叫爾德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爾德· 菲圖爾”的音譯,也是回族隆重的節日。回族有的稱其為“大爾德”,也有稱其為“小爾德”。

伊斯蘭宗教規定,每年教歷9月定為齋月。“萊麥丹月”為什麼要封齋呢?40歲那年(希吉來歷九月),真主把內容傳授給了他。因此,視萊麥丹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九月封齋一個月。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在齋月裏要封齋,要求每個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後的時間裏, 戒飲、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讓人們在齋月裏認真地反省自己的罪過,使經濟條件充裕的富人,親自體驗一下飢餓的痛苦心態。

回族過年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篇4

古爾邦節又稱為宰牲節"宰牲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艾祖哈"的意譯,意謂"宰牲獻祭"。時間是伊斯蘭宗教歷12月10日。

"宰牲節"是根據這樣一個典故流傳下來的,據説,有一天夜裏,先知伊卜拉欣夢見真主安拉命令他親自宰殺自己的愛子伊斯馬儀向真主表忠。第二天早晨,伊卜拉欣帶着自己的兒子到麥加城的郊區"米那'山谷執行主命。伊斯馬儀聽父親講述了原委之後;毅然地説。"父親,您執行真主的命令吧!我會忍受一切的"當伊卜拉欣舉刀就要動手的時候,安拉派來了天使,送來一隻黑頭白羊使其代替伊斯馬儀作祭品,並且真主降下默示。"伊卜拉欣啊!你已經忠實地按夢裏的指示做了。我就這樣慈憫一切行善的人"這個故事就是"宰牲節"的來歷。

這一天除宰牲獻祭,還要到清真寺舉行"會禮"等活動。每年這一天,五大洲各國數百萬穆斯林雲集到沙特阿拉伯的麥加。遊轉天房"克爾白",住阿拉法特山,舉行一系列儀式。這就是一年一度的朝覲活動。

節日裏,一般家庭都要宰1只羊,有的還宰牛、宰駝。屠宰的牲畜肉不能出售,按規定將一部分送給清真寺、窮人和親友鄰舍,剩餘的自用,還要互訪親友,饋贈油香,相互祝賀節日,併為先人上墳誦經。

回族過年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篇5

回族分佈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麪食,喜食麪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 饋贈親友不可少的。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麪、大滷麪、肉炒麪、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 的回族一年四季 早餐習慣 飲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 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

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髮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醃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淨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的萬盛馬糕點影響很大。河北石家莊的金鳳扒雞、保定的`馬家滷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瀋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陝西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盛行於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五羅”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海”是指四種帶湯汁的菜餚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分別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諡美之詞。

回族過年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篇6

對於回族人民來説,有很多事物都是絕對禁止的,他在平時的生活,乃至飲食上,完全杜絕任何的骯髒,貪婪,污穢和懶惰等,而這所有的特點都可以在豬這種動物身上體現出來,所以對於回族人們來説,是完全杜絕食用豬肉的,而且也不會養豬,但凡是能體現出這些醜陋一面的動物,回族人民一般是不會食用它的肉類的,也很少接觸,不吃的同時還要避免接觸,遠離懶惰,貪婪的動物。

他們食用的標準就是佳美,任何一個信奉伊斯林的人民在飲食上都會以佳美為標準要求自己,這是對自己種族習俗的尊重,也是對自身的要求,所以一般回族人民都是食用羊肉,牛肉等食草類動物的肉,而對於豬肉,狗肉,蛇肉等都是避而遠之的。其實回族為什麼不吃豬肉,這些不僅僅是作為當地人民的習俗,更是人們對於自我的要求,每個種族,每個地區的人們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俗,對於不同於我們自己風格習俗的人羣,我們應當報以尊重的心態,對於回族人民的尊重就是避免在他們面前食用豬肉,狗肉等食物。

其實説起回族為什麼不吃豬肉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原因,首先它的外貌醜陋,並且性格貪婪,愚笨,雖然世界各地的風格習俗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形容一個人的外貌醜陋和性格懶散等方面時大多會採用豬這個詞來形容,就算平時開玩笑,我們説一個人笨,智商低,也會用到豬來形容,經常説的是某人太像豬了。第二方面,豬生活的環境很是骯髒,就算是食用飼料也是污穢的,與食草動物完全不同,比如牛羊,回族人民一般都是放在草地上飼養,食用的是青草,環境也很優美。

我們都知道虎毒不食子,但是豬這種動物,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在極度飢餓的狀態下是連自己的幼崽也不會放過的,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照吃不誤,一般的動物,不管是否一個種羣,只要是飼養過一段時間,就會與之建立感情,尤其是人類忠實的朋友——狗,在民間有很多動物助人的故事廣為流傳,成為一段段佳話,但是豬卻不會有這樣的感情,在以前的欣慰就曾曝出,豬將飼養它的嬰孩吃掉的現象,它的兇惡其實一點不亞於豺狼虎豹。

仔細觀察豬的話,是可以發現在豬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不能輕鬆回頭,也不能看到天,而對於回族人民來説,回心轉意這種性質從食物中就能體現,而且他也特別在乎這一性格,但是豬是與他的想法背道而馳的,這也是為什麼回族不吃豬肉的一個原因。豬肉雖然是漢族人們的最常用,需求量最大的一種肉類,但是無論是從營養還是健康方面,它都是遜色於其他很多肉類的,豬肉是對人的身體沒有多大好處的,所以回族人民的身體素質普遍比漢族人民好,通過上面的描述,相信人們對於回族為什麼不吃豬肉有一個大概的瞭解了吧!

回族過年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篇7

一、回族的首要風俗習氣

回族的生計風俗與"清真"融為一體。"清真"的宗教含義是"潔淨無染"、"真而獨一"和 "至清至真",因而,回族生計風俗,非常考究身心的衞生潔淨,質純品正。

從用水來説,回族對生計用水非常考究。在鄉鎮自來水體系發作曾經和如今的鄉村,家家都有磚砌加蓋的水井,提水的桶不必時懸空垂掛,汲水前有必要洗手。出外用水以流水為上,平常洗刷均用湯瓶、吊罐或勺澆沖洗法,不必盆洗。

回族喜食牛、羊、雞、鴨、駱駝、魚、兔等動物肉,忌食豬肉,不食猛禽猛獸及爬蟲類動物的肉,不食自死的或未以安拉名義宰殺的動物肉,不食動物的血。

二、飲食

回族大眾主食為麪食,其品種繁複,如饃類就有花捲、塔鍋盔、糖酥饃、油酥饃、烘饃、蒸餅、各種把戲的蒸饃、油香(油炸餅)、各種油果子、傲子、麻花等。麪條類有幹拌吃的醒面、把子面、拉便條、片片揪面、韭葉切面、撥刀子面、炒麪、蘸片子;帶湯吃的有燴麪、揪片子、寸寸子、炮丈子、疙瘩片面、擀麪、麪條、面旗子、臊子面、拌湯;此外還有攪團、涼粉、粉湯、涼皮子、面精、餃子、粉湯餃、包子、油塔子、肉龍、油炸糕、火燒、水煎包子、切糕。肉食有臘牛羊肉、醬牛羊肉、煮牛羊肉、羊雜碎、涼拌牛舌、全牛湯等。逢年過節或嫁娶喜慶待客人,大多數人家依然做傳統待客菜看"九碗三行子"席。90時代今後,人民生計水平進步, 也興一道道上菜,通常上10道菜。

舊社會,回族家中的飯一直是妻子做,丈夫回到家裏不過問煮飯難題,只等妻子端飯上桌,吃飽了一抹嘴就完事。直到50-60時代,丈夫也只需單小我乾點輔佐作業。70時代 後期,獨特是改革開放以來,這種狀況有了很大改變,不少丈夫能自動下廚與妻子共同做 飯,有些雙職工家庭,誰早回家誰煮飯。1990年查詢86人,其間妻子煮飯的佔21.24%,父 母做的佔1.74%,丈夫做的佔1.24%;74.78%的人答覆誰有時刻誰煮飯,其間30歲以下 佔60%多。

三、飲料

回民喜喝茶,通常用獲磚茶,有的老年人用薰茶,還添加糖、紅棗、沙棗、葡萄乾、杏仁、 核桃仁、蜂蜜、果乾、杏幹、枸杞、桂圓等輔料。通常白叟在晨禮之後先喝茶。各家各户都有 蓋碗茶具,茶具由茶碗、掌盤、蓋子配套。給客人通常泡糖茶,糖茶又分紅糖磚茶、白糖清 茶、冰糖窩窩茶,顯貴的客人要放八寶茶或三香茶。沏茶考究用牡丹花水(沸水),要當着客 人的面,將碗蓋掀開,放入茶料,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喝茶時,邊刮邊喝邊添水。除喝 清茶外,還飲用一種不必茶葉的茶,叫"油條",行將牛、羊油炒熟,加麪粉炒至微黃,加葱 花、鹽末等,三者拌均,飲用時用沸水沖泡或煮沸用,這是回族人外出時食飲兼用的一種方 便飲食。

四、服飾

回族考究"服飾淨,居處淨"。服飾偏心白色,嬰兒用白布包,長大戴白帽,歸真(逝世) 後用白布裹屍。因白色不藏塵垢,發現不潔之處便於及時清除。

焉耆回族婦女都精於針線活,獨特拿手繡花,繡工精密,枕頭、馬甲、鞋、嬰兒的褲子、 帽子乃至男人的襪跟上都繡上花、昆蟲。姑娘出嫁後,能獲得"上炕的成衣,下炕的廚師"稱 號,才幹算是個好媳婦。中年婦女多穿短裝,上衣上窄下寬且長,通常都是過膝蓋或到達膝 蓋;頭戴髮網,有的則蒙上棕色或白色的頭巾。青年婦女愛穿色彩豔麗的服裝,不少少婦、 少女穿的肚兜、夾襖、棉襖、坎肩的胸部和褲腳上都繡有林林總總的花邊,頭扎紅、綠色絲 綢頭巾,腳穿繡花鞋。年邁婦女喜愛青、黑兩種色彩的布料,服飾質樸、素淨。

20世紀60時代前,焉營的回族男人服裝多肥壯,外衣為黑色,內衣為白色小褂,對襟直領,鎖釦、外穿坎肩;褲子多用黑色,長及腳面,扎褲腿(青年不扎);通常常戴白色小帽。

新中國建立後,服飾已發作很大改變,除一些老年人還循舊俗外,通常青年人大多穿中山裝、軍便服。20世紀80時代以來,盛行西服、連衣裙和牛仔褲等。1990年,從各年紀段的115人抽樣查詢中,喜愛穿盛行服的49人,佔42.6%;喜愛穿西裝的32人,佔27.83%;兩者 相加81人,佔70.43%。依據伊斯蘭宗教規需求,婦女的腿、臂、胸部都是肯定不能顯露的,不論男女衣褲都要寬大些。但如今穿短袖、無領連衣裙、短腰窄褲管的牛仔褲的人日漸增多。經抽樣查詢,以為牛仔褲醜陋的32人,佔27.82%;以為連衣裙醜陋的4人,佔43%;以為違犯教規的12人,佔10.43%;以為傷風敗俗的2人,佔1.74%;有72.17%的以為牛仔褲美觀,能夠穿。新式的時裝被大多數回族青年所喜愛。

20世紀60時代後,焉耆回族婦女中只需老太太戴頭巾,只遮發不遮面,中年以下婦女很少戴 頭巾的。新中國建立前,婦女婚前多梳辮子,婚後改為髮髻。新中國建立後,中青年婦女中 逐步盛行短髮。80時代,盛行燙髮和披肩發。1990年,對77名具有各種工作、不一樣年紀的 婦女進行查詢,有38.96%的人喜愛燙髮、披肩發,有37.66%的擁護傳統髮式,以為女式 短髮好的人佔13.3%。

焉耆婦女向有喜戴飾物的習氣。曩昔女孩最遲在五六歲就要扎耳朵眼,開端戴銀絲耳 環,買不起耳環的貧窮人家用粗細適中的茶葉棒塗上清油塞住耳朵眼,以防長嚴,有的女 孩十幾歲仍用此法。除耳環外,金戒指、金手鍋、玉鍋、項圈、髮卡也都是回族婦女喜愛的裝 飾品。經查詢77位婦女,素日常常佩帶首飾的佔51.95%,只需節日和會客才戴的佔 23.38%,從來不佩帶的佔18.18%,學生禁戴的佔6.48%。在各不一樣年紀段的婦女中素日 常常佩帶首飾的,16-20歲的佔20%,21-30歲的佔30%,31-40歲的佔32.5%,41- 50歲的佔17.5%。

五、住行

焉耆回民的住所通常以中國傳統古典四合院修建為形式,交融回民生計起居的特色, 構成一種本民族的修建形式。四合院的正心是二層木規劃框架式的閣樓,樓前為木規劃 "勾連搭式"捲棚,一切顯露的木構件都有精密的雕琢,兩邊廂房也是雕樑畫棟,每一根椽 頭都刻有斑紋,過道對廳都是用木規劃花格扇門拼裝而成。這種住所需求門窗大、房子開 間大采光好、一切的雕樑畫棟雕琢以花卉圖畫。

70時代後,建房為土木規劃平房,房上草泥抹頂,通常房子規劃是一明兩暗三大間。 生計富裕户,住所分卧房、客房、廚房、倉庫等。生計差一些的人家儘管一切都較粗陋,但仍 保留了較大窗口、大開間的特色。

曩昔,通常人家均是土炕(即火炕)。70時代後,鄉鎮大多數人家換上了新式牀,只需 單個有白叟的家,還有土炕;鄉村家庭,新式牀、木板牀、土炕並存。1988年,對110人抽樣 查詢,歡送新式牀的佔77.39%,喜愛木板通鋪的佔15.65%,喜愛傳統土炕的佔6.96%; 喜愛炕的均是40歲以上的人。

家户室內都注重鋪排,擺設規整,明窗淨几,宅院每日澆水打掃,室內常燃巴蘭香等。 栽植葡萄、養花是焉耆回民的傳統習氣,家家葡萄架成蔭、宅院裏花草茂盛。

離城較遠的鄉村,大家上街多騎毛驢,或坐毛驢車。80時代,因為生計改進,年青入外 出騎自行車、摩托車。要是全家上街,有些人家乘上小四輪拖拉機,有些人以毛驢大篷膠輪 車代步。每當週日,鎮內街道上門庭若市,人如潮湧。

回族的喝茶文明與風俗

各地回族人遍及都有喜愛喝茶的習氣,一些懂茶道的回族人很會品茶,以為若是茶香而不清則是通常的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也不能稱之為上等茶,只要鮮、爽、活的茶才是最棒的茶。回族把喝茶作為待客的佳品,每逢節日或舉辦婚禮等家裏來客人時,主人會熱心地給您先遞上碗茶,端上些油香、點心、乾果一類,讓您下茶。

回族泡茶,須用滾燙的開水衝一下碗,然後放入茶料盛水加蓋,沁茶的時刻約為二至三分鐘。敬茶也有傑出的禮節,即當着客人的面,將碗蓋掀開,將碗裏放入茶料,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送。這樣做,一方面是表明這盅茶不是他人喝過的餘茶,另一方面是表明對客人的敬重。若是家裏來的客人較多,主人依據客人的年紀輩分和身份,分出主次,把茶先捧給主客。 回族喝蓋碗茶也很考究,不能拿掉上面的蓋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荷地,而是用蓋子刮幾下,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滷變清湯。每刮一次後,把蓋子蓋得有點傾斜度,用嘴吸着喝。不能端起茶盅連續吞飲,也不能對着杯盞喘氣飲吮,要一口一口慢地飲。主人斟茶後,客人一口不喝。會被當做對主人不禮貌、不尊重的體現。中國茶葉品牌網

在喝茶中,若是喝完一盅還想喝,就不要把茶底喝淨,要留點,這樣主人會給您持續倒水。若是現已喝夠了,就把茶盅的水悉數喝乾,用手把碗口捂一下,或從碗中撈出一顆大紅棗放到嘴時,表明已喝夠了,主人也就再不推讓斟茶了。

茶,是銜接友誼的樞紐,其他民族兄弟到回族家裏作客,會深深地感到,回族兄弟好客大方,茶香,情更濃。 綜觀回族的喝茶風俗有以下兩個特色:一是回族十分注重喝茶的保健成效。回族在長時間的生計實踐中,學習、吸收、開展並總結形成了本民族喝茶攝生之道。據調查一些百歲回族白叟,他們長命的微妙之一,就是十分注意製造不一樣的茶水飲用。值得注重的是,回族在飲"八寶"蓋碗茶中深深體會到,它能驅寒健胃,提氣補脾,明目清心,延年益壽。如"八寶蓋碗茶"中,有好幾種配料都是健腦健身的食物。如芝麻,味甘性平,能補血、潤腸、通乳、增智、養髮。《五服經》説:"服之不息,可知萬物,通神明。"對添加記憶力,進步思維能力起着極其重要的效果,確有"芳華長駐"的功用。紅棗,維生素C適當豐厚,每百克含量高達540毫克,素有維生素"C"丸之稱,有了它大腦才幹機警靈敏。《食物本草會纂》説:"久服輕身延年,補中益氣,堅韌強力,除愁悶"。"桂圓",有其豐厚的養分和補養效果,它以補養營血,安神養心,補靈長智,開胃養脾著稱。"核桃仁",其養分價值比雞蛋、牛奶、瘦肉都高,經常在茶水裏泡核桃仁,對增強忘掉力,堅持旺盛的精力大有益處。生計在寧夏的回族在"八寶蓋碗茶"中放入枸杞、葡萄乾等。寧夏枸杞是舉世聞名的補養佳品,它富含維生素A1、B1、B2、C和芋酸、鈣、磷、鐵等成分。有滋肝補腎、生精益氣、補虛安神、祛風明意圖等功用。實踐證明,回族的八寶蓋碗茶”,注重科學配方,是傑出的攝生食物之一。二是回族喜愛飲糖茶。這是回族喝茶風俗中的一個顯著特色。回族不管本人平常喝茶,仍是待客都要在茶葉中配以白糖或紅糖、冰糖、方糖等。若是客人來了不必糖茶款待,視為對客人的不尊重、不熱心。這些年,回族公民的生計水平大大進步,喝茶、品茶的風俗越來越盛,一起,為越來越多的兄弟民族所知道、所吸收,對中國的茶文明作出了重要的奉獻。

回族過年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篇8

開齋節

回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其他民族稱其為“回民過年”。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內院外、巷道廁所,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成年回族個個都要洗大淨、沐浴淨身。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個個把臉洗得乾乾淨淨,頭髮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羣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前該維修的維修,節日裏也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有的地方還專門佈置一番,懸掛“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標語和彩燈。

早晨八點以後,回族羣眾腋下夾一個小毯子或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彙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參加會禮的回民達萬人之多,清真寺容納不下,就另選擇一個地勢平坦、寬敞乾淨的場地。當阿訇宣佈會禮開始,回族羣眾鋪下毯子或小拜氈,脱下鞋子,立即面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

這一月,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得多。一般都備有白米、白麪、羊肉、油茶、白糖、茶葉等有營養的食品。

對回族來説最重要的節日是開齋節,但春節仍然是回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非常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回民依然保留了很多屬於自己的春節習俗。

掃塵

“掃塵”也在這個時候拉開序幕。掃塵就是打掃家裏的塵土。選個晴好的天氣,把家裏的每個角落都要打掃一遍。每到這個時候,就要起個大早,把傢俱該搬得搬出來,該遮的遮上。把炕上的被褥都拿出來。讓屋裏空徒四壁,好拿着大掃帚在牆上,屋頂揮來揮去,把一年的塵土都打掃乾淨。

吃餃子

年三十晚上包餃子,這一天要把素日裏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孩子們卻對桌上擺的各種零食更感興趣,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掃,叫“踩碎(歲)”。

請阿訇

回民大年三十不貼春聯,除夕夜也不放鞭炮,請阿訇則是大多數家庭必做的事情,由於一個村裏一般只有一所清真寺一個阿訇,很多人也會選擇把請阿訇的事情放到年後。(阿訇,意為“教師”、“學者”,回族穆斯林對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務人員的稱呼,是全面執掌清真寺教務工作的穆斯林,重大節日有的回民會請阿訇到家裏誦經祈禱,回民家中紅白喜事常邀請阿訇來主持料理,也負責屠宰回族各家反芻動物等。)

年七年級吃小米蒸飯和燉合菜

回族人正月七年級的早晨吃小米蒸飯米飯和燉合菜,所謂的燉合菜就是將前一日燉好的牛肉,再加上白菜、粉條、木耳等等放入鍋中燉熟,有點類似於東北的酸菜燉粉條。大年七年級的中午蒸包子,一般有肉餡兒和素餡兒兩種,晚上要吃麪條或是合子,象徵新的一年和順、團圓、美滿。

漢民七年級拜年八年級回孃家,回民這兩天的習俗是守在家裏不出門,從九年級才開始出門拜年走親戚。

回族過年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篇9

寧夏回族民間茶俗甚多,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饋贈送茶、聘禮包茶、齋月散茶、節日宴茶、喜慶品茶等茶俗,並且還從選茶、贈茶、用茶、點茶、配茶、煎茶、沖茶、遞茶、加水、品飲、宴請等諸方面,形成了一套共同的茶事禮俗。能夠説回族民間茶文化內容豐富,興旺發達,經久不衰。

寧夏回族民間有諺語云:“不論有錢沒錢,先刮三響蓋碗。”每個回族家庭至少有兩套蓋碗盅子,有的多達十幾套。他們喜用蓋碗子喝茶,不必缸子和杯子。喝茶是他們生計中的一件大事,佔着無足輕重的位置。

回族茶諺雲:“早茶一盅,一天神威;午茶一盅,勞作輕鬆;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動。”那些上了年歲的回族白叟每天朝晨禮完“榜布達”(晨禮),有喝早茶的習氣。他們圍在火爐旁,烤上幾片饃饃,總是要“刮”一碗子的。這碗子也叫“盅子”,是一種陶瓷器皿,古代叫“茶盞”,底小口大。茶碗、茶蓋、茶托(長方形叫盅船、茶船)配套,俗稱“三泡台”(恰似戰地碉堡)。有的茶蓋上繪有藍色的斑紋或赤色的小花朵,還有的繪有綠色或黑色阿拉伯文“清真”字樣,既精巧漂亮,又便利經用。喝茶先備一壺滾燙的開水,把茶、糖等質料放入盅內,用開水沖泡5~10分鐘再喝。用蓋碗盅子喝茶有許多優點,民諺雲:“一防灰(衞生),二防冷(保温),三防茶葉卡嗓子(安全)。”

擇茶、泡茶、配茶品種甚多,都依經濟條件、茶宴鉅細、來賓身份、生計需求而定。通常常見的有紅糖清茶、冰糖窩窩茶、三香茶(糖、棗、茶)、紅四品(紅茶、紅棗、紅糖、枸杞)、白四品(白毛尖茶、白糖、芝麻、白葡萄),還有開胃化食的五味茶,即綠茶(苦)、山楂(酸)、芝麻(香)、白糖(甜)、姜(辣),健脾強腎、提神明意圖五珍茶(龍眼、枸杞、葡萄乾、杏脯、祈門紅茶),生津養胃、健身美容的元寶茶(珠茶、紅棗、枸杞、桂元肉、葡萄乾),提氣補虛、強身健骨的八寶蓋碗茶(茉莉花茶、冰糖、紅棗、芝麻、元肉、枸杞、葡萄乾、核桃仁)等。通常回族家庭除山區喝罐罐茶以外,川區回民多喝“三香茶”和“白四品”,所選茶葉有茉莉花茶、毛尖茶、陝青茶、紅茶、磚茶、珠茶等。家庭條件好的喝龍井、烏龍、碧螺春等茶。

跟着生計水平的進步,寧夏回族大眾還根據需求,便宜了明目清心的枸杞泡茶、止咳化痰的鎖陽膏茶、滋陰補腎的羊骨髓茶和八寶甜麪茶。

“客人遠至,蓋碗先上”,家裏來了客人,寧夏回族多用蓋碗茶來款待。他們先將蓋碗擦拭潔淨,盛上茶葉和佐料,掀開茶蓋半諱飾,將歡騰的開水寫入盅碗內,衝出一圈一圈浪花,恰似牡丹開花。泡約五分鐘,雙手遞給客人。客人喝茶邊喝邊“刮”,不得用嘴吹或吸出動靜。不然會被視為不懂茶禮、沒有教養之人。喝茶時要留茶汗,不得一次喝乾,要邊喝邊添。左手擎着托盤,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捉住蓋頂,第四指卡住蓋口,“刮”一下,喝一下,茶露湯色,常喝常有,幽香爽口,源源不斷。這一套茶事活動,就貫穿了“輕、穩、靜、潔”的喝茶禮節。“輕”指衝、刮、喝要輕,不得作聲;“穩”指沏茶要穩要準,落點精確,一次沏穩當,似走馬觀花,不淺不溢,不漫不流;“靜”指環境幽雅,明窗淨几,無攪擾,無噪音;“潔”指茶碗、茶水衞生衞生,一乾二淨。

寧夏回族喝茶全在於“刮”,不會“刮”就等於不會喝茶。俗話説:“吃油香要掰呢,喝蓋碗子要刮呢!”回族吃油香要掰開,一小塊一小塊地吃,忌諱囫圇吞咬,不然被視為不懂禮節之人。喝茶要用碗蓋一下一下地“刮”動,使茶葉和佐料加快溶解,使湯汁趕快變温,喝時又不會燙嘴。使用茶蓋不只能夠防塵防灰、保温,並且還可起到拌和茶葉的效果。民諺説:“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變清湯。”意思是説,“刮”第一遍時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的甜味,“刮”第二遍時,茶葉與佐料通過泡製,香味徹底散發出來了,這時的滋味最佳。“刮”第三遍時只剩下茶葉淡淡的湯色,能起到解渴的效果。回族先民用茶消食,以茶代藥,以茶代酒,承繼了中華民族陳舊的茶文化傳統。回族婚禮中的提親裹包,以茶包為主,訂親時親鄰喝“定親茶”,成婚時喝“喜宴茶”,婚後與白叟喝“闔家茶”。或人幹事業決心很大,也用“下茶”來描述,表明堅決,與古代“茶不移木”同出一轍。

“金茶銀茶甘露茶,比不上回族的蓋碗茶。”由於蓋碗茶多有糖、紅棗、核桃仁、枸杞、桂元肉等配成,自身就是“長命果”、“益壽果”,營養價值極高,所以各類蓋碗茶對強身健體大有裨益。 “回回白叟壽數長,早上禮拜喝茶湯”、“不抽煙,不喝酒,蓋碗子不離手”,這些都是回族攝生保健的名貴經歷,從中不難發現喝茶在回族安康生計中的重要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