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婚嫁習俗禁忌(精選5篇)

來源:文萃谷 3.15W

每個民族都會有一些自己民族的禁忌,會有一些自己民族的生活習俗。如果兩個民族在一起生活,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融合。那麼關於和回族人結婚,具體有哪些風俗禁忌呢?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回族婚嫁習俗禁忌(精選5篇)

回族婚嫁習俗禁忌 篇1

回族人的結婚典禮,一般要分兩步走。先由主家請來的阿訇,把新郎、新娘及家裏的長輩集中在一起,用回族人的風俗習慣舉行一個小小的儀式,這個儀式主要由阿訇主持,阿訇用回語對新郎新娘進行提問,讓新郎新娘用心虔誠的回答,我覺得有點類似教堂婚禮,等這個儀式進行完畢後,正式結婚大典才能開始。

從婚禮用詞上,司儀在典禮中,不能出現“酒”字和酒字的諧音字。因為回族的婚宴上一般是不擺酒的,宴席上只出現各種飲料和瓜子、糖塊。漢民新婚典禮中的交杯酒這一項,在回民的結婚典禮中是不用的。主持婚禮的司儀如果不懂此項禁忌,典禮中出現酒字和酒的諧音字,就是對回民的不尊重。如:我們經常用到的,天長地久的“久”字,就要避開,或用其它詞代替。還有拜天地的“拜”字。回族是信奉真主的。按照他們的説法是,我們不拜天,不拜地,不拜人,只拜真主。這個拜字只能用在拜真主時才行。為此,漢民婚禮上用的最多的“拜”字,就不能出現在回族人的典禮場。另外,回族人結婚不放炮。我們經常講到的,鳴炮奏樂,也不要講順嘴了脱口而出。同時,在回族人的結婚典禮議程中,部分地區還有的加入了一項謝大廚,這和漢民婚禮議程截然不同。漢民婚禮中的'謝大廚,是在典禮以後的敬酒,新郎新娘端着酒杯,向大廚致謝,而回族人則是必需作為典禮中的一項,在典禮台上隆重的向大廚行禮致謝。所以司儀也要根據具體情況作適當的調整,做到整場典禮按主家的要求來做,在不出現以上禁忌詞語的情況下,儘可能的使主家滿意。

聽説本場司儀也是首次主持回族人婚禮,但是他了解了回族人的一些情況後,把婚禮用詞及時的做了一些調整。如:婚禮開始,鳴炮奏樂,把鳴炮去掉只用奏樂。凡涉及到“拜”字的,一律免去。用上前授禮和鞠躬代替。特別是夫妻對拜,聽司儀説:過去他是用一段連接詞,要求既要壓韻,又要符合現場的要求。但是這段詞中,出現了兩個“拜”字。司儀不得不進行修改。如:原連接詞“新郎新娘兩相愛,典禮台上要交拜,小兩口要過好,夫妻對拜少不了。”現改為,“新郎新娘真高興,互表謝意要鞠躬,熱心的朋友來監督,看他們鞠的中不中”。經過這樣一改,再加上司儀那熱情詼諧的語言,得到了主家的認可,典禮舉行的非常成功,並在回民的朋友中傳開,增強了該司儀的自然影響力。

回族婚嫁習俗禁忌 篇2

回族是一個講究特別多的民族,不僅體現在飲食上,還體現在結婚習俗上。回族盛行穆斯林教,並且主張內部通婚,外教徒如果想接親就必須先進教。週五一般被回族人認為是最吉祥的日子,所以回族青年男女通常會選擇週五完婚,同時齋月是不宜舉行婚禮的。

回族人婚前婚後都有很多講究。婚前兩天,新人必須全身沐浴,俗稱“大、小淨”;婚前一天,男方要給女方送禮,女方要給男方回禮。出於宗教的原因,婚禮當天男方家堂屋正中要掛阿拉伯文寫的選段,祈求真主賜福;新娘則要在喜轎上吃象徵多子多福的紅飯。

回族人對於婚禮是非常講究的`,回族人多數信仰他們的教義,在風俗上有差異。如果是回族和漢族人結婚,可能雙方之間的風俗,會比較的多,要互相包容。

回族婚嫁習俗禁忌 篇3

回族的服飾民俗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回族的服飾具有多重作用。

一是保護身體。這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還戴蓋頭、搭圍巾等等。二是裝飾的作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這是人類美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如男子穿襯衫、套青坎肩,女子點額、染指甲,在衣服上繡花,都有裝飾的因素。三是具有宗教的作用。有些回族穆斯林為了參加一些宗教活動或受宗教的影響,頭纏戴斯達爾、穿準白、穿麥賽襪子,婦女搭蓋頭,除了保護身體和裝飾外,還有宗教的因素,構成了回族服飾的多重民俗性格。

第二,回族服飾中,頭飾是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

如回民從過去到現在,男子的白帽、戴斯達爾和婦女的蓋頭等傳統範圍是最廣泛的,無論是在江南水鄉,還是在北方的黃土地、黑土地上,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頭飾的習俗是很明顯的。這一習俗與中國漢族的服飾習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漢族服飾習俗中,衣服的傳統範圍最廣,特點最明顯,而頭飾習俗次之,甚至可有可無。由於回族重視頭飾習俗,其帽子、蓋頭、戴斯達爾等選料頗講究,注意乾淨、整齊。

第三,回族服飾講究整齊、美觀、簡樸舒適、乾淨衞生,不穿妖豔華貴的衣服,特別是男子不衣豔色,不着異冠;愛美但不以為奇,“淡粧濃抹總相宜”。

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這種特點與回族的來源和宗教有一定的聯繫。

他們的教義崇尚黑、白、綠三色,中國史書上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和“綠衣大食”之稱,“大食”是古代波斯人對阿拉伯人的稱謂的漢語音譯。至今世界各國穆斯林仍崇尚黑、白、綠三色。

我國回族視白色為最潔淨、最喜悦和最清白的.色。他們的教義創立後,他們的教義創始人曾對教民説:“你們穿白色衣服,它是你們最好的衣服。”在現實生活的實踐中,回民體會到在炎熱的夏天,穿白色可以反射熱量等,因此,戴白帽、穿白衣已成為回族服飾習俗的特點之一。

回族還喜歡穿綠色和黑色服裝。回族穆斯林認為綠色是神聖的顏色,穆斯林到沙特阿拉伯的麥加朝聖,一般都打綠旗。阿拉伯國家制做的供穆斯林祈禱用的地毯,底色一般都是綠色。我國回族舉行阿訇“穿衣”儀式時,阿訇一般都戴綠色帽,穿綠準白(抱子)。回族年輕婦女還戴綠蓋頭,穿綠褲子等。回族還喜歡穿青坎肩,戴黑蓋頭,穿黑袍子等,給人以想象和純淨的心情。

第四,回族戴戒指的習俗,一是受到阿拉伯國家風俗和他們的教義的影響。

在阿拉伯國家,穆斯林女子訂婚時,一般都要視其男方的經濟條件,要適當的金銀首飾作為聘禮。他們的教義允許婦女戴金飾這個習俗至今在一些國家還沿襲着。筆者1988年在土耳訪問時瞭解到,現在他們給女子訂婚時,一般要一百克左右的金銀首飾。二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來中國經商的穆斯林善於經營珠寶和金銀首飾,經濟條件也好,所以,他們的妻子、女兒都佩戴首飾。這一點早在宋代就有記載。三是受到中國漢族的影響,在中國漢族戴戒指的歷史有兩千多年,早在商代就有人戴指環。以上這些因素對回族佩戴金銀首飾都起了直接和間接影響。

第五,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回族的服飾受漢族服飾文化的影響較大,除回族的頭飾和宗教人員、老年穆斯林的服飾外,聚居區的中青年回族和散居在城鎮的回族服飾特點不濃。

西裝革履、中山裝、列寧裝、夾克衫、滑雪衫以及各種時裝均已成為回族的日常服裝,手錶已成為日常用具,居住在城鎮的回族中青年婦女大都剪髮、着高跟鞋,已形成風氣,這些都是回族服飾發展演變的特點。

回族婚嫁習俗禁忌 篇4

回族節日主要是是他們的教義的三個傳統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這些節日和紀念日都是以他們的教義歷計算的。

1.開齋節

開齋節回族穆斯林的齋月,是他們的教義歷九月(萊麥丹月)。回族穆斯林為什麼要封齋呢?據載,他們的教義先知他們的教義創始人40歲那年(他們的教義歷九月),安拉開始把啟示給他。因此,回族視齋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每年他們的教義九月封齋一個月。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

齋月裏,回族穆斯林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時要豐盛得多。一般都備有牛羊肉、白米、白麪、油茶、白糖、茶葉、水果等有營養的食品。

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飯。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飢餓和乾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回族穆斯林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當人們封了一天齋,快到開齋時,齋戒的男子大多數都要到清真寺等候。聽見清真寺裏開齋的梆子聲後,就在寺裏吃開齋飯了。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後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乾渴,而不是飢餓。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後再吃飯。相傳他們的教義創始人開齋時愛吃紅棗,所以回民現在也有這種習慣。 齋戒期滿,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開齋節。

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子巷道,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回族羣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裏也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懸掛起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標語和彩燈。

節日中,家家户户炸饊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風味的傳統食品。同時,還宰雞、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

2.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忠孝節。大部地區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他們的教義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

回族為什麼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人類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間受到安拉的啟示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並問他的兒子:兒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他的兒子儀斯瑪儀説: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們是真主的僕人,來到這個世界只為拜萬能至大的主。當伊斯瑪儀側卧後,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這時,安拉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隻黑頭羚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這就是古爾邦的來歷。其中那種對主的忠誠,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決然,是後世人要學習的。是全人類學習的楷模 。

古爾邦節,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這就是節日裏,除了炸油香、饊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峯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宰牲典禮舉行後,家家户户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覆蓋。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肉煮熟後,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燴成菜。而後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訇到家唸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遊墳,緬懷先人。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有些地方除了參加聚禮和訪親問友外,還組織各種文娛體育活動。

新疆地區的回民在古爾邦節,無論男女,喜歡組織各種遊藝活動,歡天喜地,格外熱鬧。

3.聖紀節聖紀節

聖紀節聖紀節,是紀念他們的教義先知他們的教義創始人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由於他們的教義創始人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他們的教義歷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稱聖紀。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他們的教義創始人的生平事蹟,之後,穆斯林自願捐贈糧、油、肉和錢物,並邀約若干人具體負責磨面、採購東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雜活都是回族羣眾自願來乾的。回民把聖紀節這一天義務勞動視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爭先恐後,不亦樂乎。

儀式結束後,開始會餐。有的地方經濟條件較好,地方也寬敞,擺上十幾桌乃至幾十桌飯菜,大家歡歡喜喜,一起進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兒飯,回族羣眾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對於節前散了乜貼,捐散了東西,而沒來進餐的,要託親友、鄰居給帶一份油香去品嚐。

4.宰牲節

宰牲節,是阿拉伯語爾代·阿祖哈爾的意譯。又稱古爾邦節。伊斯蘭曆12月10日為古爾邦節,即自封齋日算起100天為古爾邦節。古爾邦、阿祖哈爾含有“犧牲”、“獻身”之意。回族隆重過這個節日,有提倡犧牲自我,獻身人類之精神的意思。宰牲節這一天穆斯林沐浴馨香,着節日盛裝,到清真寺參加會禮。回族羣眾根據自己條件宰雞、宰羊、宰牛,然後分成“份肉”(一份一份的肉)接待賓客或分送親友。 宰牲節的源起是什麼呢?相傳北部阿拉伯人始祖易卜拉欣一日夢見安拉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以考驗其忠誠。當易卜拉欣正舉刀一瞬間,安拉派特使送來一隻綿羊,命其以羊代了。從此,在阿拉伯民族中形成一種每年宰牲獻祭的習俗。回族沿襲此習俗,每年都要隆重歡慶古爾邦節,以示紀念。

5.白拉提節

“白拉提”,為阿拉伯語,意為赦免。

時間:希吉來歷8月1日至15日。

傳説凡是8月15日夜晚,誠心悔罪求饒者,均可受到赦免,因為紀錄人類善惡的天仙,這一晚將換用新文捲來紀錄,因此此夜又稱“換文卷夜”。這個機會倍受穆斯林的重視,以至於從8月1日就開始了準備工作:

各家備上糖果、點心,並在8月1日早晨-15日下午期間,擇日請阿訇到家中唸誦白拉提經,新疆回民稱為“念夜”,內地稱為“走節”。

8月15日,須行齋戒、謹言慎行、用心念經,無論男女老幼均需沐浴更衣,並前往清真寺參加會禮,並向清真寺施捨財物;晚上,是最關鍵的時刻,稱為“換文卷夜”,因此穆斯林12點以前均不入睡,祈禱安拉恕罪賜福,兒童們則聚在一起,挨家挨户去附近各伊斯蘭家庭的大門口,高唱白拉提歌,這時,這一家就會出來人施捨財物,藉此博取安拉好感,以使自己及家人多受福澤。

6.法蒂瑪忌日

亦稱聖姑太節,即希吉來歷6月15日。

法第瑪,為他們的教義創始人之女、第四任哈里發阿里之妻,是他們的教義五大傑出女性之一,享年27歲。端莊貞淑,道德高尚,故深受穆斯林婦女的敬仰。6月15日,是她去世的紀念日。這一天,世界各地穆斯林婦女會集在清真寺,聽阿訇講述法第瑪的懿德善行,並向清真寺捐獻財物,有的請阿訇到家中誦經祭祀。

他們的教義五大傑出女性,是穆斯林婦女學習的楷模,因此,藉此祭祀活動,讓穆斯林婦女提高各方面的修養和品德。其餘四大傑出女性是:他們的教義創始人的原配夫人赫蒂徹、續妻阿伊莎、耶穌的母親瑪麗亞、撫養穆薩的阿西葉。

由於阿里被什葉派穆斯林視為第一代伊瑪目,因此其夫人法蒂瑪被視為“聖母”,因此新疆什葉派穆斯林更加重視這一天,並舉行紀念活動。

回族婚嫁習俗禁忌 篇5

回族人口在我國56個民族中居第四位。歷史上的回族,以唐代和宋代為“僑民”或“先民”時期,十三世紀初又有大量西亞、中亞人隨元軍東遷,來到中國後,一般從事經商、工匠、官吏、學者、軍匠、炮手、士兵等職,這些外來者通過和中國境內的土著民族通婚,從而於元末明初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一一回族。實際上,以宋代回族已發展為幾個大的聚居區和一般民族形成的條件來衡量,則早在元代以前,東南、西北和華北一些地區的回族便早已先後形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