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習俗

來源:文萃谷 2.01W

回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古老的文化。你知道回族的人喜歡服飾習俗嗎?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揭祕回族人的習俗,歡迎閲讀

回族習俗

  回族服飾

在回族聚居地,回族老年男子喜歡穿黑色或者灰色的長衫,中年男子愛穿白襯衫,外套黑坎。男子多戴號帽,上寺禮拜時,則頭纏白包頭。號帽大致有兩種,一種白色、黑色或紅色的平頂圓帽;一種下圓上尖帶梭的“弁冠”。蓋頭,亦稱“面紗”。穆斯林婦女的遮面護髮頭巾,從頭頂直垂肩部。蓋頭既是裝飾品,也起防沙保潔作用,已成為民族習慣。回族男子對鬍子很講究,因年齡和教派的影響鬍子的形狀也各異。西北地區回族、東鄉族伊斯蘭教“新教”流行地區禁忌剃鬍須。

回族男子喜戴無檐小帽,俗稱“禮拜帽”、“白帽”、“號帽”,顏色以白色、圓頂居多,也有深綠、灰、黑色及六角尖頂、四角平頂的,精緻的帽子上繡有美麗的花紋或經文。男子還喜歡穿白色襯衫,外罩黑色馬甲(俗稱“坎肩”);冬天在北方,還喜歡戴狐皮、貓皮或黑棉布繡花耳套。過去回族未婚少女喜扎辮子,戴綠色或粉色蓋頭,已婚婦女多盤頭,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則戴白色蓋頭。20世紀50年代始,婦女興起戴白色仿護士帽,老年婦女仍外罩蓋頭。歷史上回回先民戴耳環、頭花、首飾、項鍊、手鐲、戒指,有用鳳仙花染指甲的習俗,在中國社會產生過廣泛影響。服飾無論新舊,都以整潔、得體為上。“居處淨”是指生活環境的清潔與美化。回族民居講求整齊、美觀、大方;室內外多飾以山水風景、幾何圖形、植物花卉、磚雕等,室內喜掛阿文中堂字畫;院內喜種葡萄、果木、花草,院內雞棚、鴿舍、畜圈各有所處,裏外總是打掃得乾乾淨淨。

  回族飲食習慣

主食以米、面為主,肉食方面禁忌頗多。禁食豬肉、狗、狼、虎、驢、貓、鷹、鷂等;禁食自死之動物血;禁飲酒。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 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髮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醃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淨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宗教信仰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人人信奉“真主”,希望得到“真主”的保佑。

在城市中,回族往往集中居住在一個小區內,人口多的地方一般都建有清真寺,它是回族人民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舉行聚禮、調解糾紛和興辦教育的場所。

明朝時桂林已有清真寺,清朝至民國期間,又在柳州、南寧、臨桂、靈川、永福、鹿寨、宜州、百色等回族人口較多的地方設立清真寺共30餘所。

回族伊斯蘭教有相當嚴密、完整的組織,主持清真等及其宗教活動的`人稱為“阿訇”,“阿訇”的波期語譯音是教師之意,是回族對伊斯蘭教學者的尊稱,是宗教職業者,具有很高的威望。

為開展宗教活動,回族還組織有董事會(或稱鄉老會),職責是管理好清真寺的田地、房產和財產,聘請“阿訇”監督羣眾參加宗教活動等。

清真寺的田地由回族羣眾租種,所收的租谷和出租房屋的收入都歸寺廟所有,是舉行宗教活動的經費來源。

清真寺也經商,以增加收入來補充宗教活動經費。回族的宗教活動及宗教意識也都滲透到經濟活動之中,構成了回族的經濟特點。

由於宗教的原因,回族少與其他民族通婚。按照伊斯蘭教的規矩,回族的小孩出生後要請“阿訇”幫起名字,長大至幾歲後要學唸經,與大人一起到清真寺去做“禮拜”活動。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法律規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人人信教和從小念經的情況已有所改變。

  回族婚俗

回族實行有限開放的婚姻制度。回族視婚姻家庭為人生的必然過程(“瓦直卜”,意即“當然”),反對獨身,支持寡婦再嫁。歷史上回族經歷過從開放的民族外婚制向以民族內婚製為主,輔以“族外教內婚”的有限開放婚姻轉化的過程。唐宋元時期的回回先民多娶“漢女”為妻,回回民族形成後,以民族內部通婚為主。與外族通婚,多為回男娶漢女,對方入門前要舉行皈依伊斯蘭教儀式。在當代,一方面城市回族青年中的族外婚姻比例正在上升;另一方面,鄉村中回族通婚半徑正在縮小。回族實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國成立前一夫多妻制的比例也很低,這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有關。回族的婚姻程序有相親(彼此瞭解對方家庭、舉止、相貌)、定婚(從道義和宗教方面訂立婚約)、納聘禮(贈送給女方適當數量的聘金和衣服)、定日子(商定結婚日期)、舉行結婚典禮等。其中結婚典禮最為隆重,有穿喜衣、迎親、接親、念“尼卡哈”(證婚詞)、撒喜果、鬧洞房、耍公婆、認大小、擺針線等大小儀式,十分熱鬧,別具風格。

回族歷史上便通過與漢族以及蒙古族、維吾爾族通婚繁衍後代。回漢通婚的現象可以追溯到唐代,至元代以後,這種通婚情況更為廣泛,主要特點:第一、以回男娶漢女情況居多。第二、通婚後漢男或漢女都要改變自己的信仰,信奉伊斯蘭教。第三、通婚後,漢男或漢女自然一切要隨回族的風俗習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