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德富蘆花之美

來源:文萃谷 4.53K

《蘆花》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它以東京郊區的河海為背景,以秋天的蘆洲和茫茫一片的 “蘆花之雪”為描寫對象,巧妙地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現實感受凝聚在景物描寫之中,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淺析德富蘆花的散文之美,希望對你有幫助。

淺析德富蘆花之美

在古今中外眾多的文學作品中,大自然這個特定的存在總是以其獨特的方式與我們相面對,而高明的作家,總是能用他們樸素而真誠的心靈與筆觸來描繪大自然。德富蘆花的散文以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多種描寫手法,呈現出他眼中的自然萬物,為讀者帶來不同層面的美的享受和生命價值的思考。

細膩、生動、自然的景物描寫是抒情性作品的一大特色,作家需要對景物做到真正、充分的瞭解,對特定景物的內涵做到巧妙把握。在德富蘆花的散文中,這種把握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就是對典型意象的運用。意象,是作家在頭腦中構思形成的包含主觀感情色彩的形象,是藝術形象的胚胎,它總是有着寓意象徵性,而一個民族文學作品中的形象總是從某種程度上有着某種特定性,它反映着這個民族共同的情感體驗和認知。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就存在着很多藝術典型意象,如常用“落花流水”來感歎年華易逝,以“搗衣”、“砧聲” 來抒發遊子思鄉之情,以“青山”指代時空永恆,以“蓮”比喻高潔品行,等等。在日本文學中,也有許多典型而常見的意象,日本著名文學家川端康成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感言《我在美麗的日本》一文中説道:

“以研究波提切利而聞名於世、對古今東西美術博學多識的矢代幸

雄博士,曾把‘日本美術的特色’之一,用‘雪月花時最懷友’的詩句簡潔地表達出來。?,?在日本,這些意象是包含着山川草木,宇宙萬物,大自然的一切,也包括着人的感情之美。

這些典型意象,在德富蘆花的散文中也得到了大量的體現,在他的散文集中,既有許多以這些意象作為直接描寫對象的篇章,如《山百合》、《蘆花》、《五月雪》、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文集——花未眠·散文選編》,葉渭渠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56頁。

《櫻》、《雪天和月夜》、《寒月》、《月下白菊》、《寒月》、《月夜朦朧》、《波斯菊》、《雪》等。同時,在許多以其他景物為描寫對象的篇章中,這些典型意象也常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出現,如作者在對他所偏愛的日本的樹林、海洋等地理風貌的描寫中,花、月、雪、風等等意象也被融匯其中,這些意象並非作者刻意用之,它們是典型話語形象存在於日本傳統文學藝術中,存在於作者的日常生活與情感心胸中,因而無論作為主要對象或者是陪襯描寫都顯得自然而得當,所謂“瞭然與心”,便是如此。對於這些典型意象的把握和運用,使得德富蘆花在景物描寫中更能抓住典型環境中景物的典型形象,描繪出鮮明而生動的自然。

除了典型意象的運用,德富蘆花散文中的景物描寫給人具體而多樣性的'美術畫面感,使得他筆下的大自然更加直觀而細膩地得以呈現。有人説,繪畫與寫作具有藝術相同性,它們都要藉助眼睛對萬事萬物做出寫照,作家以畫家一樣的筆觸來描繪自身所見,才會使其筆下的內容傳神有力。

在德富蘆花的散文中,一方面,有着水墨畫渲染式的寫景,在輕重徐疾,濃淡乾濕的線條流轉中描繪出景物的輪廓與神態,比如:

“前面,大壑赫然張開巨口。隔着這條溝壑,左首聳立着榛名富士,右

首聳立着烏帽子嶽。兩山之間,夾着榛名湖,水窄如一副白練。湖的對面,掃部嶽和鬢櫛嶽等高山臨水而立,將湖面映襯的更加低平。烏帽子嶽右面是信越境的羣山,雪光燦燦,如波濤橫亙於天際。”,“坐了片刻,烏帽子嶽上空烏雲翻滾,色如潑墨……空氣呆滯,滿目山色變得憂戚而昏暗……” 這些景物描寫是粗線條式的,“立”、“夾”、“窄”以及“白練”等形容簡練有力且充滿寫意感覺,生動地描繪出了水流急促的特點,展露出山雨欲來時羣山的輪廓與神韻。

另一方面,我們又可看到色彩變換與明暗相間的空間美感:

“雨後,萬物沐浴在陽光裏,色彩明麗,茂密的桑園宛如浩渺的大海。

經雨水一番沖洗,片片桑葉沾滿了露珠,呼吸着陽光噴吐着金綠色的火焰,搖曳閃爍。桑園之間的田野裏,大麥、小麥蕩起銀色的波浪。遠近村莊樹木一派新綠,翠影映碧。五月的鯉魚旗,紅白相間,遠遠近近,隨風飄舞。期間你可以看到妙義、榛名、小野子、子持諸山披着純碧的霞光,若隱若現。”

這段描寫與上一段景物描寫從色調筆法上都十分的不同,如果説上一段景物描寫是水墨畫,那麼這一段則給人油畫的感覺。描寫中,作者用了不同的色彩相互映襯,並以遠近相互對比形成厚重的線條和空間感,給人以層次清晰的透視感。

同時,在他的散文中,還有着工筆畫般的細膩描寫手法。日本文學中本來就有“以小為美”的傳統,富蘆花的散文中多描寫非常微小的事物,許多非常細微的自然場景被作者作為直接描寫對象,並直接命題對其描畫,如栗子、梅花、蘆花、山百合、白菊,以及特定場合的風、霜、水氣、煙,等等;此外,即便在描寫壯觀恢弘的場景,如日出日落、大海巖石、羣山蒼穹時,德富蘆花也常以細膩的筆端描繪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如在《相模灘落日》中,將落日分為“太陽漸沉”、“夕陽從容不迫地一寸一寸,一分又一分,顧盼着行將別離的世界”、“終於剩下最後一分鐘了”、“太陽沉默了”、“落日之後”③這樣幾個過程,一筆一劃細膩地寫出了落日的過程。

在德富蘆花的散文中還體現出了日本民族獨特的繪畫特色。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在《美的情愫》一書中這樣形容道,“日本的風景兼有多彩與淡泊,華麗與玄幽這種截然相反的性格。”正如這位畫家所形容的那樣,如此“細膩而美妙

深邃的風景”在德富蘆花這位作家的筆下也得到了如同繪畫一般的展現,東山魁夷提到,在日本的傳統畫中,最常用的色彩是羣青和綠青,在這種顏色的顏料中,有一種是將孔雀石磨成粉末而製成的,它的顏色非常鮮豔,但是這種鮮豔給人的感覺並非華美,而是一種厚重和深沉。這種色彩運用的特色在德富蘆花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青、藍、紫這樣的顏色被大量地運用,在文中俯仰皆是:

“灘的盡頭,沿水平線可以看見微暗的藍色,若在北端望不見相同藍色

的富士,那你也許不知道它正潛隱於足柄、箱根、伊豆等羣山的一抹藍色中呢。” ?富士蒙上一層青色……最後變得青碧一色?、?大川穀……冷豔清美,並帶着無可形容的青綠色……?、?空中此地變成渾濁的紫色……”、“樹下月光青碧?、“滿眼的水蒸氣,忽如變成透明的紫色……”

他的散文中,青、藍、紫這類冷色調經常地出現,加以作者細膩而微妙的描寫語言與手法,讓讀者閲讀時,首先對於作者的整體風格描寫產生了一種模糊的感覺,即厚重清麗而氤氲,但這並不是意味着作者僅限於使用這幾種顏色,暖色調在德富蘆花的筆下也常出現,只是呈現出另一種不同的形態,例如,作者愛用“硃紅”而不用“鮮紅”愛用“銀白”甚至是“慘白”而幾乎不用“潔白”,這種獨特的色彩給人以清美綺麗的感覺,同時又不失淡淡的温暖,這種表現方式體現着作者民族審美心理與個人審美感覺的融合。

“物哀”是日本文學藝術中自古就有的一種傳統美,它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主體表現出來的內在情緒是非常靜寂的,交雜着哀傷、憐憫、同情、共鳴、愛憐等種種的感動的成分”③的審美形態。它是一種不在理性控制範圍的、純粹精神上、情感上的美的體驗,是日本文學藝術審美中重要的構成因素,這種創作體驗和追求體現在多種文學藝術形式中,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與對自然的詠歎相結合,這是由於日本風景秀麗但自然災害頻發,因而人們常在作品中將自然界的變換同人的情感命運相關聯,在欣賞四季美景的同時,多帶有虛幻徒勞、迷惘傷感的情感,在“閒寂”中常流露出憂患意識,形成一種纖細敏感的悲哀美。

在近代浪漫主義文學在日本發展的過程中,這種“物哀”的表現手法也體現在其中。在日本浪漫主義的發展早期,許多傾向於浪漫主義的作家在年少時都受到啟蒙主義,特別是自由民權主義的影響,接受基督精神的洗禮,要求精神解放運動,對社會政治充滿憧憬與理想。在德富蘆花的散文中,很多內容都包含着作者對於社會現實的想法以及由此抒發強烈的感情與願望,如《哀音》、《可憐兒》等篇章都從不同的角度抒發了作者對於個體人生、國家命運以及社會現實的深切感慨,並體現着作者的理想。但這種理想而激動的狀態與歐洲浪漫主義那種對於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以及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表現等常見的創作手法不盡相同,例如,《高根風雨》篇中,在描寫了山間的風雨後,作者

從藝術手法來看,有如下特點:

一、構思新巧,結構謹嚴。

作者採用了小節分段形式,每一小節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它們之間有時空的推移,有日月星辰的交替銜接,由風吹樹梢、雨打落葉的外界靜觀到參禪一般的內心思索,讓讀者能更深地感觸到秋天的變化和秋思的綿長。

二、筆墨靈秀,動靜結合。

作者在靜態的心境中描繪自然界的動態,在動態的景物變化中體現寧靜的心態,通過白晝的靜謐、庭院的寂靜、內宅的清靜、月夜的寧靜來襯托內心世界的清靜和寂寥,又通過落葉、生靈、炊煙、陣雨等富有生機的自然景物,奏響了一曲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自然樂章。如第三段,靜的是慄、銀杏、桑、楓、樸等樹木的落葉,滿地樹影和“我”孤獨的心;而動的則是升起的炊煙,飄香的茶花,敲打落葉的陣雨。

三、手法多樣,語言優美。

一是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形象、貼切地表現了深秋之景,如飛舞的樹葉“像掠過書窗的鳥影”,“殘葉好像晚春的黃蝶”,“秋風在如海的天空裏咆哮”,“銀杏樹直到昨天還是一片金色的雲,今晨卻骨瘦形銷了”,“經霜打過的菊花低着頭,將影子布在地上”等;二是色彩豐富,紅葉、金雲、黃蝶、白雲、黑夜、月夜、藍天、炊煙、銀杏等等,使人感覺到了秋天的絢麗多彩;三是語言凝練,富有詩意,整篇文章就像一首優美的散文詩,表現了自然界的豐富變化和作者內心充滿虛幻的想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