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吳隱之字處默閲讀題和翻譯

來源:文萃谷 9.04K

閲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到10題。(9分,每小題3分)

關於吳隱之字處默閲讀題和翻譯

吳隱之字處默,濮陽鄄城人。美姿容,善談論,博涉文史,以儒雅標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雖儋石無儲,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謹,及其執喪,哀毀過禮。與太常韓康伯鄰居,康伯母,賢明婦人也,每聞隱之哭聲,輟餐投箸,為之悲泣。既而謂康伯曰:“汝若居銓衡,當舉如此輩人。”及康伯為吏部尚書,隱之遂階清級,累遷晉陵太守。在郡清儉,妻自負薪。遷左衞將軍,雖居清顯,祿賜皆班親族,冬月無被,嘗浣衣,乃披絮,勤苦同於貧庶。

廣州包帶山海,珍異所出,一篋之寶,可資數世,故前後刺史皆多黷貨。朝廷欲革嶺南之弊,以隱之為廣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門,有水曰貪泉,飲者懷無厭之慾。隱之既至,語其親人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越嶺喪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飲之,因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厲,常食不過菜及乾魚而已,帷帳器服皆付外庫,時人頗謂其矯,然亦始終不易。

及盧循寇南海,為循所得。劉裕與循書,令遣隱之還,久方得反。歸舟之日,裝無餘資。及至,數畝小宅,籬垣仄陋,內外茅屋六間,不容妻子。劉裕賜車牛,更為起宅,固辭。後遷中領軍,清儉不革,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餘悉分賑親族,家人績紡以供朝夕。時有困絕,或並日而食,身恆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祿。

義熙八年,請老致事,九年,卒。隱之清操不渝,屢被褒飾,致事及於身沒,常蒙優錫顯贈,廉士以為榮。子延之復厲清操,延之弟及子為郡縣者,常以廉慎為門法,雖才學不逮隱之,而孝悌潔敬猶為不替。

(節選自《晉書·吳隱之傳》)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每聞隱之哭聲,輟餐投箸 輟:停止。

B.汝若居銓衡.當舉如此輩人 舉:推薦。

C.隱之遂階清級,累遷晉陵太守 遷:升職。

D.一篋之寶.可資數世 資:積蓄。

答案:D(朝廷欲革嶺南刺史黷貨之弊,因為“廣州包帶山海,珍異所出,一篋之寶,可資數世”,“前後刺史皆多黷貨”。該句是講廣州地產豐富,珍異非常,僅僅一篋寶物就可以讓後人享用。這裏的“資”應是“資助” “供給”之意。A項“輟”解為“停止”正確。該句是寫康伯的母親聽到吳隱之為母守孝時發出哭聲的反應,她“為之悲泣”,“輟餐投箸”;從句式看,“餐”“箸”為名詞,“輟”“投”為動詞,《史記陳涉世家》中“輟耕之隴上”一詞與此義同,且生活中常見“輟學”的説法。B項“舉”應為推薦、薦舉。康伯母的這番話後來成為現實,“及康伯為尚書,隱之遂階清級,累遷晉陵太守”。C項“遷”的是“晉陵太守”,是官職,自然是“升官”“升職”。《王忠肅公翱事》中有“遷我京職,如振落葉耳”的用法。古代“遷”多指升職,而“左遷”為降職。)

9.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説明吳隱之清儉操守的一組是【 】

①祿賜皆班親族

②冬月無被,嘗浣衣,乃披絮

③越嶺喪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

⑤時人頗謂其矯,然亦始終不易

⑥內外茅屋六間,不容妻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答案:C(能夠説明吳隱之清儉操守的,應為②③⑥,故選C。④項是吳隱之詩中古人對貪泉看法的陳述,後兩句才表達了吳隱之的心聲。⑤項是時人對吳隱之的看法,認為他“矯”,可他始終不改其“矯”。①從“班”字入手可較容易理解。“班”字從造字法上看,形旁為“刀”,義為“分給”,將俸祿和賞賜分給親族,自己只能過儉樸的生活了。②在封建官吏家中,一個官員自己洗衣,用棉絮代被,生活自然是儉樸的了。③是吳隱之為廣州刺史去革除嶺南刺史黷貨之弊途中遇到貪泉後對親人所説的一番話。這番話是將貪泉與越嶺[嶺南]的無良的官吏聯繫在一起的,他説他明白了“越嶺”官員喪失了清廉的原因,言外之意,是他要“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他用這句話表明了自己如何保持清廉的操守。)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吳隱之學識廣博,為人儒雅。雖家境不富裕,但從不苟且貪財。事奉母親極盡孝道,使吏部尚書韓康伯之母大受感動,告誡康伯儘快提攜此人。

B.吳隱之為官之後,清廉儉樸。為革除嶺南歷任官吏貪財舊弊,朝廷任他為廣州刺史,在途經貪泉時,他賦詩言志,表明自己“終當不易心”的操守。

C.盧循侵犯南海時.吳隱之被捉,經劉裕交涉後才得以返還。回來後,居處極為簡陋,但他仍然堅決謝絕了劉裕的賞賜以及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吳隱之這種始終不渝的清儉操守,屢次受到褒獎贊譽以及優厚賞賜,並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後代也繼承了他的良好遺風,把廉潔謹慎奉為家法。

答案:A(A項中的“儘快”在原文中無載體。)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120分)

11.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2分)

(1) 時人頗謂其矯,然亦始終不易。

譯文:

(2)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餘悉分賑親族,家人績紡以供朝夕。

譯文:

(3)雖才學不逮隱之,而孝悌潔敬猶為不替。

譯文:

答案:1. 當時有人認為他是故意做作,然而他始終不改變自己的做法。

2.每月初得到俸祿,僅僅留下自身口糧,其餘全都分開賙濟親族,家人績麻紡線來供給早晚飲食。重點詞為“裁”“悉”“績紡”等詞本句中“裁”為通假字,第四冊《促織》中有“手裁(才)舉”的用法。

3.雖然才學趕不上隱之,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廉潔奉公仍然沒有改變。

重點詞為“逮”“孝悌”“替”的解釋為得分點。 “逮”是“及”“趕得上”的意思,“替”是“改變”的意思。

附譯文:< />吳隱之,字處默,是濮陽鄄城人。吳隱之容貌很美,善於談論,廣泛涉獵文史,以儒雅著名。他年少時就孤高獨立,操守清廉,雖然家中一無積蓄,但絕不拿取不合道義而來的東西。他事奉母親孝順謹慎,到他為母親守喪時,哀傷的表現超過禮制的規定。吳隱之與太常韓康伯是鄰居,韓康伯的母親是一位賢良聰明的婦人。她每次聽到吳隱之的哭聲,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飯,為之悲痛流淚。後來,她對韓康怕説:“你如果掌管國家官吏的任用權,應當推舉象這樣的人。”到韓康伯擔任吏部尚書時,吳隱之遂被任用為清官,累官做到晉陵太守。吳隱之在郡清廉儉樸,妻子自己出去背柴。後調任左衞將軍。他清廉,雖有高官顯職,但俸祿賞賜都分給自己的親戚及族人,冬天沒有被子。他曾洗衣時,沒有替換衣服,竟然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與貧寒的庶民一樣。

廣州地區倚山靠海,是出產奇珍異寶的地方,一個小箱所裝的珍寶,可供人生活數世。因此前後刺史皆貪贓枉法。朝廷想要革除五嶺以南的弊病,叫吳隱之為廣州刺史。離廣州治所二十里處的地名叫石門,有一道泉水,被稱為貪泉,傳説人只要一喝,就會有無盡的貪慾。吳隱之到達這裏,對他周圍的親信説:“不看到可產生貪慾的東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亂,越過五嶺就喪失清白的原因,我現在知道了。”於是他來到泉旁,舀上泉水喝下去,並作詩説:“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廣州,清廉的節操更加突出,經常吃的不過是蔬菜和乾魚,帷帳、用具與衣服等都交付外庫,當時有許多人認為他是故意作假,然而他卻始終如一。

到盧循進攻南海,吳隱之被盧循所俘獲。劉裕給盧循寫信,命令他讓吳隱之返回京城,過了許久盧循才同意吳隱之還京。吳隱之乘船返回時,沒有裝載多餘的東西。他回到京城後,只住數畝地的小宅院,籬笆與院牆又矮又窄,內外共有六間茅屋,連妻子兒女都住得很擠。劉裕賜給吳隱之車牛,又為他修造住宅,他堅決推辭。後來他被調任中領軍,但清廉儉樸之風不改,每月初得到俸祿,只留下自己的口糧,其餘都分別賑濟親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紡織以供家用。經常有困難缺乏的情況,有時兩天吃一天的糧食。身上總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舊不堪,妻子兒女一點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祿。

晉安帝義熙八年,吳隱之以年老請求退休,九年,吳隱之去世。吳隱之操守清廉,始終不渝,屢次受到朝廷褒獎,在他退休及去世時,常受到優厚的嘗賜,並贈予顯要的官職,廉潔的士大夫們皆以此為榮。他的兒子吳延之又堅持清廉的操守,延之的弟弟以及擔任郡、縣長官的兒子,常以廉潔謹慎作為家門傳統,雖然他們的才學比不上吳隱之,但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廉潔奉公的作風還是沒有改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