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職業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建構分析

來源:文萃谷 2.11W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競技體育的巨大成功,使職業運動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一大批職業運動員也成為了家喻户曉的明星。大眾媒介通過對一系列重大體育賽事的信息傳播及職業運動員的大量報道,在受眾中形成了現實生活中職業運動員的投影。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國職業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加以分析。

我國職業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建構分析

一、職業運動員媒介形象的界定與類別

受眾對於競技體育或者職業運動員的認識,絕大部分來自於媒體的報道,這種由媒介傳播的信息所形成的投影形象,就是大眾媒介在受眾意識中塑造的職業運動員媒介形象。職業運動員媒介形象主要包括兩分,一部分是寫實媒介形象,主要是指媒介如實客觀的記錄、呈現,如運動員的外貌特徵、年齡、參賽記錄、運動成績等基本信息;另一部分是重構媒介形象,由媒介符號化敍事後被賦予新的意義。

(一)寫實媒介形象

職業運動員是指受僱於一個俱樂部或一個財團,把參加正式比賽作為職業,以取得個人收入的運動員。與業餘運動員相比,職業運動員是以比賽作為謀生手段,收入較高,但也存在着失敗和被淘汰的壓力,所以他們具有較高的運動技術水平。職業運動員的寫實媒介形象主要存在於各種規模較大的體育賽事活動報道中,比如奧運會、世界盃、NBA等。在激烈的比賽對抗中,明星球員往往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和決定比賽的勝負手,通過一場比賽、甚至一個時刻就成為全民崇拜的英雄與偶像。這種情況下,大眾媒介常常採用多層次和反覆敍述來塑造運動員形象。這種情況在大眾媒介尤其是電視媒介中較為常見,比如在體育賽事直播節目中,為突出賽場上的激情時刻,電視媒體經常會用慢鏡回放、精彩鏡頭定格、局部細節放大、多鏡頭銜接等技巧,再配以“激情解説”,使運動員的媒介形象更加奪人眼球。

(二)重構媒介形象

相對寫實媒介形象而言,重構媒介形象主要存在於大眾媒介的非寫實性敍述信息中,這種媒介形象在廣告、網遊或記錄片等各種媒體敍述形式中經常可以看到。為了使職業運動員的媒介形象更加豐滿,大眾媒介建構了一個龐大的職業運動員重構媒介形象庫。在對職業運動員的重構媒介形象中,大眾媒介通過以其自身的標準對運動員的相關信息經過篩選、加工、編輯等過程後,重新呈現出來的一個新的媒介形象。相對於寫實媒介形象,職業化運動員的重構媒介形象的塑造方法更加複雜,也呈現出某些格式化的固定套路。比如,在廣告中經常轉換主角作為運動員與平常人兩種身份的角色場景,重構職業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就目前現實情況來説,職業運動員的重構媒介形象主要集中在足球、籃球、網球、枱球、賽車等職業化程度較高的運動項目。這些項目的職業運動員所具有的各種人格魅力及傳奇經歷,更加符合現實中多元時尚的消費文化,也剛好迎合了現代社會年輕人尤其是白領階層的媒介訴求。 總而言之,職業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塑造、重構及傳播中,其寫實部分和重構成分之間是相互交織並且相輔相成的,在特定的時候,甚至是可以互換的。隨着當代媒介產業快速發展和媒介娛樂化的不斷加強,職業運動員的寫實媒介形象和重構媒介形象之間相似之處也越來越明顯。

二、中國職業運動員媒介形象構建的演變

縱觀我國近幾十年運動員的媒介形象演變過程,每個時期的典型人物形象都是與社會時代變遷聯繫在一起的,呈現出於當時社會背景相吻合的獨特“人物羣像”。早期的運動員形象都被賦予了民族英雄的特定意識形態特徵。例如早期的五連冠女排主力隊員“鐵榔頭”郎平、單屆奧運會獨得3金的“體操王子”李寧、“抗日英雄”聖聶衞平等等,這些運動員身上的“閃光之處”被媒體無限放大,明星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具有“高大全”的理想特徵,個體意識和個性化特徵的表達被邊緣化。但是,隨着我國體育職業化、市場化改革,職業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呈現出由早期的“單一性”(政治意識形態)走向多元化(大眾文化消費)的基本變化特徵。

我國職業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建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發展時期是20世紀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這一時期處在中國體育的職業化改革初期,職業聯賽和俱樂部制等職業化改革措施首先在世界第一體育項目——足球領域內試點和推廣,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裏,逐步推廣至乒乓球、籃球、網球等體育項目。一些項目的運動員被定位為“職業選手”,同期出現了個別“明星運動員”,這些運動員經常出現在各類商業活動和廣告之中。經過媒介的宣傳報道,商業化的職業運動員媒介形象開始浮出水面,逐漸成為大眾媒介受眾的關注焦點,甚至被媒體策劃炒作為“偶像”。當然這一時期社會主流媒體宣傳報道的主旋律任然是為國爭光、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

《我國職業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建構分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